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同盟戰神的接納及其特征
關燈
小
中
大
認定,族長們除了耶和華之外絕未崇拜其他神。
在古老的傳說裡,例如在耶弗他的故事當中,耶和華仍是和其他神并列的一個神,隻不過特别強而有力和更加崇高而已。
再說,耶和華是&ldquo以色列的神&rdquo且對耶弗他而言是&ldquo我的神&rdquo,就像基抹是亞扪王的神一樣,隻不過,是在一種相當特殊的意味上。
他是&mdash&mdash而且成為後果相當深遠的一個觀念&mdash&mdash&ldquo從遠方來的神&rdquo,從其遙遠的、接近天際的山上寶座下來進行支配,并且必要時親自插手幹涉事情的神。
此種&ldquo遙遠&rdquo,打一開始便給予他一種特殊的威嚴。
的确,古老的傳說當中,有一則還知道,以色列的長老們曾在西奈山上與他同桌共食。
然而,後世的壓倒性看法則是,萬民當中唯有摩西曾面對面地見過他(《民數記》12:6f.),并且自此之後摩西的臉上閃耀着如此超自然的榮光,以至于他必須在衆民面前遮蔽容顔&mdash&mdash這或許是對古老的家神面具(Teraphim-Mask)的回想,後面我們還會說到。
真正的意思是(《出埃及記》33:20),甚至連摩西都隻能在耶和華應其要求從他身旁走過時看到他的背而已,因為任何人見他的面就不能存活。
&mdash&mdash令以色列誓約共同體蒙受聖靈的,不是個古來信仰的地方神或部族神,而是個充滿神秘的未知之神。
根據傳說,這個神的強大威信可以從他消滅埃及軍隊之舉得到解釋,而此舉顯然是借着西奈半島東邊的紅海突發的退潮、繼之以同樣突發的海嘯襲卷而完成&mdash&mdash諸如山上的火柱、雲柱、赤焰等現象所暗示的,很可能和某種火山活動的現象有關。
紅海上的這個災難和以色列人的滞留于埃及,一再遭到懷疑。
不過,根據埃及史料,草原上的畜牧者在遭遇幹旱或外來威脅時,到埃及邊境地區作為寄居者尋求保護的情形,一點兒也不稀奇。
所以,理所當然的,他們也時而會被君主們征調去服強制勞役,而同樣自然的是,一有機會他們也會設法逃脫此種賦役的重擔。
然而,以色列人何時遷居到埃及,而又何時從埃及出走,的确是很難決定的問題因為據稱以色列人也願協同出力的那個邊境要寨,似乎是在拉美西斯二世治下興建完成,但在其後繼者梅涅普塔當政時,以色列已被列為埃及在巴勒斯坦的敵人;再者,若将更早時代,亦即阿蒙霍特普三世(前1390&mdash前1353)與四世(前1353&mdash前1336)時代以埃及敵人的姿态在巴勒斯坦登場的&ldquo哈比魯&rdquo(Chabiru)與&ldquoIbrim&rdquo&mdash&mdash&ldquo彼方之人&rdquo[9],易言之,約莫是東約旦地區的人&mdash&mdash等同視之的話,那麼上述問題就更加困難了。
因為,即使從外邦人的觀點看來,這個稱謂是用以指認傳說裡的以色列人和被認為與以色列人有族裔關系的其他部族,然而這樣的稱謂出自以色列人自身之口者,除了亞伯拉罕&mdash&mdash他被認為是個遊牧的牧羊人,而且總是被稱為&ldquo希伯來人&rdquo(Hebräer)&mdash&mdash之外,僅僅出現一次在契約之書裡[10],除此幾乎隻出現于與外邦人交往的場合[11]。
