第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幾座橋梁就已經為他們準備好了。
敵人已經撤回了多瑙河北岸,隻在南岸的彼得羅瓦拉丁(Peterwardein)要塞留下來一支守備隊。
蘇萊曼命令易蔔拉欣奪取這座城鎮及其要塞,并且告訴他說:&ldquo跟維也納的早餐比起來,這不過是一口墊墊肚子的點心。
&rdquo在發動了一系列的進攻之後,易蔔拉欣用兩顆地雷在要塞的城牆上炸開了一個口子,終于成功奪取了要塞。
&ldquo大維齊爾将500名守兵斬首,&rdquo蘇丹記錄道,&ldquo另有300人被擄為奴。
&rdquo 接着,蘇萊曼和他的大軍沿着多瑙河向西,來到了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德拉瓦河一線。
他們預計匈牙利人将在這裡布下第一道防線。
然而,他們驚奇地發現,河的北岸并未設防。
邊境上的要塞一座接着一座地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匈牙利人卻還在猶豫不決,調配補給的進度也十分緩慢。
他們無法協調好内部的矛盾,始終拿不出一個清晰的統籌全局的作戰方案。
于是,在多瑙河南岸,被抛棄了的埃塞克(Essek)居民主動向蘇丹投降。
接着,蘇丹下令修建一座浮橋渡河。
按照記錄了這場戰役的土耳其曆史學者凱末爾·帕夏·紮德(KemalPashaZadeh)的說法,工程專家預計建設這座浮橋需要花費至少三個月的時間。
然而,&ldquo由于大維齊爾巧妙的安排和充滿睿智的熱情&rdquo,整個工程在三天之内就完成了。
在大軍成功渡河之後,蘇丹又下令将浮橋毀掉。
這樣一來,&ldquo再無安全返鄉之路,士兵們也就沒有了逃跑的想法,哪怕是在恐慌之中,他們也清楚絕無撤退的可能。
如此,他們在戰場上就會堅毅而毫不動搖&rdquo。
此時匈牙利人正在30英裡(約48千米)以北的摩哈赤(Mohacs)平原上集結兵力。
年輕的拉約什國王隻帶了4000人,但包括波蘭人、德意志人和波希米亞人在内的各路援軍漸次到達。
最終,他的總兵力達到了2.5萬人。
至于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每當他要發兵對抗土耳其人的時候,他都需要得到由新教徒組成的帝國議會的同意。
帝國議會的動作很慢,甚至有些不情不願,因為議會成員中有些綏靖主義者認為,他們的主要敵人是教皇,而不是蘇丹。
而且,他們又十分樂于利用哈布斯堡王朝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的世俗矛盾來達到他們自己的宗教目的。
正因如此,1521年,在沃爾姆斯(Worms)召開的帝國議會拒絕向貝爾格萊德守軍提供援助;而到了1526年,在施派爾(Speyer)召開的帝國議會又是一拖再拖,等到他們終于投票做出決定時,神聖羅馬帝國已經來不及派兵增援到摩哈赤了。
在戰場上,匈牙利方面一些比較精明的軍官建議向布達方向戰略撤退。
這樣做一來可以吸引土耳其人尾随跟進,從而拉長他們的交通線;二來可以争取時間,得到佐波堯的部隊(隻有幾天路程就能趕到)和一支波希米亞軍隊(他們已經抵達西部邊境)的增援。
然而,大部分的匈牙利人都過于自信而又缺乏耐心,幻想着立刻在戰場上建功立業。
在好鬥的馬紮爾貴族(他們既不信任國王,又嫉妒佐波堯)的率領下,他們嚷着要馬上開戰,立即發動進攻。
他們的意見占了上風。
于是,戰鬥在多瑙河西側6英裡(約10千米)寬的土地濕軟的平原上打響了。
把戰場選擇在這裡,是為了給匈牙利騎兵發揮的空間;但是,土耳其人的騎兵質量更高,數量更多,他們也可以利用這種地理環境。
