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在接連兩場戰役中展現了帝國超群的武力之後,頭戴桂冠的年輕蘇丹選擇了暫時休整,連續三個夏天都沒有發動新的戰役。
他把時間花在了改進政府的内部結構上:自從登基以來,他第一次來到阿德裡安堡,并在這裡忙得不亦樂乎;埃及總督艾哈邁德帕夏發動了一場叛亂,宣布不再向蘇丹效忠,蘇丹不得不派兵去化解這場危機。
蘇丹的大維齊爾易蔔拉欣帕夏領兵前往開羅,恢複了那裡的秩序,并且重組了當地的行政機構。
不過,當蘇丹從埃迪爾内回到伊斯坦布爾時,卻遭遇了近衛軍的嘩變。
對這些好鬥而又受到優待的步兵而言,每年一度的戰事不僅可以滿足他們征戰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可以為他們提供劫掠戰利品的機會。
因此,蘇丹按兵不動的行為讓他們十分不滿。
這在後世的蘇丹那裡也成了一種常見的問題。
此時的近衛軍,兵力已經達到蘇丹全部常備軍的四分之一。
他們的力量變得越來越強大,而他們也越發意識到了自己的強大。
戰時,他們隻是偶爾會違抗禁止洗劫剛占領的城市的命令,或是在戰事過于艱苦時向蘇丹抗議。
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蘇丹的征服大業,但大體上還能遵守紀律,效忠主人。
而到了和平時期,缺乏紀律約束而又無所事事的近衛軍則容易陷入躁動,往往變得十分危險而貪婪&mdash&mdash特别是在老蘇丹駕崩、新蘇丹繼位的間隙,他們仿佛是得到了肆意妄為的許可。
1525年春天,近衛軍發動了暴亂,他們洗劫了海關、猶太人居住區以及高官和其他一些人的住宅。
有一群近衛軍士兵還沖到了蘇丹面前。
據說,蘇丹親手殺死了三名近衛軍士兵,但其他人則對着他拉起了弓。
面對生命威脅,蘇丹隻好逃走。
嘩變被鎮壓了。
近衛軍的阿迦和一些有合謀嫌疑的軍官被處決,另有一些軍官被解除了職務。
但是,按照慣例,蘇丹出了一筆錢安撫士兵(這種慣例越發讓奧斯曼帝國的财政吃不消)。
另外一個可以安撫士兵的因素是,他們得知明年又将有一場戰役可以參加。
蘇丹開始動員軍隊,準備第二次入侵匈牙利。
他把易蔔拉欣帕夏從埃及召回,任命他為帝國軍隊的大将軍,作為僅次于蘇丹的副總指揮統率這支軍隊。
在奪取了貝爾格萊德之後,沿多瑙河上溯匈牙利的道路已經暢通無阻。
在匈牙利,易蔔拉欣帕夏作為蘇萊曼統治時期最傑出而又最有權勢的人物之一,徹底成了公衆矚目的焦點。
此時31歲的易蔔拉欣帕夏,出身于希臘的基督徒家庭,來自愛奧尼亞海沿岸的帕爾加(Parga),是一位水手的兒子。
他與蘇萊曼出生在同一年,他本人甚至宣稱他們出生在同一個星期。
他在幼時被土耳其海盜劫走,作為奴隸賣給了馬格尼西亞的一名寡婦。
這名寡婦給他衣服穿,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還讓他學會了一件樂器。
還是一個年輕人的易蔔拉欣遇到了時為皇儲和馬格尼西亞總督的蘇萊曼,靠魅力和天賦打動了他,被蘇萊曼買了下來。
于是,易蔔拉欣成了蘇萊曼的個人侍從。
很快他就成了最得寵、最重要、與蘇萊曼關系最密切的侍從。
在蘇萊曼即位之後,這個年輕人先是被任命為首席養隼人,後來又在宮廷内擔任了一系列職務。
他與他的主人有着非同尋常的友誼。
他睡在蘇丹的寝宮裡,與蘇丹一起用餐,跟他一同玩樂,兩人分離的時候還通過聾啞人傳遞字條。
作為一位君主,蘇萊曼性情内斂,舉止冷漠,天生沉默寡言,多愁善感,恰好需要易蔔拉欣這樣一個人與他溝通,為他的計劃和想法提出獨到的見解。
在蘇丹的安排下,易蔔拉欣舉辦了一場排場盛大的婚禮,迎娶了一位被蘇丹視同姐妹的新娘。
由于地位升得太快,易蔔拉欣自己感到有一些不安。
