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記述先知的心理學與社會學特質
關燈
小
中
大
之不同顯示在結果上:盡管祭司不忿,耶利米在長老的建言下還是被宣告無罪,理由是,有彌迦的先例可循,他在希西家治下也做過同樣的預言[2]。
事件顯示,針對神殿本身而發的少有的預言&mdash&mdash尤其是,即使是那樣的神谕&mdash&mdash終歸來說也未曾對其正當性有任何的懷疑。
的确,後來關于尼布甲尼撒來攻而喪失了約櫃的事,耶利米從容地安慰了自己和他人。
然而他的預言卻将神殿的損毀視為災難,而且隻有在作為不知悔改的罪惡懲罰的條件下才會如此(《耶利米書》26:13)。
事實上,沒有任何先知正面地攻擊神殿。
阿摩司稱伯特利與吉甲的犧牲獻祭是一種&ldquo罪惡&rdquo(《阿摩司書》4:4、5:5),不過這或許隻是意指農民們的祭拜形式,而此種形式是所有牧羊人虔敬的代表所深惡痛絕的。
人民不應上那兒去,而應該&ldquo尋求耶和華&rdquo(同上),阿摩司所知的耶和華寶座是錫安,一如何西阿認定猶大是耶和華唯一純淨的聖所。
以賽亞在其後來的神谕裡深信耶路撒冷之不可攻克,無疑正是基于此&mdash&mdash因為那是神殿的所在。
他在年輕時就已在一個神殿的幻視裡見到天上的宮廷國度。
對彌迦而言,盡管其災禍神谕,錫安在未來仍将是純正律法書與耶和華預言的所在。
先知所竭力反對的,不過是在那兒所行祭禮的不潔淨,尤其是神殿娼妓所帶來的污染。
譬如何西阿,幾乎拼盡先知的全力來對抗巴力崇拜,而這場戰鬥貫穿了俘囚期之前的預言。
不過,無論如何他們也未曾為嚴正的祭司祭拜說過好話。
耶利米原先顯然是歡迎《申命記》的,亦即耶路撒冷神殿的祭祀中央化(《耶利米書》11:3),當然,後來他指斥這《申命記》是&ldquo文士的假筆&rdquo之作(《耶利米書》8:8),因為其原作者固守虛假的奉神祭祀(《耶利米書》8:5),并且摒棄先知的話語(《耶利米書》8:9)。
這裡頭所意味的,在另一處明白表現出來(《耶利米書》7:4、11ff.):若非關鍵點&mdash&mdash生活樣式的改變&mdash&mdash能夠達成,神殿本身是無用的,并且将遭受示羅的命運。
除了個别的社會倫理錯處之外,此處所特别強調的是倚靠(錫安祭司)&ldquo虛謊無益的話&rdquo(《耶利米書》7:8)。
最後這一項正是決定性關鍵所在:祭司不遵從神的命令&mdash&mdash先知直接從耶和華那兒得來并加以宣告的話語。
除此之外,還有祭司私人的過惡。
如果布道的祭司個人并不夠格,典型的方式是,身俱個人性卡理斯瑪者挺身否認官職卡理斯瑪具有施教的資格。
對于并未參與祭禮的先知而言,教導他們所聽到的神的話語(dabar),自然是宗教上的頭等大事,所以祭司的活動也應以教誨(律法書)為重,而非祭祀(《耶利米書》8:6、18:18),在耶路撒冷也是如此(《彌迦書》4:2)。
同樣的,在他們來說,對民衆而言重要的自然是遵從神的話語與律法書,而非祭獻。
而且,也不是後來在俘囚期獲得如此決定性重要意義的儀式性命令:安息日與割禮。
阿摩司&mdash&mdash一個牧羊人!&mdash&mdash曾說耶和華受夠了不順從民衆的安息日,而對于表面的割禮,耶利米則對舉出&ldquo心的包皮的割禮&rdquo才是唯一真正重要的(《耶利米書》9:25f.)。
此中所傳達的并非對一切儀式的否定,而毋甯是一種強烈的貶斥。
于此,先知也接受了知識分子從律法書衍生出來的觀念:至少根據假設,耶和華是個公正的倫理報應之神,個人(此世的)幸福&mdash&mdash《以賽亞書》(3:10)這麼說&mdash&mdash對他們而言,如同對民衆一樣,是直接的&ldquo自業自得&rdquo:至少在較早期的先知那兒,此種堅定的、倫理的因善稱義,是與同樣堅定的祭司的儀式主義相并立的。
隻不過,與祭司對于犧牲獻祭的評價相對立的趨勢愈來愈高漲,特别是在阿摩司和耶利米時甚至到達完全貶抑的地步。
