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內傳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不能爾,無所言矣。
&rdquo 帝下席跪謝曰:&ldquo臣受性兇頑,生長亂濁,面墻不啟,無由開達。
然貪生畏死,奉靈敬神。
今日受教,此乃天也。
輒戢聖令《廣記》:徹戢聖命。
以為身範,是小醜之臣當獲生活,唯垂哀護,願賜元元。
&rdquo夫人使帝還坐。
王母謂夫人曰:&ldquo卿之戒言,《廣記》:為戒。
言甚急切,更使未解之人,畏於至意。
&rdquo夫人曰:&ldquo若其志道,將以身投餓虎,忘軀破滅,蹈火履水,固於一志,必無憂也。
若其無忠志,《廣記》:若其志道。
則心疑真信,《廣記》:心凝真性。
嫌惑之徒,勿《廣記》:不。
畏急言。
急言之發,欲成其志耳。
阿母既有念,必當賜以屍解之方耳。
&rdquo王母曰:&ldquo此子勤心已久,而不遇良師,遂欲毀其正志,當疑天下必無仙人。
是故發我二字《廣記》倒。
閬宮,暫捨塵濁,既欲堅其仙志,又欲令向化不惑也。
今日相見,令人念之。
至於屍解下方,吾甚不惜。
復《廣記》:後。
三年,吾必欲賜以成丹半劑,石象散一具,與之則徹不得復停。
當今匈奴未彌,邊陲有事,何必令其倉卒捨天下之尊,而便入林岫也。
但當問篤向之志,必卒何如。
如其回改,吾方數來。
&rdquo王母因撫帝背曰:&ldquo女用上元夫人至言,必得長生,可不勖勉。
&rdquo《廣記》有耶字。
帝跪曰:&ldquo徹書之金簡,以身模《廣記》:佩。
之焉。
&rdquo帝又見王母巾笈《類說》:巾箱。
中,有卷子小書,《廣記》有一卷書。
盛以紫錦之囊。
帝問:&ldquo此書是仙靈之方邪?不審其目,可得瞻眄否?&rdquo此字依《廣記》補。
王母出以示之曰:&ldquo此《五嶽真形圖》也。
昨青城諸仙就我求請,二字《廣記》倒。
今此字依《廣記》補。
當過以付之。
乃三天太上所出,其文秘禁極重,其字依《類說》補。
豈女穢質所宜佩乎?今且與汝《靈光生經》,可以通神勸志《廣記》:心。
也。
&rdquo帝下地叩頭,固請不已。
王母曰:&ldquo昔上皇清虛元年,三天太上道君下覌六合,瞻河海之短長,二字《廣記》倒。
察邱嶽《廣記》:山。
之高卑,藏本有名字。
依《廣記》刪。
立天柱而依《廣記》補。
安於地理,植五嶽而擬諸鎮輔,貴昆陵以捨靈仙,尊藏本:遵。
依《廣記》改。
蓬邱以館真人,安水神乎《廣記》:於。
極陰之源,棲太帝於扶桑之墟。
於是方丈之阜,為理命之室;滄浪海島,養九老之堂。
祖瀛元炎,長元流生,鳳麟聚窟,各為洲名。
並在滄流大海元津之中,水則碧黑俱流,波則振蕩群精。
諸仙玉女,聚於《廣記》:居。
滄溟,其名難測,其實分明。
乃因川源之規矩,睹河嶽之盤曲。
陵回阜轉,山高隴長,周旋委蛇,《廣記》:逶迤。
形似書字。
是故因象制名,定實之號。
畫《廣記》:書。
形秘於元台,而出為靈真之信。
諸仙佩之,皆如傳章,道士執之,經行山川。
百神群靈,尊奉親迎。
女雖不正,然數訪山澤,叩求之志,不忘於道。
欣子有心,今以相與,當深奉慎,如事君父,洩示凡夫,必緻禍及也。
&rdquo藏本及作考,依《廣記》改。
又,文瀾閣本作&ldquo禍必及也&rdquo。
