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關燈
ash&mdash一位伊斯蘭的巴賽勒斯。

     像在拜占庭帝國一樣,奧斯曼帝國對諸如宮廷慶典、裝束、禮節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細緻的規定。

    穆罕默德規定,每一位廷臣的等級和職責必須通過其着裝的顔色體現出來。

    比如說,維齊爾穿綠色,内侍穿猩紅色;而在伊斯蘭教的神職人員中,穆夫提要穿白色,烏理瑪要穿藍紫色,毛拉要穿天藍色。

    靴子的顔色也很重要。

    政府的職員要穿綠色的靴子,宮廷人員要穿紅色的靴子。

    除了色彩之外,着裝的風格也很重要&mdash&mdash袖子的剪裁、裝飾用的毛皮,尤其是各式各樣的頭巾和胡子的式樣,都别具意義。

    在伊斯蘭社會中,頭戴之物有着特别的象征意義。

    隻有穆斯林可以戴頭巾,而非穆斯林,不管是法蘭克人還是希臘人,都要戴紅色、黑色或黃色的帽子。

    非穆斯林所穿的鞋子的顔色也不能與穆斯林相同。

    不論是便鞋還是靴子,希臘人、亞美尼亞人和猶太人分别要穿黑色、藍紫色和藍色。

     在一個特别的方面,穆罕默德二世脫離了奧斯曼祖先的傳統,直接效仿了拜占庭帝國的做法。

    以前,蘇丹的臣民經常可以看到蘇丹,并且可以在相對非正式的場合與蘇丹近距離接觸。

    而随着奧斯曼人對歐洲的征服,他們越來越多地受到拜占庭人的影響,愈加注重塑造君主的神聖感。

    不僅蘇丹的後宮女眷在宦官的看護下與世隔絕,就連蘇丹本人也是如此。

    穆罕默德的祖先會随意地與臣民一同進餐,他的父親穆拉德二世則把一同和自己在桌旁用餐的人數減少到了不超過十人。

    穆罕默德抛棄了他們的做法,總是獨自用膳。

    他還頒布了一道敕令,禁止維齊爾或其他官員靠近他的餐桌:&ldquo除皇室成員外,任何人不得與帝國的君主一同用餐。

    &rdquo 穆罕默德的第一座宮殿建在伊斯坦布爾的第三山丘上[3],但他在這裡無法徹底做到與世隔絕。

    這裡人口稠密,宮廷的圍牆又不夠嚴密,無法維持君主高高在上的狀态。

    考慮到這些因素,他親自為自己的新宮殿選址。

    這座宮殿被稱作大薩拉基裡奧宮(GrandSeraglio)[4],也被稱作&ldquo大炮之門宮&rdquo[5]。

    這裡原本是拜占庭的衛城,地處一個可以控制三海(金角灣、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馬爾馬拉海)的岬角&mdash&mdash此處後來被稱作薩拉基裡奧角。

    1465年,穆罕默德開始在這個關鍵性的地點興建宮殿。

    這項宏大的工程由波斯、阿拉伯和希臘的建築師們負責,起初估計要花上25年才能完工。

    不過,蘇丹不僅在付給工人們工資和獎金時異常慷慨,還親自監督工程進度,結果整個工程隻用了預估時間的四分之一。

    在大薩拉基裡奧宮的高牆之内,有三道大門、兩個庭院和數不清的建築物,其中大部分都是優雅的亭樓。

    根據同時代的希臘傳記作家克裡托布洛斯(Critoboulos)的記載,大薩拉基裡奧宮的四面都有&ldquo巨大而華美的花園,其中種植着各種可以想象得到的樹木和水果;新鮮潔淨得可以直接飲用的水在四處流淌;成群的各色禽鳥,不論是可供食用的家禽還是歌聲婉轉的鳴禽,都在吵鬧、歌唱;那裡還有成群的家畜和野生動物。

    &rdquo在戰事間歇的冬季,蘇丹就會離開公衆的視野,住到這座宮殿中來。

    他隻會在重兵拱衛的情況下,為重大國事在伊斯坦布爾的街頭偶爾露面。

     在設計這座嶄新的薩拉基裡奧宮的時候,穆罕默德實際上為接下來幾個世紀的奧斯曼宮廷生活定下了基調。

    整座宮殿分為兩個主要的區域:外廷是政府辦事機構和蘇丹的辦公地點(包括迪萬),内宮則包括蘇丹的大殿和皇室成員的居所,以及蘇丹手下的宦官和侍從的住所。

    一個世紀之後,這裡變成了&ldquo豐饒宮&rdquo,由蘇丹的女眷居住,因此成了蘇丹的後宮。

    穆罕默德本人則更願意讓女眷單獨居住在一處。

    他把她們留在了第三山丘的宮殿裡,由370名宦官服侍她們,因此那裡仍然是他私宅的核心區域。

     進入大薩拉基裡奧宮,要經過三道大門。

    第一道是連接大薩拉基裡奧宮與伊斯坦布爾城區的帝王之門(Bab-i-Humayun)。

    在這道門上至今可以看到紀念其興建者的碑文:&ldquo穆罕默德蘇丹&hellip&hellip真主在人世間的影子和靈,地上的君主,兩洲兩海與東方西方之主,君士坦丁堡的征服者。

