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神話與末世論
關燈
小
中
大
。
此種轉變,無可置疑的是利未人律法書的一大成果,并且是在創世故事的最終編纂裡才被納入的。
因為在《以西結書》(28:13ff.)和《約伯記》(15:7)裡,還顯示出一種完全不同見解的痕迹,其中,在原人身上看到一種充滿智能與美的身影,他就像個無瑕的天使,生活在奇妙的神山上有着(巴比倫式的)寶石裝點的神的花園裡&mdash&mdash這神山的意象亦為詩篇所知,并且符合耶和華山神的性質;不過,他由于高傲而陷于罪過裡,終而為耶和華所驅逐。
換言之,在此原人絕非耶和華派樂園神話裡的&ldquo純粹蠢物&rdquo。
以西結尚且兩度提及挪亞、約伯和但以理是古代三位有智能且虔信的人(《以西結書》14:14、20),甚至描述但以理是個全知者(28:3),此中所進行的顯然是推崇贊頌先祖的超人智能,而此一傾向在整個祭司傳說裡都可發現到,俘囚期之後的智能教師(Chokmalehrer)則以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再度加以采納。
這對純正的律法書教師而言是全然生疏的事。
在大洪水的故事裡&mdash&mdash按照專家的說法,這是最後被采納的神話&mdash&mdash巴比倫的洪水傳說原型,至少就其觸及出現在族長傳說裡的一個動機而言,是迎合了倫理的需求。
諸神譴責引發大洪水的神恩利爾,說他打算毀滅全人類,而不區分是有罪還無罪;唯有埃阿(Ea)&mdash&mdash挪亞的巴比倫原型人物&mdash&mdash的秘密忠告才有可能拯救他。
在接納大洪水傳說之際,特征性的變化發生了:耶和華決心不再引發洪水,因為所有的人&ldquo從小時心裡懷着惡念&rdquo(《創世記》8:21);他為了人本身之故而珍重人的狀态與命運。
這樣的特征性變化不能說是由于&mdash&mdash諸如人們所歸之于以色列人的那種&mdash&mdash非凡&ldquo崇高的&rdquo道德性使然。
古代以色列人的倫理是粗野又質樸的。
關鍵點毋甯在于:照料平民階層的靈魂司牧,由于耶和華及其與以色列的關系在曆史演化下所得出的特性之故,具有倫理的而非巫術的性格,因而對于神話的興趣端在于典範性的功能上。
靈魂司牧為其本身目的之故所要求的是,理性制約下的奇迹與神的力量、懲罰和報償的證明,而不是魔法與英雄的事迹。
連同宇宙論神話一起被接受且對後來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的一個觀念是:由于倫理的罪過而喪失的樂園,以及彌漫于其中的和平與無罪的狀态。
樂園的外在形态顯然有所變化。
俘囚時期的&ldquo神山&rdquo的觀念(《以西結書》28:11ff.,31:8、9、16,36:35),顯然目的在于将耶和華從耶路撒冷的地方化當中解放出來,也在于确立其作為普世神的地位。
古老的耶和華派的見解為律法書教師所接受。
盡管我們在巴比倫那兒也發現到一個有着寶石之樹的神的魔法園,以及由神所挖掘的運河,但無法确認那就是個真正的樂園&mdash神話。
烏珊納證實,與動物和平相處的原始狀态的神話是相當廣見的[6],而且看來也存在于巴比倫(吉爾伽美什史詩)[7],在那兒,如同在《創世記》裡,女性要為此種和平狀态的喪失背負起罪責。
一個由神所栽種且灌溉的和平樂園的神話,以及人被神驅逐而陷于農耕勞苦和與蛇惡鬥狀态的神話,極有可能是發源于像美索不達米亞那樣的一個農耕地區;至于這神話在迦南有多古老,不得而知。
認為人類原先與動物和平相處時是以菜蔬維生,這個在吉爾伽美什史詩裡也可找到某些線索而至今仍然活躍的看法,也暗示了這神話的起源是在一個園圃耕作的地區。
然而,與神話的借用有着直接關聯的所有宗教裡,對于無知的無罪狀态(StandderunwissendenUnschuld)似乎全都一無所知[8]。
尤其是,将無知解釋成不知道&ldquo裸露&rdquo乃是不被允許的,這種特殊的意思轉換一看便知道是耶和華信仰的禮儀特殊性的添竄。
