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末世論與先知
關燈
小
中
大
民的如同與純粹祭典祭司對于以色列與神之關系的見解,大相徑庭。
倘若沒有先知的災禍預言&mdash&mdash在大庭廣衆之下宣告,并且在百年之後仍被記得(《耶利米書》26:18)&mdash&mdash經過證實而震撼人心的經驗,我們完全無法想象,人民的信仰在曆經恐怖的政治命運之後,不僅沒有被擊垮,反而正是在一種獨一無二且空前絕後的曆史吊詭裡,這才明确恒久地鞏固下來。
《舊約》的整個内在結構,若非以先知的神谕為取向,将令人無從想象;這些巨人的幽靈橫越千年而直達現代:這部猶太人的聖書不但也是基督徒的聖典,而且拿撒勒人耶稣的使命的整個解釋尤其是取決于神對以色列的古老應許。
另一方面,若沒有關于耶和華意圖的宏大解釋,以及無論如何&mdash&mdash的确,正因為所有這些耶和華依照森然懾人的預言而加諸其子民的苦難&mdash&mdash都對其應許抱持堅若磐石的信心,那麼以色列的内在發展,從政治團體演變為宗教團體,會是無法想象的:正由于以色列的這種内在轉化,促成了耶和華共同體在耶路撒冷崩毀後仍舊繼續存在下去。
再強調一次,尤其是末世論期望的那種強大激情的及時性,決定了所有這一切。
俘囚期的人們最最無條件需求的,正是這點。
光是律法書與申命記知識分子的教化訓誨與慰藉,根本不管用。
複仇欲與希望,自然是信仰者一切行動的推動力,而唯有給予他們希望&mdash&mdash自己得以親身經曆這些激情的期望得遂的日子&mdash&mdash的預言,才能夠給政治上已崩解的共同體帶來宗教的凝聚力。
正由于先知并沒有為一個新的宗教共同體的形成提供任何的實行把柄,而且由于他們的末世論宣告的實際倫理内容光是由傳統宗教的倫理升華特别是心志倫理的升華所構成,所以使得新的宗教團體,借着祭儀的封裝,得以感覺自己是古老的祭祀民族共同體的直接繼承者&mdash&mdash這在基督教終究是不可能的。
*** [1]《西番雅書》(1:14)裡提到的耶和華的&ldquo大&rdquo日子或許最能讓人想到這個偉大的世界之日。
然而,顯而易見的,這根本一點關系也沒有。
在俘囚期之前,凡此種種僅有一般性的知識傳到以色列。
[2]維吉爾(Vergil,前70&mdash前19),古羅馬最偉大的詩人,拉丁文全名PubliusVergiliusMaro。
他的首部重要作品《牧歌》(Eclogues,前42&mdash前37)包含十首田園詩,可以解讀為平靜的預言,其中第四牧歌(Bucolica,有時被稱為救世主牧歌)甚至可以解讀為基督教的預言。
這是一個崇高的詩篇,它以響亮而又神秘的詞句預言一個孩童的誕生,他将帶回黃金時代,驅除罪惡,恢複和平。
它顯然是在當時内戰陰雲正在升起的時代寫成的,寫作日期确定在公元前41&mdash前40年。
&mdash&mdash譯注 [3]在《阿摩司書》裡(隻有一處例外)以及《何西阿書》的一處(5:4),災禍被呈現為不可避免的,顯然因為幻視的内容就是如此。
同樣的事更常發生在以賽亞身上,在耶利米這更是個壓倒性的事實。
[4]塞西亞人(Scythian,又譯為塞種或者斯基泰),具有伊朗血統的一支遊牧民族,公元前8至前7世紀從中亞遷徙至俄羅斯南部,以現今克裡米亞為中心建立了一個富裕而強大的帝國。
這個帝國延續了五百多年,至公元前4至前2世紀被薩爾馬特人(Sarmatian)所征服才覆亡。
塞西亞人為勇猛的武士,并且是最早的熟練騎兵,因此很早就建立起從波斯西部穿過叙利亞和猶太到埃及的強大帝國。
他們被米底亞人(Media)趕出安納托利亞之後,仍占有波斯邊界到俄羅斯南部的領土。
公元前513年還曾經擊退波斯大流士一世的入侵。
其文明産生于富有的貴族,他們的墳墓中有制作精美的金質和其他珍貴材料制成的物品,即著名的塞西亞藝術。
我們所知的塞西亞人曆史大部分來自希羅多德的記述。
現在對這方面知識的擴大則主要依靠俄羅斯人類學家的工作。
&mdash&mdash譯注 [5]13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宣告割禮和守安息日為不合法,并且打算在聖殿山建造異教廟宇。
