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這樣一來,允許擄掠奴隸的這條奧斯曼法律在某種程度上促使很多基督徒皈依了伊斯蘭教,因為他們甯願改變信仰,也不想失去自由。
不過,這套體系也是有彈性的。
很多希臘人獲得了不必改宗但要花錢贖買人身自由的機會。
這種情形通常發生在城市被奧斯曼軍隊攻破之時,有時會作為投降的前提條件得到認可。
而且,穆拉德的軍隊通常也更願意接受贖金,而不是在進攻的路上還拖着一群累贅的奴隸。
在偏遠的地區,淪為奴隸的可能性要小一些,因為人們可以很容易地躲藏在山區裡,而進攻中的軍隊也沒有時間進山搜尋。
有些被征服的土地依然歸其以前的主人所有,但是他們需要支付一筆固定的稅金作為報償。
而在另一些地方,剛剛奪取了土地的奧斯曼地主們需要人手幹活,其中的許多人都沒有改宗伊斯蘭教。
但是,對于希臘、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的女性來說,不論是在戰争中失去了丈夫的寡婦,還是年輕的女孩,她們往往會淪為征服者的妻妾,因為這些征服者都沒有帶本族的女人同行。
這種現象的結果是,奧斯曼民族的血統變得日趨複雜,但也變得越發健康而朝氣蓬勃。
奧斯曼人的身上本來就流着東方人&mdash&mdash鞑靼人、蒙古人、切爾克斯人、格魯吉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mdash&mdash的血液,現在又混入了巴爾幹各民族和歐洲更遙遠地方的民族的血統。
于是,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奧斯曼人就創造出了一個可以比肩希臘、羅馬和拜占庭的世界性的多元化文明。
在這種要麼皈依伊斯蘭教、要麼贖買、要麼淪為農奴的普遍性制度之外,穆拉德還在基督徒中招募士兵,把他們編制成一支經過精挑細選、具有很強的紀律性并且隻向蘇丹本人效忠的步兵部隊。
這支部隊被稱作&ldquo耶尼切裡&rdquo(Janissaries,theYeniCheri)或&ldquo新軍&rdquo。
[3]這支部隊實際上是在奧爾汗在位時期建立的,但是當時他們隻是蘇丹本人的衛隊。
而到了穆拉德手中,近衛軍被發展成一支與奧斯曼帝國其他軍隊不同的部隊,用來維護和保衛奧斯曼帝國新征服的歐洲領土。
本來,不願意改宗伊斯蘭教的基督徒可以通過支付人頭稅的方式免除兵役,但是奧斯曼帝國規定,特定年齡的來自基督徒家庭的男孩不享有這種免除兵役的待遇。
奧斯曼帝國在各個被征服的地區征募條件合适的男孩,讓他們離開自己的家庭,并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讓他們改信伊斯蘭教。
他們的唯一使命就是服務蘇丹,他們的一切都仰仗蘇丹,蘇丹則付給他們高于其他軍人的待遇。
被選中的男孩都有着出色的活力、體格和智力,随後還要經受嚴格的訓練,讓他們服從鐵一樣的紀律,并且适應各種各樣的艱難困苦。
像僧侶一樣,他們不準結婚,也不得擁有财産或從事其他工作。
在蘇丹的指揮下效命行伍就是他們人生中唯一的内容。
這些出身于基督徒家庭的男孩,在成長過程中要接受拜克塔什教團(Bektashiorder)灌輸的非正統的伊斯蘭教教義。
奧爾汗本人就曾是這個托缽僧教團虔誠的贊助者,他在布爾薩為他們修建了擁有一個個單人房間的修道院。
領導着拜克塔什教團的謝赫哈吉·拜克塔什(HajiBektash)為這支新軍祈福,并親手把軍旗交給了他們。
在他們的軍旗上裝飾着绯紅的新月和奧斯曼蘇丹的雙刃劍圖案。
哈吉·拜克塔什将他的衣袖拂過最前排的一名士兵的頭頂,為這支部隊命名,并預言了它的未來:&ldquo它的士兵閃亮奪目,臂膀強健,刀箭銳利;他們每戰必勝,不勝不歸。
&rdquo在接受了祝禱之後,近衛軍在他們的白色毛氈帽子(類似于兄弟會領袖們戴的帽子)上添加了象征謝赫衣袖的帽尾,并且在本應裝飾帽球的地方加上了一隻木勺。
這支部隊的标志是湯鍋和勺子,象征他們的生活待遇要優于其他部隊。
軍官的頭銜名稱也都來自廚房:從首席湯廚到主廚,再到首席送水使。