易蔔拉欣十分清楚,在奧斯曼帝國的宮廷裡,人們的命運可謂變幻莫測。
他有一次故作輕松地去乞求蘇萊曼,請他不要讓自己攀升到太高的位置,以免跌落下來的時候粉身碎骨。
據說,蘇萊曼先是誇獎了易蔔拉欣的謙遜,然後又向他保證道,隻要自己還在位,無論朝廷上針對易蔔拉欣出現怎樣的指控,他也永遠不會置易蔔拉欣于死地。
然而,就像下一個世紀的一位曆史作者評論的那樣:&ldquo君主是人,人就會生變;寵臣會驕傲,會變得不知感恩。
正因如此,蘇萊曼有一天會食言,而易蔔拉欣也會失去他的信任和忠實。
&rdquo 蘇萊曼之所以加緊對匈牙利的進攻,部分原因可能是受到近衛軍嘩變的影響,但他同樣也受到了另外一件事的影響:1525年,弗朗索瓦一世在帕維亞(Pavia)之戰中被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擊敗,做了俘虜。
弗朗索瓦一世在馬德裡的監牢裡寫了一封密信,把信藏在使臣的鞋跟裡送到了伊斯坦布爾。
他在信中懇請蘇丹幫助自己,向查理五世發動總攻,以免查理五世&ldquo成為世界之主&rdquo。
他的請求正好與蘇萊曼自己的打算不謀而合。
此時的匈牙利既缺乏愛國精神,也沒有任何朋友,而且處于前所未有的混亂與分裂之中。
以軟弱的國王拉約什二世(LouisII)[1]和貴族為代表的&ldquo宮廷派&rdquo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但是沒能從他那裡得到什麼實際幫助,更不要說來自西方世界的幫助了;&ldquo國民派&rdquo則以特蘭西瓦尼亞總督、實際上的特蘭西瓦尼亞統治者亞諾什·佐波堯(JohnZapolya)為首,其成員還有一些地位略低的地方士紳;此外,還有把土耳其人視作拯救者的受壓迫的農民。
這樣一來,蘇萊曼可以以地方士紳和農民之友的面目進入匈牙利,他的敵人隻有國王和皇帝。
自從貝爾格萊德陷落之後,土耳其人和匈牙利人之間的邊境沖突就時斷時續,雙方互有勝負。
蘇丹在命人于多瑙河的支流薩瓦河(Sava)和德拉瓦河(Drava)上興修了兩座橋梁之後,于1526年4月23日率領十餘萬大軍開始西征。
大軍之中紀律嚴明的正規軍大約占了半數,他們是這支軍隊的核心,或領取軍饷,或擁有封地,由步兵(近衛軍)、騎兵(西帕希)和炮兵組成。
另一半則由非正規軍組成,他們不領軍饷,靠戰利品為生,其兵種構成也包括步兵(阿紮布)和騎兵(阿金基)。
通常,這些非正規軍要麼是在發動進攻時作為炮灰被放在第一線,要麼是被放出去在敵國領土上大肆破壞,散布恐慌。
所有的部隊,不論是正規軍、封地的所有者,還是非正規軍,也不論是在營地裡、行軍中,還是戰鬥中,他們都在蘇丹本人的權威和注視下團結一緻。
作為最高統帥和君主,蘇丹總是在臣僚的陪伴下出現在顯眼的位置,讓他手下的士兵都能看得到他。
大軍遭遇了十分惡劣的天氣,暴雨和冰雹一直持續到了夏季。
洪水沖毀了道路、橋梁和帳篷營地,溪水也經常變得無法逾越。
蘇萊曼大軍的前進速度十分緩慢,經過将近三個月的行軍才第一次接觸到敵軍。
與陸軍一同行動的還有由上百艘小船組成的多瑙河船隊。
由于水流湍急,這支船隊無法跟上陸軍前進的步伐。
像往常一樣,軍隊的紀律十分嚴格。
在1526年的行軍途中,蘇丹的日記裡不斷有這樣的記載:&ldquo5月10日,在凱末爾村(Kemal)附近,一名士兵因為踐踏莊稼被斬首&hellip&hellip5月11日,兩名士兵被指控偷盜馬匹,因而被砍頭。
&rdquo後面還有,&ldquo6月5日,兩名西利赫達(silihdars,即持劍的士兵)在未收割的農田裡放馬,被斬首&rdquo。
在行軍途中,蘇萊曼十分信賴易蔔拉欣。
每當遇到艱難險阻,他就會派遣易蔔拉欣前去查看并打通道路。