上元夫人語帝曰:&ldquo阿母今以瓊笈妙蘊,發紫台之文,賜女八會之書,《五嶽真形》,可謂至珍且貴,上帝之元覌矣。
子自非受命合神,弗見此文。
今雖得其真形,覌其妙理,而無五帝六甲左右靈飛之符,太陰六丁通真遁虛《廣記》:逐靈。
玉女之箓,太陽六戊招神天光策精之書,左乙混沌東蒙之文,右庚素收攝藏本:撮。
依《廣記》改。
殺之律,壬癸六遁隱地八術丙丁入火九赤班之符,六辛入金緻黃水月華之法,六己石精金光藏影化形之方,子午卯酉八稟十訣,六靈威儀醜辰未戌地真素訣,長生紫書,三五順行寅申巳亥紫度炎光內視中方。
凡闕此十二事者,《廣記》有當字。
何以召山靈,朝地神,總攝萬精,驅策百鬼,來《廣記》:束。
虎豹,役蛟龍乎?子所謂適知其一、未見其他也。
&rdquo 帝下席叩頭曰:&ldquo徹下土濁民,不識清真,今日聞道,是生命會遇。
聖母今當賜與《廣記》:以。
《真形》,修以度世。
夫人今告徹,應須五帝六甲六丁六戊緻靈之術,既蒙啟發,宏益無量。
唯願告誨,濟臣飢渴。
得使已枯之木,蒙靈陽之潤;焦炎之草,幸甘雨之溉。
不敢多陳,願賜指授。
&rdquo上元夫人曰:&ldquo我無此文也。
昔曾扶廣山見青真小童,有此金書秘字,雲求道益命,千端萬緒,皆須五帝六甲靈飛之術,六丁六壬名字之號,得以請命延算,長生久視,驅策眾靈,役使百神者也。
其無六甲要事,唯守《真形》者,於通靈之來,必無階矣。
女有心可念,故相告篇目耳。
幸復廣加搜訪焉。
&rdquo帝固請不已,叩頭流血。
上元夫人曰:&ldquo吾無此文,所以相示十二事者,欲令女廣尋博求,以參《真形》之用耳。
&rdquo 王母乃告上元夫人曰:&ldquo夫《真形》寶文靈官所貴。
此子守求不已,誓以必得。
故虧科禁,特以與之。
然五帝六甲,通真招神,此術眇邈,必藏本有當字。
依《廣記》刪。
須精《廣記》:清。
潔至誠,殆非流濁所宜施行。
吾今既賜徹以《真形》,夫人藏本有今字。
依《廣記》刪。
當授《廣記》有之字。
以緻靈之途矣。
吾嘗憶昔日與夫人共登元隴朔野,及曜真之山,視王子童,王子童藏本:立。
依上文改。
乃就吾請求二字《廣記》倒。
太上隱書。
吾以三元秘言,不可傳洩於中仙,夫人時亦有言,見守《廣記》無。
助《廣記》有於字。
子童之言志矣。
吾既難違來意,不獨執惜。
至於今日之事,有以相似。
後造朱火丹陵,食靈瓜,其味甚好,憶此未久,而已七千歲矣。
夫人既已告徹篇目十二事畢,必當匠而成之,何緣二字《廣記》倒。
令人主稽顙《廣記》:首。
請乞,叩頭流血耶?&rdquo上元夫人曰:&ldquo阿環不苟惜,向不持來耳。
此是太虛群文真人赤童所出,傳之既自有男女之限禁,又宜授得道者。
恐徹下才,未應用《廣記》:得。
此耳。
&rdquo 王母色不平,乃曰:&ldquo若天禁漏洩,犯違明科,傳必其人,授必知真者,何緣夫人向下才而說靈飛之篇目乎?妄言則漏,妄說則洩,說《廣記》:洩。
而不傳,是謂衒天道,此禁豈輕於傳也?《廣記》:耶。
別敕三官司直推夫人之輕洩也。
吾之《五嶽真形》文,乃太上天皇所出,其文寶妙而為天仙之信,豈復應下授之於劉徹也耶?直以《廣記》有徹字。
孜孜之心,數請川嶽,勤修齋戒,以求神仙之應。
志在度世不遭明師。
故吾等有以下眄之耳。
至於教仙之術,不復限惜而弗傳。
夫人但有緻靈之方,能獨執之乎?吾今所以授徹《真形》文者,非謂其必能得道,欲使其精誠有驗,求仙之不惑,可以誘進向化之徒。
又欲令悠悠者知天地間有此自夫人但有緻靈之方靈字起至此,藏本並脫去,依《廣記》補。
