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記述先知的心理學與社會學特質
關燈
小
中
大
(《以西結書》3:15)。
先知力行稀奇的被認為富有吉兇之兆的舉動。
以西結像個小孩似的搬來磚塊鐵鍋玩起圍城攻牆的遊戲。
耶利米當衆把一隻瓦罐摔得粉碎,将一條腰帶埋起來,等到腐爛後再把它挖出來,并在頸上戴着轭到處行走,其他先知則随身帶着鐵号角,或像以賽亞那樣長期地赤身裸體。
又有其他人,如撒迦利亞,自殘傷身,再如以西結,被要求吃食惡心之物(《以西結書》4)。
他們時而向世界大聲喊叫(karah)出他們的宣告:部分是難懂的話語,部分是咒罵、威脅或祝福的詞句,有時口裡流着口水(hittif,&ldquo流口水&rdquo意指&ldquo說預言&rdquo),時而卻又喃喃自語或結結巴巴。
他們述說出自己眼見耳聞的各種幻覺,以及林林總總的不正常味覺和整體感受(《以西結書》3:2)。
他們感覺飄飄浮浮地被舉到半空中(《以西結書》8:3以及其他多處),有的經驗到空間上遙遠之處所發生的事的清楚幻象,譬如據說以西結在巴比倫看到耶路撒冷陷落的那一刻,有的則是看到時間上遙遠的将來所要發生的事,例如耶利米之預視西底家的命運。
他們還品嘗異樣的食物。
尤其是他們聽見身邊有聲響(《以西結書》3:12f.、《以賽亞書》4:19)和說話聲(《以賽亞書》40:3f.),有單聲也有對話,不過特别常見的是針對他們本身的話語和命令。
他們看到幻覺似的交錯光影,并且在其中出現某種超人類的形态,比方說天上的榮光(《以賽亞書》6以及《阿摩司書》9:1)。
或者,他們真的看見什麼無關緊要的東西,譬如一個水果籃、一個鉛錘,然後,多半是借由某種聲響,他們突然明白,這些東西意味着耶和華對于命運的強力決斷(特别是阿摩司)。
或者他們,特别像是以西結,陷進自我催眠的狀态,強制行動尤其是強制講論顯現出來。
耶利米感覺自己被分裂成雙重的我。
他懇求他的神免除他的講論。
盡管他并不願意,他還是必須說出他感覺是被灌注的而不是出于自己的話語,的确,他感覺他所必須講論的是可怕的命運(《耶利米書》17:16)。
如果他不說出來,他就得擔待可怕的苦惱,熱火中燒,而他無法忍受如此沉重的壓力,除非一吐為快别無他法。
凡是不認識這種狀态,又不是出于這種強制而是&ldquo出自肺腑&rdquo來講論的,在他們看來根本不是先知。
這樣一種神谕預言,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連同伊斯蘭之前的阿拉伯,迄今尚無法證實其存在,而在以色列的鄰邦裡隻出現在腓尼基(和以色列一樣作為宮廷預言)和祭司嚴密掌控與解釋下的希臘神谕所。
不過,沒有任何地方有以色列先知那種說預言的忘我與自由的群衆煽動傳統存在。
無疑的,這并不是由于相對應的心靈狀态不存在,而毋甯是由于在官僚體制的王國裡,譬如羅馬帝國,若有如此的狀态出現,宗教警察便會介入幹預;在希臘,進入曆史時代後,這類的狀态已不再被視為神聖,而是被視為生病與不入流,并且一般隻承認傳統上由祭司所規制的神谕。
在埃及,忘我的預言浮現于托勒密王朝時代,在阿拉伯則是浮現于穆罕默德時代。
先知的各種症狀部分而言互有特征性的差異,而此處并不在于将它們作生理學、心理學甚或病理學上的分類與解釋,即使這是可能的&mdash&mdash至今為止的嘗試,特别是針對以西結所做的,并沒有說服力。
這也未能提供什麼引人入勝之處,至少對我們而言。
在以色列,如同在整個古代,精神病理學的狀态被認為是神聖的。
直到拉比時代,碰觸精神錯亂者都還是一種禁忌。
統禦先知的禦用監視者被稱為&ldquo瘋子與先知的監督者&rdquo(《耶利米書》29:24f.),同樣的,傳說中當耶戶的将領看到那個來給耶戶膏油為王的先知弟子時,問道:&ldquo這個瘋子來做什麼?&rdquo不過,我們此處的關注點并不在此,而在于根本不同的另一回事。
首先是,先知的忘我本身激動的(emotional)特征,正是這點使之與印度無動于衷的(apathisch)忘我的所有形态區别開來。