一位眼光敏銳而又言辭诙諧的主教在得知這一決定之後預言道:&ldquo匈牙利民族今天要在這裡獲得2萬名烈士了。
這也挺好,教皇會把他們封為聖人的。
&rdquo 在戰略上缺乏耐心的匈牙利人,在戰術上同樣缺乏耐心。
他們在拉約什國王的帶領下,毫無必要地用重裝騎兵直接沖擊奧斯曼防線的中央。
這次沖鋒似乎取得了成功,于是匈牙利人發動了全線總攻。
而土耳其人布下的防線有很深的縱深,他們把主力軍安排在了陣線的深處,背靠着山坡。
土耳其人的戰術是欺騙敵軍,把他們引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于是,不停地向前沖鋒的匈牙利騎兵遇到了由近衛軍組成的主力,他們身後就是蘇丹和他的旗幟。
在這裡爆發了一場激烈的肉搏戰,蘇萊曼本人一度陷入危險,箭矢和長矛擊中了他的胸甲。
但是,像往常一樣被小心翼翼地集中使用的出色的奧斯曼炮兵,此時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炮火撂倒了數以千計的匈牙利人,使得奧斯曼軍隊可以包圍匈牙利軍隊,并且将集中在中路的匈牙利人一舉擊潰。
在屠殺下幸存的匈牙利人四散奔逃,朝着北方和東方逃竄。
隻用了不到一個半小時,土耳其人就赢得了戰役。
匈牙利國王頭部負傷,在試圖逃走時喪了命。
人們在沼澤地裡找到了他的屍體,通過頭盔羽飾中的寶石才把他認了出來。
由于他的盔甲太重,他被倒下的戰馬壓着,溺死在了沼澤裡。
由于他尚無子嗣,他的王國也随他一同灰飛煙滅。
大部分馬紮爾貴族和八名主教也葬身沙場。
據說,蘇萊曼頗有騎士精神地哀悼了國王的殒身:&ldquo願真主寬仁待他;他涉世未深,願真主懲罰那些誤導了他的人;他尚未品嘗過身為君主的人生之樂,卻喪命于此,這并非我願。
&rdquo 不過,蘇丹接下來的命令就不那麼有騎士精神了,他十分務實地下令不留俘虜。
很快,在他猩紅色的大帳之前就堆起了一座由上千顆匈牙利貴族的頭顱組成的金字塔。
1526年8月31日,即戰役結束後第二天,他在日記中寫道:&ldquo金座上的蘇丹接受了維齊爾們和貝伊們的緻敬;2000名俘虜被屠殺;暴雨傾盆。
&rdquo他又在9月2日寫道:&ldquo在摩哈赤休整,埋葬了2萬名匈牙利步兵和4000名匈牙利騎兵。
&rdquo摩哈赤城被付之一炬,阿金基騎兵則蹂躏了周邊的鄉村地區。
正因如此,這場戰役被稱作&ldquo摩哈赤浩劫&rdquo,摩哈赤則被稱作&ldquo匈牙利國家之墓&rdquo。
一直到今天,面對災禍的匈牙利人都還會這樣說:&ldquo無所謂了,總歸還沒有摩哈赤那麼慘。
&rdquo 匈牙利人有組織的抵抗随着摩哈赤戰役的結束而終結,此戰也奠定了土耳其人接下來兩個世紀中在歐洲的心髒地帶的主導地位。
本來可以影響戰役結果的亞諾什·佐波堯的部隊,在第二天抵達了多瑙河河畔,但在聽到同胞戰敗的消息後,他們就立即撤退了。
9月10日,蘇丹和他的大軍進入了布達。
蘇丹一路上留下了這樣的記載:&ldquo9月4日,下令屠殺了營地裡所有的農民,隻留下了女人;禁止阿金基騎兵去劫掠。
&rdquo但他們無視了禁令,蘇丹也沒有幹涉。
布達城被夷為平地,隻有蘇萊曼下榻的王宮幸存了下來。
在易蔔拉欣的陪同下,蘇萊曼挑選了匈牙利王宮中的珍寶,将它們順河運到了貝爾格萊德,繼而又運到了伊斯坦布爾。
其中包括馬加什·科爾維努斯全歐洲馳名的藏書,以及來自意大利的赫拉克勒斯、狄安娜和阿波羅的青銅塑像。
不過,要說最珍貴的戰利品,當屬當年征服者穆罕默德在圍攻貝爾格萊德失敗後被迫遺棄的兩門巨型火炮。
匈牙利人一直驕傲地将這兩門火炮視作他們勇氣的象征。
蘇丹開始享受生活,在鄉間打獵、放鷹,或是在宮廷裡欣賞音樂,開懷飲宴。
與此同時,他也在思考要如何管理這個被他出人意料地輕而易舉就征服的國家。
按理說,他應當像對待貝爾格萊德和羅得島一樣,派兵占領并駐守匈牙利,将其納入帝國的版