幾乎可以确定的是,後來加入以色列誓約同盟的各部族是分成好幾撥次第侵入西約旦地區,而誓約同盟本身的組合,如先前所舉證的,也曆經更疊,一方面諸如迦南人,另一方面諸如早先的貝都因部族,紛紛包攏進來。
同樣可以确定的是,滞留在埃及的并不包括所有後來的以色列部族或其先祖。
根據最值得信賴的也是最自然的傳說,很晚才形成的猶大部族是從南邊而不是從東邊侵入到他們的栖息地。
我們不清楚,腓尼基人是否如據稱的(事實上不太可能)是從波斯灣那兒遷徙而來,或者部分的遊牧民SaGaz是否有可能從美索不達米亞邊境移徙進來;同樣晦澀不明的是,以色列人的某些部分,如隐藏在亞伯拉罕(或亞伯蘭)傳說背後的,早在先前(譬如說早在阿馬納時代)就已從美索不達米亞的牧草地區遷徙到這兒來。
這倒也不無可能。
Abiram(亞伯蘭)一名在巴比倫是常見的。
雖然歸之于亞伯拉罕的宗教信仰裡,但絲毫也沒含帶着丁點兒屬于巴比倫的特征。
其中,基大老瑪的傳說卻真真是驚人地獨樹一格[12]。
傳說的其他特征也讓我們推測出遷入迦南地的好幾撥活動。
無論如何,就祝福集與祭司傳說而言,以色列誓約同盟的核心所在,正如底波拉之歌所知曉的,是摩西為了征服和固守西約旦地區而和施行紅海奇迹的神之間所建立的契約。
懷疑摩西這個人物的曆史性[13],是毫無道理的[14]。
問題隻在于,如何衡量他的事功特色所在。
要真正确定事件的曆史過程,看來是不可能的。
倘若認為契約的締結是為了訂定一部律法書(例如契約之書)或一份倫理義務的目錄(例如十誡),那不僅與曆史不符,而且也是不切實際的,更不用說還存在着其他無法克服的困難。
不管是基于純粹客觀切事的理由也好,或是依據所有可能的(包括伊斯蘭教在内)的模拟也罷,此一兄弟誓約關系(或許并非這類關系的頭一個)的實質内涵,正是由以下三者所構成:首先,承襲自耶和華古來崇拜地點所施行的禮拜習慣&mdash&mdash顯然與其周遭環境相切合的極為素樸的禮儀(沒有神像擺設的祭拜,或許包括割禮,但确定的是爻簽神谕);其次,适合于草原遊牧民征服勁旅的某些極為簡單的、維系兄弟關系的社會秩序;最後,戰争預言本身的威信。
神對于謀殺同胞與侵害客人權益的特别嚴厲禁制,以及嚴格的掠奪禁忌,同樣也都切合于此種關系的由來。
在不至于太過妄自臆斷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說這(明确地或事實上)就是以色列通過契約所背負的義務。
這些義務沒有任何丁點成分不是在同樣情況下其他地方也會在曆史上發生的。
那麼,耶和華呢? 他是而且一直都是個拯救與應許之神。
但重點在于:拯救與應許所關涉的是現實政治的事,而非關個人内在事務。
神所提供的是脫離埃及奴役狀态的拯救,而不是脫離一個枝枝節節毫無意義的世界,他所給予的應許是支配人們所欲征服的迦南地,并在那兒幸福生活,而不是應許超越性的價值。
正是這種原始而未遭破壞的自然主義,并且正是那種可以溯源于原始的物質與社會文化關系的禮儀特質成為重心所在。
其契機始發于以色列侵入迦南而立即與當地精神上殊異且理性的文化四處遍布的各種要素相融合的過程。