部隊裡的聖物是炖鍋,他們不僅聚在炖鍋附近吃飯,還聚在這裡商議事情。
歐洲人或許會對這些來自東方的土耳其人的不人道行為感到義憤:他們對基督徒強征&ldquo血稅&rdquo,把年幼的俘虜擄為奴隸,逼迫他們與父母分離,強迫他們接受其他信仰,并且擅自決定他們一生的生活方式。
但是,我們必須考慮到,在那樣一個戰亂頻仍的時代,人們衡量事物的标準與今天不同。
在那時,與敵人作戰是生活中十分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
那個世紀的基督徒也經常毫無人道地對待其他人,不管對方是基督徒還是異教徒。
不僅如此,巴爾幹地區本身也是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地方。
在那裡,基督徒士兵經常會站在土耳其人一方參加戰争。
在穆拉德的穆斯林大軍中,永遠能找得到由基督徒指揮官統領的基督徒士兵,他們明知道自己的對手也是基督徒,但依然參加了戰鬥。
在穆拉德的軍中,這樣的部隊數量遠遠超過了近衛軍的數量。
盡管近衛軍的規模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不斷擴大,但他們仍然隻是土耳其的全部武裝力量中的一小部分。
在穆拉德在位時期,近衛軍的人數差不多隻有1000人。
毫無疑問,随着時間的推移,農民們會十分現實地選擇皈依伊斯蘭教,以免他們本應留在農田裡幹活的健壯兒子被軍隊征召,白白浪費掉。
這樣一來,近衛軍的人數就減少了。
一旦獲得征召,這些年輕人也會有許多收獲,包括高強度的身體訓練和技巧訓練,以及有助于提高其作戰能力的教育。
在軍營裡,不僅有嚴格的紀律,也有适當的消遣。
而且,他們還就此獲得了一份終身職業。
出于對所屬部隊的驕傲之情、對君主的忠誠和對有着同樣宗教信仰的戰友的手足之情,在他們之間會萌發出一種集體精神,而這構成了近衛軍得天獨厚的優勢。
随着奧斯曼帝國的發展,他們還将獲得超乎尋常的巨大權力。
奧斯曼帝國的這種軍事奴隸體系讓基督教世界感到震驚,但伊斯蘭世界&mdash&mdash尤其是土耳其人自己&mdash&mdash對此卻司空見慣。
在土耳其人的早期曆史中,他們曾經從這種軍事奴隸的身份中獲益匪淺。
在阿拔斯王朝時期,就有來自中亞草原、尚未皈依伊斯蘭教的突厥人被帶到阿拉伯帝國,他們或是俘虜,或是貢品,或是買來的奴隸,但都被作為穆斯林養育成人,并在巴格達經受訓練,成為士兵和行政人員。
&ldquo軍事奴隸的地位天生就高于為私人提供服務的家政奴隸,&rdquo克勞德·卡亨(ClaudeCahen)寫道,&ldquo而這種奴隸的供應似乎一直源源不斷,突厥人自己似乎也從未對身為奴隸表示過反感。
在那個時代,奴隸制不像後來那樣會引起每一個人的強烈抵觸。
&rdquo淪為奴隸的突厥人,往往會通過晉升成為高級的軍事指揮官或行政官員。
在繼承了阿拔斯王朝部分領土的薩曼王朝,身居高位的突厥奴隸成了王朝得以維系的重要因素。
最後,突厥奴隸推翻了薩曼王朝,代之以他們自己的王朝。
出身奴隸的突厥人還在埃及先後建立了圖倫王朝和馬木留克[4]王朝,後者的統治階層曾經是服務于薩拉丁(Saladin)和阿尤布王朝的奴隸,但後來推翻了阿尤布王朝,建立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同樣根植于奴隸制度的王朝。
這樣的奴隸制度一直延續到了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
此時,穆拉德一世治下的奧斯曼人面對着一項挑戰。
阿諾德·湯因比(ArnoldToynbee)這樣寫道: 來自大草原的民族離開了他們熟悉的環境,來到了一個陌生的世界。
他們不再需要擔心水源幹涸的問題,但面對着一個全新的問題:如何統治其他族群。
面對這個挑戰,其他的遊牧族群選擇的方法很簡單:&ldquo把自己從牧羊的人轉變成&lsquo牧人&rsquo的人。
&rdquo 然而他們都失敗了。
阿瓦爾人對斯拉夫人的統治僅僅持續了50年,匈人對匈牙利人的統治随着阿提拉(Attila)本人的死亡而瓦解。
蒙古人建立的一系列帝國都很短命。