靈真之事,足以卻不信之狂夫耳。
吾意在是矣。
《廣記》:此也。
然此子性氣淫暴,服精不純,何能得成真仙,浮空參差十方乎?勤而行之,適足以不死耳。
《廣記》:適可度於不死耳。
明科所雲:非長生難也,聞道難;非聞道難也,行之難,非行之難也,終之難。
良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必巧;明師能授人妙術,不能使人必為。
何足藏本有其字,依《廣記》刪。
隱之也。
《廣記》:耶。
夫人不當憶向為長桑公子請吾求八光揮疾藥玉樹方乎?&rdquo 上元夫人有慚色,跪謝曰:&ldquo謹受命矣。
但五字依《廣記》補。
阿環昔幼學道於廣都之邱,建木丹誠術數未成之時,倒景君、無常先生。
此二人,蓋太清元和天之靈官也。
見授六甲左右靈飛方十二事。
初授之日,二君告阿環曰:初學道者,聽四十年一傳;得道者,四百年一傳;得仙者,四千年一傳;得真者,四萬年一傳;得升太上者,四十萬年一傳。
女受傳女,男受傳男,太上科禁,已表於昭生之符矣。
阿環受書以來,凡傳六十八女子,賢大女郎抱蘭,即阿環之弟子也。
阿環所授者,固不可以授男也。
伏見扶廣山青真小童,往受藏本:授。
依《廣記》改。
太微中元君五帝六甲靈飛遁虛天光左右策精等方,凡十二事,與阿環所受者同。
文二字《類說》倒。
一無異也。
青真,男官也,未聞復有所授。
此子先是阿環學入火弟子,《廣記》:青真是環入火弟子,所受六甲未聞別授於人,彼男官也。
文與藏本異。
今正敕取,《廣記》有之將二字。
以授徹也。
先所以告徹篇目者,意是愍其有心,將欲堅其專氣,令且廣求。
他日與之,亦欲以男授男,承科而行,既勤而獲,《廣記》:使勤而方獲。
令知天真之珍貴。
《廣記》
&rdquo 帝下席跪謝曰:&ldquo臣受性兇頑,生長亂濁,面墻不啟,無由開達。
然貪生畏死,奉靈敬神。
今日受教,此乃天也。
輒戢聖令《廣記》:徹戢聖命。
以為身範,是小醜之臣當獲生活,唯垂哀護,願賜元元。
&rdquo夫人使帝還坐。
王母謂夫人曰:&ldquo卿之戒言,《廣記》:為戒。
言甚急切,更使未解之人,畏於至意。
&rdquo夫人曰:&ldquo若其志道,將以身投餓虎,忘軀破滅,蹈火履水,固於一志,必無憂也。
若其無忠志,《廣記》:若其志道。
則心疑真信,《廣記》:心凝真性。
嫌惑之徒,勿《廣記》:不。
畏急言。
急言之發,欲成其志耳。
阿母既有念,必當賜以屍解之方耳。
&rdquo王母曰:&ldquo此子勤心已久,而不遇良師,遂欲毀其正志,當疑天下必無仙人。
是故發我二字《廣記》倒。
閬宮,暫捨塵濁,既欲堅其仙志,又欲令向化不惑也。
今日相見,令人念之。
至於屍解下方,吾甚不惜。
復《廣記》:後。
三年,吾必欲賜以成丹半劑,石象散一具,與之則徹不得復停。
當今匈奴未彌,邊陲有事,何必令其倉卒捨天下之尊,而便入林岫也。
但當問篤向之志,必卒何如。
如其回改,吾方數來。
&rdquo王母因撫帝背曰:&ldquo女用上元夫人至言,必得長生,可不勖勉。
&rdquo《廣記》有耶字。
帝跪曰:&ldquo徹書之金簡,以身模《廣記》:佩。
之焉。
&rdquo帝又見王母巾笈《類說》:巾箱。
中,有卷子小書,《廣記》有一卷書。
盛以紫錦之囊。
帝問:&ldquo此書是仙靈之方邪?不審其目,可得瞻眄否?&rdquo此字依《廣記》補。
