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般曆史條件與氣候條件

關燈
)的意思。

    在希伯來語裡,&ldquo肯納尼&rdquo一詞另有一義為&ldquo商人&rdquo,這一含義恰如其分地說明了腓尼基人的特點。

    腓尼基人大約是在公元前3000年到達這一地區的。

    其發祥地究竟在哪裡,人們對此一無所知。

    不過據有些傳說記載,他們的故園在波斯灣。

    在其同時代的人中,腓尼基人以海上貿易和殖民著稱。

    到公元前2000年,他們已經擁有一系列殖民地(包括約帕[Joppa],亦作Jaffa,即今雅法[Yafo]),擴大了在地中海東部沿岸的影響。

    在北非,例如迦太基(Carthage)、安納托利亞(Anatolia)和塞浦路斯的殖民活動也始于較早的年代。

    迦太基更成為地中海西部主要的海上和商業強國,後來還與羅馬帝國死鬥了兩百年。

    &mdash&mdash譯注 [8]非利士人(Philistines),起源于愛琴海的一個民族,公元前12世紀在以色列人到達前不久定居于巴勒斯坦南部海岸地帶。

    根據《聖經》的傳說(《申命記》2:23;《耶利米書》47:4),他們來自迦斐托(Caphtor,可能即克裡特島);在埃及史冊中他們被稱為&ldquo普利斯特&rdquo(prst),為海上民族之一。

    他們在劫掠安納托利亞、塞浦路斯和叙利亞之後,于拉美西斯三世在位的第八年(約前1190)入侵埃及。

    被埃及人擊退後,他們占領從約帕(今雅法)到加薩地帶的巴勒斯坦沿岸平原。

    這個地區包括非利士同盟的5個城市(所謂五城):加薩、阿什凱隆(Ashkelon)、阿什杜德(Ashdod)、迦特(Gath)和以革倫(Ekron)。

    非利士人向四鄰擴張,不久就與以色列人發生沖突,由于武器和軍事組織的優越,他們在約公元前1050年占領猶太人的部分山區,但最後為以色列王大衛(前10世紀)所敗。

    公元前7世紀初,加薩、阿什凱隆、以革倫、阿什杜德,大概還有迦特,是亞述統治者的藩屬,公元前7世紀末又成為埃及的藩屬。

    後因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前605&mdash前562年在位)征服叙利亞和巴勒斯坦,五城成為新巴比倫帝國的一部分。

    此後,五城受波斯、希臘和羅馬的統治。

    非利士人長期壟斷大概從安納托利亞學來的鍛鐵技術。

    在他們早期居住的遺址發現有一種特殊類型的陶器,為公元前13世紀邁錫尼風格的變種。

    &mdash&mdash譯注 [9]亞蘭人(Aramaic)是中文舊約裡的譯法,現在一般皆譯為阿拉米人(Aramaean),根據舊約的說法,阿拉米人是以色列人的遠親。

    這是個持阿拉米語的部落聯盟,公元前11至前8世紀在阿拉米(叙利亞北部)的廣大地區居住,聯盟中的一些部落占領了美索不達米亞的大片地域。

    到公元前11世紀末,他們在卡爾基米什(Carchemish)以下幼發拉底河兩岸建立比特&mdash阿迪尼(Bit-Adini)國,占據安納托利亞的一部分、叙利亞北部和包括大馬士革在内的外黎巴嫩地區,這應該就是本文中所說的大馬士革王國。

    約公元前1030年佐巴(Zobah)國王哈達德澤(Hadadezer)領導南阿拉米人同盟,并聯合亞扪人(Ammonite)、埃多姆人(Edomite,即聖經裡的以東人)和美索不達米亞的阿拉米人進攻以色列,但被大衛王擊敗。

    公元前10世紀中葉所羅門王死後,以色列分成南北兩國(北以色列,南猶大),北以色列國尚與大馬士革王國持續了長達兩個世紀的戰争,直至公元前732年亞述人占領大馬士革才停止。

    不過,以色列也在十年後(前722)為亞述人所滅。

    &mdash&mdash譯注 [10]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IV),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約前1353&mdash前1336),以提倡一神教的宗教改革聞名。

    埃及人原先崇拜阿蒙神(Amen,Amon),阿蒙霍特普四世由于憎恨阿蒙神祭司的專橫,且為了壓制其勢力,遂改崇奉太陽神阿頓(Aton),并将自己原名阿蒙若菲斯(Amenophis,阿蒙滿意者)改為艾克阿頓(Ikhnaton,信奉阿頓者),将首都由底比斯遷往北方兩百公裡的阿頓城(Akhet-Aton,阿頓的光榮之地,即阿馬納)。

    不過,這個宗教改革并未成功,在他死後,阿蒙神信仰又恢複了勢力。

    阿蒙神的祭司團在打倒艾克阿頓的子孫後,事實上即掌控了埃及。

    &mdash&mdash譯注 [11]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