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內傳全文

關燈
有耳字。

    非徒苟執,炫洩天道矣。

    本情如此,阿環主臣,願不罪焉。

    阿母《真形》之妙,靈人傳信,天仙寳貴,封之金台,佩入紫微。

    乃經行而前,衛門大虎卻伏抱關出,過太清則振身瑤房。

    左遨滄海,長揖東蒙,右接常陽,下盼版桐。

    泛彼八海,則乘蚪從龍;遊此名山,則眾真奉迎。

    動有雲輪羽蓋,靜可長存永安,至術洪矣。

    初不傳地官,阿母今乃授於淫濁之屍,賜於枯骨之身,可謂太不宜矣!況阿環有六甲下術,唯驅策百靈,緻日月之華精,藏匿形影,化生萬物,出入水火,唾叱杳冥,徹視反聽,收束千精。

    乘虎豹以驅馳,採月華以長生。

    隱淪八地,回倒辰星,久視輕身,與天相傾耳。

    安得及太上之靈書,八會之奇文乎?用之眇邈,可以遊景靈之宮,紛紛飆飆,登流霞之堂臣。

    五嶽之主,挹蕊醴之觴,駕九龍以虛騰,落紫鴻而元翔耶?&rdquo王母笑曰:&ldquo先失自可恕乎?&rdquo 上元夫人即命侍女紀離容,徑到扶廣山,敕青真小童,出六甲左右靈飛緻神之方十二事,來以授徹也。