當大軍抵達貝爾格萊德時,橫越薩瓦河的
他把時間花在了改進政府的内部結構上:自從登基以來,他第一次來到阿德裡安堡,并在這裡忙得不亦樂乎;埃及總督艾哈邁德帕夏發動了一場叛亂,宣布不再向蘇丹效忠,蘇丹不得不派兵去化解這場危機。
蘇丹的大維齊爾易蔔拉欣帕夏領兵前往開羅,恢複了那裡的秩序,并且重組了當地的行政機構。
不過,當蘇丹從埃迪爾内回到伊斯坦布爾時,卻遭遇了近衛軍的嘩變。
對這些好鬥而又受到優待的步兵而言,每年一度的戰事不僅可以滿足他們征戰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可以為他們提供劫掠戰利品的機會。
因此,蘇丹按兵不動的行為讓他們十分不滿。
這在後世的蘇丹那裡也成了一種常見的問題。
此時的近衛軍,兵力已經達到蘇丹全部常備軍的四分之一。
他們的力量變得越來越強大,而他們也越發意識到了自己的強大。
戰時,他們隻是偶爾會違抗禁止洗劫剛占領的城市的命令,或是在戰事過于艱苦時向蘇丹抗議。
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蘇丹的征服大業,但大體上還能遵守紀律,效忠主人。
而到了和平時期,缺乏紀律約束而又無所事事的近衛軍則容易陷入躁動,往往變得十分危險而貪婪&mdash&mdash特别是在老蘇丹駕崩、新蘇丹繼位的間隙,他們仿佛是得到了肆意妄為的許可。
1525年春天,近衛軍發動了暴亂,他們洗劫了海關、猶太人居住區以及高官和其他一些人的住宅。
有一群近衛軍士兵還沖到了蘇丹面前。
據說,蘇丹親手殺死了三名近衛軍士兵,但其他人則對着他拉起了弓。
面對生命威脅,蘇丹隻好逃走。
嘩變被鎮壓了。
近衛軍的阿迦和一些有合謀嫌疑的軍官被處決,另有一些軍官被解除了職務。
但是,按照慣例,蘇丹出了一筆錢安撫士兵(這種慣例越發讓奧斯曼帝國的财政吃不消)。
另外一個可以安撫士兵的因素是,他們得知明年又将有一場戰役可以參加。
蘇丹開始動員軍隊,準備第二次入侵匈牙利。
他把易蔔拉欣帕夏從埃及召回,任命他為帝國軍隊的大将軍,作為僅次于蘇丹的副總指揮統率這支軍隊。
在奪取了貝爾格萊德之後,沿多瑙河上溯匈牙利的道路已經暢通無阻。
在匈牙利,易蔔拉欣帕夏作為蘇萊曼統治時期最傑出而又最有權勢的人物之一,徹底成了公衆矚目的焦點。
此時31歲的易蔔拉欣帕夏,出身于希臘的基督徒家庭,來自愛奧尼亞海沿岸的帕爾加(Parga),是一位水手的兒子。
他與蘇萊曼出生在同一年,他本人甚至宣稱他們出生在同一個星期。
他在幼時被土耳其海盜劫走,作為奴隸賣給了馬格尼西亞的一名寡婦。
這名寡婦給他衣服穿,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還讓他學會了一件樂器。
還是一個年輕人的易蔔拉欣遇到了時為皇儲和馬格尼西亞總督的蘇萊曼,靠魅力和天賦打動了他,被蘇萊曼買了下來。
于是,易蔔拉欣成了蘇萊曼的個人侍從。
很快他就成了最得寵、最重要、與蘇萊曼關系最密切的侍從。
在蘇萊曼即位之後,這個年輕人先是被任命為首席養隼人,後來又在宮廷内擔任了一系列職務。
他與他的主人有着非同尋常的友誼。
他睡在蘇丹的寝宮裡,與蘇丹一起用餐,跟他一同玩樂,兩人分離的時候還通過聾啞人傳遞字條。
作為一位君主,蘇萊曼性情内斂,舉止冷漠,天生沉默寡言,多愁善感,恰好需要易蔔拉欣這樣一個人與他溝通,為他的計劃和想法提出獨到的見解。
在蘇丹的安排下,易蔔拉欣舉辦了一場排場盛大的婚禮,迎娶了一位被蘇丹視同姐妹的新娘。
由于地位升得太快,易蔔拉欣自己感到有一些不安。
易蔔拉欣十分清楚,在奧斯曼帝國的宮廷裡,人們的命運可謂變幻莫測。
他有一次故作輕松地去乞求蘇萊曼,請他不要讓自己攀升到太高的位置,以免跌落下來的時候粉身碎骨。
