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明錄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廟方四丈,不作墉壁。
道廣五尺,夾樹蘭香。
齋者煮以沐浴,然後親祭,所謂"浴蘭湯"。
海中有金台,出水百丈,結構巧麗,窮盡神工,橫光岩渚,竦曜星漢。
台內有金幾,雕文備置,上有百味之食,四大力神常立守護。
有一五通仙人來,欲甘膳,四神排擊,延而退。
鄴城鳳陽門五層樓,去地二十丈,長四十丈,廣二十丈,安金鳳皇二頭於其上。
石季龍將衰,一頭飛入漳河,清朗見在水底;一頭今猶存 始興縣有臯天子國。
因山崎嶇,十有餘裡,坑塹數重,阡陌交通。
城內堂基碎瓦,柱穿猶存。
東有臯天子冢。
臯天子,未之聞也。
始興縣有睪天子城,城東有冢。
昔有發之者,垂陷,而冢裡有角聲震於外,懼而塞之。
始興靈水,源有湯泉。
每至霜雪,見其上烝氣高數十丈,生物投之,須臾便熟。
泉中常有細赤魚出遊,莫有獲者。
艾縣輔山有溫冷二泉,同出一山之足。
兩泉發源,相去數尺。
熱泉可煮雞豚,冰泉常若冰生。
雙流數丈而合,俱會於一溪。
襄邑縣南瀨鄉,老子之舊鄉也。
有老子廟,廟中有九井,能潔齋入祠者,水溫清隨人意念。
始安熙平縣東南有山,山西其形長狹,水從下注塘,一日再減盈縮,因名為"朝夕塘"。
耒陽縣東北有蘆塘,淹地八頃,其深不可測。
中有大魚,常至五日一躍奮出水,大可三圍,其狀異常。
每躍出水,則小魚奔迸,隨水上岸,不可勝計。
宜都建平二郡之界,有五六峰,參差互出。
上有倚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對。
俗謂二郡督郵爭界於此。
武昌陽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
相傳: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婦攜弱子,餞送此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因以為名焉。
巴丘縣自金岡以上二十裡,名黃金潭,莫測其深;上有瀨,亦名黃金瀨。
古有釣於此潭,獲一金鎖,引之,遂滿一船。
有金牛出,聲貌莽壯。
釣人被駭,牛因奮勇躍而還潭,鎖乃將盡,釣人以刀斫得數尺。
潭、瀨因此取名。
淮南牛渚津水極深,無可算計,人見一金牛,形甚瑰壯,以金為鎖絆。
廬山自南行十餘裡,有雞山,山有石雞,冠距如生。
道士李鎮於此下住,常寶玩之。
雞一日忽摧毀,鎮告人曰:"雞忽如此,吾其終乎?"因與知故訣別,後月餘遂卒。
三峰最為竦桀,自非清霽素朝,不可望見。
峰下有泉,飛流如舒一匹絹,分映青林,直注山下。
雖纖?不動,其上翛翛,恒凄清風也。
宮亭湖邊傍山間,有石數枚,形圓若鏡,明可以鑒人,謂之石鏡。
後有行人過,以火燎一枚,至不復明,其人眼乃失明。
山陰縣九侯神山上有靈壇,壇前有古井,常無水,及請告神,水即湧出,供用足,乃復漸止。
譙縣城東,因城為台,方二十丈,高八尺,一曰:古之葬也,魏武帝即築以為台,東面墻崩,金玉流出,取者多死,因復築之。
樂安縣故市經荒亂,人民餓死,枯骸填地。
每至天陰將雨,輒聞吟嘯呻嘆聲聒於耳。
平都縣南陂上有冢,行人於陂取得鯉,道逢冢中人來雲:"何敢取吾魚?"奪著車上而去。
廣陵有冢,相傳是漢江都王建之墓也。
常有村人行過,見地有數十具磨,取一具持歸。
暮即叩門求磨甚急,明旦送著故處。
廣陵露白村人,每夜輒見鬼怪,鹹有異形醜惡。
怯弱者莫敢過。
村人怪如此,疑必有故,相率得十人,一時發掘,入地尺許,得一朽爛方相頭。
訪之故老,鹹雲:"嘗有人冒雨送葬,至此遇劫,一時散走,方相頭陷沒泥中。
" 碩縣下有眩潭,以視之眩人眼,因以為名。
旁有田陂,昔有人船行過此陂,見一死蛟在陂上不得下。
無何,見一人,長壯烏衣,立於岸側,語行人雲:"吾昨下陂,不過而死,可為報眩潭。
"行人曰:"眩潭無人,雲何可報?"烏衣人雲:但至潭,便大言之。
"行人如其旨,須臾,潭中有號泣聲。
東萊人性靈,作酒多醇,濁而更清,二人曰以是醇□。