因為,極為普遍的現象是:文化的接納承襲一般而言,正是在有機會而且有必要與一連串的思想融合的情況下,就會産生出全新且獨特的體質面貌來&mdash&mdash隻要這一連串的思想本身尚未被精純化,并且也未經由祭司、官方或文學的打造而被定型化,因而迫使古老的理性化結構必須去适應諸多全新的且相對而言較單純的條件。
以摩西的創建為根源的以色列諸觀念,将廣布于迦南的東方文化要素擺放在此種必要性跟前。
然則,此一過程要靠哪些固有的性質來完成呢?換言之,首先要問的是:根據傳說,摩西為以色列同盟新引進的神以及這個神與以色列的關系具有哪些獨特性質呢?&mdash&mdash先别說這個同盟是如何建構成的。
在古老的傳說裡,耶和華展現出各式各樣的獨特性。
高度拟人化的特性[15],正是其于傳說的較古老的部分特别是源自南方的(所謂的&ldquo耶和華信仰的&rdquo)那一部分所帶有的特色,而這卻正是古希臘和其他軍事民族的神祇的共通點。
不過,有一種屬性,雖非總是而且也非打一開始,但顯然是相當早而且後來便理所當然地就附着在耶和華身上,其強烈程度亦非常見,那就是他的接近,在某些情況下,即使是被他的&ldquo靈&rdquo(ruach)所降身的&ldquo神人&rdquo的接近,都是恐怖而又危險的,而且如前所見的,連瞥見他一眼都是緻命的。
對于耶和華極高度的特殊神聖性的概念,正如緊跟着鮑迪辛的研究而今廣為一般人所接受的,原先全然是或在本質上是意味着,神的這種&mdash&mdash由于一旦碰觸或瞥見到神便有危險的結果&mdash&mdash不可接近性和隔絕性,除非是在承受其接近上具有特殊的禮儀資格的人或物。
此一重要性質,部分而言和我們後面會談到的耶和華崇拜自古以來便無神像的特性有關,但首先是和我們現在要談的耶和華的本質及其示現的方式相關聯。
他類似印度的因陀羅[16],因為就像後者一樣,至少對以色列而言,他主要是而且尤其是個戰神。
一則古老的傳述的異寫本裡稱他為&ldquo戰士&rdquo(《出埃及記》18:25,ischhamilchamah)。
他是嗜血的,渴求敵人的血、不順從者的血和犧牲的血。
他的激情強烈到無以複加。
發起怒來,便用烈火燒盡敵人,或讓他們為大地所吞噬,或像米利暗的二行古老詩歌裡所描述的埃及戰車那樣被翻倒進大海裡,或讓他們的戰車像底波拉戰役裡的迦南人的戰車一樣卡在雨水暴漲的溪流裡,然後以色列農民便得以肆行屠殺,就像後來十字軍東征時代拉丁騎士在希臘本土曾經遭遇到的狀況那樣。
在先知來說,他的憤怒與戰鬥力的可怕,是最突出的面目。
不過,他的恩寵亦宏大如其憤怒,因為他的激情心性是反複無常的。
他會懊悔善待人類,如果他們沒有好好回報他的話,但又再度懊悔發了太大的怒氣。
後來的拉比傳說甚至讓他自己祈求:但願自己的恩慈大于憤怒。
他在暴風雨中親臨戰場援助同盟軍。
并且毫不客氣地施行詭詐欺騙來幫助己方,就像雅典娜援助奧德修斯那樣。
但是人們無從确定,即便是一點無心之過就足以招惹他大大生氣,或者會被他的靈氣裡的哪一個神靈突如其來且毫無道理地襲擊,并且遭到滅亡的威脅。
耶和華的&ldquo靈&rdquo在前先知時代既不是倫理的力量,也不是宗教的持恒慣性,而毋甯是帶有各式各樣但總是且多半是可怕性格的一種激烈的、鬼神的、超人的力量。
以色列諸部族裡野性的卡理斯瑪戰争英雄,像參孫那樣的狂戰士,拿細耳人和狂迷的拿比,都知道自己是被這樣的力量所附身,并且感覺自己就是他的扈從。
