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儀禮隔離的發展與對内對外道德的二元論

關燈
割禮的簡單事實,是當事人實際上認真對待其為教團一分子的一種确實且人人睜眼得見的表征,然後是因為崇拜祭典與耶路撒冷的禮拜聖所相連結,而安息日則是唯一獨立于所有祭禮機構之外的節慶。

    謹守安息日當然相當可觀地加重了猶太人在職場上與非教團成員共同合作的困難,也因此,再加上守安息日之高度的招人側目,在在極力地促成了隔離之事。

    安息日又由于神的六個工作日,而借着祭司編纂的偉大創造描述,取得其最為醒人耳目的溯源神話。

    安息日的儀式化在十誡文本的錯綜廣泛的插文裡表現出來。

    源自耶和華派的田地休耕命令(《出埃及記》34:21),與耶洛因派的一般性的工作休止規定(《出埃及記》23:12),如今變成禁止一切活動的命令,亦即禁止離開住處(《出埃及記》16:29)&mdash&mdash後來借着包含了種種轉圜可能性的所謂&ldquo安息日之道&rdquo的限定而得到舒緩&mdash&mdash禁止生火(《出埃及記》35:3),也就是必須在禮拜五就煮好&mdash&mdash對于燈火則經由各種可能的說辭而得以融通、禁止搬運貨物與埋葬馱獸、禁止上市場、禁止簽訂任何交易契約、禁止打鬥與高談闊論(《耶利米書》17:19ff.,《以賽亞書》58:13,《尼希米記》10:31、13:15ff.)。

    從軍服役基本上由于安息日與飲食禁令而在塞硫古王朝時代被宣告為不可行[16]。

    虔敬猶太人最終決定性的非軍事化就此定案&mdash&mdash除了信仰戰争的情況之外,根據馬喀比的見解,目的正當化手段。

     特殊服飾的創造初見端倪,就像後來的&ldquo經匣護符&rdquo(tefillin)[17]之于模範的虔信者所表征的那樣,但至少起初顯然并未有進一步的發展。

     *** [1]乃缦的故事詳見《列王紀下》5。

    &mdash&mdash譯注 [2]關于這點,參見派斯克的佳作。

    有關巴勒斯坦的國際軍事法規的意義在細節上無從确定一事,前述業已論及。

     [3]邁蒙尼德(Maimonides,Moses,原名MosesbenMaimon,1135&mdash1204),猶太哲學家、法學家和醫師,出生于西班牙境内哥多華名門,從其父和其他大師學習。

    在伊斯蘭教統治下,他不得不秘密信奉他的信仰。

    為了獲得宗教自由,他定居埃及(1165),在那裡因醫術高明而成名,并成為薩拉丁蘇丹的禦醫。

    23歲起開始編撰他的首部著作&mdash&mdash用阿拉伯文撰寫的《密西拿評注》,十年後方才完成。

    其他著作有:關于猶太人法律的不朽巨作《密西拿律法書》(希伯來文);宗教哲學經典著作《迷途指津》(阿拉伯文),号召人們更理智地學習猶太教,并試圖将科學、哲學和宗教融合。

    他被認為是中世紀猶太教最偉大的知識分子。

    &mdash&mdash譯注 [4]聖克雷蒙(ClemensvonAlexandrien,St.,拉丁名為TitusFlaviusClemens,150&mdash215),基督教護教者,到希臘化世界宣揚基督教的神學家。

    生于雅典,在他的老師潘代努(Pantaenus)引導下,接受基督教,他是斯多噶派哲學家,後出任亞曆山大教理學校校長。

    按照克雷蒙的解釋,希臘人心目中的哲學就是猶太人心目中的摩西律法,都是真理的入門。

    他主張基督徒關心現世,但認為邏各斯的律法高于世俗律法,曾主張以正義戰争反對奴役人民的政府。

    201&mdash202年,羅馬迫害基督教徒,克雷蒙被迫離開亞曆山大,尋求耶路撒冷主教亞曆山大的庇護。

    他一直被拉丁教會尊為聖人,但在1586年教宗西克斯圖斯五世以克雷蒙某些觀點背離正統為由,将其名從《殉教聖徒錄》中剔除。

    &mdash&mdash譯注 [5]拿波尼度(Nabonidus,前556&mdash前539),詳見本書第一篇第二十二章此處注解。

    &mdash&mdash譯注 [6]以未米羅達(Evil-Merodach),巴比倫王,這是《聖經》裡的名字,亦即尼布甲尼撒的兒子亞美馬杜克(Amel-marduk),在位僅僅兩年(前562&mdash前560)。

    即釋放約雅斤出獄的那一位國王。

    &mdash&mdash譯注 [7]穆拉束文書(Murashu-Documents),在卡巴尼(Kabari)運河上的尼普爾(Nippur)發現許多有關貿易的石闆,刻有不少猶太人的名字,内容顯示,他們在商業界中非常活躍,從事租賃和買賣。