據說,蘇萊曼先是誇獎了易蔔拉欣的謙遜,然後又向他保證道,隻要自己還在位,無論朝廷上針對易蔔拉欣出現怎樣的指控,他也永遠不會置易蔔拉欣于死地。
然而,就像下一個世紀的一位曆史作者評論的那樣:&ldquo君主是人,人就會生變;寵臣會驕傲,會變得不知感恩。
正因如此,蘇萊曼有一天會食言,而易蔔拉欣也會失去他的信任和忠實。
&rdquo 蘇萊曼之所以加緊對匈牙利的進攻,部分原因可能是受到近衛軍嘩變的影響,但他同樣也受到了另外一件事的影響:1525年,弗朗索瓦一世在帕維亞(Pavia)之戰中被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擊敗,做了俘虜。
弗朗索瓦一世在馬德裡的監牢裡寫了一封密信,把信藏在使臣的鞋跟裡送到了伊斯坦布爾。
他在信中懇請蘇丹幫助自己,向查理五世發動總攻,以免查理五世&ldquo成為世界之主&rdquo。
他的請求正好與蘇萊曼自己的打算不謀而合。
此時的匈牙利既缺乏愛國精神,也沒有任何朋友,而且處于前所未有的混亂與分裂之中。
以軟弱的國王拉約什二世(LouisII)[1]和貴族為代表的&ldquo宮廷派&rdquo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但是沒能從他那裡得到什麼實際幫助,更不要說來自西方世界的幫助了;&ldquo國民派&rdquo則以特蘭西瓦尼亞總督、實際上的特蘭西瓦尼亞統治者亞諾什·佐波堯(JohnZapolya)為首,其成員還有一些地位略低的地方士紳;此外,還有把土耳其人視作拯救者的受壓迫的農民。
這樣一來,蘇萊曼可以以地方士紳和農民之友的面目進入匈牙利,他的敵人隻有國王和皇帝。
自從貝爾格萊德陷落之後,土耳其人和匈牙利人之間的邊境沖突就時斷時續,雙方互有勝負。
蘇丹在命人于多瑙河的支流薩瓦河(Sava)和德拉瓦河(Drava)上興修了兩座橋梁之後,于1526年4月23日率領十餘萬大軍開始西征。
大軍之中紀律嚴明的正規軍大約占了半數,他們是這支軍隊的核心,或領取軍饷,或擁有封地,由步兵(近衛軍)、騎兵(西帕希)和炮兵組成。
另一半則由非正規軍組成,他們不領軍饷,靠戰利品為生,其兵種構成也包括步兵(阿紮布)和騎兵(阿金基)。
通常,這些非正規軍要麼是在發動進攻時作為炮灰被放在第一線,要麼是被放出去在敵國領土上大肆破壞,散布恐慌。
所有的部隊,不論是正規軍、封地的所有者,還是非正規軍,也不論是在營地裡、行軍中,還是戰鬥中,他們都在蘇丹本人的權威和注視下團結一緻。
作為最高統帥和君主,蘇丹總是在臣僚的陪伴下出現在顯眼的位置,讓他手下的士兵都能看得到他。
大軍遭遇了十分惡劣的天氣,暴雨和冰雹一直持續到了夏季。
洪水沖毀了道路、橋梁和帳篷營地,溪水也經常變得無法逾越。
蘇萊曼大軍的前進速度十分緩慢,經過将近三個月的行軍才第一次接觸到敵軍。
與陸軍一同行動的還有由上百艘小船組成的多瑙河船隊。
由于水流湍急,這支船隊無法跟上陸軍前進的步伐。
像往常一樣,軍隊的紀律十分嚴格。
在1526年的行軍途中,蘇丹的日記裡不斷有這樣的記載:&ldquo5月10日,在凱末爾村(Kemal)附近,一名士兵因為踐踏莊稼被斬首&hellip&hellip5月11日,兩名士兵被指控偷盜馬匹,因而被砍頭。
&rdquo後面還有,&ldquo6月5日,兩名西利赫達(silihdars,即持劍的士兵)在未收割的農田裡放馬,被斬首&rdquo。
在行軍途中,蘇萊曼十分信賴易蔔拉欣。
每當遇到艱難險阻,他就會派遣易蔔拉欣前去查看并打通道路。
當大軍抵達貝爾格萊德時,橫越薩瓦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