所有的戰争先知和女先知都是以耶和華之名登場;像耶路巴力(Jerubaal)那樣取了其他神(巴力神)的名字者,也作為軍事王侯而采用了一個新名(諸如基甸)。
耶和華也和因陀羅同樣适合作戰神,因為他和因陀羅一樣,原本就是個自然災害的神。
地震(《撒母耳記上》14:15,《以賽亞書》2:12f.、29:6)、火山現象(《創世記》19:24,《出埃及記》19:11f.,《詩篇》46:6)、地下的火(《以賽亞書》30:27)與天上的火、從南方與東南方來的沙漠之風(《撒迦利亞書》9:14)以及大雷雨,都是伴随着耶和華出現的現象,而閃電在因陀羅如同在先知與詩篇裡是他的弓箭。
對巴勒斯坦而言,随東南風吹入迦南地所帶來的蟲害,尤其是蝗蟲災害,也是天災之一。
所以神用蝗蟲來折磨其子民的敵人,派遣蜂群到陣前騷擾敵人,并且用蛇群來懲治他自己的人民。
最後則是瘟疫(《何西阿書》13:14)。
神降瘟疫于埃及人、非利士人和其他冒渎他神聖約櫃的人(《撒母耳記上》4:8,6:6、19)。
耶路撒冷神殿的耶和華祭司的蛇杖或許正暗示着他先前作為瘟神的角色。
因為,作為疾病之&ldquo主&rdquo,如同各地的情形一樣,他也能夠抵禦疾病而為醫治者。
所有可怕的、命定的自然現象因此都是神的主宰範圍:他集合了因陀羅與魯特羅[17]的特性與一身。
除了這種好戰且自然神話的野蠻性格外,他在古老的傳說裡也已顯示出作為降雨之主的友善特征。
他清楚明白地向他的子民指出,以色列并不像埃及那樣,農地收成乃是由灌溉所決定,換言之,收成是俗世君主的官僚行政及農民自身勞動的産物,在以色列,收成毋甯是取決于耶和華依其自由的恩典所賜的甘霖雨露。
強風暴雨,特别是沙漠邊緣的草原地帶固有的大雷雨,便是他的傑作。
在古老的傳說裡,例如在耶弗他的故事當中,耶和華仍是和其他神并列的一個神,隻不過特别強而有力和更加崇高而已。
再說,耶和華是&ldquo以色列的神&rdquo且對耶弗他而言是&ldquo我的神&rdquo,就像基抹是亞扪王的神一樣,隻不過,是在一種相當特殊的意味上。
他是&mdash&mdash而且成為後果相當深遠的一個觀念&mdash&mdash&ldquo從遠方來的神&rdquo,從其遙遠的、接近天際的山上寶座下來進行支配,并且必要時親自插手幹涉事情的神。
此種&ldquo遙遠&rdquo,打一開始便給予他一種特殊的威嚴。
的确,古老的傳說當中,有一則還知道,以色列的長老們曾在西奈山上與他同桌共食。
然而,後世的壓倒性看法則是,萬民當中唯有摩西曾面對面地見過他(《民數記》12:6f.),并且自此之後摩西的臉上閃耀着如此超自然的榮光,以至于他必須在衆民面前遮蔽容顔&mdash&mdash這或許是對古老的家神面具(Teraphim-Mask)的回想,後面我們還會說到。
真正的意思是(《出埃及記》33:20),甚至連摩西都隻能在耶和華應其要求從他身旁走過時看到他的背而已,因為任何人見他的面就不能存活。
&mdash&mdash令以色列誓約共同體蒙受聖靈的,不是個古來信仰的地方神或部族神,而是個充滿神秘的未知之神。
根據傳說,這個神的強大威信可以從他消滅埃及軍隊之舉得到解釋,而此舉顯然是借着西奈半島東邊的紅海突發的退潮、繼之以同樣突發的海嘯襲卷而完成&mdash&mdash諸如山上的火柱、雲柱、赤焰等現象所暗示的,很可能和某種火山活動的現象有關。
