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子變成了自己的附庸,并且慫恿他們去競争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下一任君主,從而挑逗他們相互殘殺。
他把蘇萊曼變成了掌管奧斯曼帝國歐洲部分領土的鞑靼附庸。
此時,奧斯曼帝國的未來已經握在帖木兒的手中,他開始很友善地接受歐洲各國的示好。
但是,就在拜占庭帝國的皇帝表示承認他的宗主權并向他交納貢金時,帖木兒卻下令募集一支艦隊,以便把他的部隊運到海峽對面的歐洲去。
此舉引發了恐慌,人們擔憂帖木兒要發兵攻打君士坦丁堡。
不過,帖木兒并沒有占據歐洲的計劃,正如他也沒有占據安納托利亞的企圖一樣。
在安納托利亞,他讓亡國的王公們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上,幫助他們複國,因為他很喜歡這種加齊國家的傳統。
他認為,他在這裡的征戰無非是一場被誇大了的劫掠,隻有東方才在他的帝國藍圖之中。
1403年,就在巴耶濟德死後不久,帖木兒動身返回撒馬爾罕,離開了小亞細亞,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他準備去征服中國,卻在路上患熱病死去,此時距離巴耶濟德之死還不到兩年。
據說,他的病情因疲勞和(用吉本的話說)&ldquo不慎使用了冰水&rdquo而惡化。
在他死後,他的鞑靼部族各奔前程,一路留下混亂和浩劫。
在安納托利亞的這場慘敗幾乎導緻了奧斯曼帝國的分崩離析,就像小亞細亞的塞爾柱帝國在遭蒙古人入侵後的下場一樣。
實際上,奧斯曼帝國也的确經曆了十餘年的分裂,内部的各股勢力為了權力相互厮殺,整個國家時常陷入無政府的狀态。
在此過程中,奧斯曼帝國的國家大權有可能會落入一個個地方貝伊的手中,就像在其他的伊斯蘭國家曾經發生過的那樣。
巴耶濟德的四個兒子為了帝國寶座争鬥不休&mdash&mdash後來又出現了一個觊觎王位者,聲稱自己也是巴耶濟德的繼承人。
他們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些地方上的實權人物撐腰,地方權勢出于私利選擇了各自的主子;拜占庭皇帝則支持其中最有希望獲勝的一方,以圖從中漁利;巴爾幹地區的基督教附庸國則行動起來,奪回了一些原本屬于自己的土地。
大體上,奧斯曼帝國的土地被分成了兩半。
巴耶濟德的長子蘇萊曼在阿德裡安堡統治着領土的歐洲部分,而最小的兒子穆罕默德則在布爾薩統治着安納托利亞。
他們都很清楚,分裂的帝國不可能存活,因此他們都想消滅對方,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為此發動了接連不斷的内戰。
巴耶濟德的另外兩個兒子伊薩(Issa)和穆薩(Musa)也加入了内戰。
先是穆薩殺掉了蘇萊曼,然後拜占庭皇帝将穆罕默德從博斯普魯斯海峽對岸召來共同對付穆薩。
最終,穆罕默德成了最後的勝利者。
1413年,穆罕默德加冕成為蘇丹穆罕默德一世。
他的背後有兩大集團的支持:首先是曾被其父巴耶濟德放逐、又被帖木兒複國的安納托利亞的貝伊們,其次是将穆罕默德稱作&ldquo最公正賢良的奧斯曼皇子&rdquo的近衛軍&mdash&mdash這是他們第一次在奧斯曼帝國的曆史上影響國家内政,但絕不是最後一次。
就這樣,在經曆了無序而分裂的大空位時期之後,最強的一方奪取了政權。
中央的權威再一次得以樹立,奧斯曼國家以穆罕默德一世的名義重歸統一。
盡管統治期隻有短短八年,但深謀遠慮的穆罕默德為幾乎行将滅亡的奧斯曼帝國重鑄了堅實的基礎,使其恢複了統一和活力(這一點讓基督教世界大失所望)。
就在拜占庭帝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的同時,奧斯曼開創的王朝卻從分崩離析的狀态下浴火重生,一代代出色君主的湧現證明了它強大的複原能力和生命力。
過了一代人的時間,奧斯曼帝國就誕生了其曆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mdash&mdash穆罕默德二世。
[1]指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
[2]此人即上文提到過的拉紮爾大公的兒子斯泰凡·布爾科維奇(依照斯拉夫語言的命名法,&ldquo拉紮列維奇&rdquo的意思即為&ldquo拉紮爾的兒子&rdquo),他将妹妹狄斯賓娜嫁給巴耶濟德。
[3]所以帖木兒的帝國不能算是一個代表當時伊斯蘭世界的力量。
