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以色列農民

關燈
r&rdquo指自由的日雇勞工,正相對于&lsquoebed(奴仆)。

    後者和托沙布一起提到時,應是指inquilinus(外國人)。

    《利未記》25:47連同格耳一起提及的托沙布,是成了富人的自由寄居者。

    至于兩者經常在史料上連用的原始法律意涵,恐怕不再是能确定的了。

     [7]赫希歐德(Hesiod)為公元前8世紀希臘詩人。

    在西方文化中他最早把勸誡或教訓寫入詩中。

    他的《神譜》(Theogony)記述諸主宰神之間為争奪權力而進行的血腥戰鬥,而另一部著作《工作與時日》則說明人類在塵世間的處境在他所謂的&ldquo鐵的時代&rdquo,還是同樣悲慘的。

    我們從《工作與時日》中了解到一些他個人的情況。

    其父自小亞細亞移居于希臘的波提亞(Boeotia),經營海上商業而累積若幹财富,爾後以擁有土地的農民身份定居于Helicon山麓。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Helicon山麓附近的阿斯克拉(Ascra)村度過的。

    原是牧人,後來才成為詩人歌手。

    隻有一次離開家鄉,過海到埃維亞(Euboea)島參加為葬禮而舉行的歌唱比賽。

    &mdash&mdash譯注 [8]猶大·馬喀比(JudasMaccabaeus),公元前2世紀時領導猶太人反抗塞硫古(Seleucid,又稱叙利亞,因其定都于叙利亞的安提阿城)王朝統治的猶太英雄。

    公元前2世紀時,巴勒斯坦(包括耶路撒冷)皆在接續亞曆山大大帝的塞硫古王朝的統治之下,當地的猶太人自不例外。

    公元前168年,塞硫古君主安泰奧克斯四世(AntiochusIVEpiphanes,前175&mdash前164年在位)被猶太人的一些反抗行徑所激怒,決心要以希臘宗教來取代猶太教;以此,猶太教被宣布為非法,并采取各種嚴厲的措施來消滅猶太教:如下令廢止一切猶太教的節期、禁止行割禮、禁守安息日、大肆焚燒聖書、悍然在耶路撒冷聖殿裡豎起希臘神祇奧林匹亞宙斯的祭壇,并在其上用猶太人視為不潔的豬進行獻祭,并強令猶太人吃豬肉等。

    安泰奧克斯四世以上的倒行逆施引起猶太人的極端痛恨。

    在這樣的壓迫下,出身耶路撒冷西北莫丁城(Modin)裡最為顯貴的氏族哈斯蒙家(Hasmonäer)的老祭司馬提亞(Mattathias)終于号召全城居民起來抗暴。

    由于馬提亞在舉事的第三年(前166)即告去世,此後數年(前166&mdash前161)的抗暴運動皆由其三子猶大·馬喀比所領導(&ldquo馬喀比&rdquo本為猶大的綽号,意為&ldquo錘子&rdquo)。

    猶大·馬喀比智勇雙全,屢敗塞硫古軍,并在公元前165年光複耶路撒冷;因此,他雖然在公元前161年不幸陣亡,猶太人仍視其為最主要的建國英雄,整個抗暴運動因此被稱為馬喀比抗暴。

    在他死後,他的兄弟約拿單·亞腓斯(JonathanApphus)與西門·太西(SimonThassi)繼續他的使命,終于在公元前143年争取到塞硫古王朝給予猶太人完全獨立自由的權利。

    西門所建立的王朝一直持續到公元前63年才被羅馬人滅掉,史稱哈斯蒙王朝,不過為了紀念馬喀比,亦稱為馬喀比王朝。

     在馬提亞掀起抗暴運動後,一時聲勢頗大。

    然而由于抗暴軍多為虔信教徒,他們嚴守摩西律法,為男孩補行割禮、遵守安息日等。

    正因如此,塞硫古開來鎮壓的軍隊曾有一次利用了抗暴軍和百姓守安息日的時候發動進攻。

    抗暴軍竟然束手待斃,既不加以還擊,甚至也不去堵塞藏身的洞口,這一次的突襲,猶太抗暴者,男女、兒童,殉難者達一千人。

    血的慘痛教訓叫他們醒悟過來,馬提亞因此和其他領導人決定:此後即使遇到安息日,敵人膽敢進攻,也必須毅然進行反擊,絕不能重蹈覆轍。

    韋伯在下一章裡提到的在戰後,哈斯蒙一家被(虔信教徒)視為令人唾棄的希臘人即指此一事件。

     至于《馬喀比書》則是記述整個抗暴建國事件的史傳,被列為《聖經次經》之一。

    &mdash&mdash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