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城市與吉伯林姆
關燈
小
中
大
orim,參見《耶利米書》5:16便可得知,那兒說的是為了懲罰猶大國進軍而來的外國軍隊陣容,說他們全都是&ldquo勇士&rdquo(gibborim),在此,毋甯是指受過訓練的戰士。
在《撒母耳記》成書的時代裡,用來武裝一名吉伯的花費到底有多麼可觀,從歌利亞(Goliath)的故事裡便可以知道:他需要有一個拿盾牌的人,而掃羅(Saul)也被說到有這麼個人。
[12]邁爾認為,以色列的&ldquo四萬人&rdquo(《士師記》5:8)所指的就是吉伯海耳,這似乎并不可能。
底波拉之歌裡提到的吉伯林姆,并不是在以色列,而是在米羅斯城。
[13]以斯拉(Ezra)是公元前5、前4世紀的以色列祭司兼學者,他出生于俘囚地巴比倫,于波斯王亞達薛西二世(ArtaxerxesⅡ)時被釋還耶路撒冷(前397),與尼希米共同緻力于以色列宗教的再興。
以斯拉的重要事業在于将其在當俘囚時所編纂的律法書公布給以色列人,确立了猶太教之律法的、規範的基礎。
據此,猶太民族雖處于波斯帝國的統轄之下,但亦形成嚴格的民族主義的教團國家。
以斯拉的活動詳見《舊約》的《以斯拉記》與《尼希米記》。
&mdash&mdash譯注 [14]胡格隆傑(SnouckHurgronje,1857&mdash1936),荷蘭的東方學者,主要著作有:Mekka,2Bde(1888&mdash1889)VerspreideGeschriften(1923&mdash1927)。
&mdash&mdash譯注 [15]參見《撒母耳記上》17:33。
&mdash&mdash譯注 [16]這樣的對比并不是絕對的。
在巴比倫的洪水神話裡即預先假定了民衆與&ldquo長老們&rdquo的存在(參見Gunkel的翻譯,SchöpfungundChaos,S.424,Zeile,33)。
另外,哈抹被稱為示劍之&ldquo父&rdquo,盡管隻是個有力氏族的名目先祖。
個别的長老也已出現在烏爾城(Ur)的古老文本裡(N.d.Genouillac,&ldquoTextesjuridiquesdel&rsquoépoqued&rsquoUr&rdquo,Revued&rsquoAssyriologie,8,1911,p.2)。
[17]佩西斯特拉圖斯(Peisistratus,前600&mdash前527),公元前6世紀雅典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人物。
公元前594年佩西斯特拉圖斯的親戚梭倫實行憲法改革,提高雅典下層階級的經濟地位。
但是貴族們為奪取執政官的職位而展開激烈的争鬥。
到佩西斯特拉圖斯成年時,他們已經形成兩大派别,即以賴庫爾戈斯(Lycurgus)為首的平原派和邁加克勒斯(Megacles)所領導的海岸派。
雅典于公元前565年左右與麥加拉(Megara)進行戰争時,佩西斯特拉圖斯由于攻占麥加拉的港口薩拉米斯而聲名鵲起。
他開始組織自己的政治集團,取名山地派。
他擁有一支以棍棒為武器的公民衛隊。
依靠這支衛隊,他占據了雅典衛城,在公元前560&mdash前559年一度執掌政權。
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他與邁加克勒斯的女兒結婚,再次執掌雅典的政權(前556&mdash前555)。
不過好景仍然不長,賴庫爾戈斯和邁加克勒斯聯合起來将他從雅典趕走。
佩西斯特拉圖斯在希臘北方漂泊數年,公元前546年他來到埃維亞島的埃雷特裡亞(Eretria),以此作為入侵阿提喀的跳闆。
在帕倫尼(Pallene)一役,他在正午的酷熱中,趁雅典軍隊正在賭博或者酣睡而發起突襲,大獲全勝。
佩西斯特拉圖斯第三次成為雅典的主宰,大權獨攬,直到公元前527年去世為止。
他的國内政策是竭力增進雅典城邦的統一和尊嚴。
佩西斯特拉圖斯為了改進雅典的供水狀況,曾敷設一條輸水管道。
他整頓和美化市場,在恩尼亞克魯諾斯(Enneakrounos)河畔興建一座奧林匹亞宙斯神廟。
在農村地區,佩西斯特拉圖斯發放農具和貸款給小農,并建立巡回審判制度,對農村地區的訴訟案件就地審理和判決。
他自己也經常到各地巡視。
亞裡士多德曾說:&ldquo僭主佩西斯特拉圖斯的時代是個黃金時代,這是每個人都稱道的。