早在帖木兒征服叙利亞時,他對穆斯林犯下的暴行就已經讓他成了伊斯蘭世界的敵人。
他把蘇萊曼變成了掌管奧斯曼帝國歐洲部分領土的鞑靼附庸。
此時,奧斯曼帝國的未來已經握在帖木兒的手中,他開始很友善地接受歐洲各國的示好。
但是,就在拜占庭帝國的皇帝表示承認他的宗主權并向他交納貢金時,帖木兒卻下令募集一支艦隊,以便把他的部隊運到海峽對面的歐洲去。
此舉引發了恐慌,人們擔憂帖木兒要發兵攻打君士坦丁堡。
不過,帖木兒并沒有占據歐洲的計劃,正如他也沒有占據安納托利亞的企圖一樣。
在安納托利亞,他讓亡國的王公們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上,幫助他們複國,因為他很喜歡這種加齊國家的傳統。
他認為,他在這裡的征戰無非是一場被誇大了的劫掠,隻有東方才在他的帝國藍圖之中。
1403年,就在巴耶濟德死後不久,帖木兒動身返回撒馬爾罕,離開了小亞細亞,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他準備去征服中國,卻在路上患熱病死去,此時距離巴耶濟德之死還不到兩年。
據說,他的病情因疲勞和(用吉本的話說)&ldquo不慎使用了冰水&rdquo而惡化。
在他死後,他的鞑靼部族各奔前程,一路留下混亂和浩劫。
在安納托利亞的這場慘敗幾乎導緻了奧斯曼帝國的分崩離析,就像小亞細亞的塞爾柱帝國在遭蒙古人入侵後的下場一樣。
實際上,奧斯曼帝國也的确經曆了十餘年的分裂,内部的各股勢力為了權力相互厮殺,整個國家時常陷入無政府的狀态。
在此過程中,奧斯曼帝國的國家大權有可能會落入一個個地方貝伊的手中,就像在其他的伊斯蘭國家曾經發生過的那樣。
巴耶濟德的四個兒子為了帝國寶座争鬥不休&mdash&mdash後來又出現了一個觊觎王位者,聲稱自己也是巴耶濟德的繼承人。
他們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些地方上的實權人物撐腰,地方權勢出于私利選擇了各自的主子;拜占庭皇帝則支持其中最有希望獲勝的一方,以圖從中漁利;巴爾幹地區的基督教附庸國則行動起來,奪回了一些原本屬于自己的土地。
大體上,奧斯曼帝國的土地被分成了兩半。
巴耶濟德的長子蘇萊曼在阿德裡安堡統治着領土的歐洲部分,而最小的兒子穆罕默德則在布爾薩統治着安納托利亞。
他們都很清楚,分裂的帝國不可能存活,因此他們都想消滅對方,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為此發動了接連不斷的内戰。
巴耶濟德的另外兩個兒子伊薩(Issa)和穆薩(Musa)也加入了内戰。
先是穆薩殺掉了蘇萊曼,然後拜占庭皇帝将穆罕默德從博斯普魯斯海峽對岸召來共同對付穆薩。
最終,穆罕默德成了最後的勝利者。
1413年,穆罕默德加冕成為蘇丹穆罕默德一世。
他的背後有兩大集團的支持:首先是曾被其父巴耶濟德放逐、又被帖木兒複國的安納托利亞的貝伊們,其次是将穆罕默德稱作&ldquo最公正賢良的奧斯曼皇子&rdquo的近衛軍&mdash&mdash這是他們第一次在奧斯曼帝國的曆史上影響國家内政,但絕不是最後一次。
就這樣,在經曆了無序而分裂的大空位時期之後,最強的一方奪取了政權。
中央的權威再一次得以樹立,奧斯曼國家以穆罕默德一世的名義重歸統一。
盡管統治期隻有短短八年,但深謀遠慮的穆罕默德為幾乎行将滅亡的奧斯曼帝國重鑄了堅實的基礎,使其恢複了統一和活力(這一點讓基督教世界大失所望)。
就在拜占庭帝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的同時,奧斯曼開創的王朝卻從分崩離析的狀态下浴火重生,一代代出色君主的湧現證明了它強大的複原能力和生命力。
過了一代人的時間,奧斯曼帝國就誕生了其曆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mdash&mdash穆罕默德二世。
[1]指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
[2]此人即上文提到過的拉紮爾大公的兒子斯泰凡·布爾科維奇(依照斯拉夫語言的命名法,&ldquo拉紮列維奇&rdquo的意思即為&ldquo拉紮爾的兒子&rdquo),他将妹妹狄斯賓娜嫁給巴耶濟德。
[3]所以帖木兒的帝國不能算是一個代表當時伊斯蘭世界的力量。
早在帖木兒征服叙利亞時,他對穆斯林犯下的暴行就已經讓他成了伊斯蘭世界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