憤怒的以色列人在巴克巴(BarKochba)率領下起來反抗,使耶路撒冷得着三年的解放。
其後哈德良重奪耶路撒冷,驅逐所有猶太人,違者一律處死。
哈德良更在聖殿遺址上建造了一所異教廟宇(TempleofJupiterCapitolinus)。
但是巴克巴起義事件的影響并沒有那麼簡單。
根據另一份資料的說法,巴克巴的起義反而是促成猶太教與信仰基督教的猶太人從此分道揚镳的關鍵:&ldquo羅馬人控制中東之後,滅了猶太人的國家以色列,逢此巨變,人們想抓住某些東西來填補精神的失落,促成猶太教以及早期基督教的蓬勃發展。
信徒期盼救世主的出現,保護人們遠離羅馬帝國的壓迫。
132年,巴克巴(SonoftheStar)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現,當時的猶太知識分子領導人拉比阿吉巴(Akiba)支持他,許多人抱持懷疑的态度,但由于阿吉巴的關系,還是支持他。
135年巴克巴領導叛變,對抗羅馬帝國,部分民衆拒絕加入,這些人大多是相信耶稣是救世主的猶太人,巴克巴殺了這些人,并視其為敵人、異教徒和叛徒。
基督教和猶太教徒就此分裂,信仰基督的猶太人變得兩面不是人。
他們有雙重認同,一方面他們是猶太人,懷念故國以色列,但是得罪了巴克巴,所以不被猶太教見容;另一方面是他們屬于新的基督教會,但西方的基督教會卻因為他們的猶太血緣而排斥他們。
&rdquo&mdash&mdash譯注 [6]基大利是亞述王尼布甲尼撒派在耶路撒冷的省長,後來被猶太貴族殺害,詳見《列王紀下》25:25f.;耶利米被帶往埃及,詳見《耶利米書》43:5f.。
&mdash&mdash譯注 [7]奇妙的是,連Hölscher(S.229,Anm.1)都相信,這個童子以馬内利可能并不是個末世論的人物,而是個真實的并且衆所周知的人物(甚至是以賽亞自己的妻與子!);因為若非如此,則根據奇迹的征兆&ldquo什麼也證明不了&rdquo。
隻不過,根本沒有要&ldquo證明&rdquo什麼的問題,而是亞哈的不信造成了幻視&mdash&mdash但被視為及時的期望&mdash&mdash的事件:拒斥這個王以有利于救贖童子。
倘若沒有先知的災禍預言&mdash&mdash在大庭廣衆之下宣告,并且在百年之後仍被記得(《耶利米書》26:18)&mdash&mdash經過證實而震撼人心的經驗,我們完全無法想象,人民的信仰在曆經恐怖的政治命運之後,不僅沒有被擊垮,反而正是在一種獨一無二且空前絕後的曆史吊詭裡,這才明确恒久地鞏固下來。
《舊約》的整個内在結構,若非以先知的神谕為取向,将令人無從想象;這些巨人的幽靈橫越千年而直達現代:這部猶太人的聖書不但也是基督徒的聖典,而且拿撒勒人耶稣的使命的整個解釋尤其是取決于神對以色列的古老應許。
另一方面,若沒有關于耶和華意圖的宏大解釋,以及無論如何&mdash&mdash的确,正因為所有這些耶和華依照森然懾人的預言而加諸其子民的苦難&mdash&mdash都對其應許抱持堅若磐石的信心,那麼以色列的内在發展,從政治團體演變為宗教團體,會是無法想象的:正由于以色列的這種内在轉化,促成了耶和華共同體在耶路撒冷崩毀後仍舊繼續存在下去。
再強調一次,尤其是末世論期望的那種強大激情的及時性,決定了所有這一切。
俘囚期的人們最最無條件需求的,正是這點。
光是律法書與申命記知識分子的教化訓誨與慰藉,根本不管用。
複仇欲與希望,自然是信仰者一切行動的推動力,而唯有給予他們希望&mdash&mdash自己得以親身經曆這些激情的期望得遂的日子&mdash&mdash的預言,才能夠給政治上已崩解的共同體帶來宗教的凝聚力。
正由于先知并沒有為一個新的宗教共同體的形成提供任何的實行把柄,而且由于他們的末世論宣告的實際倫理内容光是由傳統宗教的倫理升華特别是心志倫理的升華所構成,所以使得新的宗教團體,借着祭儀的封裝,得以感覺自己是古老的祭祀民族共同體的直接繼承者&mdash&mdash這在基督教終究是不可能的。
*** [1]《西番雅書》(1:14)裡提到的耶和華的&ldquo大&rdquo日子或許最能讓人想到這個偉大的世界之日。
然而,顯而易見的,這根本一點關系也沒有。
在俘囚期之前,凡此種種僅有一般性的知識傳到以色列。