我們前面已看到(第一篇第十章),古典的預言主要是聽覺的特性,與古老的&ldquo先見&rdquo本質上是視覺的無動于衷的忘我兩相形成對比,而這主要純粹是曆史因素使然:關于耶和華如何啟示的方式,南方的耶和華派的觀念與北方的相對立。
在南方,取代古老的肉體顯現的,是神親自的&ldquo發聲&rdquo,但這在北方則基于其本身的另一種神觀而遭到理論上的排斥,并且這也與北方從狂迷升華到無感忘我的虔敬性的心理特質并不相符。
逐漸隻承認聽覺為接收靈感的唯一方式并且作為保證預言之純正性的唯一表征的這種傾向,是與聽衆對于現實政治的興奮逐日升高相關聯,并且與預言的激動的特征相對應。
另外一個更加重要的特征性則在于以下這個事實:先知本身對于他們這些非日常性的症狀、幻覺、強制講論與強制行動做出有意義的解釋。
特别是,盡管他們相互間顯然存在着心理學上的極大差異,但是他們的解釋卻總是朝着同一個方向。
解釋,這個舉動本身在我們今天看來似乎是稀松平常,但絕非自明之理,因為首先其所設定的前提在于:忘我的狀态并不是因其本身并且作為個人的救贖财而被認為有價值,反之,它被賦予了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意義,一種&ldquo使命&rdquo(Sendung)的意義。
并且,這在解釋的統一性上展現得更加強烈。
讓我們更具體地闡明這點。
隻有部分先知直接在忘我當中說話(《以賽亞書》21:3、《耶利米書》4:19f.)。
他們多半是宣說關于他們在忘我中的體驗&ldquo耶和華對我說&rdquo,神谕一般是這麼開頭,然後有多種層面。
一方面,以西結從他的一些幻視當中宣講出一套套長篇大論,雖然他實在是個病理學上相當嚴重的忘我者。
另一方面,俘囚期前的先知留下許許多多簡短的韻文,這些都是在極度激動當中而且顯然是在忘我本身當中直接當面甩向聽衆。
最為忘我且切事實時的這種呼叫,一般而言是先知并未被求問而發出[4],純粹是基于耶和華靈感的壓力之下;特别是在國難當頭之時或罪惡印象深刻沖擊之下,先知的心神被奪而不由自己。
對立于此的是俘囚期前的先知相對較少碰到的情況,亦即事前被求問。
先知似乎很少馬上就給予解答,而是像穆罕默德那樣,在祈禱中沉思默想被求問的事。
耶利米一度曾默想了十天,直到忘我的沖擊出現(《耶利米書》42)。
不過,即使如此,先知所看見或聽見的,顯然通常是不會立刻拋出去給期待中的聽衆,因為那往往是晦澀且多義的。
以此,先知在祈禱中沉思默想其中的意義。
直到他有了解釋,他才說話。
部分是以神的開講的形式來宣說&mdash&mdash耶和華直接以第一人稱說話;部分則是以報告關于神的話語的形式。
人的開講的形式在以賽亞和彌迦那兒占大多數,而神的開講則多是在阿摩司、何西阿、耶利米與以西結。
最後,将先知自己的日常生活在内的種種事件全都解釋成耶和華饒有意指的表示,這已成了所有先知的家常便飯(特别參見《耶利米書》32)。
如果還有什麼值得注目的事,那就是俘囚期前的先知共通的典型名言&mdash&mdash在驚人的激情當中說出或唱出,如以賽亞一度被傳聞的那樣(《以賽亞書》5:1)。
當然,也有一些個别的詩文,或許刻意保留其意味模糊的原樣,就像德爾菲阿波羅神廟著名的克洛伊索斯[5]神谕;同樣的,另有一些如以西結的那種一一經由理智推敲出來的文章。
不過,并非總是如此。
再者,相信我們可以分辨出先知詩文的某種文體規則是有意地被維持下來一事,或許也是對的(如果非得舉例說明的話,那麼,譬如:一般不會指名道姓地說出意指的那個人,除非他是該被詛咒的)。
然而所有這些一丁點兒也沒有改變預言的實時且激情的特性。
總之,神觀限制了體驗的内容。
耶和華活生生的聲音對先知而言意味着:一方面,先知感覺到自己絕對地&ldquo被神充滿”另一方面,耶和華在傳統上的崇高性質排除了神真正&ldquo化身&rdquo在被造物上,也因此選擇了最相近于此的表現方式[6]。
無論如何,所有我們所熟知的往往應人們所求而傳達的希臘神谕話語,因其有節度且形式完美,遠遠比不上阿摩司、那鴻、以賽亞、西番雅和耶利米等衆先知在自動噴發出來的詩句當中的感情力量。