紅海上的這個災難和以色列人的滞留于埃及,一再遭到懷疑。
不過,根據埃及史料,草原上的畜牧者在遭遇幹旱或外來威脅時,到埃及邊境地區作為寄居者尋求保護的情形,一點兒也不稀奇。
所以,理所當然的,他們也時而會被君主們征調去服強制勞役,而同樣自然的是,一有機會他們也會設法逃脫此種賦役的重擔。
然而,以色列人何時遷居到埃及,而又何時從埃及出走,的确是很難決定的問題因為據稱以色列人也願協同出力的那個邊境要寨,似乎是在拉美西斯二世治下興建完成,但在其後繼者梅涅普塔當政時,以色列已被列為埃及在巴勒斯坦的敵人;再者,若将更早時代,亦即阿蒙霍特普三世(前1390&mdash前1353)與四世(前1353&mdash前1336)時代以埃及敵人的姿态在巴勒斯坦登場的&ldquo哈比魯&rdquo(Chabiru)與&ldquoIbrim&rdquo&mdash&mdash&ldquo彼方之人&rdquo[9],易言之,約莫是東約旦地區的人&mdash&mdash等同視之的話,那麼上述問題就更加困難了。
因為,即使從外邦人的觀點看來,這個稱謂是用以指認傳說裡的以色列人和被認為與以色列人有族裔關系的其他部族,然而這樣的稱謂出自以色列人自身之口者,除了亞伯拉罕&mdash&mdash他被認為是個遊牧的牧羊人,而且總是被稱為&ldquo希伯來人&rdquo(Hebräer)&mdash&mdash之外,僅僅出現一次在契約之書裡[10],除此幾乎隻出現于與外邦人交往的場合[11]。
幾乎可以确定的是,後來加入以色列誓約同盟的各部族是分成好幾撥次第侵入西約旦地區,而誓約同盟本身的組合,如先前所舉證的,也曆經更疊,一方面諸如迦南人,另一方面諸如早先的貝都因部族,紛紛包攏進來。
同樣可以确定的是,滞留在埃及的并不包括所有後來的以色列部族或其先祖。
根據最值得信賴的也是最自然的傳說,很晚才形成的猶大部族是從南邊而不是從東邊侵入到他們的栖息地。
我們不清楚,腓尼基人是否如據稱的(事實上不太可能)是從波斯灣那兒遷徙而來,或者部分的遊牧民SaGaz是否有可能從美索不達米亞邊境移徙進來;同樣晦澀不明的是,以色列人的某些部分,如隐藏在亞伯拉罕(或亞伯蘭)傳說背後的,早在先前(譬如說早在阿馬納時代)就已從美索不達米亞的牧草地區遷徙到這兒來。
這倒也不無可能。
Abiram(亞伯蘭)一名在巴比倫是常見的。
雖然歸之于亞伯拉罕的宗教信仰裡,但絲毫也沒含帶着丁點兒屬于巴比倫的特征。
其中,基大老瑪的傳說卻真真是驚人地獨樹一格[12]。
傳說的其他特征也讓我們推測出遷入迦南地的好幾撥活動。
無論如何,就祝福集與祭司傳說而言,以色列誓約同盟的核心所在,正如底波拉之歌所知曉的,是摩西為了征服和固守西約旦地區而和施行紅海奇迹的神之間所建立的契約。
懷疑摩西這個人物的曆史性[13],是毫無道理的[14]。
問題隻在于,如何衡量他的事功特色所在。
要真正确定事件的曆史過程,看來是不可能的。
倘若認為契約的締結是為了訂定一部律法書(例如契約之書)或一份倫理義務的目錄(例如十誡),那不僅與曆史不符,而且也是不切實際的,更不用說還存在着其他無法克服的困難。