敵人已經撤回了多瑙河北岸,隻在南岸的彼得羅瓦拉丁(Peterwardein)要塞留下來一支守備隊。
蘇萊曼命令易蔔拉欣奪取這座城鎮及其要塞,并且告訴他說:&ldquo跟維也納的早餐比起來,這不過是一口墊墊肚子的點心。
&rdquo在發動了一系列的進攻之後,易蔔拉欣用兩顆地雷在要塞的城牆上炸開了一個口子,終于成功奪取了要塞。
&ldquo大維齊爾将500名守兵斬首,&rdquo蘇丹記錄道,&ldquo另有300人被擄為奴。
&rdquo 接着,蘇萊曼和他的大軍沿着多瑙河向西,來到了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德拉瓦河一線。
他們預計匈牙利人将在這裡布下第一道防線。
然而,他們驚奇地發現,河的北岸并未設防。
邊境上的要塞一座接着一座地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匈牙利人卻還在猶豫不決,調配補給的進度也十分緩慢。
他們無法協調好内部的矛盾,始終拿不出一個清晰的統籌全局的作戰方案。
于是,在多瑙河南岸,被抛棄了的埃塞克(Essek)居民主動向蘇丹投降。
接着,蘇丹下令修建一座浮橋渡河。
按照記錄了這場戰役的土耳其曆史學者凱末爾·帕夏·紮德(KemalPashaZadeh)的說法,工程專家預計建設這座浮橋需要花費至少三個月的時間。
然而,&ldquo由于大維齊爾巧妙的安排和充滿睿智的熱情&rdquo,整個工程在三天之内就完成了。
在大軍成功渡河之後,蘇丹又下令将浮橋毀掉。
這樣一來,&ldquo再無安全返鄉之路,士兵們也就沒有了逃跑的想法,哪怕是在恐慌之中,他們也清楚絕無撤退的可能。
如此,他們在戰場上就會堅毅而毫不動搖&rdquo。
此時匈牙利人正在30英裡(約48千米)以北的摩哈赤(Mohacs)平原上集結兵力。
年輕的拉約什國王隻帶了4000人,但包括波蘭人、德意志人和波希米亞人在内的各路援軍漸次到達。
最終,他的總兵力達到了2.5萬人。
至于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每當他要發兵對抗土耳其人的時候,他都需要得到由新教徒組成的帝國議會的同意。
帝國議會的動作很慢,甚至有些不情不願,因為議會成員中有些綏靖主義者認為,他們的主要敵人是教皇,而不是蘇丹。
而且,他們又十分樂于利用哈布斯堡王朝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的世俗矛盾來達到他們自己的宗教目的。
正因如此,1521年,在沃爾姆斯(Worms)召開的帝國議會拒絕向貝爾格萊德守軍提供援助;而到了1526年,在施派爾(Speyer)召開的帝國議會又是一拖再拖,等到他們終于投票做出決定時,神聖羅馬帝國已經來不及派兵增援到摩哈赤了。
在戰場上,匈牙利方面一些比較精明的軍官建議向布達方向戰略撤退。
這樣做一來可以吸引土耳其人尾随跟進,從而拉長他們的交通線;二來可以争取時間,得到佐波堯的部隊(隻有幾天路程就能趕到)和一支波希米亞軍隊(他們已經抵達西部邊境)的增援。
然而,大部分的匈牙利人都過于自信而又缺乏耐心,幻想着立刻在戰場上建功立業。
在好鬥的馬紮爾貴族(他們既不信任國王,又嫉妒佐波堯)的率領下,他們嚷着要馬上開戰,立即發動進攻。
他們的意見占了上風。
于是,戰鬥在多瑙河西側6英裡(約10千米)寬的土地濕軟的平原上打響了。
把戰場選擇在這裡,是為了給匈牙利騎兵發揮的空間;但是,土耳其人的騎兵質量更高,數量更多,他們也可以利用這種地理環境。
一位眼光敏銳而又言辭诙諧的主教在得知這一決定之後預言道:&ldquo匈牙利民族今天要在這裡獲得2萬名烈士了。
這也挺好,教皇會把他們封為聖人的。