楚文王少時好獵,有一人獻一鷹,文王見之,爪距神爽,殊絕常鷹
道廣五尺,夾樹蘭香。
齋者煮以沐浴,然後親祭,所謂"浴蘭湯"。
海中有金台,出水百丈,結構巧麗,窮盡神工,橫光岩渚,竦曜星漢。
台內有金幾,雕文備置,上有百味之食,四大力神常立守護。
有一五通仙人來,欲甘膳,四神排擊,延而退。
鄴城鳳陽門五層樓,去地二十丈,長四十丈,廣二十丈,安金鳳皇二頭於其上。
石季龍將衰,一頭飛入漳河,清朗見在水底;一頭今猶存 始興縣有臯天子國。
因山崎嶇,十有餘裡,坑塹數重,阡陌交通。
城內堂基碎瓦,柱穿猶存。
東有臯天子冢。
臯天子,未之聞也。
始興縣有睪天子城,城東有冢。
昔有發之者,垂陷,而冢裡有角聲震於外,懼而塞之。
始興靈水,源有湯泉。
每至霜雪,見其上烝氣高數十丈,生物投之,須臾便熟。
泉中常有細赤魚出遊,莫有獲者。
艾縣輔山有溫冷二泉,同出一山之足。
兩泉發源,相去數尺。
熱泉可煮雞豚,冰泉常若冰生。
雙流數丈而合,俱會於一溪。
襄邑縣南瀨鄉,老子之舊鄉也。
有老子廟,廟中有九井,能潔齋入祠者,水溫清隨人意念。
始安熙平縣東南有山,山西其形長狹,水從下注塘,一日再減盈縮,因名為"朝夕塘"。
耒陽縣東北有蘆塘,淹地八頃,其深不可測。
中有大魚,常至五日一躍奮出水,大可三圍,其狀異常。
每躍出水,則小魚奔迸,隨水上岸,不可勝計。
宜都建平二郡之界,有五六峰,參差互出。
上有倚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對。
俗謂二郡督郵爭界於此。
武昌陽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
相傳: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婦攜弱子,餞送此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因以為名焉。
巴丘縣自金岡以上二十裡,名黃金潭,莫測其深;上有瀨,亦名黃金瀨。
古有釣於此潭,獲一金鎖,引之,遂滿一船。
有金牛出,聲貌莽壯。
釣人被駭,牛因奮勇躍而還潭,鎖乃將盡,釣人以刀斫得數尺。
潭、瀨因此取名。
淮南牛渚津水極深,無可算計,人見一金牛,形甚瑰壯,以金為鎖絆。
廬山自南行十餘裡,有雞山,山有石雞,冠距如生。
道士李鎮於此下住,常寶玩之。
雞一日忽摧毀,鎮告人曰:"雞忽如此,吾其終乎?"因與知故訣別,後月餘遂卒。
三峰最為竦桀,自非清霽素朝,不可望見。
峰下有泉,飛流如舒一匹絹,分映青林,直注山下。
雖纖?不動,其上翛翛,恒凄清風也。
宮亭湖邊傍山間,有石數枚,形圓若鏡,明可以鑒人,謂之石鏡。
後有行人過,以火燎一枚,至不復明,其人眼乃失明。
山陰縣九侯神山上有靈壇,壇前有古井,常無水,及請告神,水即湧出,供用足,乃復漸止。
譙縣城東,因城為台,方二十丈,高八尺,一曰:古之葬也,魏武帝即築以為台,東面墻崩,金玉流出,取者多死,因復築之。
樂安縣故市經荒亂,人民餓死,枯骸填地。
每至天陰將雨,輒聞吟嘯呻嘆聲聒於耳。
平都縣南陂上有冢,行人於陂取得鯉,道逢冢中人來雲:"何敢取吾魚?"奪著車上而去。
廣陵有冢,相傳是漢江都王建之墓也。
常有村人行過,見地有數十具磨,取一具持歸。
暮即叩門求磨甚急,明旦送著故處。
廣陵露白村人,每夜輒見鬼怪,鹹有異形醜惡。
怯弱者莫敢過。
村人怪如此,疑必有故,相率得十人,一時發掘,入地尺許,得一朽爛方相頭。
訪之故老,鹹雲:"嘗有人冒雨送葬,至此遇劫,一時散走,方相頭陷沒泥中。
" 碩縣下有眩潭,以視之眩人眼,因以為名。
旁有田陂,昔有人船行過此陂,見一死蛟在陂上不得下。
無何,見一人,長壯烏衣,立於岸側,語行人雲:"吾昨下陂,不過而死,可為報眩潭。
"行人曰:"眩潭無人,雲何可報?"烏衣人雲:但至潭,便大言之。
"行人如其旨,須臾,潭中有號泣聲。
東萊人性靈,作酒多醇,濁而更清,二人曰以是醇□。
楚文王少時好獵,有一人獻一鷹,文王見之,爪距神爽,殊絕常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