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
關燈
小
中
大
意為&ldquo羅馬的恺撒轄地&rdquo,表示這個國家繼承了&ldquo羅馬&rdquo帝國的殘餘領土。
而在曼齊刻爾特戰役結束一個世紀之後,拜占庭帝國的基督徒們又在密列奧塞法隆戰役(battleofMyriokephalon)中受挫,隻好與統治得到鞏固的塞爾柱政權和平相處。
雙方确定了一塊&ldquo邊境地區&rdquo,在這一地區的後方,拜占庭帝國繼續統治着安納托利亞西部。
由于魯姆蘇丹國的塞爾柱人源自統治着波斯的大塞爾柱帝國,他們在伊斯蘭世界獲得了普遍的尊重。
在這樣的環境下,魯姆蘇丹國逐漸成為一個強大而繁榮的國家,并在13世紀前半葉達到了鼎盛。
但好景不長,一次全新的、更具破壞性的遊牧民族入侵落到了魯姆蘇丹國頭上。
這次入侵的主角正是與魯姆蘇丹國有親緣關系的蒙古人。
像曾經的突厥人一樣,蒙古人橫掃歐亞大草原,向北入侵俄羅斯,向東進入中國,向西則穿越整個亞洲,席卷了伊斯蘭世界。
成吉思汗在13世紀初發動了蒙古人的遠征,而他的繼承者們也在繼續推動着他的事業。
土耳其遊牧民在蒙古人的壓力下被迫遷徙。
最終,新來的土庫曼人和小軍事團體遍布小亞細亞,使得以科尼亞為中心的塞爾柱國家内部的形勢越發緊張。
緊接着,蒙古軍隊對這裡發動了猛烈攻擊。
1243年,在錫瓦斯(Sivas)和埃爾津詹(Erzinjan)之間的克塞山(KöseDa?),此前未嘗一敗、得到拜占庭附庸軍和雇傭兵增援的塞爾柱軍隊被蒙古軍隊徹底擊潰。
于是,蒙古人随心所欲地占領了他們想要得到的土地和城市,整個小亞細亞半島的曆史進程在一天之内天翻地覆。
如同統治波斯的大塞爾柱帝國一樣,塞爾柱人的魯姆蘇丹國也風光不再,科尼亞的蘇丹們成了蒙古人的附庸,向旭烈兀治下的蒙古保護國稱臣。
然而,就像其他征服了定居民族的遊牧民族一樣,蒙古人的霸權也轉瞬即逝。
他們在小亞細亞半島上的統治僅僅維持了一代人。
但是,取代蒙古人統治小亞細亞的将不再是塞爾柱人。
此時,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又恢複了以往那種沒有任何中央機構管轄的邊境地區的文明生态。
邊疆戰士再一次開始了掠奪。
他們在拜占庭帝國的邊境地區暢行無阻,肆意劫掠,甚至攻城略地。
很快,就有各種不同的人群加入其中。
土庫曼部落像以前一樣參加了進來。
此外,來自覆亡的塞爾柱人國家的成群的逃亡者也加入其中。
更重要的是,一些&ldquo神聖的人&rdquo,即來自非正統的伊斯蘭教派的謝赫(sheikh)[7]和托缽僧也逃離土耳其斯坦和波斯,來到了小亞細亞半島,并且幫助土耳其人重新燃起讨伐異教徒的熱情。
此時,權力落到了加齊們的手中。
在宗教熱情和對土地與戰利品的渴求的鼓舞下,他們幾乎兵不血刃地湧進了小亞細亞半島的西部。
他們能夠做到這點,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拜占庭帝國防禦能力的衰落。
本來與加齊們具有相似特性的拜占庭帝國邊防軍,也由于受到内讧的希臘人政府的忽視,而幾乎未能對加齊們的攻勢做出任何阻撓。
到了公元1300年,拜占庭帝國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其在小亞細亞半島西部的大部分省份。
一些部落領袖成了定居國家的統治者,有大約十個這樣的加齊小國在這一地區興起。
其中的一個,其統治者名叫奧斯曼(Osman)。
這個國家終将成長為一個強大的世界霸權國家&mdash&mdash奧斯曼帝國,來填補拜占庭帝國衰亡之後留下的權力真空,并且屹立超過六百年。
[1]土耳其斯坦是一個曆史地理名詞,大緻指昆侖山脈至裡海之間的中亞地區。
(本書腳注若無特殊說明,均為中譯者注。
) [2]指阿爾泰山。
[3]指中亞錫爾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澤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烏茲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薩克斯坦西南部。
[4]即薩珊王朝,波斯伊斯蘭化之前的最後一個帝國。
[5]前文中的突厥人和後文中的土耳其人,在原文裡都是Turks。
為了适應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在本書中,譯者以塞爾柱王朝的崛起作為時間節點,區分這兩個含義相近但又不全然相同的稱呼。
相較而言,突厥人的含義更為廣泛,而土耳其人通常指與後來的奧斯曼土耳其人的發源關聯更緊密的部分突厥族群。
[6]盡管拜占庭帝國以東羅馬帝國的名字為人們所知,但是在7世紀上半葉,拜占庭帝國逐漸完成了希臘化,希臘語在帝國内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其居民信仰的希臘東正教也與西歐地區信仰的天主教産生了顯著的差異。
因此,文中常用&ldquo希臘&rdquo來代指拜占庭帝國,用&ldquo希臘人&rdquo來代指其人民。
