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關燈
利亞、摩裡亞和愛琴海諸島上也遷來了一些居民。

    在伊斯坦布爾城中,從同一個地方來的人被安置在了一起,并且以他們來的地方為他們新的居住區命名,比如&ldquo阿克薩賴&rdquo(Aksaray)或是&ldquo卡拉曼尼亞&rdquo。

    除了貴族之外,遷移而來的還有小店主,以及數量衆多的手工業者和石匠,他們加快了城市重建的速度。

    漸漸地,随着這座城市愈加繁榮,希臘人開始自願遷徙到伊斯坦布爾居住,寄希望于像猶太人和亞美尼亞人一樣在這裡發财緻富。

    與此同時,金角灣對岸的佩拉的防禦工事被拆毀,它的加拉塔港恢複成了一座城鎮。

    除了土耳其人之外,也有熱那亞和其他拉丁居民居住于此。

     &ldquo伊斯坦布爾這座城市真是奇怪,&rdquo在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後不久,一位土耳其作家寫道,&ldquo隻需要花上一個銅闆,就可以讓人劃船把你從魯米利送到法蘭克斯坦(Frankistan)[7]。

    &rdquo而到了征服者穆罕默德執政的中期,伊斯坦布爾就已經再次成為一座繁榮的城市。

    城中遍布作坊和市場,手工業興旺發達,城中各民族居民混雜,人口總數比被征服時多了三到四倍。

    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伊斯坦布爾的人口就達到了50萬,其中土耳其人的比例隻微微超過半數。

     穆罕默德特别熱衷于提高人民的經濟生活水平。

    為此,他在伊斯坦布爾建設了大量的規範市場、提供公共服務的&ldquo伊馬雷特&rdquo(imaret),以促進伊斯坦布爾的發展。

    &ldquo伊馬雷特&rdquo是一種傳統的伊斯蘭慈善機構,在帝國之前的首都布爾薩和阿德裡安堡都可以見到。

    它實際上是&ldquo瓦合甫&rdquo(vakf,即慈善基金)的一種形式,是一種兼具宗教、文化和商業功能的機構。

    有的&ldquo伊馬雷特&rdquo由國家出資;有的則由個人捐獻,但需要得到國家的認可并受到國家的掌控。

    &ldquo伊馬雷特&rdquo包括了一系列圍繞清真寺建成的公共建築,其中既有高等的宗教學校(medresse)、醫院和接待旅行者的客棧,也有可以産生收益的旅館、市場、商隊客店、磨坊、公共浴室、染坊、倉庫、屠宰場和粥廠。

    這些公共建築産生的收益可以補充宗教捐獻的不足,從而為其他非營利設施的運轉提供資金。

     作為給予伊斯坦布爾第一座大清真寺&mdash&mdash阿亞索菲亞清真寺&mdash&mdash的奉獻的一部分,征服者穆罕默德下令修建了一座有頂棚的大市場(bedestan),裡面有數百家店鋪和庫房,在它附近的街道和市場内另外還有上千家的店鋪。

    這裡實際上成了一座商業和貿易中心。

    在這裡,商人們可以安心地儲存貨物,料理生意往來。

    到了穆罕默德為自己修建一座大清真寺[8]的時候,那座清真寺的周圍興建了八座宗教學校,裡面可以容納600名學生學習。

    此外,周圍還有一座供孩童上學的學校,一座圖書館,兩家客棧,一處食堂,一些為窮人提供食物的粥廠,以及一家提供免費醫療的醫院。

    在這家醫院裡,有一名眼科專家、一名外科醫生、一名藥劑師,以及遵照醫囑準備飲食的廚師。

    這就是中世紀伊斯蘭福利國家提供的免費教育和醫療服務。

     穆罕默德蘇丹命令帝國的族群領袖們在伊斯坦布爾的其他地方也建設&ldquo伊馬雷特&rdquo,并将它們作為新的居住區的中心。

    随着貿易活動的增加,伊斯坦布爾的商業地位日漸提高,并最終超過了布爾薩和阿德裡安堡,成為帝國的貿易中心,再一次成了掌控黑海、地中海和亞洲大陸之間商路的商業樞紐。

    随着商路的擴張,&ldquo伊馬雷特&rdquo式的公共服務建築群也沿着商路遍布全國。

     另一種傳統的伊斯蘭經濟生活組織是工匠行會。

    這些行業組織或聯盟控制着大量的勞動力,穆罕默德鼓勵它們的發展,同時也把它們納入嚴密的政府監管之下。

    這種組織的起源或許可以追溯到希臘羅馬世界的手工業聯盟,在中世紀的歐洲也十分常見。

    而到了伊斯蘭世界,工匠行會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具備了宗教和社群兄弟會的特征。

    在缺乏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早期奧斯曼邊疆社會中,在兄弟會(Akhis)領導下的行會曾經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負責為工匠和勞工提供政治保護。

    這些行會按行業組成,每個行會都有一位由資深匠人們按照本行會的規矩選舉出來的領袖,負責在政府面前維護行會的自主性和利益。

    盡管這些行會至少在理論上是不受國家控制的,但根據法律規定,它們要負責确保一些商業規章的執行,比如計量标準、勞工報酬、利潤水平、商品質量,還要負責防範騙子和投機商。

    作為一種維護秩序和穩定的力量,行會的傳統結構獲得了國家的尊重,國家也不幹預它們的内部事務。

    國家唯一關心的是保護政府的财政利益和公衆的利益。

     行會體系的演進、城鎮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場設施的增加,反映出羽翼已豐的奧斯曼帝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經濟發展階段。

    對西方貿易的迅速增長也體現出了這一點。

    在15世紀的最後幾十年,貿易已經成為奧斯曼帝國與歐洲國家關系中的重要部分。

    鑒于拜占庭帝國已經不複存在,真正具有威脅性的十字軍東征也已經成為曆史,奧斯曼帝國自發地崛起為重要的貿易中心。

    奧斯曼帝國成了連接歐亞貿易的重要紐帶,擴大了兩大洲之間的經濟往來,同時也影響了這兩個世界之間的社會和文化交往。

    拜占庭時期的經濟活動由威尼斯人掌控,而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