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待所。
這位鞋匠是一位兄弟會早期的領袖,他和&ldquo大約200名來自各行各業的人&rdquo一起興建了這處接待所,用來接待旅行者和其他客人。
為了這項共同的事業,他們把自己白天賺的錢全部捐了出來。
這個接待所 是一棟精緻的建築,地上鋪着精美的繡毯,室内到處是伊拉克玻璃的光輝&hellip&hellip穿着長袍和靴子的年輕人排成行站在房間裡&hellip&hellip他們頭上戴着白色的羊毛帽子,帽子的頂上有大約一肘尺[8]長的帽尾&hellip&hellip在我們加入他們之後,他們用水果和蜜餞款待我們,接着又開始唱歌跳舞。
在這裡看到的一切,都讓我對他們心懷敬意,他們的慷慨和由内而外散發出的高貴讓我們深感驚訝。
在布爾薩,伊本·白圖泰得到了奧爾汗蘇丹的接見。
(奧爾汗蘇丹)是土耳其人最偉大的&ldquo王中之王&rdquo,擁有最多的财富、土地和軍隊。
他擁有上百座城堡,并把他的大多數時間用在視察這些城堡上&hellip&hellip據說,他從來不會在哪一座城鎮裡住滿一個月。
他還持續不斷地與異教徒作戰,圍攻他們的城市。
奧爾汗是奧斯曼兩個兒子中較年幼的那個,但他由于在軍事方面才能出衆,被奧斯曼指定為繼承人。
與奧爾汗相反,奧斯曼的長子阿拉丁(Ala-ed-Din)是一個醉心于學術的人,專注于法律和宗教的研究。
據說,奧爾汗曾提出與兄長分享他所繼承的家業,但阿拉丁謝絕了他的好意。
奧爾汗說:&ldquo我的兄長,既然你不願意接受我給你的羊群和牛群,那麼你至少應該成為我的臣民的牧羊人,應該成為我的維齊爾。
&rdquo于是,阿拉丁開始負責國家的行政事務、軍隊的組織和新法案的起草,直到他在七年之後去世。
定都布爾薩的奧爾汗獲得了這樣的稱号:&ldquo蘇丹,衆加齊的蘇丹之子[9];加齊,加齊之子[10],世界之英雄。
&rdquo在布爾薩,他鑄造了奧斯曼人曆史上第一枚銀币,以取代塞爾柱人鑄造的貨币。
在他鑄造的銀币上,镌刻着&ldquo願真主長保奧斯曼之子奧爾汗之帝國&rdquo的字樣。
奧爾汗的使命是完成其父未竟的事業:将奧斯曼聚攏起來的各色人群整合成一個有生命力的國家;完成征讨,擴大疆土;團結在疆土内生活的居民,為帝國打造出一個新的核心。
比起奧斯曼,奧爾汗的膚色更淺,舉止更優雅,儀容更偉岸,但他也像其父一樣樸素而公正,既不狂熱,也不奸詐,更不殘忍。
不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行政方面,奧爾汗的眼界都比其父更開闊,也更具有行動力。
他之所以能夠完成使命,靠的是無窮無盡的精力和做事時專一的目的性。
更重要的是,他在處理紛雜的國事和外交技巧方面都有過人之處。
首先,尼西亞和尼科米底亞還沒有被征服。
這兩座城堡擁有高聳的城牆,難以強攻。
布爾薩的陷落,主因是君士坦丁堡未能給予支援。
而當奧爾汗把目光投向尼西亞時,拜占庭帝國皇帝安德洛尼卡三世(AndronicusIII)感到有責任援救尼西亞。
畢竟,當拉丁帝國在一個世紀之前占據了君士坦丁堡時,尼西亞曾是拜占庭帝國的首都。
然而,1329年,安德洛尼卡三世在佩萊卡農[Pelecanon,即今天的曼尼亞斯(Manyas)]與奧斯曼人交戰時負傷,随即置其大軍于不顧,匆忙逃回了君士坦丁堡。
于是,其殘餘的軍隊也跟着四散奔逃。
至此,尼西亞的守軍隻好選擇投降。
大約八年之後,尼科米底亞的守軍也向奧斯曼軍隊投降。
這三座城市的陷落,很大程度上是由經濟因素決定的。
這三座城市要想生存,就必須依靠其周邊鄉村的支持。
然而,這些土地已經全部落入了奧斯曼人之手。
不僅如此,奧斯曼人并非隻是在這些地方劫掠,而是永久性地定居于此,君士坦丁堡方面也沒有能力改變這一現實。
這樣一來,實際上已經被抛棄的市民們就别無選擇,隻能投降。
