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rdquo的高度。
就這樣,歐洲人再次集合起來,把矛頭指向了奧斯曼人。
在十字軍中,瓦拉幾亞人占到了半數,塞爾維亞人卻沒有參與其中。
塞爾維亞大公布蘭科維奇認為,這份和約已經滿足了他的要求,因此他不同意廢除它,并且假裝保持中立。
對基督徒來說,勝利的所有希望都建立在蘇丹和他的大軍無法抵達歐洲這個前提條件上。
然而,就在1444年11月,穆拉德突然在瓦爾納(Varna)出現在十字軍面前。
他賄賂了兩面三刀的熱那亞人,從他們那裡弄到了船隻,借着有利的風向躲開了基督教海軍的監視,成功渡過了海峽。
穆拉德的大軍在海岸火炮的支援下對陣基督徒時擁有三比一的人數優勢。
在戰鬥中,穆拉德的近衛軍像栅欄一樣頑強地頂住了基督教軍隊的猛攻,在雙方都付出慘重的傷亡之後,穆拉德赢得了勝利。
瓦迪斯拉夫從戰馬上跌落下來,在戰鬥中被殺。
随後,奧斯曼人把他那還戴着頭盔的頭顱插在了矛尖上,又在旁邊另一把長矛上插上了那份被撕毀的和約的副本,以此象征基督徒的背信棄義。
慫恿瓦迪斯拉夫撕毀和約的主教朱利安從戰場上逃走,從此不知所蹤。
匈雅提和瓦拉幾亞人的領袖弗拉德·德拉庫爾(VladDracul)一起逃走。
出于往日的仇怨,弗拉德·德拉庫爾在瓦拉幾亞将匈雅提扣押了一段時間。
戰役結束後,瓦迪斯拉夫國王的頭顱被浸泡在蜂蜜中,送到了奧斯曼帝國的舊都布爾薩。
在河水裡洗淨後,他的頭顱又被插在長矛上遊街。
穆拉德的勝利使他恢複了對多瑙河以南地區全部領土的控制。
這時,他認為自己可以徹底隐退了。
于是,在1444年的年底,他正式宣布退位,讓位給穆罕默德。
此時的穆罕默德不再僅僅是名總督,而是擁有了蘇丹的全部權力。
穆拉德在安納托利亞的馬格尼西亞附近辟出三個地區作為他的私人領地,但這些地方仍然處于其子的管轄範圍之内。
他為自己創造了宜人的居住環境:興建了一座可以俯瞰廣闊河谷的嶄新宮殿,宮殿内還有幽雅的花園。
在詩人、潛修者、神學家和學者的陪伴下,穆拉德像他的加齊祖先們一樣過上了一種理想的宗教兄弟會式的生活。
他學習、寫作、冥思,像托缽僧一樣苦修。
他想要把土耳其語變成一種與波斯語和阿拉伯語截然不同的文化表達的媒介。
他還推動了土耳其曆史研究界的一場新運動,讓他們開始用一種&ldquo浪漫主義&rdquo的方式去挖掘奧斯曼一世的傑出先祖的生活經曆和烏古斯部落的起源。
那些偶爾可以得到穆拉德接見的外國使節回憶說,他從來不在正式的接待場合會見外國使節,而都是在私人的房間接待他們。
然而,應哈利勒的要求,穆拉德在1446年的春天再一次回到了阿德裡安堡。
此時,哈利勒與年輕的穆罕默德之間的關系已經越發惡化。
穆拉德以其樸素而平易近人的風格一如既往地獲得了市民們的歡迎。
穆拉德第二次歸朝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穆罕默德全然不顧奧斯曼軍隊正在希臘和阿爾巴尼亞兩線作戰的局面,提出了一個不明智也不切實際的進攻君士坦丁堡的計劃。
統治階層内部的矛盾再一次導緻了紛争:哈利勒希望維持和平的局面;而軍隊的一些指揮官希望開戰,并且得到了好鬥而年輕的儲君的支持。
但是,好戰派沒能較量過哈利勒,後者獲得了近衛軍和穆拉德本人的支持。
穆拉德決定重掌大權,穆罕默德則被迫退隐到馬格尼西亞去,在那裡好好悔過,并且學會控制自己受挫的野心,他的這種生活狀态一直持續到穆拉德在五年後去世。
重回寶座的穆拉德再一次不情願地把注意力投向了戰場。
此時的匈牙利十分平靜,但拜占庭帝國的幾位親王[11]試圖恢複帝國在摩裡亞的勢力,迫使穆拉德不得不出兵入侵希臘。
