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明錄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
故為獵於雲夢,置網雲布,煙燒張天,毛群羽族,爭噬競搏。
此鷹軒頸瞪目,無搏噬之志。
王曰:"吾鷹所獲以百數,汝鷹曾無奮意,將欺餘耶?"獻者曰:"若效於雉兔,臣豈敢獻?"俄而,雲際有一物凝翔,鮮白不辨其形,鷹便竦翮而升,矗若飛電。
須臾,羽墮如雪,血下如雨,有大鳥墮地,度其兩翅,廣數十裡,眾莫能識。
時有博物君子曰:"此大鵬雛也。
"文王乃厚賞之。
漢武帝常微行過人家,家有婢,國色,帝悅之,因留宿,夜與婢□。
有書生亦家宿,善天文。
忽見客星移掩帝座甚逼,書生大驚躍,連呼咄咄,不覺聲高。
乃見一男子,操刀將欲入戶,聞書生聲急,謂為己故,遂蹙縮走,客星應時即退。
帝聞其聲,異而召問之,書生具說所見,乃悟曰:"此人是婢婿,將欲肆其兇於朕。
"乃召羽林,語主人曰:"朕,天子也。
"於是擒奴伏誅,厚賜書生。
漢武見物如牛肝,入地不動,問東方朔,朔曰:"此積愁之氣,惟酒可以忘愁,今即以酒灌之,即消。
" 漢武帝在甘泉宮,有玉女降,常與帝圍棋相娛。
女風姿端正,帝密悅,乃欲逼之。
女因唾帝面而去,遂病瘡經年。
故《漢書》雲:"避暑甘泉宮,正其時也。
" 甘泉王母降。
漢武帝與群臣宴於未央,方啖黍臛,忽聞人語雲:"老臣冒死自訴。
"不見其形,尋覓良久,樑上見一老翁長八九寸,面目赬皺,鬚髮皓白,拄杖僂步,篤老之極。
帝問曰:"叟姓字何?居在何處?何所病苦,而來訴朕?"翁緣柱而下,放杖稽首,默而不言。
因仰頭視屋,俯指帝腳,忽然不見。
帝駭愕不知何等,乃曰:"東方朔必識之。
"於是召方朔以告,朔曰:"其名為'藻兼',水木之精也。
夏巢幽林,冬潛深河。
陛下頃日頻興造宮室,斬伐其居,故來訴耳。
仰頭看屋,而復俯指陛下腳者,足也。
願陛下宮室足於此也。
"帝感之。
既而息役。
幸瓠子河,聞水底有弦歌之聲,前樑上翁及年少數人,絳衣素帶,纓佩甚鮮,皆長八九寸,有一人,長尺餘,淩波而出,衣不沾濡,或有挾樂器者。
帝方食,為之輟膳,命列坐於食案前。
帝問曰:"聞水底奏樂,為是君耶?"老翁對曰:"老臣前昧死歸訴,幸蒙陛下天地之施,即息斧斤,得全其居,不勝歡喜,故私相慶樂耳!"帝曰:"可得奏樂否?"曰:"故齎樂來,安敢不奏?"其最長人便治弦而歌,歌曰:"天地德兮垂至仁,愍幽魄兮停斧斤。
保窟宅兮庇微身,願天子兮壽萬春!"歌聲小大無異於人,清徹繞越樑棟。
又二人鳴管撫節調契聲諧。
帝歡悅,舉觴並勸曰:"不德不足當雅貺。
"老翁等並起拜爵,各飲數升不醉。
獻帝一紫螺殼,中有物狀如牛脂。
帝問曰:"朕暗,無以識此物。
"曰:"東方生知之耳!"帝曰:"可更以珍異見貽。
"老翁顧命,取洞穴之寶。
一人受命,下沒淵底,倏忽還到,得一大珠,徑數寸,明耀絕世,帝甚愛玩。
翁等忽然而隱。
帝問朔:"紫螺殼中何物?"朔曰:"是蛟龍髓,以傅面,令人好顏色;又女子在孕,產之必易。
"會後宮難產者,試之,殊有神效。
帝以脂塗面,便悅澤。
又曰:"何以此珠名洞穴珠?"朔曰:"河底有一穴,深數百丈,中有赤蚌,蚌生珠,故以名焉。
"帝既深嘆此事,又服朔之奇識。
漢武帝以玄豹白鳳膏磨青錫屑,以酥油和之為燈,雖雨中燈不滅。
董仲舒嘗下帷獨詠,忽有客來,風姿音氣,殊為不凡,與論《五經》,究其微奧。
仲舒素不聞有此人而疑其非常。
客又曰:"欲雨。
"因此戲之曰:"巢居知風,穴居知雨。
卿非狐狸,即是鼷鼠!"客聞此言,色動形壞,化成老狸,蹶然而走。
