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內傳全文

關燈
孝武皇帝,《廣記》句首有漢字。

    景帝子也。

    未生之時,景帝夢一赤彘從雲中下,直入崇芳閣。

    景帝覺而坐閣下,果有赤龍如霧,來蔽戶牖。

    宮內嬪禦,望閣上有丹霞蓊蔚而起,霞滅,見赤龍盤回棟間。

    景帝召占者姚翁以問之。

    翁曰:&ldquo吉祥也。

    此閣必生命世之人,攘夷狄而獲嘉瑞,為劉宗盛主也。

    然亦大妖。

    &rdquo景帝使王夫人移居崇芳閣,欲以順姚翁之言也。

    乃改崇芳閣為猗蘭殿。

    旬餘,景帝夢神女捧日以授王夫人,夫人吞之,十四月而生武帝。

    景帝曰:&ldquo吾夢赤氣化為赤龍,占者以為吉,可名之吉。

    &rdquo至三歲,景帝抱於膝上,撫念之,知其心藏洞徹。

    試問:&ldquo兒樂為天子否?&rdquo對曰:&ldquo由天不由兒。

    願每日居宮垣,在陛下前戲弄,亦不敢逸豫,以失子道。

    &rdquo景帝聞而愕然,加敬而訓之。

    他日,復抱置幾前,試問:&ldquo兒悅習何書?為朕言之。

    &rdquo乃誦伏羲以來群聖所錄陰陽診候,及龍圖龜策數萬言,無一字遺落。

    至七歲,聖徹過人,景帝令改名徹。

     及即位,自景帝子也至此,藏本並脫去,依《廣記》補。

    好長生之術,《廣記》:好神仙之道。

    常祭名山大澤,《廣記》:常禱祈名山大川五嶽。

    按五嶽即名山也,今依藏本。

    以求神仙。

    元封元年正月二字依《廣記》補。

    甲子,祭《廣記》:登。

    嵩山,起神《廣記》:道。

    宮。

    帝齋七日,祠訖乃還。

    至四月戊辰,帝夜閑居承華殿,東方朔、董仲舒侍。

    《廣記》侍作在側二字。

    忽見一女子,著青衣,美麗非常。

    帝愕然問之,女對曰:&ldquo我墉宮玉女王子登也,向為王母所使,從昆山來。

    &rdquo昆山,昆侖山也。

    《廣記》改昆山為昆侖山而刪注。

    語帝曰:&ldquo聞子輕四海之祿,藏本:尊。

    依《廣記》改。

    尋道求生,降帝王之位,而屢禱山嶽。

    勤哉!有似可教者也。

    從今百日清齋,不閑人事,不治也。

    至七月七日,王母暫來也。

    &rdquo帝下席,跪諾。

    言訖,玉此字依《廣記》補。

    女忽然不知所在。

    帝問東方朔:&ldquo此何人?&rdquo朔曰:&ldquo是西王母紫蘭室《廣記》宮。

    玉女,常傳使命,往來扶桑,出入靈州,交關常陽,傳言玄都。

    阿母昔以出配北燭仙人,近又召還,使領命祿,真靈官也。

    &rdquo 帝於是登延靈之台,盛齋存道,其四方之事,權委於冢宰焉。

    至七月七日,乃修除宮掖之內,設座殿上,《廣記》:設坐大殿。

    以紫羅薦地,燔百和之香,張雲錦之帳,《廣記》:幃。

    然九光之燈,設《廣記》:列。

    玉門之棗,酌此字依《廣記》補。

    蒲萄之酒,《廣記》:醴。

    躬監肴物,《廣記》:宮監香果。

    為天官之饌。

    帝乃盛服立於陛《廣記》:階。

    下,敕端門之內,不得妄有二字《廣記》倒。

    窺者。

    內外寂謐。

    靜肅也。

    以俟《廣記》:候。

    雲駕。

     至二唱之後,即二更也。

    《廣記》改二唱為二更而刪注。

