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耶和華信仰對狂迷之道的鬥争
關燈
小
中
大
王&mdash&mdash改變信仰,根據傳說,這件事情發生時,他四十歲,由此推測他的出生日期是公元前628年。
他出身斯皮塔馬(Spitama)這個樸實的騎士家族,可能位于米底亞的拉各斯鎮(Rhages,今德黑蘭郊區)。
瑣羅亞斯德把古來印度、伊朗的(雅利安的)諸神(即印度吠陀中的提婆[devas])斥為邪神。
他宣稱阿呼拉·瑪茲達(AhuraMazda[智能之主])為最高的神﹑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創造者;而安格拉·曼紐(AngraMainyu)則擁有衆邪神,專事破壞,與之作對。
這就是他的一神信仰兼有二元論的教義的特點。
其教義認為:世界分為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真與妄兩種勢力,二者經常戰鬥。
人有自由意志,可自行選擇參加一方。
惡的勢力終将被消滅。
他宣揚人應以&ldquo善念、善言、善行&rdquo對邪惡勢力作鬥争,這樣在死後經過審判得升入永遠光明快樂的國土。
瑣羅亞斯德所說善與惡兩種勢力的鬥争,反映了當時亦農亦牧的居民與遊牧部族間的矛盾。
他反對崇拜多神的教說,遭到舊祭司和部落軍事貴族的反對。
他離開本氏族部落遠遊,在巴克特裡亞、阿利亞(今赫拉特)和阿拉科西亞(今阿富汗南部)各地傳教,瑣羅亞斯德教于是大行于世,進而傳入西部伊朗,瑣羅亞斯德的生平及教訓的記錄,後成為該教的經典,即阿維斯塔(Avesta)。
&mdash&mdash譯注 [2]巴力在巴勒斯坦一帶其實還有不少其他的名号,例如摩洛(Moloch)等,摩洛根據舊約的說法為亞扪人所崇拜的神,除了摩洛之外還有其他名号:&ldquo于是大衛聚集衆軍,往拉巴去攻城,就取了這城,奪了亞扪人之王所戴的金冠冕(王:或譯瑪勒堪;瑪勒堪就是米勒公,又名摩洛)。
&rdquo(《撒母耳記下》12:29&mdash30)而巴力則是迦南一帶傳統上的農業神,掌管氣候生産等事項,在以色列人逐漸由遊牧轉向農耕定居的過程中,地位自然日漸重要起來。
根據舊約的記載,遇到災荒時,以活人(尤其是兒童)獻祭為其祭典特色。
此一信仰在以色列人中有其根深柢固的潛在勢力,而與耶和華信仰産生激烈的鬥争。
例如《利未記》20:1&mdash3,耶和華對摩西說,你還要曉谕以色列人說:&ldquo凡以色列人,或是在以色列中寄居的外人,把自己的兒女獻給摩洛的,總要治死他;本地人要用石頭把他打死。
我也要向那人變臉,把他從民中剪除;因為他把兒女獻給摩洛,玷污我的聖所,亵渎我的聖名。
&rdquo一直到先知耶利米時(前7世紀末),耶和華還要通過他抱怨:&ldquo他們在欣嫩子谷建築巴力的丘壇,好使自己的兒女經火歸摩洛;他們行這可憎的事,使猶大陷在罪裡,這并不是我所吩咐的,也不是我心所起的意。
&rdquo(《耶利米書》32:35)欣嫩子谷(ValleyofHinnom)是在耶路撒冷城西南方的一個山谷,信奉摩洛的以色列人常将小孩送至此地當祭品,後來,這個地方就被人們認為是&ldquo世所遺棄&rdquo的地方,由此而産生Gehenna一詞,從希伯來文GeHinnom衍伸過來的字,是地獄、煉獄、受難處、酷刑處、燃燒的地方等意思。
亞斯塔特(《舊約》裡則稱之為&ldquo亞斯她錄&rdquo)的身份就比較複雜了,她與當時(或之後)流行于東地中海沿岸地區的好幾個女神,例如美索不達米亞的伊希塔(Ishtar)、希臘的阿芙羅狄蒂(Aphrodite)以及羅馬的維納斯都有些藕斷絲連的關系。
亞斯塔特的職掌是生育與豐僥,因此也是農業神,其實在神話裡,她本來就是巴力的配偶。
在舊約裡,以色列人對她的崇拜時常是與巴力(或是摩洛)的崇拜并列的。
&ldquo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去事奉諸巴力和亞斯她錄。
&rdquo(《士師記》10:6)&ldquo以色列人就除掉諸巴力和亞斯她錄,單單地侍奉耶和華。
&rdquo(《撒母耳上》7:4)以色列的名君所羅門王也曾為他們立廟祭祀,&ldquo從前以色列王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前、邪僻山右邊為西頓人可憎的神亞斯她錄、摩押人可憎的神基抹、亞扪人可憎的神米勒公(摩洛)所築的丘壇,(約西亞)王都污穢了&rdquo(《列王紀下》23:13)。
&mdash&mdash譯注 [3]普塔和泰普(Ptahotep)箴言,完成于埃及舊王國晚期至中王國時代,即公元前23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的作品。
詳見蒲慕州,《尼羅河畔的文采&mdash&mdash古埃及作品選》(台北:遠流,1993),頁140&mdash159。
&mdash&mdash譯注 [4]他瑪為猶大的媳婦,後來因故僞裝妓女與猶大&ldquo同寝,從猶大懷了孕&rdquo,故事詳見《創世記》38。
