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芳鄰
關燈
小
中
大
大麗花那件事以後,索默斯和考爾科特兩家的關系發展得并不太快。
考爾科特太太請索默斯太太過去看看她家的房舍,索默斯太太就去了。
後來,索默斯太太又回請了考爾科特太太。
可這兩次,索默斯先生都不參與,并且試圖暗暗地給她們潑點冷水兒。
他才不要卷入這種事,不,決不。
他很想借把鉗子和小斧頭來用一會兒,拔幾個釘子,再把販子送來的厚木頭塊劈開。
考爾科特家什麼東西都願意外借,隻要索默斯家人肯開尊口來借即成。
可是不,理查德-洛瓦特決不去張口借。
他也不想去買把斧子,因為旅行花費很大,他手頭已很桔據。
他倒樂意每天一大早折騰那些硬木頭闆子。
索默斯太太和考爾科特太太倒是依然愛隔着栅欄寒暄。
哈麗葉聽說傑克是摩托車廠的工頭兒,戰争期間他的下颌受了傷,醫生無法從他的颌骨中取出子彈,因為要取出子彈卻沒有什麼東西來補缺,他就那麼帶着鉛彈生活了十個月直至有一天那東西突然滾入他的嗓子中,他才把它咳出來。
珠寶商想教考爾科特把它鑲在胸針或帽子别針上。
那是一隻空殼鉛彈,像一隻小玻璃彈子兒一樣大小,有三四盎司重,考爾科特太太沒接受這項建議,而是做了一個雅緻的支架,是一個抛光木座兒上的一個小燈架,架上垂下一根精美的鍊子挂着那黑黑的小鉛彈晃蕩其間,恰似一隻小弧光燈一樣。
這玩藝兒成了壁爐台上的一件裝飾品了。
這些事哈麗葉都說給愠怒的洛瓦特了,不過她還是挺明智,沒把考爾科特太太“或許索默斯先生也想來看看”的建議說給丈夫聽。
洛瓦特漸漸習慣了澳大利亞,或者說習慣了默多克大街上的“房舍”以及從涼亭頂上看到的港灣景色。
你木能把這一切都說成是“澳大利亞”——一個人無法一口吃掉一個大陸,你必須得從某一處開始慢慢咬噬。
于是他和哈麗葉乘小船遊遍了港灣的角角落落。
有一天,他們的小汽船遭遇上了一艘向港外駛去的運煤船,或者不如說是他們的船擦着運煤船的船頭而過,于是運煤船撞上了他們的船并把船頭撞散了架。
一時間人們大呼小叫。
不過小汽船總算緩緩駛向了曼利,哈麗葉才不叫了。
那天正是星期天,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澳洲冬日。
曼利是悉尼郊外的一處浴場。
你坐渡輪駛近港灣大門,那地方叫海茲。
然後你踏上碼頭,沿街行走,覺得那沿海的店鋪和飯館恰似肯特郡瑪加特港的景色。
直到走到盡頭的海濱大道,面前就是廣闊的太平洋了。
海水湧上金黃的沙灘,洶湧的大海令布滿建築的海岸萎縮下去。
至少那大海在漲潮,太平洋就不算名實一緻,它的浪濤在拍打着海岸。
或許這吞噬海岸的巨浪正是它太平本性的一部分呢。
哈麗葉自然喜不自禁。
她說她隻有在太平洋邊上生活才開心。
他們買了吃的,就在海邊上吃。
吃着吃着哈麗葉感到些兒涼意,于是他們起身到一家餐館去買湯喝。
他們又來到街上時,哈麗葉發現她沒戴上她的黃圍巾。
那是一條很大的黃綢子圍巾,既可愛又保暖。
她聲稱圍巾落在餐館裡了,他們便馬上回去找。