根據投降時商定的條件,這些城市的居民可以選擇前往君士坦丁堡,但這樣做的人并不太多。
更多的人選擇留在當地,繼續從事他們的營生,在這個欣欣向榮、取代了舊有世界的新世界裡扮演自己的角色。
據說,到奧爾汗駕崩之時,其國境内的人口總數已經增長到50多萬人,與傳說中埃爾圖魯爾時期的400百多名騎手相比,可謂天壤之别。
盡管奧斯曼帝國對基督徒十分寬容,但從本質上說,它依然是一個穆斯林占大多數的國家,宗教信仰是其國家認同中最重要的一環。
盡管穆斯林和基督徒實現了和平共存,但在他們之間仍然要保留一些差别。
這種差别主要體現在土地和對土地的分配方面。
隻有穆斯林有服兵役的義務,因此也隻有穆斯林才有權擁有土地。
作為為國服役的獎勵,土地被分配給穆斯林;國家也由此可以從免除納稅義務的軍事封地上征募兵員。
基督徒不需要服兵役,因此也不能獲得土地。
他們需要支付人頭稅以貼補軍費。
因此,在鄉村地區,沒有土地的基督徒就不得不向擁有土地的穆斯林卑躬屈膝。
于是,基督徒就更傾向于在城市或城鎮中生活、工作,因為在這些地方,他們在土地權利上的劣勢可以被經濟條件上的優勢所抵消。
但是,如果一個基督徒主動選擇皈依伊斯蘭教,他就可以自動成為奧斯曼人,沒人會再去計較他原本的出身。
他可以不再納稅,有權擁有土地,有機會獲得晉升,并且作為穆斯林統治階層的一員分享其他收益。
因此,在這一時期,奧斯曼帝國的亞洲版圖上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皈依伊斯蘭教。
盡管都是一種封建土地制度,但是奧斯曼的軍事封地土地所有制度與歐洲的封建土地制度有着本質上的不同。
其區别在于,奧斯曼的軍事封地通常面積狹小,且幾乎都是不可世襲的,所有土地都是國家的财産。
因此,在這一時期,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上就沒有出現遍布歐洲的那種擁有土地的貴族。
蘇丹對自己征服的土地保有絕對的所有
這位鞋匠是一位兄弟會早期的領袖,他和&ldquo大約200名來自各行各業的人&rdquo一起興建了這處接待所,用來接待旅行者和其他客人。
為了這項共同的事業,他們把自己白天賺的錢全部捐了出來。
這個接待所 是一棟精緻的建築,地上鋪着精美的繡毯,室内到處是伊拉克玻璃的光輝&hellip&hellip穿着長袍和靴子的年輕人排成行站在房間裡&hellip&hellip他們頭上戴着白色的羊毛帽子,帽子的頂上有大約一肘尺[8]長的帽尾&hellip&hellip在我們加入他們之後,他們用水果和蜜餞款待我們,接着又開始唱歌跳舞。
在這裡看到的一切,都讓我對他們心懷敬意,他們的慷慨和由内而外散發出的高貴讓我們深感驚訝。
在布爾薩,伊本·白圖泰得到了奧爾汗蘇丹的接見。
(奧爾汗蘇丹)是土耳其人最偉大的&ldquo王中之王&rdquo,擁有最多的财富、土地和軍隊。
他擁有上百座城堡,并把他的大多數時間用在視察這些城堡上&hellip&hellip據說,他從來不會在哪一座城鎮裡住滿一個月。
他還持續不斷地與異教徒作戰,圍攻他們的城市。
奧爾汗是奧斯曼兩個兒子中較年幼的那個,但他由于在軍事方面才能出衆,被奧斯曼指定為繼承人。
與奧爾汗相反,奧斯曼的長子阿拉丁(Ala-ed-Din)是一個醉心于學術的人,專注于法律和宗教的研究。
據說,奧爾汗曾提出與兄長分享他所繼承的家業,但阿拉丁謝絕了他的好意。
奧爾汗說:&ldquo我的兄長,既然你不願意接受我給你的羊群和牛群,那麼你至少應該成為我的臣民的牧羊人,應該成為我的維齊爾。
&rdquo于是,阿拉丁開始負責國家的行政事務、軍隊的組織和新法案的起草,直到他在七年之後去世。
定都布爾薩的奧爾汗獲得了這樣的稱号:&ldquo蘇丹,衆加齊的蘇丹之子[9];加齊,加齊之子[10],世界之英雄。
&rdquo在布爾薩,他鑄造了奧斯曼人曆史上第一枚銀币,以取代塞爾柱人鑄造的貨币。