&mdash&mdash譯注
他出身斯皮塔馬(Spitama)這個樸實的騎士家族,可能位于米底亞的拉各斯鎮(Rhages,今德黑蘭郊區)。
瑣羅亞斯德把古來印度、伊朗的(雅利安的)諸神(即印度吠陀中的提婆[devas])斥為邪神。
他宣稱阿呼拉·瑪茲達(AhuraMazda[智能之主])為最高的神﹑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創造者;而安格拉·曼紐(AngraMainyu)則擁有衆邪神,專事破壞,與之作對。
這就是他的一神信仰兼有二元論的教義的特點。
其教義認為:世界分為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真與妄兩種勢力,二者經常戰鬥。
人有自由意志,可自行選擇參加一方。
惡的勢力終将被消滅。
他宣揚人應以&ldquo善念、善言、善行&rdquo對邪惡勢力作鬥争,這樣在死後經過審判得升入永遠光明快樂的國土。
瑣羅亞斯德所說善與惡兩種勢力的鬥争,反映了當時亦農亦牧的居民與遊牧部族間的矛盾。
他反對崇拜多神的教說,遭到舊祭司和部落軍事貴族的反對。
他離開本氏族部落遠遊,在巴克特裡亞、阿利亞(今赫拉特)和阿拉科西亞(今阿富汗南部)各地傳教,瑣羅亞斯德教于是大行于世,進而傳入西部伊朗,瑣羅亞斯德的生平及教訓的記錄,後成為該教的經典,即阿維斯塔(Avesta)。
&mdash&mdash譯注 [2]巴力在巴勒斯坦一帶其實還有不少其他的名号,例如摩洛(Moloch)等,摩洛根據舊約的說法為亞扪人所崇拜的神,除了摩洛之外還有其他名号:&ldquo于是大衛聚集衆軍,往拉巴去攻城,就取了這城,奪了亞扪人之王所戴的金冠冕(王:或譯瑪勒堪;瑪勒堪就是米勒公,又名摩洛)。
&rdquo(《撒母耳記下》12:29&mdash30)而巴力則是迦南一帶傳統上的農業神,掌管氣候生産等事項,在以色列人逐漸由遊牧轉向農耕定居的過程中,地位自然日漸重要起來。
根據舊約的記載,遇到災荒時,以活人(尤其是兒童)獻祭為其祭典特色。
此一信仰在以色列人中有其根深柢固的潛在勢力,而與耶和華信仰産生激烈的鬥争。
例如《利未記》20:1&mdash3,耶和華對摩西說,你還要曉谕以色列人說:&ldquo凡以色列人,或是在以色列中寄居的外人,把自己的兒女獻給摩洛的,總要治死他;本地人要用石頭把他打死。
我也要向那人變臉,把他從民中剪除;因為他把兒女獻給摩洛,玷污我的聖所,亵渎我的聖名。
&rdquo一直到先知耶利米時(前7世紀末),耶和華還要通過他抱怨:&ldquo他們在欣嫩子谷建築巴力的丘壇,好使自己的兒女經火歸摩洛;他們行這可憎的事,使猶大陷在罪裡,這并不是我所吩咐的,也不是我心所起的意。
&rdquo(《耶利米書》32:35)欣嫩子谷(ValleyofHinnom)是在耶路撒冷城西南方的一個山谷,信奉摩洛的以色列人常将小孩送至此地當祭品,後來,這個地方就被人們認為是&ldquo世所遺棄&rdquo的地方,由此而産生Gehenna一詞,從希伯來文GeHinnom衍伸過來的字,是地獄、煉獄、受難處、酷刑處、燃燒的地方等意思。
亞斯塔特(《舊約》裡則稱之為&ldquo亞斯她錄&rdquo)的身份就比較複雜了,她與當時(或之後)流行于東地中海沿岸地區的好幾個女神,例如美索不達米亞的伊希塔(Ishtar)、希臘的阿芙羅狄蒂(Aphrodite)以及羅馬的維納斯都有些藕斷絲連的關系。
亞斯塔特的職掌是生育與豐僥,因此也是農業神,其實在神話裡,她本來就是巴力的配偶。
在舊約裡,以色列人對她的崇拜時常是與巴力(或是摩洛)的崇拜并列的。
&ldquo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去事奉諸巴力和亞斯她錄。
&rdquo(《士師記》10:6)&ldquo以色列人就除掉諸巴力和亞斯她錄,單單地侍奉耶和華。
&rdquo(《撒母耳上》7:4)以色列的名君所羅門王也曾為他們立廟祭祀,&ldquo從前以色列王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前、邪僻山右邊為西頓人可憎的神亞斯她錄、摩押人可憎的神基抹、亞扪人可憎的神米勒公(摩洛)所築的丘壇,(約西亞)王都污穢了&rdquo(《列王紀下》23:13)。
&mdash&mdash譯注 [3]普塔和泰普(Ptahotep)箴言,完成于埃及舊王國晚期至中王國時代,即公元前23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的作品。
詳見蒲慕州,《尼羅河畔的文采&mdash&mdash古埃及作品選》(台北:遠流,1993),頁140&mdash159。
&mdash&mdash譯注 [4]他瑪為猶大的媳婦,後來因故僞裝妓女與猶大&ldquo同寝,從猶大懷了孕&rdquo,故事詳見《創世記》38。
&mdash&mdash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