餐館裡的女孩子,也就是那些女招待們操着一口塔裡停氣的澳洲土英語說她們“莫有看見”,還說“一準兒讓後腳兒進來的人檢走了”。
反正是沒了。
哈麗葉很氣憤,覺得暗中有賊似的。
遇上這種不開心的事兒,索默斯建議坐有軌電車去哪兒逛逛。
他們坐上有軌電車,沿海岸行駛了幾英裡。
沿岸是叢生的灌木,灌木叢中點綴着一片亂糟糟的平房,有煤油桶皮補的一塊塊屋頂,有上好的紅磚房和灰泥房,樣子很像瑪加特鎮。
不遠處就是波濤起伏的太平洋。
可離岸邊五十碼的地方出現了一片片的窪地和無邊無際、形态各異的“村舍”。
電車載着他們走了五六英裡,就到了終點站。
這兒是一切的盡頭。
這裡出現了新的“店鋪”,是些破舊的瓦楞鐵皮屋頂小店,還有停車棚子,一個個小小的房屋代理人的攤位,位子上刷寫着招牌。
當然還有更多的“村舍”,這是些瓦楞鐵皮屋頂或磚砌的平房,還有一片片的沼澤或環礁湖——海水進得來,出不去的地方。
這一對兒快活的夫婦在一間店鋪裡喝了點粘乎乎的汽水,随後走上一條寬闊的砂石路。
路兩邊散落着一些小平房,每座平房後面的栅欄上都挂着些閃閃發亮的鏽罐頭盒子。
他們來到沙灘脊上,又一次面對着純潔的太平洋,海上正是波濤起伏。
“我愛大海。
”哈麗葉說。
“我希望,”洛瓦特說,“它會鼓起五十英尺高的巨浪,把整個澳大利亞圍起來。
” “你心情太壞了,”哈麗葉說,“你怎麼就看不到可愛的東西呢?!” “我看到了,是通過環東西的對比。
” 說着,他們坐到沙灘上。
他削梨吃,把果皮埋在金黃的沙子中。
時值冬天,海灘上幾乎無人光顧。
不過陽光溫暖依然,如同英國的五月天兒。
哈麗葉深感自己非生活在海邊木可,他們便在這溝坎遍布的寬廣沙灘上漫步,觀看着身邊的“房舍”。
這些房子的名字全起得匪夷所思,可不少的确算得上不錯的房子。
可它們卻像孤零零的雞窩一樣各自建在一片長方形的地盤上,一道籬笆把這家與那家鄰居隔開。
這副模樣,透着某種難以言表的無聊。
隻說那片地盤兒吧,它看上去就是那麼乏味,幾乎像是在乞讨鏽罐頭盒子一樣。
還有不少模樣讨人喜歡的小平房卻建在臨時開出的路邊上,寬寬的路看上去乏味得很,開那種路純屬白費勁兒。
而那些鐵皮頂小屋則很教人覺得舒服,它們周圍不像漢浦斯特德郊區花園洋房外面那樣,有天竺葵和山梗裝點。
不是不用這些植物來裝點,而是裝點了也白裝點,因為這兒遍地都是破紙片子和罐頭盒子。
可哈麗葉實在太想住在海邊了,于是他們在每一座配備了家具準備出租的房舍前駐足。
房屋代理人進去簡略視察一下。
在栅欄一角的啟示闆上寫着“4Sale”或“2Let”之類的字樣。
可能這種寫法表現了某種殖民地人的诙諧意趣,可對索默斯來說這樣子難以令人忍受。
他就是死,也不住這種房子。
鹽池旁是路的盡頭,海水緩緩地漫進來。
鹽池彼岸是一片國家保護區——有點澳洲土著保護區的意思。
一池靜水那方,按樹叢生,地界寬闊。
近處,一個男人正在幹活,默默地往船上裝沙子。
右首兒,海濤拍岸,在褐色礁石上激起沖天雪浪。
兩個身着泳裝的男子正跑過沙地從環礁湖沖向海邊,那裡,兩個女人正在供孩子們淌水玩的海邊淺水池子裡戲水,池邊泛着泡沫。