犧牲獻祭并不是耶和華所命令的,因此也就是無用的(《耶利米書》6:20、7:21)。
在曠野裡人們并未獻祭,阿摩司早有這樣的議論(《阿摩司書》5:5)。
如果人民不順從,雙手沾滿血腥,那麼在耶和華眼中他們的獻牲與齋戒不過是罪行惡狀,以賽亞也這麼教導(《以賽亞書》1:11f.)。
就以賽亞與祭司的關系及其對于神殿堡壘的珍視看來,我們很可以确認,此種言論絕非無條件地拒斥祭祀與獻牲,而且對于其他先知而言亦是如此。
總之,在神谕裡,對于祭獻的态度是冷漠以至于敵對的。
由于文士傳統美化了沒有王的往日時代,所有的預言裡無不回響着&ldquo遊牧理想&rdquo的餘韻。
的确,牧羊人阿摩司曾應許猶大盛産葡萄酒,本身并非利甲人,耶利米也不是,雖然他是唯一與利甲族教團保有私人關系的先知,并且認為利甲人的虔敬是以色列的典範,但是在其晚年時還是買了一塊農地。
然而,比起豐裕也因而自大且不順從耶和華的當代,曠野時代對先知而言才是真正虔敬的時代。
到了最後的最後,以色列在經曆了荒蕪之後将再度變回草原地,而救贖之王和餘剩者一樣吃着草原食物:奶與蜜。
先知的态度,整體而言,經常被形容成&ldquo反文化&rdquo。
這可不能理解成他們個人的&ldquo無文化&rdquo。
先知隻有在其時代的世界政治舞台的巨大共鳴箱上才能夠為人所理解,同樣的也隻有在與分布廣泛的一種文化洗練和強大的一個教養階層的關聯上才能被理解;雖然另一方面,由于此前論及的政治因素,他們的活動範圍僅限于一個小小王國之内,就像茲文利[3]隻活躍于一個省份裡一樣。
他們全都能通文墨,而且顯然全體都相當精通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文化的特質,尤其是占星術,譬如像耶利米之善于使用&ldquo70&rdquo這個神聖數字的這種方式,很可以讓我們推測,他們的熟習不止是一般泛泛而已。
不過,沒有任何傳說令人推想到,他們有一丁點兒印度那種意味之下的逃離現世或文化拒斥的氣息。
先知除了通曉律法書之外,也懂得處世術教師(chakamim)的智能(chokma)或謀略(&lsquoezah)(《耶利米書》18:18)。
不過,另一方面,他們的知識程度很可以說是比較相當于希臘的奧菲斯教徒和民間先知,而不是泰勒斯那種高貴的智能。
不止是一般而言對一切審美的和一切高貴生活樣式的價值,而且也對一切世俗的智能,他們無不冷眼以待。
而此種态度也的确獲得其周遭世界的清教徒似的虔敬者所支持,他們抱持的是傳統上反貨殖的态度,并且排斥宮廷、官僚、吉伯林姆與祭司。
然而,就其内在而言,先知的這種态度是純粹宗教因素制約下的産物,亦即取決于他們領會其自身體驗的方式。
這就是此刻我們所必要面對的。
從心理學上看來,俘囚期前的先知大多數無疑是恍惚忘我者(Ekstatiker),其中,自我證實的是何西阿、以賽亞、耶利米與以西結,而我們則可以不至于太過粗率地安心推定&mdash&mdash他們全都是,盡管在程度上與意味上有着相當的差距。
就我們所聽聞的,光是他們個人的生活樣式,就已是奇人的所作所為。
耶利米在耶和華的命令下保持獨身,因為災禍就在眼前。
何西阿在耶和華的命令下似乎真的而且恐怕是一再地與妓女結婚。
以賽亞在耶和華的命令下與一名女先知結合(《以賽亞書》8:3),然後将小孩取了先前就定好了的名字。
先知之子的奇妙而有象征性的名字,一般而言也扮演了相當的角色。
各種極為不同的病理學上的症狀與行動,伴随着他們的恍惚忘我出現或先行出現。
無可置疑的,原先正是這些症狀被視為先知的卡理斯瑪的最重要憑證,也因此盡管隻是稍有如此形迹也被指認為是,即使我們未曾有所聽聞。
其中,部分先知清楚地叙述了這樣的狀态。
耶和華的手&ldquo重重加在&rdquo他們身上。
上帝的靈&ldquo抓住&rdquo他們。
以西結擊掌、拍腿又頓足(《以西結書》6:11、21:12f.)。
耶利米像個醉酒的人,并且全身骨頭發顫(《耶利米書》23:9)。
當上帝的靈降到他們身上,先知便顔面扭曲、無法呼吸,有時眼不能見口不能言地失神倒地,痙攣绻縮成一團(《以賽亞書》21)。