不管是基于純粹客觀切事的理由也好,或是依據所有可能的(包括伊斯蘭教在内)的模拟也罷,此一兄弟誓約關系(或許并非這類關系的頭一個)的實質内涵,正是由以下三者所構成:首先,承襲自耶和華古來崇拜地點所施行的禮拜習慣&mdash&mdash顯然與其周遭環境相切合的極為素樸的禮儀(沒有神像擺設的祭拜,或許包括割禮,但确定的是爻簽神谕);其次,适合于草原遊牧民征服勁旅的某些極為簡單的、維系兄弟關系的社會秩序;最後,戰争預言本身的威信。
神對于謀殺同胞與侵害客人權益的特别嚴厲禁制,以及嚴格的掠奪禁忌,同樣也都切合于此種關系的由來。
在不至于太過妄自臆斷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說這(明确地或事實上)就是以色列通過契約所背負的義務。
這些義務沒有任何丁點成分不是在同樣情況下其他地方也會在曆史上發生的。
那麼,耶和華呢? 他是而且一直都是個拯救與應許之神。
但重點在于:拯救與應許所關涉的是現實政治的事,而非關個人内在事務。
神所提供的是脫離埃及奴役狀态的拯救,而不是脫離一個枝枝節節毫無意義的世界,他所給予的應許是支配人們所欲征服的迦南地,并在那兒幸福生活,而不是應許超越性的價值。
正是這種原始而未遭破壞的自然主義,并且正是那種可以溯源于原始的物質與社會文化關系的禮儀特質成為重心所在。
其契機始發于以色列侵入迦南而立即與當地精神上殊異且理性的文化四處遍布的各種要素相融合的過程。
因為,極為普遍的現象是:文化的接納承襲一般而言,正是在有機會而且有必要與一連串的思想融合的情況下,就會産生出全新且獨特的體質面貌來&mdash&mdash隻要這一連串的思想本身尚未被精純化,并且也未經由祭司、官方或文學的打造而被定型化,因而迫使古老的理性化結構必須去适應諸多全新的且相對而言較單純的條件。
以摩西的創建為根源的以色列諸觀念,将廣布于迦南的東方文化要素擺放在此種必要性跟前。
然則,此一過程要靠哪些固有的性質來完成呢?換言之,首先要問的是:根據傳說,摩西為以色列同盟新引進的神以及這個神與以色列的關系具有哪些獨特性質呢?&mdash&mdash先别說這個同盟是如何建構成的。
在古老的傳說裡,耶和華展現出各式各樣的獨特性。
高度拟人化的特性[15],正是其于傳說的較古老的部分特别是源自南方的(所謂的&ldquo耶和華信仰的&rdquo)那一部分所帶有的特色,而這卻正是古希臘和其他軍事民族的神祇的共通點。
不過,有一種屬性,雖非總是而且也非打一開始,但顯然是相當早而且後來便理所當然地就附着在耶和華身上,其強烈程度亦非常見,那就是他的接近,在某些情況下,即使是被他的&ldquo靈&rdquo(ruach)所降身的&ldquo神人&rdquo的接近,都是恐怖而又危險的,而且如前所見的,連瞥見他一眼都是緻命的。
對于耶和華極高度的特殊神聖性的概念,正如緊跟着鮑迪辛的研究而今廣為一般人所接受的,原先全然是或在本質上是意味着,神的這種&mdash&mdash由于一旦碰觸或瞥見到神便有危險的結果&mdash&mdash不可接近性和隔絕性,除非是在承受其接近上具有特殊的禮儀資格的人或物。
此一重要性質,部分而言和我們後面會談到的耶和華崇拜自古以來便無神像的特性有關,但首先是和我們現在要談的耶和華的本質及其示現的方式相關聯。
他類似印度的因陀羅[16],因為就像後者一樣,至少對以色列而言,他主要是而且尤其是個戰神。