&rdquo 在戰略上缺乏耐心的匈牙利人,在戰術上同樣缺乏耐心。
他們在拉約什國王的帶領下,毫無必要地用重裝騎兵直接沖擊奧斯曼防線的中央。
這次沖鋒似乎取得了成功,于是匈牙利人發動了全線總攻。
而土耳其人布下的防線有很深的縱深,他們把主力軍安排在了陣線的深處,背靠着山坡。
土耳其人的戰術是欺騙敵軍,把他們引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于是,不停地向前沖鋒的匈牙利騎兵遇到了由近衛軍組成的主力,他們身後就是蘇丹和他的旗幟。
在這裡爆發了一場激烈的肉搏戰,蘇萊曼本人一度陷入危險,箭矢和長矛擊中了他的胸甲。
但是,像往常一樣被小心翼翼地集中使用的出色的奧斯曼炮兵,此時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炮火撂倒了數以千計的匈牙利人,使得奧斯曼軍隊可以包圍匈牙利軍隊,并且将集中在中路的匈牙利人一舉擊潰。
在屠殺下幸存的匈牙利人四散奔逃,朝着北方和東方逃竄。
隻用了不到一個半小時,土耳其人就赢得了戰役。
匈牙利國王頭部負傷,在試圖逃走時喪了命。
人們在沼澤地裡找到了他的屍體,通過頭盔羽飾中的寶石才把他認了出來。
由于他的盔甲太重,他被倒下的戰馬壓着,溺死在了沼澤裡。
由于他尚無子嗣,他的王國也随他一同灰飛煙滅。
大部分馬紮爾貴族和八名主教也葬身沙場。
據說,蘇萊曼頗有騎士精神地哀悼了國王的殒身:&ldquo願真主寬仁待他;他涉世未深,願真主懲罰那些誤導了他的人;他尚未品嘗過身為君主的人生之樂,卻喪命于此,這并非我願。
&rdquo 不過,蘇丹接下來的命令就不那麼有騎士精神了,他十分務實地下令不留俘虜。
很快,在他猩紅色的大帳之前就堆起了一座由上千顆匈牙利貴族的頭顱組成的金字塔。
1526年8月31日,即戰役結束後第二天,他在日記中寫道:&ldquo金座上的蘇丹接受了維齊爾們和貝伊們的緻敬;2000名俘虜被屠殺;暴雨傾盆。
&rdquo他又在9月2日寫道:&ldquo在摩哈赤休整,埋葬了2萬名匈牙利步兵和4000名匈牙利騎兵。
&rdquo摩哈赤城被付之一炬,阿金基騎兵則蹂躏了周邊的鄉村地區。
正因如此,這場戰役被稱作&ldquo摩哈赤浩劫&rdquo,摩哈赤則被稱作&ldquo匈牙利國家之墓&rdquo。
一直到今天,面對災禍的匈牙利人都還會這樣說:&ldquo無所謂了,總歸還沒有摩哈赤那麼慘。
&rdquo 匈牙利人有組織的抵抗随着摩哈赤戰役的結束而終結,此戰也奠定了土耳其人接下來兩個世紀中在歐洲的心髒地帶的主導地位。
本來可以影響戰役結果的亞諾什·佐波堯的部隊,在第二天抵達了多瑙河河畔,但在聽到同胞戰敗的消息後,他們就立即撤退了。
9月10日,蘇丹和他的大軍進入了布達。
蘇丹一路上留下了這樣的記載:&ldquo9月4日,下令屠殺了營地裡所有的農民,隻留下了女人;禁止阿金基騎兵去劫掠。
&rdquo但他們無視了禁令,蘇丹也沒有幹涉。
布達城被夷為平地,隻有蘇萊曼下榻的王宮幸存了下來。
在易蔔拉欣的陪同下,蘇萊曼挑選了匈牙利王宮中的珍寶,将它們順河運到了貝爾格萊德,繼而又運到了伊斯坦布爾。
其中包括馬加什·科爾維努斯全歐洲馳名的藏書,以及來自意大利的赫拉克勒斯、狄安娜和阿波羅的青銅塑像。
不過,要說最珍貴的戰利品,當屬當年征服者穆罕默德在圍攻貝爾格萊德失敗後被迫遺棄的兩門巨型火炮。
匈牙利人一直驕傲地将這兩門火炮視作他們勇氣的象征。
蘇丹開始享受生活,在鄉間打獵、放鷹,或是在宮廷裡欣賞音樂,開懷飲宴。
與此同時,他也在思考要如何管理這個被他出人意料地輕而易舉就征服的國家。
按理說,他應當像對待貝爾格萊德和羅得島一樣,派兵占領并駐守匈牙利,将其納入帝國的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