    &rdquo早期的土耳其人經常在宮殿大門處進行司法判決。

    帝王之門取代了以往擁有四根柱子的蘇丹大帳入口的地位,成了奧斯曼帝國政府的象征。

    正因如此,&ldquo大門&rdquo(Porte)或者&ldquo高門&rdquo(SublimePorte,歐洲人後來經常用這個稱呼),成了奧斯曼帝國政府的代稱。

    [6] 作為帝王之門的守門阿迦,白宦官總管負責監管蘇丹的大薩拉基裡奧宮與外部世界的交通。

    白宦官總管和他的下屬負責打理大薩拉基裡奧宮的外廷。

    他實際上相當于典儀總管,同時也擔任蘇丹的密探。

    他手下管理着各個層級的白宦官,他們作為宮廷内侍各有職責。

    與白宦官總管相對應的是一位黑宦官總管,這位阿迦在蘇丹的女眷最終搬遷到大薩拉基裡奧宮之後,負責管理蘇丹的後宮。

    [7]奧斯曼帝國的前代蘇丹并不使用宦官,這一做法來自拜占庭帝國,而拜占庭帝國又是早年從東方世界學會的這套制度。

    由于伊斯蘭教禁止閹割,這些宦官都是奧斯曼人從基督教國家買來的。

    在這一時期,大部分的閹人都是從高加索地區買來的。

    像一般的奴隸生意一樣,販賣閹人的生意也基本掌控在猶太人手中。

     白宦官總管負責管理蘇丹的宮廷中的所有人員,大約管理着350多人。

    這些人都曾經是基督徒。

    實際上,從大維齊爾到其他維齊爾,再到行省長官、封地的所有者、征稅官以及各個級别的行政人員,奧斯曼帝國的全部行政官員和大部分軍官莫不如此。

    他們全都是蘇丹的&ldquo奴隸之家&rdquo的成員。

    大薩拉基裡奧宮可以看作這個&ldquo奴隸之家&rdquo的雛形。

    在這裡,所有人都是他們的主人的私人奴隸,不論他們獲得何等的恩寵和多大的權力,終其一生他們都維持着這種主仆關系。

    這一體系是軍事和行政兩種制度相融合的産物。

    它起源于&ldquo德夫希爾梅&rdquo(devshirme)這種征募制度,即歐洲人所說的&ldquo兒童貢品制度&rdquo。

    這一制度最初是為了征募近衛軍而出現的,後來在穆拉德二世在位時期從軍事領域推廣到了行政領域。

    通過這一制度,穆拉德二世創造出了一種更有活力的新的統治機構,用它替代了舊有的統治機構,他的兒子穆罕默德則繼承、發揚并改進了這一制度。

     這一制度的最大優勢在于它的非世襲性,它不會像舊有的制度那樣創造出土生土長的豪門貴族。

    這樣一來,就不會産生任何可能威脅蘇丹的絕對權力的政治力量。

    有一種十分切合實際的觀點認為,如果傳統的穆斯林也可以成為蘇丹個人的奴隸,他們就會濫用這種特權。

    他們在各個行省的親屬會憑借他們的勢力來壓迫農民,拒絕納稅,不服從地方政府的命令。

    &ldquo而這些出身于基督徒家庭的孩子在皈依伊斯蘭教之後,會成為新的信仰的狂熱信徒,因而成為他們親屬的敵人。

    &rdquo因此,有一位名叫溫塞斯拉斯·瓦迪斯拉夫男爵(BaronWenceslasWradislaw)的外國訪客在造訪伊斯坦布爾之後說道:&ldquo我在君士坦丁堡或土耳其的任何地方,都沒有聽說過或見過土生土長的土耳其人擔任帕夏;相反,這些帕夏都是通過綁架、俘獲等手段後來才成為土耳其人的。

    &rdquo 這一體系最重要的人才來源是設在蘇丹的大薩拉基裡奧宮内的皇家侍從宮廷學校。

    這所學校的目的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