    忽天《廣記》:見。

    西南如白雲起,郁然直來,徑藏本:遙。

    依《廣記》改。

    趨宮庭間。

    須臾轉近,聞五字依《廣記》補。

    雲中有簫鼓之聲,人馬之響。

    復半食頃,王母至也。

    縣投殿前,有似鳥集。

    或駕龍虎,或乘音乘。

    獅子,或禦白虎,《廣記》無此二句。

    或騎白麐,音麟。

    或控白鶴,或乘軒藏本:科。

    依《廣記》改。

    車,或乘天馬,此句依《廣記》補。

    群仙數萬,《廣記》:千。

    光耀庭宇。

    既至,從官不復知此字依《廣記》補。

    所在。

    唯見王母乘紫雲之輦,駕九色斑龍,別有五十天仙,側近鵉輿,皆身長一丈,《廣記》:皆長丈餘。

    同執彩毛之節,佩此字依《廣記》補。

    金剛靈玺,戴天真之冠,藏本:帶天策,無之冠二字,依《廣記》補正。

    鹹住殿前。

    《廣記》:下。

    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年可十六七,服青綾之褂,古兮切,裾也,上服。

    容眸流眄,莫見切,邪視也,作盻非。

    神姿清發,真美人也。

    王母上殿,東向坐,著黃錦《廣記》:金。

    袷襡,上夾下蜀,無絮長襦也。

    文采鮮明,光儀淑穆。

    帶靈飛大綬,腰《廣記》有佩字,乃淺人增也。

    後文雲腰流黃揮精之劍。

    分頭《廣記》:景。

    之劍。

    頭上大華結,上花下髻。

    戴太真晨嬰之冠,履元瓊鳳文之舄。

    俗刻有映朗雲棟神光暐曄二句。

    檢《廣記》亦無之,未知所本。

    視之可年卅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藏本:雲。

    依《廣記》改。

    顏絕世,真靈人也。

    下車登床,帝拜跪,二字《廣記》倒。

    問寒溫《廣記》:暄。

    畢,立如也。

    《廣記》無此二字。

     因呼帝共坐,帝南面,向王母。

    母自設膳,膳精非常。

    《廣記》:自設天廚精妙非常。

    豐珍之餚,《廣記》:上果。

    芳華百果,《廣記》:味。

    紫芝萎蕤,華盛貌。

    紛若填樏。

    上音田,下音螺。

    清香之酒,非地上所有,香藏本:甘。

    依《廣記》改。

    氣殊絕,帝不能名也。

    又命侍女《廣記》有更字。

    索桃,《廣記》有果字。

    須臾,以鎜鎜,《廣記》作玉盤二字。

    曾慥《類說》作柈。

    盛《廣記》有仙字。

    桃七枚,《廣記》:顆。

    下同。

    大如鴨子,《廣記》:卵。

    形圓,此字依《廣記》補。

    色青,以呈王母。

    母以四枚與帝,自食三桃。

    桃之甘美,口有盈味。

    帝食輒錄核。

    錄,留也。

    《廣記》改錄為收而刪注。

    母曰:&ldquo何謂?&rdquo《廣記》:王母問帝。

    帝曰:&ldquo欲種之耳。

    &rdquo母曰:&ldquo此桃三千歲《廣記》:年。

    一生實耳,中夏地薄,種之不生如何!&rdquo帝乃止。

    於坐上酒觴數過,《廣記》:遍。

    王母乃命侍女王子登彈八琅之璈,又命侍女董雙成吹雲龢之笙,又命侍女石公子擊昆庭之鐘,又命侍女許飛瓊鼓震靈《類說》:靈虛。

