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內傳全文

關燈
我鄰家小兒也。

    性多滑稽,曾三來偷此桃。

    此子昔為太上仙官,太上四字依《類說》補。

    令到方丈山此字依《類說》補。

    助三天司命收錄仙家。

    朔到方丈,但務山水遊戲,了不共營和氣,擅弄雷電,激波揚風,風雨失時,陰陽錯迕。

    緻令蛟鯨陸行,山崩境壞,海水暴竭,黃鳥宿淵。

    妨農芸田,沉湎玉酒,失部禦之和,虧奉命之科。

    於是九源丈人乃言之於太上,太上遂謫斥,使在人間,去太清之朝,令處臭濁之鄉。

    近金華山二仙人及九疑君,比為陳乞,以行原之。

    &rdquo於是帝乃知朔非世俗之徒也。

     時酒酣周宴,言請粗畢,上元夫人自彈雲林之璈,鳴弦駭調,清音靈朗,玄風四發,乃歌《步元》之曲,辭曰: 昔涉元真道,騰步登太霞。

    負笈造天關,借問太上家。

     忽過紫微垣,真人列如麻。

    綠景清飆起,雲蓋映朱葩。

     蘭宮敞琳闕,碧空啟璚沙。

    丹台結空構,暐暐生光華。

     飛鳳踶甍峙,燭龍倚委蛇。

    玉胎來絳芝,九色紛相拿。

     挹景練仙骸,萬劫方童牙。

    誰言壽有終,扶桑不為查。

     王母又命侍女田四飛《廣記》:非。

    答歌曰: 晟登太霞宮,挹此八玉蘭。

    夕入玄元闕,採蕊掇琅玕。

     濯足匏瓜河,織女立津盤。

    吐納挹景雲,味之當一餐。

     紫微何濟濟,璚輪復朱丹。

    朝發汗漫府,暮宿句陳垣。

     去去道不同,且如體所安。

    二儀設猶存,奚疑億萬椿。

     莫與世人說,行屍言此難。

     歌畢,因告武帝仙官從者姓名,及冠帶執佩物名,所以得知而紀焉。

    至明旦,王母別去。

    上元夫人謂帝曰:&ldquo夫李少君者,專念精進,理妙微密,必得道矣。

    其似未有六甲靈飛之文,女當可以示之。

    &rdquo帝曰:&ldquo諾。

    &rdquo於是夫人與王母同乘而去。

    臨發,人馬龍虎,威儀此二字《廣記》作導從音樂四字。

    如初來時。

    雲氣勃蔚,《廣記》:雲彩郁勃。

    盡為香氣。

    極望西南,良久乃絕。

     於是帝既見王母及上元夫人,乃信天下有神仙之事,亦有欲去世計數矣,而淫色恣性,殺伐不休。

    兆人怨於勞役,死者怨於無辜。

    其年作甘泉宮、通天台,長安蜚廉館。

    朝鮮王攻遼東,都尉乃募天下死罪擊朝鮮。

    八月,甘泉宮內生芝草九莖,詔曰:&ldquo甘泉宮中產芝,九莖聯葉,上帝博臨,不異下房賜朕宏休。

    其大赦天下。

    &rdquo賜雲陽都百戶牛酒,作《芝房》之歌。

    至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人。

    至元封四年,又行幸雍祠五畤。

    至元封五年,行內守。

    《漢書》作南巡守。

    至於盛唐,祠虞舜於九疑,登灊山、天柱山。

    春三月,還至泰山,增封甲子。

    祠高祖於明堂,以配上帝,因朝諸侯王。

    元封六年,行幸回中,作首山宮。

    三月,行幸河東,祠後土。

    又先以元封二年七月七日,西王母、上元夫人下降於武帝,王母授帝《五嶽真形圖》、《靈光生經》,上元夫人授六甲靈飛招真十二事。

    王母及上元夫人見帝之日,多所稱說,或延年之訣,緻神靈之法,或乘虛之數,步元之術,諸要妙辭。

    帝乃自撰《廣記》有集字。

    為一卷,及所授《真形》《經書》六甲靈飛之事。

    帝乃盛以黃金之箱,封以白玉之函,以珊瑚為軸,紫錦為幃囊,安著柏梁台上,數自齋戒整衣服親詣朝拜,燒香盥漱,然後執省之焉。

     帝自受書已來,出入六年,意旨自暢,《廣記》:清暢。

    高韻自許,藏本有雲字,依《廣記》刪。

    以為神真見降,必當度世,《類說》當作獲。

    強悍氣力,不修至誡。

    《廣記》:德。

    乃《廣記》:更。

    興起台館,勞弊百姓,《廣記》:萬民。

    坑殺降卒,《廣記》:坑降殺服。

    遠征夷狄,路盈怨歎,流血臯《廣記》:膏。

    城。

    每事不從王母之深言,上元夫人之妙誡,二真遂不復來也。

    藏本二真作王母,依《類說》改。

    到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藏本:乙醜。

    依《廣記》改。

    與《漢書·武帝紀》合。

    天火燒柏梁台。

    於是《真形圖》、六甲五帝四字依《類說》補。

    《靈飛經》錄十二事、《靈光生經》生字依《類說》補。

    及自撰所受自靈飛經至此十五字,藏本並脫去,依《廣記》補。

    者,凡四卷共函燒失。

    《廣記》:作並函並失。

    《類說》作並燒失不存。

    王母當藏本:嘗。

    依《廣記》改。

    以《廣記》:知。

    武帝不能從訓,故以火災之耳。

    但帝先承王母言,以元封三年七月齋戒,以《五嶽真形圖》授董仲舒登受;帝又承上元夫人言,以元封四年七月齋戒,以五帝六甲靈飛十二事授李少君登寫受,此書得傳行於世者,先傳此二君以存矣。