&rdquo&mdash&mdash譯注 [18]耶弗他(Jephthah),一個盜賊出身的以色列士師。
據《聖經》所說:&ldquo基列人耶弗他是個大能的勇士,是妓女的兒子。
&rdquo(《士師記》11:1)韋伯對耶弗他的經曆顯然有相當的興趣,本書中也有不少相關叙述。
耶弗他的故事詳見《士師記》11。
&mdash&mdash譯注 [19]關于這點及一般關于長老,參見齊思曼(Seesemann)優秀的萊比錫大學博士論文:DieAeltestenimAltenTestament,1891。
首先将《申命記》裡的此種對立加以申述的是A.F.Puukko,&ldquoDasDeuteronomium&rdquo,BWAT,S.237。
[20]耶戶(Jehu)是列王時代北方以色列王國的國王,公元前841&mdash前814年在位,時當先知以利沙(Elisha)活躍的時代。
耶戶奪取政權自立為王的故事詳見《列王紀》。
&mdash&mdash譯注 [21]克勞狄(Claudius),古羅馬最顯貴的氏族之一。
克勞狄·薩比努斯·因雷基倫西斯(ClaudiusSabinusInregillensis,Appius)為其傳說中的奠基者。
約公元前504年,他從薩賓人(Sabine)境内的累基隆(Regillum,或累基裡[Regilli])遷居羅馬,在羅馬被授予貴族頭銜和在阿尼俄河(Anio,今阿涅内河[Aniene])對岸的一片土地,從此,這塊土地便成為克勞狄一族的聚居中心。
&mdash&mdash譯注 [22]&ldquo五十人&rdquo意指&ldquo受檢閱者&rdquo(《出埃及記》13:18,《士師記》7:11,《約書亞記》1:14、4:12)。
[23]千人組等同于定居區域(《士師記》6),例如俄弗拉(Ophra)。
[24]關于schebatim、mishapachath、&lsquoalaphim(部族、氏族與千人組),參見Sulzberger,PolityoftheancientHebrews,JQRNS.,S.3(1912&mdash1913),p.1f.頗有争論餘地的論述。
[25]底波拉是公元前12世紀左右以色列的女先知、士師,激勵以色列人對抗迦南人。
底波拉之歌即底波拉于戰勝西西拉(Sisera)之後所作的歌。
見《士師記》4&mdash5。
&mdash&mdash譯注
在《撒母耳記》成書的時代裡,用來武裝一名吉伯的花費到底有多麼可觀,從歌利亞(Goliath)的故事裡便可以知道:他需要有一個拿盾牌的人,而掃羅(Saul)也被說到有這麼個人。
[12]邁爾認為,以色列的&ldquo四萬人&rdquo(《士師記》5:8)所指的就是吉伯海耳,這似乎并不可能。
底波拉之歌裡提到的吉伯林姆,并不是在以色列,而是在米羅斯城。
[13]以斯拉(Ezra)是公元前5、前4世紀的以色列祭司兼學者,他出生于俘囚地巴比倫,于波斯王亞達薛西二世(ArtaxerxesⅡ)時被釋還耶路撒冷(前397),與尼希米共同緻力于以色列宗教的再興。
以斯拉的重要事業在于将其在當俘囚時所編纂的律法書公布給以色列人,确立了猶太教之律法的、規範的基礎。
據此,猶太民族雖處于波斯帝國的統轄之下,但亦形成嚴格的民族主義的教團國家。
以斯拉的活動詳見《舊約》的《以斯拉記》與《尼希米記》。
&mdash&mdash譯注 [14]胡格隆傑(SnouckHurgronje,1857&mdash1936),荷蘭的東方學者,主要著作有:Mekka,2Bde(1888&mdash1889)VerspreideGeschriften(1923&mdash1927)。
&mdash&mdash譯注 [15]參見《撒母耳記上》17:33。
&mdash&mdash譯注 [16]這樣的對比并不是絕對的。
在巴比倫的洪水神話裡即預先假定了民衆與&ldquo長老們&rdquo的存在(參見Gunkel的翻譯,SchöpfungundChaos,S.424,Zeile,33)。
另外,哈抹被稱為示劍之&ldquo父&rdquo,盡管隻是個有力氏族的名目先祖。
個别的長老也已出現在烏爾城(Ur)的古老文本裡(N.d.Genouillac,&ldquoTextesjuridiquesdel&rsquoépoqued&rsquoUr&rdquo,Revued&rsquoAssyriologie,8,1911,p.2)。