    石闆的日期是公元前5世紀,因此可以說明猶太人被擄巴比倫約一百年後的一般情況。

    但石闆暗示,類似的情況持續了相當的一段日子。

    這些文件都是在一幢穆拉束兄弟(MurashuSons)商業廢屋中發現的,有許多是合約的形式,記有商務上的合股人的名字。

    參見H.V.Hilprecht&A.T.Clay,BabylonianExpeditionoftheUniversityofPennsylvania,SeriesA.vols.IX-X,1898,1904ANET,pp.221&mdash222DOTT,pp.95&mdash96。

    &mdash&mdash譯注 [8]參見S.Daiches,TheJewsinBabylonintheTimeofEzraandNehemiahaccordingtoBabylonianInscriptions,Publ.Con.No.2(London,1910)。

     [9]在巴比倫俘囚期的同時,也有一批猶太人逃難到埃及,大概就是挾持耶利米到埃及去的那批人。

    他們定居在今日尼羅河中遊亞斯文地區的伊裡芬丁島(Elephantine),或稱&ldquo象島&rdquo,并形成一個特殊的猶太人聚居區。

    有關此一聚居區的情況,詳見本書第二篇第七章韋伯的叙述與譯注。

    &mdash&mdash譯注 [10]詳見《以斯拉記》1:8、11,2:2,3:2、8,4:2、3,5:2、14、16。

    &mdash&mdash譯注 [11]斯麥爾地(Smerdis,或稱Bardiya),波斯王居魯士幼子。

    居魯士死後,長子岡比西斯二世(CambysesII,前530&mdash前522)繼位,為了鞏固自己的王位,岡比西斯即位之初即謀殺了他的兄弟斯麥爾地。

    公元前522年,岡比西斯征服埃及,回程途中駐紮在巴勒斯坦迦密山附近時,接到他的兄弟斯麥爾地起兵奪取波斯王位的消息,或許是心中有愧,岡比西斯當時就自殺身亡了。

    斯麥爾地的奪位不久即被岡比西斯的一個将軍大流士(也是居魯士的旁系親屬)所平定,而大流士最後也登上王位。

    根據後來的調查,這個斯麥爾地其實是一個名叫戈馬他(Gaumata)的人所冒充的。

    這當然是平定叛亂,并因而登上波斯王位的大流士的說法,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所謂&ldquo僞斯麥爾地的反亂&rdquo即指此一事件。

    &mdash&mdash譯注 [12]公元前6、前5世紀之際波希戰争中最著名的幾場戰役,希臘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并保住其自由。

    &mdash&mdash譯注 [13]《士師記》13:4似乎是提示,不可吃&ldquo不淨之物&rdquo的禁令原本隻是俗人因起誓之故而須信守的義務。

     [14]《禧年書》(BookofJubilee),亦稱《小創世記》(LittleGenesis),僞經之一。

    該書把《創世記》至《出埃及記》第12章所叙之事按七七四十九年為一禧年作為紀年單位編排,意在使猶太人得以按正确日期慶祝宗教節日。

    現存完整的伊索比亞文本,從以希伯來文本為依據的希臘文本轉譯而來,尚有希臘文本和希伯來文本的殘篇。

    &mdash&mdash譯注 [15]禮儀嚴正的猶太人一般而言倒不會因為飲食規定而對于盛情款待非猶太人有任何猶疑,不過他們自己卻拒絕異教徒和基督教徒的盛情好客。

    法國的宗教會議即力斥此為貶抑基督徒而反過來嚴命基督徒拒絕猶太人的好客之舉。

     [16]塞硫古王朝(Seleucid,前312&mdash前64),馬其頓人建立的希臘王國,由塞琉古一世創立。

    是從亞曆山大大帝的帝國分割出來的,領土範圍包括從色雷斯到印度邊境的廣大地區,其中涵蓋了巴比倫尼亞、叙利亞和安納托利亞。

    猶太人馬喀比革命獨立事件(詳見本書第一篇第五章注釋)即發生在此一王朝安泰奧克斯五世在位期間(約前175&mdash前164)。

    安泰奧克斯五世去世後,王國加速衰退。

    德米特裡一世和安泰奧克斯七世即使想力挽狂瀾也無法阻止王朝終結的命運,公元前64年為羅馬龐培所亡。

    &mdash&mdash譯注 [17]猶太教器具。

    是小型黑色皮方盒,兩個一副,内裝書寫律法書經文的羊皮紙條。

    根據《申命記》6:8的規定,猶太男子年滿13歲應佩帶經匣護符,以紀念上帝,不忘遵守律法。

    根據教規,在除安息日和節日以外的各日上午禮拜或阿布月(五月,公曆七八月間)初九的下午禮拜中,都要佩帶經匣護符,一在左臂,面向心髒,另一戴在額部。

    &mdash&mdash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