以西結在一次幻視之後,在麻痹狀态下過了七天
事件顯示,針對神殿本身而發的少有的預言&mdash&mdash尤其是,即使是那樣的神谕&mdash&mdash終歸來說也未曾對其正當性有任何的懷疑。
的确,後來關于尼布甲尼撒來攻而喪失了約櫃的事,耶利米從容地安慰了自己和他人。
然而他的預言卻将神殿的損毀視為災難,而且隻有在作為不知悔改的罪惡懲罰的條件下才會如此(《耶利米書》26:13)。
事實上,沒有任何先知正面地攻擊神殿。
阿摩司稱伯特利與吉甲的犧牲獻祭是一種&ldquo罪惡&rdquo(《阿摩司書》4:4、5:5),不過這或許隻是意指農民們的祭拜形式,而此種形式是所有牧羊人虔敬的代表所深惡痛絕的。
人民不應上那兒去,而應該&ldquo尋求耶和華&rdquo(同上),阿摩司所知的耶和華寶座是錫安,一如何西阿認定猶大是耶和華唯一純淨的聖所。
以賽亞在其後來的神谕裡深信耶路撒冷之不可攻克,無疑正是基于此&mdash&mdash因為那是神殿的所在。
他在年輕時就已在一個神殿的幻視裡見到天上的宮廷國度。
對彌迦而言,盡管其災禍神谕,錫安在未來仍将是純正律法書與耶和華預言的所在。
先知所竭力反對的,不過是在那兒所行祭禮的不潔淨,尤其是神殿娼妓所帶來的污染。
譬如何西阿,幾乎拼盡先知的全力來對抗巴力崇拜,而這場戰鬥貫穿了俘囚期之前的預言。
不過,無論如何他們也未曾為嚴正的祭司祭拜說過好話。
耶利米原先顯然是歡迎《申命記》的,亦即耶路撒冷神殿的祭祀中央化(《耶利米書》11:3),當然,後來他指斥這《申命記》是&ldquo文士的假筆&rdquo之作(《耶利米書》8:8),因為其原作者固守虛假的奉神祭祀(《耶利米書》8:5),并且摒棄先知的話語(《耶利米書》8:9)。
這裡頭所意味的,在另一處明白表現出來(《耶利米書》7:4、11ff.):若非關鍵點&mdash&mdash生活樣式的改變&mdash&mdash能夠達成,神殿本身是無用的,并且将遭受示羅的命運。
除了個别的社會倫理錯處之外,此處所特别強調的是倚靠(錫安祭司)&ldquo虛謊無益的話&rdquo(《耶利米書》7:8)。
最後這一項正是決定性關鍵所在:祭司不遵從神的命令&mdash&mdash先知直接從耶和華那兒得來并加以宣告的話語。
除此之外,還有祭司私人的過惡。
如果布道的祭司個人并不夠格,典型的方式是,身俱個人性卡理斯瑪者挺身否認官職卡理斯瑪具有施教的資格。
對于并未參與祭禮的先知而言,教導他們所聽到的神的話語(dabar),自然是宗教上的頭等大事,所以祭司的活動也應以教誨(律法書)為重,而非祭祀(《耶利米書》8:6、18:18),在耶路撒冷也是如此(《彌迦書》4:2)。
同樣的,在他們來說,對民衆而言重要的自然是遵從神的話語與律法書,而非祭獻。
而且,也不是後來在俘囚期獲得如此決定性重要意義的儀式性命令:安息日與割禮。
阿摩司&mdash&mdash一個牧羊人!&mdash&mdash曾說耶和華受夠了不順從民衆的安息日,而對于表面的割禮,耶利米則對舉出&ldquo心的包皮的割禮&rdquo才是唯一真正重要的(《耶利米書》9:25f.)。
此中所傳達的并非對一切儀式的否定,而毋甯是一種強烈的貶斥。
于此,先知也接受了知識分子從律法書衍生出來的觀念:至少根據假設,耶和華是個公正的倫理報應之神,個人(此世的)幸福&mdash&mdash《以賽亞書》(3:10)這麼說&mdash&mdash對他們而言,如同對民衆一樣,是直接的&ldquo自業自得&rdquo:至少在較早期的先知那兒,此種堅定的、倫理的因善稱義,是與同樣堅定的祭司的儀式主義相并立的。
隻不過,與祭司對于犧牲獻祭的評價相對立的趨勢愈來愈高漲,特别是在阿摩司和耶利米時甚至到達完全貶抑的地步。
犧牲獻祭并不是耶和華所命令的,因此也就是無用的(《耶利米書》6:20、7:21)。
在曠野裡人們并未獻祭,阿摩司早有這樣的議論(《阿摩司書》5:5)。