在他鑄造的銀币上,镌刻着&ldquo願真主長保奧斯曼之子奧爾汗之帝國&rdquo的字樣。
奧爾汗的使命是完成其父未竟的事業:将奧斯曼聚攏起來的各色人群整合成一個有生命力的國家;完成征讨,擴大疆土;團結在疆土内生活的居民,為帝國打造出一個新的核心。
比起奧斯曼,奧爾汗的膚色更淺,舉止更優雅,儀容更偉岸,但他也像其父一樣樸素而公正,既不狂熱,也不奸詐,更不殘忍。
不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行政方面,奧爾汗的眼界都比其父更開闊,也更具有行動力。
他之所以能夠完成使命,靠的是無窮無盡的精力和做事時專一的目的性。
更重要的是,他在處理紛雜的國事和外交技巧方面都有過人之處。
首先,尼西亞和尼科米底亞還沒有被征服。
這兩座城堡擁有高聳的城牆,難以強攻。
布爾薩的陷落,主因是君士坦丁堡未能給予支援。
而當奧爾汗把目光投向尼西亞時,拜占庭帝國皇帝安德洛尼卡三世(AndronicusIII)感到有責任援救尼西亞。
畢竟,當拉丁帝國在一個世紀之前占據了君士坦丁堡時,尼西亞曾是拜占庭帝國的首都。
然而,1329年,安德洛尼卡三世在佩萊卡農[Pelecanon,即今天的曼尼亞斯(Manyas)]與奧斯曼人交戰時負傷,随即置其大軍于不顧,匆忙逃回了君士坦丁堡。
于是,其殘餘的軍隊也跟着四散奔逃。
至此,尼西亞的守軍隻好選擇投降。
大約八年之後,尼科米底亞的守軍也向奧斯曼軍隊投降。
這三座城市的陷落,很大程度上是由經濟因素決定的。
這三座城市要想生存,就必須依靠其周邊鄉村的支持。
然而,這些土地已經全部落入了奧斯曼人之手。
不僅如此,奧斯曼人并非隻是在這些地方劫掠,而是永久性地定居于此,君士坦丁堡方面也沒有能力改變這一現實。
這樣一來,實際上已經被抛棄的市民們就别無選擇,隻能投降。
根據投降時商定的條件,這些城市的居民可以選擇前往君士坦丁堡,但這樣做的人并不太多。
更多的人選擇留在當地,繼續從事他們的營生,在這個欣欣向榮、取代了舊有世界的新世界裡扮演自己的角色。
據說,到奧爾汗駕崩之時,其國境内的人口總數已經增長到50多萬人,與傳說中埃爾圖魯爾時期的400百多名騎手相比,可謂天壤之别。
盡管奧斯曼帝國對基督徒十分寬容,但從本質上說,它依然是一個穆斯林占大多數的國家,宗教信仰是其國家認同中最重要的一環。
盡管穆斯林和基督徒實現了和平共存,但在他們之間仍然要保留一些差别。
這種差别主要體現在土地和對土地的分配方面。
隻有穆斯林有服兵役的義務,因此也隻有穆斯林才有權擁有土地。
作為為國服役的獎勵,土地被分配給穆斯林;國家也由此可以從免除納稅義務的軍事封地上征募兵員。
基督徒不需要服兵役,因此也不能獲得土地。
他們需要支付人頭稅以貼補軍費。
因此,在鄉村地區,沒有土地的基督徒就不得不向擁有土地的穆斯林卑躬屈膝。
于是,基督徒就更傾向于在城市或城鎮中生活、工作,因為在這些地方,他們在土地權利上的劣勢可以被經濟條件上的優勢所抵消。
但是,如果一個基督徒主動選擇皈依伊斯蘭教,他就可以自動成為奧斯曼人,沒人會再去計較他原本的出身。
他可以不再納稅,有權擁有土地,有機會獲得晉升,并且作為穆斯林統治階層的一員分享其他收益。
因此,在這一時期,奧斯曼帝國的亞洲版圖上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皈依伊斯蘭教。
盡管都是一種封建土地制度,但是奧斯曼的軍事封地土地所有制度與歐洲的封建土地制度有着本質上的不同。
其區别在于,奧斯曼的軍事封地通常面積狹小,且幾乎都是不可世襲的,所有土地都是國家的财産。
因此,在這一時期,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上就沒有出現遍布歐洲的那種擁有土地的貴族。
蘇丹對自己征服的土地保有絕對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