王母出以示之曰:&ldquo此《五嶽真形圖》也。
昨青城諸仙就我求請,二字《廣記》倒。
今此字依《廣記》補。
當過以付之。
乃三天太上所出,其文秘禁極重,其字依《類說》補。
豈女穢質所宜佩乎?今且與汝《靈光生經》,可以通神勸志《廣記》:心。
也。
&rdquo帝下地叩頭,固請不已。
王母曰:&ldquo昔上皇清虛元年,三天太上道君下覌六合,瞻河海之短長,二字《廣記》倒。
察邱嶽《廣記》:山。
之高卑,藏本有名字。
依《廣記》刪。
立天柱而依《廣記》補。
安於地理,植五嶽而擬諸鎮輔,貴昆陵以捨靈仙,尊藏本:遵。
依《廣記》改。
蓬邱以館真人,安水神乎《廣記》:於。
極陰之源,棲太帝於扶桑之墟。
於是方丈之阜,為理命之室;滄浪海島,養九老之堂。
祖瀛元炎,長元流生,鳳麟聚窟,各為洲名。
並在滄流大海元津之中,水則碧黑俱流,波則振蕩群精。
諸仙玉女,聚於《廣記》:居。
滄溟,其名難測,其實分明。
乃因川源之規矩,睹河嶽之盤曲。
陵回阜轉,山高隴長,周旋委蛇,《廣記》:逶迤。
形似書字。
是故因象制名,定實之號。
畫《廣記》:書。
形秘於元台,而出為靈真之信。
諸仙佩之,皆如傳章,道士執之,經行山川。
百神群靈,尊奉親迎。
女雖不正,然數訪山澤,叩求之志,不忘於道。
欣子有心,今以相與,當深奉慎,如事君父,洩示凡夫,必緻禍及也。
&rdquo藏本及作考,依《廣記》改。
又,文瀾閣本作&ldquo禍必及也&rdquo。
上元夫人語帝曰:&ldquo阿母今以瓊笈妙蘊,發紫台之文,賜女八會之書,《五嶽真形》,可謂至珍且貴,上帝之元覌矣。
子自非受命合神,弗見此文。
今雖得其真形,覌其妙理,而無五帝六甲左右靈飛之符,太陰六丁通真遁虛《廣記》:逐靈。
玉女之箓,太陽六戊招神天光策精之書,左乙混沌東蒙之文,右庚素收攝藏本:撮。
依《廣記》改。
殺之律,壬癸六遁隱地八術丙丁入火九赤班之符,六辛入金緻黃水月華之法,六己石精金光藏影化形之方,子午卯酉八稟十訣,六靈威儀醜辰未戌地真素訣,長生紫書,三五順行寅申巳亥紫度炎光內視中方。
凡闕此十二事者,《廣記》有當字。
何以召山靈,朝地神,總攝萬精,驅策百鬼,來《廣記》:束。
虎豹,役蛟龍乎?子所謂適知其一、未見其他也。
&rdquo 帝下席叩頭曰:&ldquo徹下土濁民,不識清真,今日聞道,是生命會遇。
聖母今當賜與《廣記》:以。
《真形》,修以度世。
夫人今告徹,應須五帝六甲六丁六戊緻靈之術,既蒙啟發,宏益無量。
唯願告誨,濟臣飢渴。
得使已枯之木,蒙靈陽之潤;焦炎之草,幸甘雨之溉。
不敢多陳,願賜指授。
&rdquo上元夫人曰:&ldquo我無此文也。
昔曾扶廣山見青真小童,有此金書秘字,雲求道益命,千端萬緒,皆須五帝六甲靈飛之術,六丁六壬名字之號,得以請命延算,長生久視,驅策眾靈,役使百神者也。
其無六甲要事,唯守《真形》者,於通靈之來,必無階矣。
女有心可念,故相告篇目耳。
幸復廣加搜訪焉。
&rdquo帝固請不已,叩頭流血。
上元夫人曰:&ldquo吾無此文,所以相示十二事者,欲令女廣尋博求,以參《真形》之用耳。
&rdquo 王母乃告上元夫人曰:&ldquo夫《真形》寶文靈官所貴。
此子守求不已,誓以必得。
故虧科禁,特以與之。
然五帝六甲,通真招神,此術眇邈,必藏本有當字。
依《廣記》刪。
須精《廣記》:清。
潔至誠,殆非流濁所宜施行。
吾今既賜徹以《真形》,夫人藏本有今字。
依《廣記》刪。