    須臾,侍女還,捧八色玉笈,鳳文之蘊,以出六甲之文。

    六字依《廣記》補。

    元光明曜,真華煒煥。

    雲:&ldquo青真小童問訊弟子阿昌言:向奉詣《廣記:使。

    絳河,攝南真七元君,檢校群龍猛獸之數,事畢過門受教。

    承阿母相邀,詣劉徹家,不意天靈至尊,乃復下降於臭濁中也。

    不審起居比來二字依《廣記》補。

    文瀾閣本二字在起居上。

    如何?二字《廣記》倒。

    侍女紀離容至,雲:尊母此字依《廣記》補。

    欲得金書秘字六甲靈飛左右策精之文十二事,欲授劉徹。

    四字依《廣記》補。

    輒封一通付信曰:二字依《廣記》補。

    徹雖有心求慕,實非仙才。

    詎宜以此術傳洩於行屍乎?阿昌近在帝處,見有上言者甚眾,雲:山鬼哭於藂林,孤魂號於絕域,《類說》絕作異。

    興師旅而族有功,忘賞勞而刑士卒。

    縱橫白骨,煩藏本:奢。

    依《廣記》改。

    擾黔首,淫酷自恣,罪已彰於太上,怨已見於天氣。

    囂言互聞,必不得度世也。

    真尊見敕,不敢違耳。

    &rdquo王母笑《廣記》:嘆。

    曰:&ldquo言此子者誠多愆,《廣記》:然。

    屬下讀。

    帝亦不必推也。

    夫好道慕仙者,精誠志念,齋戒思愆,輒除過一月;克己反善,奉敬真神,存真守一,行此一月,輒除過一年。

    徹念道累年,齋亦勤積,《廣記》:矣。

    屢禱名山真靈,願求度脫,校計功過,殆以相掩。

    但自今已去,勤修至誠,奉上元夫人之言,不宜復奢淫暴虐,使萬兆勞殘,冤魄《廣記》:魂。

    窮鬼,有被掘之訴,流血之屍,忘功賞之辭耳。

    &rdquo 於是上元夫人離《廣記》:下。

    席起立,手執八色玉笈,鳳文之蘊,仰天向帝而祝曰:&ldquo九天浩洞,太上耀靈。

    神照玄寂,清虛朗明。

    登虛者妙,守氣者生,至念道臻,寂感真誠。

    役神形辱,安精年榮。

    授徹靈飛,及此六丁。

    左右招神,天光策精。

    可以步虛,可以隱形,長生久視,還白留青。

    我傳有四萬之紀,授徹,傳在四十之齡。

    違犯洩漏,禍必族傾。

    反是天真,二句依《廣記》補。

    必沉幽冥。

    藏本沉下有於字,依《廣記》刪。

    爾其慎禍,藏本:必慎其禍。

    依《廣記》改。

    敢告劉生。

    爾師主是《廣記》有真字。

    青童小君,太上中黃道君之師真,元始天王入室弟子也。

    姓延陵,名陽,字庇華。

    形有嬰孩之貌,故仙官以青真小童為藏本:之。

    依《廣記》改。

    號。

    其為器也,環朗洞照,聖周萬変。

    元鏡幽鑒,才為真隽。

    遊於扶廣,權此始運。

    宮館元圃,治仙職分。

    子存師君,從爾所願,不存所授,命必傾隕。

    &rdquo《廣記》:淪。

    上元夫人祝畢,乃一一手指所施用節度,以示帝焉。

    以字焉字,並依《廣記》補。

     第一篇,有五帝六甲左右靈飛之符。

     第二篇,有六丁通真遁虛玉女之箓。

     第三篇,有太陽六戊招神天光策精之書。

     第四篇,有左乙混沌東蒙之文。

     第五篇,有右庚素收攝藏本:撮。

    依後文改。

    殺之律。

     第六篇,有壬癸六遁隱地八術之方。

     第七篇,有丙丁入火九赤班紋之符。

     第八篇,有六辛入金緻黃水月華之法。

     第九篇,有六己石精金光藏影化形之方。

     第十篇,有子午卯酉八稟十訣六靈威儀。

     第十一篇,有辰戌醜未地真曲素之訣,長生紫書三五順行。

     第十二篇,有寅申巳亥紫度炎光內視中方。

     凡十二事都畢,因復告帝曰:&ldquo夫五帝者,方面之天精;六甲者,藏本及《廣記》並無此字,俗刻本有之,應考。

    六位之通靈。

    太陰有潛空之妙,遁靈履機之神,秋含春挺,千真之生。

    動則寂應成波,靜則川陵緬平。

    所以毫末不移,浩嶽可傾赫哉!太陽之招神,策萬靈而驅馳,六戊飛而神暢。

    天光因景以揚暉,西鄉激電而砰磕,東桑空震以成雷。

    蓋陽靈之昺赫,實九天之元威。

    左乙混洞,萬物始通,陽微其升,蒼暉應龍。

    輕雲揚景,飆胎潛風。

    神妙集於有宅,真感應而必鐘。

    萬春回始,是為東蒙。

    右庚素秋,斂散聚氣,攝萬神而我役。

    白虎動以彭勃,少女起而通真。

    延九天之眄視,金精地靈,來為身衛。

    馘彼邪惡,故稱攝殺之律。

    壬癸六遁,沉淪無根,藏蔽萬鋒,移行邱山,隱地匿影,崩流塞川,八術六奇,萬勝常全,佩我六遁,久視長存。

    丙丁入火,淩煙雲漢,九赤龍書,翳蔚朗煥。

    爾用斑符,緻千靈以朝謁;乃由丙神,回丹火以衝散。

    炎光上術,妙乎異覌,六辛入金,飛害銷磨。

    緻日精,得陽光之珠;求月魄,獲黃水之華。

    能緻八石之靈菌,能引扶桑之丹霞。

    酣雲漿於丹庭,騰碧川於元河。

    其用少矣!有益蓋多。

    佩此六辛,必造我家。

    六巳石精,金液流光,変化萬端,千載孰當!佩我六巳,易形遊行,長生畢天,無復始終。

    玄哉已書,甚要難衝,子午卯酉,大神四界,方面峙鎮,八稟十訣。

    降靈之來,必由齋祭。

    萬事取成於精慎,千神求通於此術。

    知我名字,天人可緻。

    醜辰未戌,地真之符。

    遊行五嶽,當用紫書。

    曲素訣辭,可以淩虛。

    三五順行,與靈同車。

    寅申己亥,可禳飛災。

    紫度炎光,內視反聽。

    神辭通達,六甲收攝。

    地司遊天,踐地,與真。

    不疑夫此十二事者,上帝封於元景之台,子其秘慎之焉!&rdquo 王母曰:&ldquo此皆太靈群文,並三天太上所撰,或三皇天真所造校定,或九天文母真人赤童所出。

    此輩書符,藏藏本有之字,依《廣記》刪。

    於紫陵之台,隱以靈壇之房,封以華琳之函,韞以蘭簡《廣記》:繭。

    之帛,約以北《廣記》:紫。

    羅之素,印以太帝之玺。

    諸名真貴靈下遊山川,看林岫以眇視,察有心之學夫。

    或告之以道德,或傳之以天符。

    諸學道未成者,受此書文,聽四十年授一人;如無其人,八十年可頓授二人。

    得道者,四百年授一人,無其人,八百年並授二人。

    得仙者,四千年授一人,如無其人,八千年可頓授二人。

    得真者,四萬年授一人,如無其人,八萬年頓授二人。

    升太上者,四十萬年授一人。

    傳非其人,是為洩天道,可授而《廣記》:得其人。

    不傳,是為閉《廣記》:蔽。

    下同。

    天寶。

    不計限而妄授者,是為輕天老。

    受而不敬,是為慢天藻。

    洩、閉、輕、慢,四者取死之刀斧,延禍之車乘也。

    洩之《廣記》無。

    者身死《廣記》有於字。

    道路,受土《廣記》:上。

    刑而骸裂。

    閉則目盲耳聾於來生,《廣記》:世。

    命凋枉而卒歿。

    輕則鐘禍於父母,詣玄都而考罰;慢則暴終而墮惡道,生棄疾於後世。

    復有愈茲罪者,則宗斷而族滅。

    同道謂之天親,同心謂之地愛。

    為道者當相親授,共均榮辱,營守真一,珍惜精液,恭養和氣,氣全神歸,心齊靈會。

    如其不爾,天降爾癘,此皆道之科禁,今故《廣記》:故以。

    相誡,不可不慎!然此法宜傳,但當以年限齊之爾。

    若便有其人,不必須限訖而授之也。

    汝欲授《五嶽真形》者,董仲舒似其人也。

    欲行六甲靈飛左右之符者,可傳李少君。

    此二人,得道者也。

    &rdquo 王母又命侍女宋靈賓更取一圖與帝,靈賓探懷中得一卷,盛以雲錦之囊,形書精明,俱如向巾器中者。

    王母起立,手以付帝。

    又祝曰:&ldquo天高地卑,五嶽鎮形。

    元津激炁,滄澤元精。

    天回九道,六和長平。

    太上八會,飛天之成。

    真仙節信,由茲通靈。

    洩墜滅腐,寶歸長生。

    徹其慎之,敢告劉生!&rdquo祝畢,授帝。

    帝拜稽首,王母曰:&ldquo夫始學道符者,宜別祭五嶽諸仙真靈潔齋而佩之。

    今亦以六甲雜事須用節度相與,可明依案之也。

    若女遂克明正身,反惡修善,後三年七月,後原作復,依《類說》改。

    更來告女要道也。

    &rdquo須臾,殿南朱雀窗中,忽有一人來窺看仙官。

    帝驚問:&ldquo何人?&rdquo王母曰:&ldquo女不識此人耶?是女侍郎東方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