一位泳裝外套件夾克衫的金發碧眼男子伴着兩個姑娘
考爾科特太太請索默斯太太過去看看她家的房舍,索默斯太太就去了。
後來,索默斯太太又回請了考爾科特太太。
可這兩次,索默斯先生都不參與,并且試圖暗暗地給她們潑點冷水兒。
他才不要卷入這種事,不,決不。
他很想借把鉗子和小斧頭來用一會兒,拔幾個釘子,再把販子送來的厚木頭塊劈開。
考爾科特家什麼東西都願意外借,隻要索默斯家人肯開尊口來借即成。
可是不,理查德-洛瓦特決不去張口借。
他也不想去買把斧子,因為旅行花費很大,他手頭已很桔據。
他倒樂意每天一大早折騰那些硬木頭闆子。
索默斯太太和考爾科特太太倒是依然愛隔着栅欄寒暄。
哈麗葉聽說傑克是摩托車廠的工頭兒,戰争期間他的下颌受了傷,醫生無法從他的颌骨中取出子彈,因為要取出子彈卻沒有什麼東西來補缺,他就那麼帶着鉛彈生活了十個月直至有一天那東西突然滾入他的嗓子中,他才把它咳出來。
珠寶商想教考爾科特把它鑲在胸針或帽子别針上。
那是一隻空殼鉛彈,像一隻小玻璃彈子兒一樣大小,有三四盎司重,考爾科特太太沒接受這項建議,而是做了一個雅緻的支架,是一個抛光木座兒上的一個小燈架,架上垂下一根精美的鍊子挂着那黑黑的小鉛彈晃蕩其間,恰似一隻小弧光燈一樣。
這玩藝兒成了壁爐台上的一件裝飾品了。
這些事哈麗葉都說給愠怒的洛瓦特了,不過她還是挺明智,沒把考爾科特太太“或許索默斯先生也想來看看”的建議說給丈夫聽。
洛瓦特漸漸習慣了澳大利亞,或者說習慣了默多克大街上的“房舍”以及從涼亭頂上看到的港灣景色。
你木能把這一切都說成是“澳大利亞”——一個人無法一口吃掉一個大陸,你必須得從某一處開始慢慢咬噬。
于是他和哈麗葉乘小船遊遍了港灣的角角落落。
有一天,他們的小汽船遭遇上了一艘向港外駛去的運煤船,或者不如說是他們的船擦着運煤船的船頭而過,于是運煤船撞上了他們的船并把船頭撞散了架。
一時間人們大呼小叫。
不過小汽船總算緩緩駛向了曼利,哈麗葉才不叫了。
那天正是星期天,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澳洲冬日。
曼利是悉尼郊外的一處浴場。
你坐渡輪駛近港灣大門,那地方叫海茲。
然後你踏上碼頭,沿街行走,覺得那沿海的店鋪和飯館恰似肯特郡瑪加特港的景色。
直到走到盡頭的海濱大道,面前就是廣闊的太平洋了。
海水湧上金黃的沙灘,洶湧的大海令布滿建築的海岸萎縮下去。
至少那大海在漲潮,太平洋就不算名實一緻,它的浪濤在拍打着海岸。
或許這吞噬海岸的巨浪正是它太平本性的一部分呢。
哈麗葉自然喜不自禁。
她說她隻有在太平洋邊上生活才開心。
他們買了吃的,就在海邊上吃。
吃着吃着哈麗葉感到些兒涼意,于是他們起身到一家餐館去買湯喝。
他們又來到街上時,哈麗葉發現她沒戴上她的黃圍巾。
那是一條很大的黃綢子圍巾,既可愛又保暖。
她聲稱圍巾落在餐館裡了,他們便馬上回去找。
餐館裡的女孩子,也就是那些女招待們操着一口塔裡停氣的澳洲土英語說她們“莫有看見”,還說“一準兒讓後腳兒進來的人檢走了”。
反正是沒了。
哈麗葉很氣憤,覺得暗中有賊似的。