如果人民不順從,雙手沾滿血腥,那麼在耶和華眼中他們的獻牲與齋戒不過是罪行惡狀,以賽亞也這麼教導(《以賽亞書》1:11f.)。
就以賽亞與祭司的關系及其對于神殿堡壘的珍視看來,我們很可以确認,此種言論絕非無條件地拒斥祭祀與獻牲,而且對于其他先知而言亦是如此。
總之,在神谕裡,對于祭獻的态度是冷漠以至于敵對的。
由于文士傳統美化了沒有王的往日時代,所有的預言裡無不回響着&ldquo遊牧理想&rdquo的餘韻。
的确,牧羊人阿摩司曾應許猶大盛産葡萄酒,本身并非利甲人,耶利米也不是,雖然他是唯一與利甲族教團保有私人關系的先知,并且認為利甲人的虔敬是以色列的典範,但是在其晚年時還是買了一塊農地。
然而,比起豐裕也因而自大且不順從耶和華的當代,曠野時代對先知而言才是真正虔敬的時代。
到了最後的最後,以色列在經曆了荒蕪之後将再度變回草原地,而救贖之王和餘剩者一樣吃着草原食物:奶與蜜。
先知的态度,整體而言,經常被形容成&ldquo反文化&rdquo。
這可不能理解成他們個人的&ldquo無文化&rdquo。
先知隻有在其時代的世界政治舞台的巨大共鳴箱上才能夠為人所理解,同樣的也隻有在與分布廣泛的一種文化洗練和強大的一個教養階層的關聯上才能被理解;雖然另一方面,由于此前論及的政治因素,他們的活動範圍僅限于一個小小王國之内,就像茲文利[3]隻活躍于一個省份裡一樣。
他們全都能通文墨,而且顯然全體都相當精通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文化的特質,尤其是占星術,譬如像耶利米之善于使用&ldquo70&rdquo這個神聖數字的這種方式,很可以讓我們推測,他們的熟習不止是一般泛泛而已。
不過,沒有任何傳說令人推想到,他們有一丁點兒印度那種意味之下的逃離現世或文化拒斥的氣息。
先知除了通曉律法書之外,也懂得處世術教師(chakamim)的智能(chokma)或謀略(&lsquoezah)(《耶利米書》18:18)。
不過,另一方面,他們的知識程度很可以說是比較相當于希臘的奧菲斯教徒和民間先知,而不是泰勒斯那種高貴的智能。
不止是一般而言對一切審美的和一切高貴生活樣式的價值,而且也對一切世俗的智能,他們無不冷眼以待。
而此種态度也的确獲得其周遭世界的清教徒似的虔敬者所支持,他們抱持的是傳統上反貨殖的态度,并且排斥宮廷、官僚、吉伯林姆與祭司。
然而,就其内在而言,先知的這種态度是純粹宗教因素制約下的産物,亦即取決于他們領會其自身體驗的方式。
這就是此刻我們所必要面對的。
從心理學上看來,俘囚期前的先知大多數無疑是恍惚忘我者(Ekstatiker),其中,自我證實的是何西阿、以賽亞、耶利米與以西結,而我們則可以不至于太過粗率地安心推定&mdash&mdash他們全都是,盡管在程度上與意味上有着相當的差距。
就我們所聽聞的,光是他們個人的生活樣式,就已是奇人的所作所為。
耶利米在耶和華的命令下保持獨身,因為災禍就在眼前。
何西阿在耶和華的命令下似乎真的而且恐怕是一再地與妓女結婚。
以賽亞在耶和華的命令下與一名女先知結合(《以賽亞書》8:3),然後将小孩取了先前就定好了的名字。
先知之子的奇妙而有象征性的名字,一般而言也扮演了相當的角色。
各種極為不同的病理學上的症狀與行動,伴随着他們的恍惚忘我出現或先行出現。
無可置疑的,原先正是這些症狀被視為先知的卡理斯瑪的最重要憑證,也因此盡管隻是稍有如此形迹也被指認為是,即使我們未曾有所聽聞。
其中,部分先知清楚地叙述了這樣的狀态。
耶和華的手&ldquo重重加在&rdquo他們身上。
上帝的靈&ldquo抓住&rdquo他們。
以西結擊掌、拍腿又頓足(《以西結書》6:11、21:12f.)。
耶利米像個醉酒的人,并且全身骨頭發顫(《耶利米書》23:9)。
當上帝的靈降到他們身上,先知便顔面扭曲、無法呼吸,有時眼不能見口不能言地失神倒地,痙攣绻縮成一團(《以賽亞書》21)。
以西結在一次幻視之後,在麻痹狀态下過了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