當授《廣記》有之字。
以緻靈之途矣。
吾嘗憶昔日與夫人共登元隴朔野,及曜真之山,視王子童,王子童藏本:立。
依上文改。
乃就吾請求二字《廣記》倒。
太上隱書。
吾以三元秘言,不可傳洩於中仙,夫人時亦有言,見守《廣記》無。
助《廣記》有於字。
子童之言志矣。
吾既難違來意,不獨執惜。
至於今日之事,有以相似。
後造朱火丹陵,食靈瓜,其味甚好,憶此未久,而已七千歲矣。
夫人既已告徹篇目十二事畢,必當匠而成之,何緣二字《廣記》倒。
令人主稽顙《廣記》:首。
請乞,叩頭流血耶?&rdquo上元夫人曰:&ldquo阿環不苟惜,向不持來耳。
此是太虛群文真人赤童所出,傳之既自有男女之限禁,又宜授得道者。
恐徹下才,未應用《廣記》:得。
此耳。
&rdquo 王母色不平,乃曰:&ldquo若天禁漏洩,犯違明科,傳必其人,授必知真者,何緣夫人向下才而說靈飛之篇目乎?妄言則漏,妄說則洩,說《廣記》:洩。
而不傳,是謂衒天道,此禁豈輕於傳也?《廣記》:耶。
別敕三官司直推夫人之輕洩也。
吾之《五嶽真形》文,乃太上天皇所出,其文寶妙而為天仙之信,豈復應下授之於劉徹也耶?直以《廣記》有徹字。
孜孜之心,數請川嶽,勤修齋戒,以求神仙之應。
志在度世不遭明師。
故吾等有以下眄之耳。
至於教仙之術,不復限惜而弗傳。
夫人但有緻靈之方,能獨執之乎?吾今所以授徹《真形》文者,非謂其必能得道,欲使其精誠有驗,求仙之不惑,可以誘進向化之徒。
又欲令悠悠者知天地間有此自夫人但有緻靈之方靈字起至此,藏本並脫去,依《廣記》補。
靈真之事,足以卻不信之狂夫耳。
吾意在是矣。
《廣記》:此也。
然此子性氣淫暴,服精不純,何能得成真仙,浮空參差十方乎?勤而行之,適足以不死耳。
《廣記》:適可度於不死耳。
明科所雲:非長生難也,聞道難;非聞道難也,行之難,非行之難也,終之難。
良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必巧;明師能授人妙術,不能使人必為。
何足藏本有其字,依《廣記》刪。
隱之也。
《廣記》:耶。
夫人不當憶向為長桑公子請吾求八光揮疾藥玉樹方乎?&rdquo 上元夫人有慚色,跪謝曰:&ldquo謹受命矣。
但五字依《廣記》補。
阿環昔幼學道於廣都之邱,建木丹誠術數未成之時,倒景君、無常先生。
此二人,蓋太清元和天之靈官也。
見授六甲左右靈飛方十二事。
初授之日,二君告阿環曰:初學道者,聽四十年一傳;得道者,四百年一傳;得仙者,四千年一傳;得真者,四萬年一傳;得升太上者,四十萬年一傳。
女受傳女,男受傳男,太上科禁,已表於昭生之符矣。
阿環受書以來,凡傳六十八女子,賢大女郎抱蘭,即阿環之弟子也。
阿環所授者,固不可以授男也。
伏見扶廣山青真小童,往受藏本:授。
依《廣記》改。
太微中元君五帝六甲靈飛遁虛天光左右策精等方,凡十二事,與阿環所受者同。
文二字《類說》倒。
一無異也。
青真,男官也,未聞復有所授。
此子先是阿環學入火弟子,《廣記》:青真是環入火弟子,所受六甲未聞別授於人,彼男官也。
文與藏本異。
今正敕取,《廣記》有之將二字。
以授徹也。
先所以告徹篇目者,意是愍其有心,將欲堅其專氣,令且廣求。
他日與之,亦欲以男授男,承科而行,既勤而獲,《廣記》:使勤而方獲。
令知天真之珍貴。
《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