遇上這種不開心的事兒,索默斯建議坐有軌電車去哪兒逛逛。
他們坐上有軌電車,沿海岸行駛了幾英裡。
沿岸是叢生的灌木,灌木叢中點綴着一片亂糟糟的平房,有煤油桶皮補的一塊塊屋頂,有上好的紅磚房和灰泥房,樣子很像瑪加特鎮。
不遠處就是波濤起伏的太平洋。
可離岸邊五十碼的地方出現了一片片的窪地和無邊無際、形态各異的“村舍”。
電車載着他們走了五六英裡,就到了終點站。
這兒是一切的盡頭。
這裡出現了新的“店鋪”,是些破舊的瓦楞鐵皮屋頂小店,還有停車棚子,一個個小小的房屋代理人的攤位,位子上刷寫着招牌。
當然還有更多的“村舍”,這是些瓦楞鐵皮屋頂或磚砌的平房,還有一片片的沼澤或環礁湖——海水進得來,出不去的地方。
這一對兒快活的夫婦在一間店鋪裡喝了點粘乎乎的汽水,随後走上一條寬闊的砂石路。
路兩邊散落着一些小平房,每座平房後面的栅欄上都挂着些閃閃發亮的鏽罐頭盒子。
他們來到沙灘脊上,又一次面對着純潔的太平洋,海上正是波濤起伏。
“我愛大海。
”哈麗葉說。
“我希望,”洛瓦特說,“它會鼓起五十英尺高的巨浪,把整個澳大利亞圍起來。
” “你心情太壞了,”哈麗葉說,“你怎麼就看不到可愛的東西呢?!” “我看到了,是通過環東西的對比。
” 說着,他們坐到沙灘上。
他削梨吃,把果皮埋在金黃的沙子中。
時值冬天,海灘上幾乎無人光顧。
不過陽光溫暖依然,如同英國的五月天兒。
哈麗葉深感自己非生活在海邊木可,他們便在這溝坎遍布的寬廣沙灘上漫步,觀看着身邊的“房舍”。
這些房子的名字全起得匪夷所思,可不少的确算得上不錯的房子。
可它們卻像孤零零的雞窩一樣各自建在一片長方形的地盤上,一道籬笆把這家與那家鄰居隔開。
這副模樣,透着某種難以言表的無聊。
隻說那片地盤兒吧,它看上去就是那麼乏味,幾乎像是在乞讨鏽罐頭盒子一樣。
還有不少模樣讨人喜歡的小平房卻建在臨時開出的路邊上,寬寬的路看上去乏味得很,開那種路純屬白費勁兒。
而那些鐵皮頂小屋則很教人覺得舒服,它們周圍不像漢浦斯特德郊區花園洋房外面那樣,有天竺葵和山梗裝點。
不是不用這些植物來裝點,而是裝點了也白裝點,因為這兒遍地都是破紙片子和罐頭盒子。
可哈麗葉實在太想住在海邊了,于是他們在每一座配備了家具準備出租的房舍前駐足。
房屋代理人進去簡略視察一下。
在栅欄一角的啟示闆上寫着“4Sale”或“2Let”之類的字樣。
可能這種寫法表現了某種殖民地人的诙諧意趣,可對索默斯來說這樣子難以令人忍受。
他就是死,也不住這種房子。
鹽池旁是路的盡頭,海水緩緩地漫進來。
鹽池彼岸是一片國家保護區——有點澳洲土著保護區的意思。
一池靜水那方,按樹叢生,地界寬闊。
近處,一個男人正在幹活,默默地往船上裝沙子。
右首兒,海濤拍岸,在褐色礁石上激起沖天雪浪。
兩個身着泳裝的男子正跑過沙地從環礁湖沖向海邊,那裡,兩個女人正在供孩子們淌水玩的海邊淺水池子裡戲水,池邊泛着泡沫。
一位泳裝外套件夾克衫的金發碧眼男子伴着兩個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