我們從契約思想在以色列所具有的中心意義這點便足以理解以色列固有的一個見解:原人與動物的和平關系是奠基于耶和華與動物所立的契約,而且将來耶和華可能還會再一次立這樣的約;這是早已出現在最初的先知之間的一個思想(《何西阿書》2:18,《以賽亞書》11:1f.),而這就是以色列固有見解的最緊要之處。
如果人曾一度喪失了幸福和平的原始時代,那麼若是行所當行,将來或許還能回複過來;先知們借以活動的這個末世論的思想,似乎無疑的早在他們之前就已遍布各處了。
此種最終狀态将一如伊甸園那樣(《以賽亞書》51:3),人世間有和平,刀劍皆改造為耕犁(《以賽亞書》2:4),弓、刀與戰争都遠離地上(《何西阿書》2:18),而且地上借着上天的恩寵将豐盛産出五谷、新酒和油。
這就是特别和平主義的非軍事的農民的救贖希望。
此種和平的期待并不是溯及前先知時代的末世論希望的唯一形式;相應于社會制約下的利害關系狀态的多樣性,與此種形式并列的還有另一種。
戰士的素樸的未來觀呈現出另種面貌。
在首位先知(阿摩司)那兒,我們便發現到&ldquo耶和華的日子&rdquo(jomJahwe)這樣一種期待,按照迄此流行的觀念,這是個以色列偉大的救贖之日。
其原初的意義為何?耶和華是個戰神,所以這是個戰争獲勝的日子,一如往昔的&ldquo米甸的日子&rdquo,就是基甸打勝仗的日子[9]。
就像我們在基甸和其他人身上常見的,古老的爻簽神谕準确地告知戰争英雄何時何日耶和華将會把敵人&ldquo交在以色列的手裡&rdquo。
這很可能就是此種思考方式的起源。
古老的災禍之神的手段是衆所周知的:通過地震或天候變異的&ldquo神的恐怖&rdquo。
因此,耶和華的日子是個恐怖的日子(jommehumah,《以賽亞書》22:5),但在戰士的眼裡看來自然是對以色列的敵人而言,而不是對以色列(《阿摩司書》5:18&mdash20)。
除此,似乎還有另一個較為和平主義的觀念,就是把耶和華的日子看作是個歡快的犧牲會食的日子(《西番雅書》1:7),當日耶和華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招待客人。
這些或者較為和平主義的或者較為戰争傾向的未來期望,如今與王的救贖預言連結在一起。
就中尤
此種轉變,無可置疑的是利未人律法書的一大成果,并且是在創世故事的最終編纂裡才被納入的。
因為在《以西結書》(28:13ff.)和《約伯記》(15:7)裡,還顯示出一種完全不同見解的痕迹,其中,在原人身上看到一種充滿智能與美的身影,他就像個無瑕的天使,生活在奇妙的神山上有着(巴比倫式的)寶石裝點的神的花園裡&mdash&mdash這神山的意象亦為詩篇所知,并且符合耶和華山神的性質;不過,他由于高傲而陷于罪過裡,終而為耶和華所驅逐。
換言之,在此原人絕非耶和華派樂園神話裡的&ldquo純粹蠢物&rdquo。
以西結尚且兩度提及挪亞、約伯和但以理是古代三位有智能且虔信的人(《以西結書》14:14、20),甚至描述但以理是個全知者(28:3),此中所進行的顯然是推崇贊頌先祖的超人智能,而此一傾向在整個祭司傳說裡都可發現到,俘囚期之後的智能教師(Chokmalehrer)則以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再度加以采納。
這對純正的律法書教師而言是全然生疏的事。
在大洪水的故事裡&mdash&mdash按照專家的說法,這是最後被采納的神話&mdash&mdash巴比倫的洪水傳說原型,至少就其觸及出現在族長傳說裡的一個動機而言,是迎合了倫理的需求。
諸神譴責引發大洪水的神恩利爾,說他打算毀滅全人類,而不區分是有罪還無罪;唯有埃阿(Ea)&mdash&mdash挪亞的巴比倫原型人物&mdash&mdash的秘密忠告才有可能拯救他。
在接納大洪水傳說之際,特征性的變化發生了:耶和華決心不再引發洪水,因為所有的人&ldquo從小時心裡懷着惡念&rdquo(《創世記》8:21);他為了人本身之故而珍重人的狀态與命運。
這樣的特征性變化不能說是由于&mdash&mdash諸如人們所歸之于以色列人的那種&mdash&mdash非凡&ldquo崇高的&rdquo道德性使然。
古代以色列人的倫理是粗野又質樸的。
關鍵點毋甯在于:照料平民階層的靈魂司牧,由于耶和華及其與以色列的關系在曆史演化下所得出的特性之故,具有倫理的而非巫術的性格,因而對于神話的興趣端在于典範性的功能上。