在部分已成斷簡殘篇的傳承當中
先知力行稀奇的被認為富有吉兇之兆的舉動。
以西結像個小孩似的搬來磚塊鐵鍋玩起圍城攻牆的遊戲。
耶利米當衆把一隻瓦罐摔得粉碎,将一條腰帶埋起來,等到腐爛後再把它挖出來,并在頸上戴着轭到處行走,其他先知則随身帶着鐵号角,或像以賽亞那樣長期地赤身裸體。
又有其他人,如撒迦利亞,自殘傷身,再如以西結,被要求吃食惡心之物(《以西結書》4)。
他們時而向世界大聲喊叫(karah)出他們的宣告:部分是難懂的話語,部分是咒罵、威脅或祝福的詞句,有時口裡流着口水(hittif,&ldquo流口水&rdquo意指&ldquo說預言&rdquo),時而卻又喃喃自語或結結巴巴。
他們述說出自己眼見耳聞的各種幻覺,以及林林總總的不正常味覺和整體感受(《以西結書》3:2)。
他們感覺飄飄浮浮地被舉到半空中(《以西結書》8:3以及其他多處),有的經驗到空間上遙遠之處所發生的事的清楚幻象,譬如據說以西結在巴比倫看到耶路撒冷陷落的那一刻,有的則是看到時間上遙遠的将來所要發生的事,例如耶利米之預視西底家的命運。
他們還品嘗異樣的食物。
尤其是他們聽見身邊有聲響(《以西結書》3:12f.、《以賽亞書》4:19)和說話聲(《以賽亞書》40:3f.),有單聲也有對話,不過特别常見的是針對他們本身的話語和命令。
他們看到幻覺似的交錯光影,并且在其中出現某種超人類的形态,比方說天上的榮光(《以賽亞書》6以及《阿摩司書》9:1)。
或者,他們真的看見什麼無關緊要的東西,譬如一個水果籃、一個鉛錘,然後,多半是借由某種聲響,他們突然明白,這些東西意味着耶和華對于命運的強力決斷(特别是阿摩司)。
或者他們,特别像是以西結,陷進自我催眠的狀态,強制行動尤其是強制講論顯現出來。
耶利米感覺自己被分裂成雙重的我。
他懇求他的神免除他的講論。
盡管他并不願意,他還是必須說出他感覺是被灌注的而不是出于自己的話語,的确,他感覺他所必須講論的是可怕的命運(《耶利米書》17:16)。
如果他不說出來,他就得擔待可怕的苦惱,熱火中燒,而他無法忍受如此沉重的壓力,除非一吐為快别無他法。
凡是不認識這種狀态,又不是出于這種強制而是&ldquo出自肺腑&rdquo來講論的,在他們看來根本不是先知。
這樣一種神谕預言,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連同伊斯蘭之前的阿拉伯,迄今尚無法證實其存在,而在以色列的鄰邦裡隻出現在腓尼基(和以色列一樣作為宮廷預言)和祭司嚴密掌控與解釋下的希臘神谕所。
不過,沒有任何地方有以色列先知那種說預言的忘我與自由的群衆煽動傳統存在。
無疑的,這并不是由于相對應的心靈狀态不存在,而毋甯是由于在官僚體制的王國裡,譬如羅馬帝國,若有如此的狀态出現,宗教警察便會介入幹預;在希臘,進入曆史時代後,這類的狀态已不再被視為神聖,而是被視為生病與不入流,并且一般隻承認傳統上由祭司所規制的神谕。
在埃及,忘我的預言浮現于托勒密王朝時代,在阿拉伯則是浮現于穆罕默德時代。
先知的各種症狀部分而言互有特征性的差異,而此處并不在于将它們作生理學、心理學甚或病理學上的分類與解釋,即使這是可能的&mdash&mdash至今為止的嘗試,特别是針對以西結所做的,并沒有說服力。
這也未能提供什麼引人入勝之處,至少對我們而言。
在以色列,如同在整個古代,精神病理學的狀态被認為是神聖的。
直到拉比時代,碰觸精神錯亂者都還是一種禁忌。
統禦先知的禦用監視者被稱為&ldquo瘋子與先知的監督者&rdquo(《耶利米書》29:24f.),同樣的,傳說中當耶戶的将領看到那個來給耶戶膏油為王的先知弟子時,問道:&ldquo這個瘋子來做什麼?&rdquo不過,我們此處的關注點并不在此,而在于根本不同的另一回事。
首先是,先知的忘我本身激動的(emotional)特征,正是這點使之與印度無動于衷的(apathisch)忘我的所有形态區别開來。
我們前面已看到(第一篇第十章),古典的預言主要是聽覺的特性,與古老的&ldquo先見&rdquo本質上是視覺的無動于衷的忘我兩相形成對比,而這主要純粹是曆史因素使然:關于耶和華如何啟示的方式,南方的耶和華派的觀念與北方的相對立。