文翁常欲斷大樹,砍斷處去地一丈八尺,翁
故為獵於雲夢,置網雲布,煙燒張天,毛群羽族,爭噬競搏。
此鷹軒頸瞪目,無搏噬之志。
王曰:"吾鷹所獲以百數,汝鷹曾無奮意,將欺餘耶?"獻者曰:"若效於雉兔,臣豈敢獻?"俄而,雲際有一物凝翔,鮮白不辨其形,鷹便竦翮而升,矗若飛電。
須臾,羽墮如雪,血下如雨,有大鳥墮地,度其兩翅,廣數十裡,眾莫能識。
時有博物君子曰:"此大鵬雛也。
"文王乃厚賞之。
漢武帝常微行過人家,家有婢,國色,帝悅之,因留宿,夜與婢□。
有書生亦家宿,善天文。
忽見客星移掩帝座甚逼,書生大驚躍,連呼咄咄,不覺聲高。
乃見一男子,操刀將欲入戶,聞書生聲急,謂為己故,遂蹙縮走,客星應時即退。
帝聞其聲,異而召問之,書生具說所見,乃悟曰:"此人是婢婿,將欲肆其兇於朕。
"乃召羽林,語主人曰:"朕,天子也。
"於是擒奴伏誅,厚賜書生。
漢武見物如牛肝,入地不動,問東方朔,朔曰:"此積愁之氣,惟酒可以忘愁,今即以酒灌之,即消。
" 漢武帝在甘泉宮,有玉女降,常與帝圍棋相娛。
女風姿端正,帝密悅,乃欲逼之。
女因唾帝面而去,遂病瘡經年。
故《漢書》雲:"避暑甘泉宮,正其時也。
" 甘泉王母降。
漢武帝與群臣宴於未央,方啖黍臛,忽聞人語雲:"老臣冒死自訴。
"不見其形,尋覓良久,樑上見一老翁長八九寸,面目赬皺,鬚髮皓白,拄杖僂步,篤老之極。
帝問曰:"叟姓字何?居在何處?何所病苦,而來訴朕?"翁緣柱而下,放杖稽首,默而不言。
因仰頭視屋,俯指帝腳,忽然不見。
帝駭愕不知何等,乃曰:"東方朔必識之。
"於是召方朔以告,朔曰:"其名為'藻兼',水木之精也。
夏巢幽林,冬潛深河。
陛下頃日頻興造宮室,斬伐其居,故來訴耳。
仰頭看屋,而復俯指陛下腳者,足也。
願陛下宮室足於此也。
"帝感之。
既而息役。
幸瓠子河,聞水底有弦歌之聲,前樑上翁及年少數人,絳衣素帶,纓佩甚鮮,皆長八九寸,有一人,長尺餘,淩波而出,衣不沾濡,或有挾樂器者。
帝方食,為之輟膳,命列坐於食案前。
帝問曰:"聞水底奏樂,為是君耶?"老翁對曰:"老臣前昧死歸訴,幸蒙陛下天地之施,即息斧斤,得全其居,不勝歡喜,故私相慶樂耳!"帝曰:"可得奏樂否?"曰:"故齎樂來,安敢不奏?"其最長人便治弦而歌,歌曰:"天地德兮垂至仁,愍幽魄兮停斧斤。
保窟宅兮庇微身,願天子兮壽萬春!"歌聲小大無異於人,清徹繞越樑棟。
又二人鳴管撫節調契聲諧。
帝歡悅,舉觴並勸曰:"不德不足當雅貺。
"老翁等並起拜爵,各飲數升不醉。
獻帝一紫螺殼,中有物狀如牛脂。
帝問曰:"朕暗,無以識此物。
"曰:"東方生知之耳!"帝曰:"可更以珍異見貽。
"老翁顧命,取洞穴之寶。
一人受命,下沒淵底,倏忽還到,得一大珠,徑數寸,明耀絕世,帝甚愛玩。
翁等忽然而隱。
帝問朔:"紫螺殼中何物?"朔曰:"是蛟龍髓,以傅面,令人好顏色;又女子在孕,產之必易。
"會後宮難產者,試之,殊有神效。
帝以脂塗面,便悅澤。
又曰:"何以此珠名洞穴珠?"朔曰:"河底有一穴,深數百丈,中有赤蚌,蚌生珠,故以名焉。
"帝既深嘆此事,又服朔之奇識。
漢武帝以玄豹白鳳膏磨青錫屑,以酥油和之為燈,雖雨中燈不滅。
董仲舒嘗下帷獨詠,忽有客來,風姿音氣,殊為不凡,與論《五經》,究其微奧。
仲舒素不聞有此人而疑其非常。
客又曰:"欲雨。
"因此戲之曰:"巢居知風,穴居知雨。
卿非狐狸,即是鼷鼠!"客聞此言,色動形壞,化成老狸,蹶然而走。
文翁常欲斷大樹,砍斷處去地一丈八尺,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