他成功地攻破了用來守衛科林斯地峽(IsthmusofCorinth)[12]的堅固的赫克薩米利翁之牆(wallofHexamilion)[13],然後縱兵在摩裡亞大肆破壞。
他将希臘人在這裡建立的親王國變成了奧斯曼帝國實質上的附庸國,并把被希臘人趕走的拉丁人附庸接回來重新掌權。
此時,在阿爾巴尼亞又出現了新的沖突。
在那裡,出現了一位堪比匈牙利的匈雅提的英雄,站出來反抗土耳其人。
此人名叫喬治·卡斯蒂利奧塔(GeorgeKastriota),是一位臣服于奧斯曼帝國的阿爾巴尼亞基督徒大公的兒子。
他作為人質在蘇丹的宮廷裡長大并接受教育。
他皈依了伊斯蘭教,還曾在奧斯曼軍隊中服役。
在軍中,他獲得了伊斯坎德貝伊(IskanderBeg)的稱号,意為&ldquo亞曆山大大人&rdquo,因此他後來又被稱作斯坎德培(Skanderbeg)。
[14]作為一位勇敢的愛國者,斯坎德培從奧斯曼軍隊中出逃,決定為了自己真正的信仰和祖國而戰。
他率領勇武的阿爾巴尼亞同胞反抗土耳其人的統治,正好與匈雅提遙相呼應。
1448年,這兩位首領聯合起來,在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的支持下又一次發動了對土耳其人的進攻。
然而,穆拉德很快就在科索沃的古戰場擊敗了對手;60年前,他的祖先穆拉德一世就是在這裡打敗了塞爾維亞人和匈牙利人,卻又在勝利後血灑疆場。
60年後,穆拉德二世的勝利注定了塞爾維亞徹底淪亡的命運;匈牙利人遭到重創,在短時間内無力進犯;波斯尼亞則成了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
不過,斯坎德培以堅不可摧的克魯亞(Croia)為大本營,在接下來的20年裡依靠遊擊戰粉碎了奧斯曼人一次次
就這樣,歐洲人再次集合起來,把矛頭指向了奧斯曼人。
在十字軍中,瓦拉幾亞人占到了半數,塞爾維亞人卻沒有參與其中。
塞爾維亞大公布蘭科維奇認為,這份和約已經滿足了他的要求,因此他不同意廢除它,并且假裝保持中立。
對基督徒來說,勝利的所有希望都建立在蘇丹和他的大軍無法抵達歐洲這個前提條件上。
然而,就在1444年11月,穆拉德突然在瓦爾納(Varna)出現在十字軍面前。
他賄賂了兩面三刀的熱那亞人,從他們那裡弄到了船隻,借着有利的風向躲開了基督教海軍的監視,成功渡過了海峽。
穆拉德的大軍在海岸火炮的支援下對陣基督徒時擁有三比一的人數優勢。
在戰鬥中,穆拉德的近衛軍像栅欄一樣頑強地頂住了基督教軍隊的猛攻,在雙方都付出慘重的傷亡之後,穆拉德赢得了勝利。
瓦迪斯拉夫從戰馬上跌落下來,在戰鬥中被殺。
随後,奧斯曼人把他那還戴着頭盔的頭顱插在了矛尖上,又在旁邊另一把長矛上插上了那份被撕毀的和約的副本,以此象征基督徒的背信棄義。
慫恿瓦迪斯拉夫撕毀和約的主教朱利安從戰場上逃走,從此不知所蹤。
匈雅提和瓦拉幾亞人的領袖弗拉德·德拉庫爾(VladDracul)一起逃走。
出于往日的仇怨,弗拉德·德拉庫爾在瓦拉幾亞将匈雅提扣押了一段時間。
戰役結束後,瓦迪斯拉夫國王的頭顱被浸泡在蜂蜜中,送到了奧斯曼帝國的舊都布爾薩。
在河水裡洗淨後,他的頭顱又被插在長矛上遊街。
穆拉德的勝利使他恢複了對多瑙河以南地區全部領土的控制。
這時,他認為自己可以徹底隐退了。
于是,在1444年的年底,他正式宣布退位,讓位給穆罕默德。
此時的穆罕默德不再僅僅是名總督,而是擁有了蘇丹的全部權力。
穆拉德在安納托利亞的馬格尼西亞附近辟出三個地區作為他的私人領地,但這些地方仍然處于其子的管轄範圍之内。
他為自己創造了宜人的居住環境:興建了一座可以俯瞰廣闊河谷的嶄新宮殿,宮殿内還有幽雅的花園。