在南方,取代古老的肉體顯現的,是神親自的&ldquo發聲&rdquo,但這在北方則基于其本身的另一種神觀而遭到理論上的排斥,并且這也與北方從狂迷升華到無感忘我的虔敬性的心理特質并不相符。
逐漸隻承認聽覺為接收靈感的唯一方式并且作為保證預言之純正性的唯一表征的這種傾向,是與聽衆對于現實政治的興奮逐日升高相關聯,并且與預言的激動的特征相對應。
另外一個更加重要的特征性則在于以下這個事實:先知本身對于他們這些非日常性的症狀、幻覺、強制講論與強制行動做出有意義的解釋。
特别是,盡管他們相互間顯然存在着心理學上的極大差異,但是他們的解釋卻總是朝着同一個方向。
解釋,這個舉動本身在我們今天看來似乎是稀松平常,但絕非自明之理,因為首先其所設定的前提在于:忘我的狀态并不是因其本身并且作為個人的救贖财而被認為有價值,反之,它被賦予了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意義,一種&ldquo使命&rdquo(Sendung)的意義。
并且,這在解釋的統一性上展現得更加強烈。
讓我們更具體地闡明這點。
隻有部分先知直接在忘我當中說話(《以賽亞書》21:3、《耶利米書》4:19f.)。
他們多半是宣說關于他們在忘我中的體驗&ldquo耶和華對我說&rdquo,神谕一般是這麼開頭,然後有多種層面。
一方面,以西結從他的一些幻視當中宣講出一套套長篇大論,雖然他實在是個病理學上相當嚴重的忘我者。
另一方面,俘囚期前的先知留下許許多多簡短的韻文,這些都是在極度激動當中而且顯然是在忘我本身當中直接當面甩向聽衆。
最為忘我且切事實時的這種呼叫,一般而言是先知并未被求問而發出[4],純粹是基于耶和華靈感的壓力之下;特别是在國難當頭之時或罪惡印象深刻沖擊之下,先知的心神被奪而不由自己。
對立于此的是俘囚期前的先知相對較少碰到的情況,亦即事前被求問。
先知似乎很少馬上就給予解答,而是像穆罕默德那樣,在祈禱中沉思默想被求問的事。
耶利米一度曾默想了十天,直到忘我的沖擊出現(《耶利米書》42)。
不過,即使如此,先知所看見或聽見的,顯然通常是不會立刻拋出去給期待中的聽衆,因為那往往是晦澀且多義的。
以此,先知在祈禱中沉思默想其中的意義。
直到他有了解釋,他才說話。
部分是以神的開講的形式來宣說&mdash&mdash耶和華直接以第一人稱說話;部分則是以報告關于神的話語的形式。
人的開講的形式在以賽亞和彌迦那兒占大多數,而神的開講則多是在阿摩司、何西阿、耶利米與以西結。
最後,将先知自己的日常生活在内的種種事件全都解釋成耶和華饒有意指的表示,這已成了所有先知的家常便飯(特别參見《耶利米書》32)。
如果還有什麼值得注目的事,那就是俘囚期前的先知共通的典型名言&mdash&mdash在驚人的激情當中說出或唱出,如以賽亞一度被傳聞的那樣(《以賽亞書》5:1)。
當然,也有一些個别的詩文,或許刻意保留其意味模糊的原樣,就像德爾菲阿波羅神廟著名的克洛伊索斯[5]神谕;同樣的,另有一些如以西結的那種一一經由理智推敲出來的文章。
不過,并非總是如此。
再者,相信我們可以分辨出先知詩文的某種文體規則是有意地被維持下來一事,或許也是對的(如果非得舉例說明的話,那麼,譬如:一般不會指名道姓地說出意指的那個人,除非他是該被詛咒的)。
然而所有這些一丁點兒也沒有改變預言的實時且激情的特性。
總之,神觀限制了體驗的内容。
耶和華活生生的聲音對先知而言意味着:一方面,先知感覺到自己絕對地&ldquo被神充滿”另一方面,耶和華在傳統上的崇高性質排除了神真正&ldquo化身&rdquo在被造物上,也因此選擇了最相近于此的表現方式[6]。
無論如何,所有我們所熟知的往往應人們所求而傳達的希臘神谕話語,因其有節度且形式完美,遠遠比不上阿摩司、那鴻、以賽亞、西番雅和耶利米等衆先知在自動噴發出來的詩句當中的感情力量。
在部分已成斷簡殘篇的傳承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