[17]佩西斯特拉圖斯(Peisistratus,前600&mdash前527),公元前6世紀雅典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人物。
公元前594年佩西斯特拉圖斯的親戚梭倫實行憲法改革,提高雅典下層階級的經濟地位。
但是貴族們為奪取執政官的職位而展開激烈的争鬥。
到佩西斯特拉圖斯成年時,他們已經形成兩大派别,即以賴庫爾戈斯(Lycurgus)為首的平原派和邁加克勒斯(Megacles)所領導的海岸派。
雅典于公元前565年左右與麥加拉(Megara)進行戰争時,佩西斯特拉圖斯由于攻占麥加拉的港口薩拉米斯而聲名鵲起。
他開始組織自己的政治集團,取名山地派。
他擁有一支以棍棒為武器的公民衛隊。
依靠這支衛隊,他占據了雅典衛城,在公元前560&mdash前559年一度執掌政權。
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他與邁加克勒斯的女兒結婚,再次執掌雅典的政權(前556&mdash前555)。
不過好景仍然不長,賴庫爾戈斯和邁加克勒斯聯合起來将他從雅典趕走。
佩西斯特拉圖斯在希臘北方漂泊數年,公元前546年他來到埃維亞島的埃雷特裡亞(Eretria),以此作為入侵阿提喀的跳闆。
在帕倫尼(Pallene)一役,他在正午的酷熱中,趁雅典軍隊正在賭博或者酣睡而發起突襲,大獲全勝。
佩西斯特拉圖斯第三次成為雅典的主宰,大權獨攬,直到公元前527年去世為止。
他的國内政策是竭力增進雅典城邦的統一和尊嚴。
佩西斯特拉圖斯為了改進雅典的供水狀況,曾敷設一條輸水管道。
他整頓和美化市場,在恩尼亞克魯諾斯(Enneakrounos)河畔興建一座奧林匹亞宙斯神廟。
在農村地區,佩西斯特拉圖斯發放農具和貸款給小農,并建立巡回審判制度,對農村地區的訴訟案件就地審理和判決。
他自己也經常到各地巡視。
亞裡士多德曾說:&ldquo僭主佩西斯特拉圖斯的時代是個黃金時代,這是每個人都稱道的。
&rdquo&mdash&mdash譯注 [18]耶弗他(Jephthah),一個盜賊出身的以色列士師。
據《聖經》所說:&ldquo基列人耶弗他是個大能的勇士,是妓女的兒子。
&rdquo(《士師記》11:1)韋伯對耶弗他的經曆顯然有相當的興趣,本書中也有不少相關叙述。
耶弗他的故事詳見《士師記》11。
&mdash&mdash譯注 [19]關于這點及一般關于長老,參見齊思曼(Seesemann)優秀的萊比錫大學博士論文:DieAeltestenimAltenTestament,1891。
首先将《申命記》裡的此種對立加以申述的是A.F.Puukko,&ldquoDasDeuteronomium&rdquo,BWAT,S.237。
[20]耶戶(Jehu)是列王時代北方以色列王國的國王,公元前841&mdash前814年在位,時當先知以利沙(Elisha)活躍的時代。
耶戶奪取政權自立為王的故事詳見《列王紀》。
&mdash&mdash譯注 [21]克勞狄(Claudius),古羅馬最顯貴的氏族之一。
克勞狄·薩比努斯·因雷基倫西斯(ClaudiusSabinusInregillensis,Appius)為其傳說中的奠基者。
約公元前504年,他從薩賓人(Sabine)境内的累基隆(Regillum,或累基裡[Regilli])遷居羅馬,在羅馬被授予貴族頭銜和在阿尼俄河(Anio,今阿涅内河[Aniene])對岸的一片土地,從此,這塊土地便成為克勞狄一族的聚居中心。
&mdash&mdash譯注 [22]&ldquo五十人&rdquo意指&ldquo受檢閱者&rdquo(《出埃及記》13:18,《士師記》7:11,《約書亞記》1:14、4:12)。
[23]千人組等同于定居區域(《士師記》6),例如俄弗拉(Ophra)。
[24]關于schebatim、mishapachath、&lsquoalaphim(部族、氏族與千人組),參見Sulzberger,PolityoftheancientHebrews,JQRNS.,S.3(1912&mdash1913),p.1f.頗有争論餘地的論述。
[25]底波拉是公元前12世紀左右以色列的女先知、士師,激勵以色列人對抗迦南人。
底波拉之歌即底波拉于戰勝西西拉(Sisera)之後所作的歌。
見《士師記》4&mdash5。
&mdash&mdash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