在詩人、潛修者、神學家和學者的陪伴下,穆拉德像他的加齊祖先們一樣過上了一種理想的宗教兄弟會式的生活。
他學習、寫作、冥思,像托缽僧一樣苦修。
他想要把土耳其語變成一種與波斯語和阿拉伯語截然不同的文化表達的媒介。
他還推動了土耳其曆史研究界的一場新運動,讓他們開始用一種&ldquo浪漫主義&rdquo的方式去挖掘奧斯曼一世的傑出先祖的生活經曆和烏古斯部落的起源。
那些偶爾可以得到穆拉德接見的外國使節回憶說,他從來不在正式的接待場合會見外國使節,而都是在私人的房間接待他們。
然而,應哈利勒的要求,穆拉德在1446年的春天再一次回到了阿德裡安堡。
此時,哈利勒與年輕的穆罕默德之間的關系已經越發惡化。
穆拉德以其樸素而平易近人的風格一如既往地獲得了市民們的歡迎。
穆拉德第二次歸朝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穆罕默德全然不顧奧斯曼軍隊正在希臘和阿爾巴尼亞兩線作戰的局面,提出了一個不明智也不切實際的進攻君士坦丁堡的計劃。
統治階層内部的矛盾再一次導緻了紛争:哈利勒希望維持和平的局面;而軍隊的一些指揮官希望開戰,并且得到了好鬥而年輕的儲君的支持。
但是,好戰派沒能較量過哈利勒,後者獲得了近衛軍和穆拉德本人的支持。
穆拉德決定重掌大權,穆罕默德則被迫退隐到馬格尼西亞去,在那裡好好悔過,并且學會控制自己受挫的野心,他的這種生活狀态一直持續到穆拉德在五年後去世。
重回寶座的穆拉德再一次不情願地把注意力投向了戰場。
此時的匈牙利十分平靜,但拜占庭帝國的幾位親王[11]試圖恢複帝國在摩裡亞的勢力,迫使穆拉德不得不出兵入侵希臘。
他成功地攻破了用來守衛科林斯地峽(IsthmusofCorinth)[12]的堅固的赫克薩米利翁之牆(wallofHexamilion)[13],然後縱兵在摩裡亞大肆破壞。
他将希臘人在這裡建立的親王國變成了奧斯曼帝國實質上的附庸國,并把被希臘人趕走的拉丁人附庸接回來重新掌權。
此時,在阿爾巴尼亞又出現了新的沖突。
在那裡,出現了一位堪比匈牙利的匈雅提的英雄,站出來反抗土耳其人。
此人名叫喬治·卡斯蒂利奧塔(GeorgeKastriota),是一位臣服于奧斯曼帝國的阿爾巴尼亞基督徒大公的兒子。
他作為人質在蘇丹的宮廷裡長大并接受教育。
他皈依了伊斯蘭教,還曾在奧斯曼軍隊中服役。
在軍中,他獲得了伊斯坎德貝伊(IskanderBeg)的稱号,意為&ldquo亞曆山大大人&rdquo,因此他後來又被稱作斯坎德培(Skanderbeg)。
[14]作為一位勇敢的愛國者,斯坎德培從奧斯曼軍隊中出逃,決定為了自己真正的信仰和祖國而戰。
他率領勇武的阿爾巴尼亞同胞反抗土耳其人的統治,正好與匈雅提遙相呼應。
1448年,這兩位首領聯合起來,在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的支持下又一次發動了對土耳其人的進攻。
然而,穆拉德很快就在科索沃的古戰場擊敗了對手;60年前,他的祖先穆拉德一世就是在這裡打敗了塞爾維亞人和匈牙利人,卻又在勝利後血灑疆場。
60年後,穆拉德二世的勝利注定了塞爾維亞徹底淪亡的命運;匈牙利人遭到重創,在短時間内無力進犯;波斯尼亞則成了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
不過,斯坎德培以堅不可摧的克魯亞(Croia)為大本營,在接下來的20年裡依靠遊擊戰粉碎了奧斯曼人一次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