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祭司與俘囚期之後的宗派複興
關燈
小
中
大
在猶太教的發展裡,前述那樣的段落不過是顯示出古老預言的真正的&ldquo靈&rdquo是消亡了。
它之所以消亡,并不是由于什麼秘密的&ldquo内在固有的&rdquo心理法則,而是由于猶太教教團内部的祭司權勢的警察力量掌控了忘我的預言,正如同原始基督教教團裡的主教職與長老職之掌控靈的預言那般。
忘我先知的卡理斯瑪仍繼續留存于猶太教裡。
被歸于但以理和以諾(Henoch)的幻視本質上是忘我的,一如其他啟示文學作者的許多經驗,盡管其心理事實狀态如同其意義解說,大異于古老的預言,尤其是作為著述者的技藝形式更是遠遠超越實際的情感體驗。
不過,所有這些後期的著述唯有《但以理書》獲得官方的承認,然後不得不納入于正典裡。
其他的一切盡管受到容忍,但全都被視為非經典的私人作品,甚或徑直被視為異端。
以此,這些先見的經營活動全屬教派和密教教團的事。
同樣的,直到第二神殿的終了之時[1],仍有切時的宗教政治預言存在。
先知禀賦的神聖性受到庶民心理的支持,而所有先知的身邊莫不是前簇後擁,然而祭司總是站在他們的對立面。
政治預言的代表人物即極力反對以斯拉與尼希米的祭司改革。
這些先知的神谕一點也沒被保留下來,祭司所采納的唯有切合祭司教團組織的東西。
先知卡理斯瑪的地位之受損,也因神谕的彼此相抵觸而使然。
以賽亞與彌迦、以賽亞與耶利米、耶利米與以西結的神谕之相互矛盾,必然已動搖了既有的信仰,亦即每一個這種先知的忘我本身無不是确證了其為神之告知的擔綱者。
那麼,人們該從何确認預言的真實不假?依經驗看來,即使假先知也擁有奇迹的能力(《申命記》13:3)。
自《申命記》的著述者以來(18:22),這問題是依循着預言的靈驗與否來解答。
但這對當下而言,也就是在緊要的關頭上,根本不成其為判準。
因此,耶利米就給了第二個指針(23:22):先知唯有當他會指正罪人之時,也就是将教團緊緊結合于耶和華及其律法時,才是真先知,否則他就是個假先知&mdash&mdash這又再度與原始基督教教團裡倫理的判準扮演愈來愈吃重的角色一事相應合。
對于利未人的律法書的成就堅定不移的尊敬,在此于猶太教團裡取得其成果,如同後來舊約之為原始基督教教團所接納而産生的成效一樣。
在俘囚期之後的教團裡,祭司成功地完全破除古老的拿比&mdash忘我的威信。
其結果展現于第二撒迦利亞書裡之侮蔑先知為&ldquo污穢&rdquo的靈的擔綱者(13:1ff.)。
在耶和華的日子,先知連同偶像一起被逐出地上。
凡此種作為的人,将會被他的父母揭發為騙子并将他刺穿,他必因他所論的異象羞愧,不再穿粗毛衣(先知的衣着),并且承認他是個農夫,承認他身上傳言中的傷痕是被妓女的指甲所抓傷的。
以預言的這種侮辱性自我嘲諷的形式,祭司的編纂迫使這些可怕的競争對手自行了斷。
如同在基督教官職教會裡的情形,在官方猶太教裡,預言的時代自此被視同終結,而先知的靈亦告消亡。
此種發展總是随着祭司的教權制對付宗教改革者的保衛戰全面展開之際開始。
首先出現在第三以賽亞的一篇最叫人印象深刻的先知悔罪教說裡(63:10、11)的那個說詞&ldquoruachhakodesch&rdquo(在七十子譯本裡是&pi&nu&epsilon&mu&alpha&tauóá&gamma&iota&omicron&nu,&ldquo聖靈&rdquo),後來再度出現在一則深沉悲觀的忏悔詩篇裡(51:11),同樣是被理解為身處耶和華的恩寵之中者的一種靈的狀态(Habit