    之簧,侍女阮淩華拊五靈之石,拊,循也。

    石,如鳴球之類也。

    侍女範成君擊洞庭《廣記》:湘陰。

    之磬,侍女段安香作九天之鈞。

    於是眾聲澈朗,靈音駭空。

    又命侍女安法嬰歌元靈之曲。

    其詞曰:&ldquo大象雖寥廓,我把天地戶。

    披雲沉靈輿,倏忽適下土。

    空洞成元音,至靈不容冶。

    太真噓中唱,始知風塵苦。

    頤神三田中,納精六闕下。

    遂乘萬龍輴,藏本椿,依《文選·遊仙詩》注改。

    馳騁眄九野。

    &rdquo 二曲曰:&ldquo元圃遏北台,五城煥嵯峨。

    啟彼無涯津,泛此織女河。

    仰上升絳庭,下遊月窟阿。

    顧眄八落外,指招九雲遐。

    忽已不覺芳,豈寤少與多。

    撫璈命眾女,詠發感中和。

    妙暢自然樂,為此玄雲歌。

    按,上文作元靈。

    韶盡至韻存,真音辭無邪。

    &rdquo 歌畢,帝乃下地叩頭,自陳曰:&ldquo徹武帝自稱名。

    受質不才,沉淪流俗,承禪先業,遂羈世累。

    政事多闕,兆民不和,風雨失節,五穀無實。

    德澤不建,寇盜四海。

    黔首勞斃,戶口減半。

    當非其主,積罪邱山。

    然少好道,仰慕靈仙,未能棄祿委榮,棲迹山林,思絕塵餌,罔知攸向。

    且捨世尋真,鑽啟無師。

    歲月見及,恒慮奄忽。

    不圖天顏頓集,今日下臣有幸得瞻上聖,是臣宿命合得度世。

    願垂哀憐,賜諸不悟,得以奉承切己之教。

    &rdquo 王母曰:&ldquo女音汝,後同。

    能賤榮樂卑,耽虛味道,自復佳耳。

    然女情恣體欲,淫亂過甚,殺伐非法,奢侈其性。

    恣則裂身之車,淫為破年之斧,殺則響對,奢則心爛,欲則神隕,聚穢命斷。

    以子蕞在會切。

    爾之身,而宅滅形之殘,盈尺之材,攻以百仞之害,欲此《類說》無此字。

    解脫三屍,全身永久,難可得也。

    有似無翅之鶯,願鼓翼天池。

    朝生之蟲,而樂春秋者哉!若能蕩此眾亂,撥穢易韻,保神炁於絳府,閉淫宮而開悟,靜奢侈於寂室,愛眾生而不危。

    守茲道戒,思乎靈味,務施惠和,練惜精氣,棄卻浮麗,令百競速遊。

    女行若斯之事,將豈無彷彿也。

    如其不爾,無為抱石而濟長津矣。

    &rdquo帝跪受聖戒:&ldquo請事斯語。

    養生之要,既聞之矣。

    然體非玉石,而無主於恒。

    炁非四時,而常生於內,政當承禦出入,呼吸中適,和液得循,形神靡錯,炁既隨宜,則魂魄不滯。

    若使理合其分,炁甄居延切,察也。

    其適,則形可不枯,宅可不廢。

    昔受道書,具以施業之矣。

    遂不獲真驗,未為巨益,使精神疲於往來,津液勞於出入,歲減其始,月虧其昔,形亦漸凋,神亦廢落。

    是徹不得所奉於口訣,開暗塞於明堂爾。

    不審服禦可以永久者,吐納可以延年者,乞賜長生之術,暫悟於行屍之身。

    若蒙聖誥於即日,臣伏聽麗天之教矣。

    &rdquo王母曰:&ldquo昔先師元始天王時,及閑居登於藂霄之台。

    侍者天皇扶桑大帝君,及九真諸王,十分眾神仙官。

    爰延弟子丹房之內,說元微之言。

    因問我:何為而欲索長存矣?吾因避席叩頭,請問長生之術。

    天王登見,遺以要言,辭深旨幽,實天人之元覌,上帝之奇秘,女今日願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