[2]維吉爾(Vergil,前70&mdash前19),古羅馬最偉大的詩人,拉丁文全名PubliusVergiliusMaro。
他的首部重要作品《牧歌》(Eclogues,前42&mdash前37)包含十首田園詩,可以解讀為平靜的預言,其中第四牧歌(Bucolica,有時被稱為救世主牧歌)甚至可以解讀為基督教的預言。
這是一個崇高的詩篇,它以響亮而又神秘的詞句預言一個孩童的誕生,他将帶回黃金時代,驅除罪惡,恢複和平。
它顯然是在當時内戰陰雲正在升起的時代寫成的,寫作日期确定在公元前41&mdash前40年。
&mdash&mdash譯注 [3]在《阿摩司書》裡(隻有一處例外)以及《何西阿書》的一處(5:4),災禍被呈現為不可避免的,顯然因為幻視的内容就是如此。
同樣的事更常發生在以賽亞身上,在耶利米這更是個壓倒性的事實。
[4]塞西亞人(Scythian,又譯為塞種或者斯基泰),具有伊朗血統的一支遊牧民族,公元前8至前7世紀從中亞遷徙至俄羅斯南部,以現今克裡米亞為中心建立了一個富裕而強大的帝國。
這個帝國延續了五百多年,至公元前4至前2世紀被薩爾馬特人(Sarmatian)所征服才覆亡。
塞西亞人為勇猛的武士,并且是最早的熟練騎兵,因此很早就建立起從波斯西部穿過叙利亞和猶太到埃及的強大帝國。
他們被米底亞人(Media)趕出安納托利亞之後,仍占有波斯邊界到俄羅斯南部的領土。
公元前513年還曾經擊退波斯大流士一世的入侵。
其文明産生于富有的貴族,他們的墳墓中有制作精美的金質和其他珍貴材料制成的物品,即著名的塞西亞藝術。
我們所知的塞西亞人曆史大部分來自希羅多德的記述。
現在對這方面知識的擴大則主要依靠俄羅斯人類學家的工作。
&mdash&mdash譯注 [5]13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宣告割禮和守安息日為不合法,并且打算在聖殿山建造異教廟宇。
憤怒的以色列人在巴克巴(BarKochba)率領下起來反抗,使耶路撒冷得着三年的解放。
其後哈德良重奪耶路撒冷,驅逐所有猶太人,違者一律處死。
哈德良更在聖殿遺址上建造了一所異教廟宇(TempleofJupiterCapitolinus)。
但是巴克巴起義事件的影響并沒有那麼簡單。
根據另一份資料的說法,巴克巴的起義反而是促成猶太教與信仰基督教的猶太人從此分道揚镳的關鍵:&ldquo羅馬人控制中東之後,滅了猶太人的國家以色列,逢此巨變,人們想抓住某些東西來填補精神的失落,促成猶太教以及早期基督教的蓬勃發展。
信徒期盼救世主的出現,保護人們遠離羅馬帝國的壓迫。
132年,巴克巴(SonoftheStar)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現,當時的猶太知識分子領導人拉比阿吉巴(Akiba)支持他,許多人抱持懷疑的态度,但由于阿吉巴的關系,還是支持他。
135年巴克巴領導叛變,對抗羅馬帝國,部分民衆拒絕加入,這些人大多是相信耶稣是救世主的猶太人,巴克巴殺了這些人,并視其為敵人、異教徒和叛徒。
基督教和猶太教徒就此分裂,信仰基督的猶太人變得兩面不是人。
他們有雙重認同,一方面他們是猶太人,懷念故國以色列,但是得罪了巴克巴,所以不被猶太教見容;另一方面是他們屬于新的基督教會,但西方的基督教會卻因為他們的猶太血緣而排斥他們。
&rdquo&mdash&mdash譯注 [6]基大利是亞述王尼布甲尼撒派在耶路撒冷的省長,後來被猶太貴族殺害,詳見《列王紀下》25:25f.;耶利米被帶往埃及,詳見《耶利米書》43:5f.。
&mdash&mdash譯注 [7]奇妙的是,連Hölscher(S.229,Anm.1)都相信,這個童子以馬内利可能并不是個末世論的人物,而是個真實的并且衆所周知的人物(甚至是以賽亞自己的妻與子!);因為若非如此,則根據奇迹的征兆&ldquo什麼也證明不了&rdquo。
隻不過,根本沒有要&ldquo證明&rdquo什麼的問題,而是亞哈的不信造成了幻視&mdash&mdash但被視為及時的期望&mdash&mdash的事件:拒斥這個王以有利于救贖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