它之所以消亡,并不是由于什麼秘密的&ldquo内在固有的&rdquo心理法則,而是由于猶太教教團内部的祭司權勢的警察力量掌控了忘我的預言,正如同原始基督教教團裡的主教職與長老職之掌控靈的預言那般。
忘我先知的卡理斯瑪仍繼續留存于猶太教裡。
被歸于但以理和以諾(Henoch)的幻視本質上是忘我的,一如其他啟示文學作者的許多經驗,盡管其心理事實狀态如同其意義解說,大異于古老的預言,尤其是作為著述者的技藝形式更是遠遠超越實際的情感體驗。
不過,所有這些後期的著述唯有《但以理書》獲得官方的承認,然後不得不納入于正典裡。
其他的一切盡管受到容忍,但全都被視為非經典的私人作品,甚或徑直被視為異端。
以此,這些先見的經營活動全屬教派和密教教團的事。
同樣的,直到第二神殿的終了之時[1],仍有切時的宗教政治預言存在。
先知禀賦的神聖性受到庶民心理的支持,而所有先知的身邊莫不是前簇後擁,然而祭司總是站在他們的對立面。
政治預言的代表人物即極力反對以斯拉與尼希米的祭司改革。
這些先知的神谕一點也沒被保留下來,祭司所采納的唯有切合祭司教團組織的東西。
先知卡理斯瑪的地位之受損,也因神谕的彼此相抵觸而使然。
以賽亞與彌迦、以賽亞與耶利米、耶利米與以西結的神谕之相互矛盾,必然已動搖了既有的信仰,亦即每一個這種先知的忘我本身無不是确證了其為神之告知的擔綱者。
那麼,人們該從何确認預言的真實不假?依經驗看來,即使假先知也擁有奇迹的能力(《申命記》13:3)。
自《申命記》的著述者以來(18:22),這問題是依循着預言的靈驗與否來解答。
但這對當下而言,也就是在緊要的關頭上,根本不成其為判準。
因此,耶利米就給了第二個指針(23:22):先知唯有當他會指正罪人之時,也就是将教團緊緊結合于耶和華及其律法時,才是真先知,否則他就是個假先知&mdash&mdash這又再度與原始基督教教團裡倫理的判準扮演愈來愈吃重的角色一事相應合。
對于利未人的律法書的成就堅定不移的尊敬,在此于猶太教團裡取得其成果,如同後來舊約之為原始基督教教團所接納而産生的成效一樣。
在俘囚期之後的教團裡,祭司成功地完全破除古老的拿比&mdash忘我的威信。
其結果展現于第二撒迦利亞書裡之侮蔑先知為&ldquo污穢&rdquo的靈的擔綱者(13:1ff.)。
在耶和華的日子,先知連同偶像一起被逐出地上。
凡此種作為的人,将會被他的父母揭發為騙子并将他刺穿,他必因他所論的異象羞愧,不再穿粗毛衣(先知的衣着),并且承認他是個農夫,承認他身上傳言中的傷痕是被妓女的指甲所抓傷的。
以預言的這種侮辱性自我嘲諷的形式,祭司的編纂迫使這些可怕的競争對手自行了斷。
如同在基督教官職教會裡的情形,在官方猶太教裡,預言的時代自此被視同終結,而先知的靈亦告消亡。
此種發展總是随着祭司的教權制對付宗教改革者的保衛戰全面展開之際開始。
首先出現在第三以賽亞的一篇最叫人印象深刻的先知悔罪教說裡(63:10、11)的那個說詞&ldquoruachhakodesch&rdquo(在七十子譯本裡是&pi&nu&epsilon&mu&alpha&tauóá&gamma&iota&omicron&nu,&ldquo聖靈&rdquo),後來再度出現在一則深沉悲觀的忏悔詩篇裡(51:11),同樣是被理解為身處耶和華的恩寵之中者的一種靈的狀态(Ha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