    帝既失書,悔不行德,自知道喪。

    其後東方朔一旦乘雲龍飛去,同時眾人見從西北上冉冉,二字藏本作一再字,依《廣記》改。

    仰望良久,二字依《廣記》補。

    大霧覆之,不知所在,《廣記》:適。

    帝愈懊惱。

    《類說》惱作恨。

    其年禪蒿裡,祠後土,東臨渤海,望祠蓬萊,仰天自誓,重要靈應,而終無感。

    春,還受計於甘泉,二月,起建章宮。

    夏五月,正曆以正月為歲首,色尚黃,數用五,定官名、協律呂,此本王母意也。

    至太初二年三月,行幸河東,祠後土。

    以太初三年正月行幸,東巡海上。

    夏四月,還,修封泰山。

    以太初四年起明光宮,改號天漢。

    元年正月,行幸河東,祠後土。

    至天漢二年春,行幸東海,還,幸回中。

    三月,行幸泰山,修封祠明堂。

    至太始三年五月,行幸東海,山稱萬歲。

    冬,賜行所道戶錢五千餘,鰥寡孤獨者,人帛一匹。

    太始四年三月,行幸泰山,祠西王母,求靈應。

    征和四年春,行幸東萊,臨大海,清齋,祀王母、上元夫人求應亦不得。

    還,行幸泰山,修封。

    庚寅,祀於明堂,改號後元。

    元三正月,行幸甘泉宮,郊泰畤。

    秋七月,地震。

    湧泉。

    二年春,朝諸侯王於甘泉宮,賜宗室。

    二月,帝疾,行幸盩厔《廣記》有西憩二字。

    五柞宮。

    丁卯,帝崩,入殯未央《廣記》有宮字。

    前殿。

     三月,葬茂陵。

    山陵之夕,帝棺自動而有聲,聞宮外,如此數過。

    《廣記》:遍。

    又有芳香之氣異常。

    陵畢,於是墳埏間大霧,門《廣記》有柱字。

    壞。

    霧經一月許日。

    帝冢中先有一玉箱,一玉杖,此是西胡康渠王所獻,帝甚愛之,故入梓宮中。

    其後四年,有人於扶風市中買得此二物。

    帝時左右侍人,有識此物,是先帝所珍玩者,自此是西胡康渠王至此,藏本但雲此二物是帝所蓄用者,忽出在世間,人見其志雲雲,與《廣記》文異。

    蓋二書互有刪改,遂令彼此參差,難於歸並。

    以《廣記》所引文較詳,故從之。

    告之有司,《廣記》:因認以告。

    有司詰辭,《廣記》:之。

    買者,乃商人也。

    從關外來詣郿市,《廣記》有其日二字。

    見一人於北車巷《廣記》有中字。

    賣此二物,責素《廣記》:青布。

    三十匹,錢九萬,即售之。

    度實不知賣箱杖主名,昨來洛市,因見詰此二物,事實如辭。

    《廣記》:此。

    有司以聞,二物簿入官,遺商人勿問。

    《廣記》:商人放還,詔以二物付太廟。

    文與藏本異。

    帝未崩時,先詔以雜書四十餘卷,《廣記》:又帝崩時遺詔以雜經三十餘卷。

    常所讀玩者,使隨身斂於棺內。

     至元康藏本:延康。

    《廣記》:建康。

    並東漢時年號,去武帝遠矣。

    《緯略》作元康,乃宣帝年號也,今從之。

    二年,河東功曹李友,入上黨抱犢山採藥,於岩室中得所葬之書,盛以金箱,書卷後題東覌臣姓名,記書月日,武帝時也。

    河東太守張純,以經箱奏進。

    《緯略》引作張純以箱及書奏上之。

    帝問自武帝時也至此十七字,藏本並脫去,依《廣記》補。

    武帝時《廣記》有左右二字。

    侍臣,有典書《廣記》有中字。

    郎冉登,見書《廣記》:經。

    下同。

    及箱,流涕《廣記》有對字。

    曰:&ldquo此是孝武皇帝殯斂時物也。

    臣當時藏本:時料。

    依《廣記》改。

    以著棺中,《廣記》:梓宮中。

    不知何緣得出耳。

    &rdquo宣帝大愴然驚愕,以書交付武帝廟中。

    其茂陵安完如故,而書箱玉杖忽出地外;又物尚鮮盛,無點污也。

    見之者亦甚惑,不能名之矣。

    按《九郁《廣記》:都。

    龍真經》雲:得仙之下者,皆先死。

    過太陰中,煉屍骸,度地戶,然後乃得屍解去耳。

    按武帝箱杖雜書,先並隨身入椁,乃從無間忽然顯出,貨杖於市,書見山室,自非神変幽妙,孰有《廣記》:能。

    如此者乎?明武帝之死,尚未可知應運靈化。

    此下應有脫文。

    又王莽篡位到地皇二年,莽使通祭漢家諸陵,言符瑞之意,使者到茂陵,聞地中大噫咤而長歎者四,使者悚怖以聞莽。

    莽曰: &ldquo武帝當恨吾祠祭之晚耳。

    &rdquo又特更祭以太牢。

     所葬書目: 《老子經》二卷。

     《太上紫文》十三卷。

     《靈蹻經》六卷。

     《太素中胎經》六卷。

     《天柱經》九卷。

     《六龍步元文》七卷。

     《馬皇受真術》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