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巴力與耶和華,偶像與約櫃

關燈
動員那種對耶和華崇拜的正統形式&mdash&mdash存在于以色列昔日勝利光榮之時的形式&mdash&mdash逐漸增強的關懷。

    在耶和華的約櫃成為最為神聖的崇拜對象之處,直到大衛為止是在示羅,從來就隻有非偶像崇拜存在。

    自從約櫃移往耶路撒冷後,那兒首先也是全然無偶像的,這點也毫無懷疑的道理。

    不過,傳說讓我們明白,神聖的約櫃在戰争當中被非利士人奪走而示羅也可能被毀之後,并于大衛在耶路撒冷興建聖所之前,有好長一段時間被半遺忘而擱置在一個私人家裡。

    因此,當大衛借着将約櫃&mdash&mdash同盟戰神無神像崇拜的正字标記&mdash&mdash移往耶路撒冷而使得此種無神像崇拜成為王城的崇拜形式之時,或許便意味着有利于無神像耶和華崇拜之權勢地位的一個最初的決定性轉折點。

     *** [1]以革倫(Ekron),位于現今以色列中部,古代迦南和非利士人城市,為非利士五城邦之一。

    雖然在被以色列征服後被劃歸予猶大,但仍為大衛時代的非利士要塞。

    公元前918年左右被埃及攻占。

    公元前7世紀臣服于亞述王國。

    希臘化以後被稱為阿卡龍(Akkaron),至中世紀晚期城市不複存在。

    以革倫的巴力西蔔(baalzebulvonEkron)為《聖經》裡的故事:&ldquo亞哈謝(北以色列國王,前853&mdash前852年在位)在撒瑪利亞,一日從樓上的欄幹裡掉下來,就病了;于是差遣使者說:&lsquo你們去問以革倫的神巴力西蔔,我這病能好不能好。

    &rsquo但耶和華的使者對提斯比人以利亞說:&lsquo你起來,去迎着撒瑪利亞王的使者,對他們說:你們去問以革倫神巴力西蔔,豈因以色列中沒有神嗎?&rsquo所以耶和華如此說:&lsquo你必不下你所上的床,必定要死!以利亞就去了。

    &rsquo&rdquo(《列王紀下》1:2&mdash4)baalzebul在新約則譯為别西蔔(《馬太福音》12:24),又稱為&ldquo鬼王别西蔔&rdquo。

    &mdash&mdash譯注 [2]暗利是北國以色列的一個國王,公元前887&mdash前876年在位。

    &mdash&mdash譯注 [3]根據紙草文書,在Syene的耶和華教團裡就是這種情形,而據他們的許多以法蓮名字可以推測,此一共同體來自北以色列(Bacher,JQR,XIX,1907,S.441)。

    更詳盡的情形,參見Margolis,JQR,NewSeries,2,1911&mdash1912,S.435。

    據此,犧牲供品是分别給一個神Jasu和一個女神。

     [4]由于耶和華經由契約而被确定的民族性格,對外國人而言,混合神性裡的巴力似乎扮演了主要的角色。

    如同W.MaxMüller所指出的,在埃及發現巴力以一個位居山上的外國軍事神而被接受,換言之,其特色當然并非得自自己而是得自耶和華的形象。

     [5]對此的最新研究,參見Sellin在Nölde-Festschrift(1906)中的論著。

     [6]Foote,JournalofBiblicalLiterature,21,1902. [7]M.Dibelius,&ldquoDieLadeJahwes&rdquo,ForschungenzurReligionundLiteraturdesAlt-TestamentlichenJudentums(Göttingen,1906).關于在克裡特島的無神像崇拜,參見ArchivfürReligionswissenschaft,VII,S.117f.。

     [8]希羅多德(Herodotus,前484&mdash前420),享有&ldquo西方曆史之父&rdquo稱号的古希臘史學家,著有《曆史》一書。

    &mdash&mdash譯注 [9]巴比倫的最高神祇們顯然也不是以偶像形式被置于其寶座上,而是其象征(諸如Anu,Enlil)。

     [10]腓尼基的醫術之神Eschmun也有蛇的象征。

     [11]先知亞希雅據稱為此大發怒氣(《列王紀上》14),實為後來的傳說。

    利未人之反抗的真正理由,明白呈現在《列王紀上》12:31裡,換言之,他們所反對的是采用平民為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