這些遊牧民族政權的統治方式有一個巨大的問題:被他們視作&ldquo牲畜&rdqu
不過,這套體系也是有彈性的。
很多希臘人獲得了不必改宗但要花錢贖買人身自由的機會。
這種情形通常發生在城市被奧斯曼軍隊攻破之時,有時會作為投降的前提條件得到認可。
而且,穆拉德的軍隊通常也更願意接受贖金,而不是在進攻的路上還拖着一群累贅的奴隸。
在偏遠的地區,淪為奴隸的可能性要小一些,因為人們可以很容易地躲藏在山區裡,而進攻中的軍隊也沒有時間進山搜尋。
有些被征服的土地依然歸其以前的主人所有,但是他們需要支付一筆固定的稅金作為報償。
而在另一些地方,剛剛奪取了土地的奧斯曼地主們需要人手幹活,其中的許多人都沒有改宗伊斯蘭教。
但是,對于希臘、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的女性來說,不論是在戰争中失去了丈夫的寡婦,還是年輕的女孩,她們往往會淪為征服者的妻妾,因為這些征服者都沒有帶本族的女人同行。
這種現象的結果是,奧斯曼民族的血統變得日趨複雜,但也變得越發健康而朝氣蓬勃。
奧斯曼人的身上本來就流着東方人&mdash&mdash鞑靼人、蒙古人、切爾克斯人、格魯吉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mdash&mdash的血液,現在又混入了巴爾幹各民族和歐洲更遙遠地方的民族的血統。
于是,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奧斯曼人就創造出了一個可以比肩希臘、羅馬和拜占庭的世界性的多元化文明。
在這種要麼皈依伊斯蘭教、要麼贖買、要麼淪為農奴的普遍性制度之外,穆拉德還在基督徒中招募士兵,把他們編制成一支經過精挑細選、具有很強的紀律性并且隻向蘇丹本人效忠的步兵部隊。
這支部隊被稱作&ldquo耶尼切裡&rdquo(Janissaries,theYeniCheri)或&ldquo新軍&rdquo。
[3]這支部隊實際上是在奧爾汗在位時期建立的,但是當時他們隻是蘇丹本人的衛隊。
而到了穆拉德手中,近衛軍被發展成一支與奧斯曼帝國其他軍隊不同的部隊,用來維護和保衛奧斯曼帝國新征服的歐洲領土。
本來,不願意改宗伊斯蘭教的基督徒可以通過支付人頭稅的方式免除兵役,但是奧斯曼帝國規定,特定年齡的來自基督徒家庭的男孩不享有這種免除兵役的待遇。
奧斯曼帝國在各個被征服的地區征募條件合适的男孩,讓他們離開自己的家庭,并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讓他們改信伊斯蘭教。
他們的唯一使命就是服務蘇丹,他們的一切都仰仗蘇丹,蘇丹則付給他們高于其他軍人的待遇。
被選中的男孩都有着出色的活力、體格和智力,随後還要經受嚴格的訓練,讓他們服從鐵一樣的紀律,并且适應各種各樣的艱難困苦。
像僧侶一樣,他們不準結婚,也不得擁有财産或從事其他工作。
在蘇丹的指揮下效命行伍就是他們人生中唯一的内容。
這些出身于基督徒家庭的男孩,在成長過程中要接受拜克塔什教團(Bektashiorder)灌輸的非正統的伊斯蘭教教義。
奧爾汗本人就曾是這個托缽僧教團虔誠的贊助者,他在布爾薩為他們修建了擁有一個個單人房間的修道院。
領導着拜克塔什教團的謝赫哈吉·拜克塔什(HajiBektash)為這支新軍祈福,并親手把軍旗交給了他們。
在他們的軍旗上裝飾着绯紅的新月和奧斯曼蘇丹的雙刃劍圖案。
哈吉·拜克塔什将他的衣袖拂過最前排的一名士兵的頭頂,為這支部隊命名,并預言了它的未來:&ldquo它的士兵閃亮奪目,臂膀強健,刀箭銳利;他們每戰必勝,不勝不歸。
&rdquo在接受了祝禱之後,近衛軍在他們的白色毛氈帽子(類似于兄弟會領袖們戴的帽子)上添加了象征謝赫衣袖的帽尾,并且在本應裝飾帽球的地方加上了一隻木勺。
這支部隊的标志是湯鍋和勺子,象征他們的生活待遇要優于其他部隊。
軍官的頭銜名稱也都來自廚房:從首席湯廚到主廚,再到首席送水使。
部隊裡的聖物是炖鍋,他們不僅聚在炖鍋附近吃飯,還聚在這裡商議事情。
歐洲人或許會對這些來自東方的土耳其人的不人道行為感到義憤:他們對基督徒強征&ldquo血稅&rdquo,把年幼的俘虜擄為奴隸,逼迫他們與父母分離,強迫他們接受其他信仰,并且擅自決定他們一生的生活方式。
