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作為教派宗教性的法利賽主義

關燈
得居留權,并因而擁有社會上的(以及,雖非有意但實際如此的,經濟上的)有利地位。

    此乃教派随處可見的作用(發揮得最淋漓盡緻的是在近世的清教派與洗禮派的各地區裡)。

    保羅從法利賽人那兒學得了傳道的技巧與建立難以破壞的共同體的技術。

    自馬喀比時代以來,離散猶太人集住區的強力興起及其自我隔離于異邦世界且完全不受其所動搖的現象,在相當本質性的程度上,是其兄弟團運動的成果。

    此一運動之于離散猶太人與猶太教特殊印記的曆史意義,在我們檢視過法利賽人的成就之後,就會更加清楚明了。

     法利賽人的敵對者是系出城市有力貴胄門閥的血統貴族階級,尤其是撒督一族(Zadokiden,亦即&ldquo撒都該人&rdquo[Sadducee]的祭司貴族及其間接相關聯者。

    若從形式與外在态度上的确看不出此種敵對,因為虔敬的法利賽人本就嚴格恪守一切事物皆依從祭司法典課以十一稅,但即事而論便可看出端倪,光是要求祭司必須過着法利賽人所謂的嚴正生活才可視事這點就夠了。

    除此,再加上種種教團制度&mdash&mdash部分是由法利賽人以官方職權所創建的兄弟團,部分是在其影響壓力下所創造出來的其他制度。

    因為如今&ldquo教團&rdquo是宗教的擔綱者,不再是祭司與利未人的世襲性卡理斯瑪。

    撇開一連串細微的禮儀性差異不談,這點從以下的革新裡表現得最是清楚。

     兄弟團所置辦的聖餐式(&ldquo愛的會食&rdquo)不僅在性格特征上和後來基督教同類的制度相當類似,而且可以肯定是其原型,甚至會食時的祝禱也同樣相似。

    法利賽人進而創造出相當受歡迎的運水隊儀式[9]&mdash&mdash有如印度的導師遊行儀式。

    他們尤其是創造出猶太會堂,這是我們很快就會談到的後期猶太教的核心制度,在離散的猶太人那兒取代了祭司所主持的禮拜。

    他們也創造出律法的高級與低級課程,這形塑出猶太教的根本面貌。

    他們進而緩慢但深刻地改變了安息日與祭典的意義。

    取代祭司的神殿祭典&mdash&mdash正如同我們注意到這在印度也是從婆羅門那兒解放出來的征兆&mdash&mdash的是家庭或會堂祭典,因此無可避免的是獻牲祭禮與祭司階層的價值貶落,這在第二神殿崩毀前即已發生。

    尤其是,當人們在外在或内在危機之際或者對儀式義務有所質疑之時,如今是去找教授律法的教師,而不再是祭司。

    在法利賽精神下培養出來的索佛學者們(聖經學者)所做的決定[10],被猶太人視同為律法&mdash&mdash違反的結果就是死。

    不過,索佛對此也要求擁有在必要的情況下得以擱置律法與誓願的權利&mdash&mdash可以想見,一種極受歡迎的功能。

    并且,法利賽教育下的索佛做出決定的方式&mdash&mdash盡管儀禮的潔淨要求是那麼的嚴格&mdash&mdash本質上是完全順應于市民階層的利害,尤其是小市民的利害關懷,而後者在此,如一般所見的,是兄弟團主要的根基所在。

    哲學思辨自然是被視為危險的,尤其是希臘化的,而遭到拒斥。

    人們不應思索禮儀規定的理由,而要遵行不誤,因為&ldquo畏懼罪惡,超越智能&rdquo。

    不過,對于哲學的理性主義的這種排斥,乃是與小市民階層慣常發展出來的那種實際-倫理的理性主義的形成相互關聯的。

    實際的日常生活所需與&ldquo常識&rdquo,主導着争論點的探讨與解決方式。

    就在猶太教特質的形成最具關鍵性的時代,亦即我們的公元開始前後兩個世紀裡,這些争論點極少帶有&ldquo教義的&rdquo性格(因此猶太教教義的存在與否,其本身的可能性與宗教上容許性,至今原則上仍争議不已),而毋甯是徹頭徹尾地針對着日常的問題。

    猶太聖典裡的先知因其任何人都&ldquo能夠了解&rdquo而受到高度評價,同樣的,所有猶太聖典的教誨都是能夠直接理解的,所以合适市民的平均思維,在這層意義上是&ldquo理性的&rdquo。

    撒都該派的實際作為總是緊盯着文字而行,例如按字面實行&ldquo以眼還眼&rdquo的同态複仇(talion);法利賽派的實踐則是,如西門·賓·約海所代表的[11],反之,迎向規定的&ldquo合理性&rdquo(ratio),并且去除悖理的規定或轉以他解(例如容許協議後易課罰金來取代同态複仇)。

    法利賽人的實踐迎合了虔敬者的經濟利害&mdash&mdash虔敬者作為内在化虔敬的代表而與他們結合在一起;特别是Ketubah證書形式[12]的采用及其他結婚财産權保護規則的采用,似乎也是他們的成果。

    在對于傳承的處置上,倫理的理性主義凸顯出來。

    《禧年書》是法利賽人特有的成就[13],以剔除令人嫌惡之處的方式修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