一則古老的傳述的異寫本裡稱他為&ldquo戰士&rdquo(《出埃及記》18:25,ischhamilchamah)。
他是嗜血的,渴求敵人的血、不順從者的血和犧牲的血。
他的激情強烈到無以複加。
發起怒來,便用烈火燒盡敵人,或讓他們為大地所吞噬,或像米利暗的二行古老詩歌裡所描述的埃及戰車那樣被翻倒進大海裡,或讓他們的戰車像底波拉戰役裡的迦南人的戰車一樣卡在雨水暴漲的溪流裡,然後以色列農民便得以肆行屠殺,就像後來十字軍東征時代拉丁騎士在希臘本土曾經遭遇到的狀況那樣。
在先知來說,他的憤怒與戰鬥力的可怕,是最突出的面目。
不過,他的恩寵亦宏大如其憤怒,因為他的激情心性是反複無常的。
他會懊悔善待人類,如果他們沒有好好回報他的話,但又再度懊悔發了太大的怒氣。
後來的拉比傳說甚至讓他自己祈求:但願自己的恩慈大于憤怒。
他在暴風雨中親臨戰場援助同盟軍。
并且毫不客氣地施行詭詐欺騙來幫助己方,就像雅典娜援助奧德修斯那樣。
但是人們無從确定,即便是一點無心之過就足以招惹他大大生氣,或者會被他的靈氣裡的哪一個神靈突如其來且毫無道理地襲擊,并且遭到滅亡的威脅。
耶和華的&ldquo靈&rdquo在前先知時代既不是倫理的力量,也不是宗教的持恒慣性,而毋甯是帶有各式各樣但總是且多半是可怕性格的一種激烈的、鬼神的、超人的力量。
以色列諸部族裡野性的卡理斯瑪戰争英雄,像參孫那樣的狂戰士,拿細耳人和狂迷的拿比,都知道自己是被這樣的力量所附身,并且感覺自己就是他的扈從。
所有的戰争先知和女先知都是以耶和華之名登場;像耶路巴力(Jerubaal)那樣取了其他神(巴力神)的名字者,也作為軍事王侯而采用了一個新名(諸如基甸)。
耶和華也和因陀羅同樣适合作戰神,因為他和因陀羅一樣,原本就是個自然災害的神。
地震(《撒母耳記上》14:15,《以賽亞書》2:12f.、29:6)、火山現象(《創世記》19:24,《出埃及記》19:11f.,《詩篇》46:6)、地下的火(《以賽亞書》30:27)與天上的火、從南方與東南方來的沙漠之風(《撒迦利亞書》9:14)以及大雷雨,都是伴随着耶和華出現的現象,而閃電在因陀羅如同在先知與詩篇裡是他的弓箭。
對巴勒斯坦而言,随東南風吹入迦南地所帶來的蟲害,尤其是蝗蟲災害,也是天災之一。
所以神用蝗蟲來折磨其子民的敵人,派遣蜂群到陣前騷擾敵人,并且用蛇群來懲治他自己的人民。
最後則是瘟疫(《何西阿書》13:14)。
神降瘟疫于埃及人、非利士人和其他冒渎他神聖約櫃的人(《撒母耳記上》4:8,6:6、19)。
耶路撒冷神殿的耶和華祭司的蛇杖或許正暗示着他先前作為瘟神的角色。
因為,作為疾病之&ldquo主&rdquo,如同各地的情形一樣,他也能夠抵禦疾病而為醫治者。
所有可怕的、命定的自然現象因此都是神的主宰範圍:他集合了因陀羅與魯特羅[17]的特性與一身。
除了這種好戰且自然神話的野蠻性格外,他在古老的傳說裡也已顯示出作為降雨之主的友善特征。
他清楚明白地向他的子民指出,以色列并不像埃及那樣,農地收成乃是由灌溉所決定,換言之,收成是俗世君主的官僚行政及農民自身勞動的産物,在以色列,收成毋甯是取決于耶和華依其自由的恩典所賜的甘霖雨露。
強風暴雨,特别是沙漠邊緣的草原地帶固有的大雷雨,便是他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