[7]&ldquo謝赫&rdquo通常為部落長老或伊斯蘭教教長的稱号。
而在曼齊刻爾特戰役結束一個世紀之後,拜占庭帝國的基督徒們又在密列奧塞法隆戰役(battleofMyriokephalon)中受挫,隻好與統治得到鞏固的塞爾柱政權和平相處。
雙方确定了一塊&ldquo邊境地區&rdquo,在這一地區的後方,拜占庭帝國繼續統治着安納托利亞西部。
由于魯姆蘇丹國的塞爾柱人源自統治着波斯的大塞爾柱帝國,他們在伊斯蘭世界獲得了普遍的尊重。
在這樣的環境下,魯姆蘇丹國逐漸成為一個強大而繁榮的國家,并在13世紀前半葉達到了鼎盛。
但好景不長,一次全新的、更具破壞性的遊牧民族入侵落到了魯姆蘇丹國頭上。
這次入侵的主角正是與魯姆蘇丹國有親緣關系的蒙古人。
像曾經的突厥人一樣,蒙古人橫掃歐亞大草原,向北入侵俄羅斯,向東進入中國,向西則穿越整個亞洲,席卷了伊斯蘭世界。
成吉思汗在13世紀初發動了蒙古人的遠征,而他的繼承者們也在繼續推動着他的事業。
土耳其遊牧民在蒙古人的壓力下被迫遷徙。
最終,新來的土庫曼人和小軍事團體遍布小亞細亞,使得以科尼亞為中心的塞爾柱國家内部的形勢越發緊張。
緊接着,蒙古軍隊對這裡發動了猛烈攻擊。
1243年,在錫瓦斯(Sivas)和埃爾津詹(Erzinjan)之間的克塞山(KöseDa?),此前未嘗一敗、得到拜占庭附庸軍和雇傭兵增援的塞爾柱軍隊被蒙古軍隊徹底擊潰。
于是,蒙古人随心所欲地占領了他們想要得到的土地和城市,整個小亞細亞半島的曆史進程在一天之内天翻地覆。
如同統治波斯的大塞爾柱帝國一樣,塞爾柱人的魯姆蘇丹國也風光不再,科尼亞的蘇丹們成了蒙古人的附庸,向旭烈兀治下的蒙古保護國稱臣。
然而,就像其他征服了定居民族的遊牧民族一樣,蒙古人的霸權也轉瞬即逝。
他們在小亞細亞半島上的統治僅僅維持了一代人。
但是,取代蒙古人統治小亞細亞的将不再是塞爾柱人。
此時,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又恢複了以往那種沒有任何中央機構管轄的邊境地區的文明生态。
邊疆戰士再一次開始了掠奪。
他們在拜占庭帝國的邊境地區暢行無阻,肆意劫掠,甚至攻城略地。
很快,就有各種不同的人群加入其中。
土庫曼部落像以前一樣參加了進來。
此外,來自覆亡的塞爾柱人國家的成群的逃亡者也加入其中。
更重要的是,一些&ldquo神聖的人&rdquo,即來自非正統的伊斯蘭教派的謝赫(sheikh)[7]和托缽僧也逃離土耳其斯坦和波斯,來到了小亞細亞半島,并且幫助土耳其人重新燃起讨伐異教徒的熱情。
此時,權力落到了加齊們的手中。
在宗教熱情和對土地與戰利品的渴求的鼓舞下,他們幾乎兵不血刃地湧進了小亞細亞半島的西部。
他們能夠做到這點,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拜占庭帝國防禦能力的衰落。
本來與加齊們具有相似特性的拜占庭帝國邊防軍,也由于受到内讧的希臘人政府的忽視,而幾乎未能對加齊們的攻勢做出任何阻撓。
到了公元1300年,拜占庭帝國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其在小亞細亞半島西部的大部分省份。
一些部落領袖成了定居國家的統治者,有大約十個這樣的加齊小國在這一地區興起。
其中的一個,其統治者名叫奧斯曼(Osman)。
這個國家終将成長為一個強大的世界霸權國家&mdash&mdash奧斯曼帝國,來填補拜占庭帝國衰亡之後留下的權力真空,并且屹立超過六百年。
[1]土耳其斯坦是一個曆史地理名詞,大緻指昆侖山脈至裡海之間的中亞地區。
(本書腳注若無特殊說明,均為中譯者注。
) [2]指阿爾泰山。
[3]指中亞錫爾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澤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烏茲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薩克斯坦西南部。
[4]即薩珊王朝,波斯伊斯蘭化之前的最後一個帝國。
[5]前文中的突厥人和後文中的土耳其人,在原文裡都是Turks。
為了适應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在本書中,譯者以塞爾柱王朝的崛起作為時間節點,區分這兩個含義相近但又不全然相同的稱呼。
相較而言,突厥人的含義更為廣泛,而土耳其人通常指與後來的奧斯曼土耳其人的發源關聯更緊密的部分突厥族群。
[6]盡管拜占庭帝國以東羅馬帝國的名字為人們所知,但是在7世紀上半葉,拜占庭帝國逐漸完成了希臘化,希臘語在帝國内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其居民信仰的希臘東正教也與西歐地區信仰的天主教産生了顯著的差異。
因此,文中常用&ldquo希臘&rdquo來代指拜占庭帝國,用&ldquo希臘人&rdquo來代指其人民。
[7]&ldquo謝赫&rdquo通常為部落長老或伊斯蘭教教長的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