靈魂司牧為其本身目的之故所要求的是,理性制約下的奇迹與神的力量、懲罰和報償的證明,而不是魔法與英雄的事迹。
連同宇宙論神話一起被接受且對後來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的一個觀念是:由于倫理的罪過而喪失的樂園,以及彌漫于其中的和平與無罪的狀态。
樂園的外在形态顯然有所變化。
俘囚時期的&ldquo神山&rdquo的觀念(《以西結書》28:11ff.,31:8、9、16,36:35),顯然目的在于将耶和華從耶路撒冷的地方化當中解放出來,也在于确立其作為普世神的地位。
古老的耶和華派的見解為律法書教師所接受。
盡管我們在巴比倫那兒也發現到一個有着寶石之樹的神的魔法園,以及由神所挖掘的運河,但無法确認那就是個真正的樂園&mdash神話。
烏珊納證實,與動物和平相處的原始狀态的神話是相當廣見的[6],而且看來也存在于巴比倫(吉爾伽美什史詩)[7],在那兒,如同在《創世記》裡,女性要為此種和平狀态的喪失背負起罪責。
一個由神所栽種且灌溉的和平樂園的神話,以及人被神驅逐而陷于農耕勞苦和與蛇惡鬥狀态的神話,極有可能是發源于像美索不達米亞那樣的一個農耕地區;至于這神話在迦南有多古老,不得而知。
認為人類原先與動物和平相處時是以菜蔬維生,這個在吉爾伽美什史詩裡也可找到某些線索而至今仍然活躍的看法,也暗示了這神話的起源是在一個園圃耕作的地區。
然而,與神話的借用有着直接關聯的所有宗教裡,對于無知的無罪狀态(StandderunwissendenUnschuld)似乎全都一無所知[8]。
尤其是,将無知解釋成不知道&ldquo裸露&rdquo乃是不被允許的,這種特殊的意思轉換一看便知道是耶和華信仰的禮儀特殊性的添竄。
我們從契約思想在以色列所具有的中心意義這點便足以理解以色列固有的一個見解:原人與動物的和平關系是奠基于耶和華與動物所立的契約,而且将來耶和華可能還會再一次立這樣的約;這是早已出現在最初的先知之間的一個思想(《何西阿書》2:18,《以賽亞書》11:1f.),而這就是以色列固有見解的最緊要之處。
如果人曾一度喪失了幸福和平的原始時代,那麼若是行所當行,将來或許還能回複過來;先知們借以活動的這個末世論的思想,似乎無疑的早在他們之前就已遍布各處了。
此種最終狀态将一如伊甸園那樣(《以賽亞書》51:3),人世間有和平,刀劍皆改造為耕犁(《以賽亞書》2:4),弓、刀與戰争都遠離地上(《何西阿書》2:18),而且地上借着上天的恩寵将豐盛産出五谷、新酒和油。
這就是特别和平主義的非軍事的農民的救贖希望。
此種和平的期待并不是溯及前先知時代的末世論希望的唯一形式;相應于社會制約下的利害關系狀态的多樣性,與此種形式并列的還有另一種。
戰士的素樸的未來觀呈現出另種面貌。
在首位先知(阿摩司)那兒,我們便發現到&ldquo耶和華的日子&rdquo(jomJahwe)這樣一種期待,按照迄此流行的觀念,這是個以色列偉大的救贖之日。
其原初的意義為何?耶和華是個戰神,所以這是個戰争獲勝的日子,一如往昔的&ldquo米甸的日子&rdquo,就是基甸打勝仗的日子[9]。
就像我們在基甸和其他人身上常見的,古老的爻簽神谕準确地告知戰争英雄何時何日耶和華将會把敵人&ldquo交在以色列的手裡&rdquo。
這很可能就是此種思考方式的起源。
古老的災禍之神的手段是衆所周知的:通過地震或天候變異的&ldquo神的恐怖&rdquo。
因此,耶和華的日子是個恐怖的日子(jommehumah,《以賽亞書》22:5),但在戰士的眼裡看來自然是對以色列的敵人而言,而不是對以色列(《阿摩司書》5:18&mdash20)。
除此,似乎還有另一個較為和平主義的觀念,就是把耶和華的日子看作是個歡快的犧牲會食的日子(《西番雅書》1:7),當日耶和華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招待客人。
這些或者較為和平主義的或者較為戰争傾向的未來期望,如今與王的救贖預言連結在一起。
就中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