但是,我們必須考慮到,在那樣一個戰亂頻仍的時代,人們衡量事物的标準與今天不同。
在那時,與敵人作戰是生活中十分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
那個世紀的基督徒也經常毫無人道地對待其他人,不管對方是基督徒還是異教徒。
不僅如此,巴爾幹地區本身也是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地方。
在那裡,基督徒士兵經常會站在土耳其人一方參加戰争。
在穆拉德的穆斯林大軍中,永遠能找得到由基督徒指揮官統領的基督徒士兵,他們明知道自己的對手也是基督徒,但依然參加了戰鬥。
在穆拉德的軍中,這樣的部隊數量遠遠超過了近衛軍的數量。
盡管近衛軍的規模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不斷擴大,但他們仍然隻是土耳其的全部武裝力量中的一小部分。
在穆拉德在位時期,近衛軍的人數差不多隻有1000人。
毫無疑問,随着時間的推移,農民們會十分現實地選擇皈依伊斯蘭教,以免他們本應留在農田裡幹活的健壯兒子被軍隊征召,白白浪費掉。
這樣一來,近衛軍的人數就減少了。
一旦獲得征召,這些年輕人也會有許多收獲,包括高強度的身體訓練和技巧訓練,以及有助于提高其作戰能力的教育。
在軍營裡,不僅有嚴格的紀律,也有适當的消遣。
而且,他們還就此獲得了一份終身職業。
出于對所屬部隊的驕傲之情、對君主的忠誠和對有着同樣宗教信仰的戰友的手足之情,在他們之間會萌發出一種集體精神,而這構成了近衛軍得天獨厚的優勢。
随着奧斯曼帝國的發展,他們還将獲得超乎尋常的巨大權力。
奧斯曼帝國的這種軍事奴隸體系讓基督教世界感到震驚,但伊斯蘭世界&mdash&mdash尤其是土耳其人自己&mdash&mdash對此卻司空見慣。
在土耳其人的早期曆史中,他們曾經從這種軍事奴隸的身份中獲益匪淺。
在阿拔斯王朝時期,就有來自中亞草原、尚未皈依伊斯蘭教的突厥人被帶到阿拉伯帝國,他們或是俘虜,或是貢品,或是買來的奴隸,但都被作為穆斯林養育成人,并在巴格達經受訓練,成為士兵和行政人員。
&ldquo軍事奴隸的地位天生就高于為私人提供服務的家政奴隸,&rdquo克勞德·卡亨(ClaudeCahen)寫道,&ldquo而這種奴隸的供應似乎一直源源不斷,突厥人自己似乎也從未對身為奴隸表示過反感。
在那個時代,奴隸制不像後來那樣會引起每一個人的強烈抵觸。
&rdquo淪為奴隸的突厥人,往往會通過晉升成為高級的軍事指揮官或行政官員。
在繼承了阿拔斯王朝部分領土的薩曼王朝,身居高位的突厥奴隸成了王朝得以維系的重要因素。
最後,突厥奴隸推翻了薩曼王朝,代之以他們自己的王朝。
出身奴隸的突厥人還在埃及先後建立了圖倫王朝和馬木留克[4]王朝,後者的統治階層曾經是服務于薩拉丁(Saladin)和阿尤布王朝的奴隸,但後來推翻了阿尤布王朝,建立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同樣根植于奴隸制度的王朝。
這樣的奴隸制度一直延續到了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
此時,穆拉德一世治下的奧斯曼人面對着一項挑戰。
阿諾德·湯因比(ArnoldToynbee)這樣寫道: 來自大草原的民族離開了他們熟悉的環境,來到了一個陌生的世界。
他們不再需要擔心水源幹涸的問題,但面對着一個全新的問題:如何統治其他族群。
面對這個挑戰,其他的遊牧族群選擇的方法很簡單:&ldquo把自己從牧羊的人轉變成&lsquo牧人&rsquo的人。
&rdquo 然而他們都失敗了。
阿瓦爾人對斯拉夫人的統治僅僅持續了50年,匈人對匈牙利人的統治随着阿提拉(Attila)本人的死亡而瓦解。
蒙古人建立的一系列帝國都很短命。
這些遊牧民族政權的統治方式有一個巨大的問題:被他們視作&ldquo牲畜&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