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傳拾遺卷二

關燈
,處士已去矣,童子亦乘空而飛。

    眾方驚異,顧視煎湯銚子,已成金矣。

    其後亦時有人見思邈者。

     楊伯醜[太平廣記卷十八著錄,三洞群仙錄卷十二「伯醜譚易」條係刪節。

    ] 楊伯醜,馮翊武鄉人。

    好讀易,隱於華山。

    隋開皇初,文帝搜訪逸隱,開其有道,徵至京師,見公卿不為禮,人無貴賤,皆汝之,人不能測。

    帝賜衣,著至朝堂,捨之而去。

    常被髮徉狂,遊行市裡,形體垢穢,未嘗櫛沐。

    亦開肆賣蔔,卦無不中。

    有人失馬,詣伯醜蔔之,伯醜方為太子所召,在途遇之,立為作卦,曰:「可於西市東璧南第三店,為我買魚作鱠,〔當得馬矣〕」[「當得馬矣」。

    據隋書卷七十八本傳補。

    ]。

    如其言詣所指店中,果有人牽所失馬而至,遂擒之。

    何妥嘗與論易,聞妥之言,笑曰:「何用鄭玄、王弼之言乎」?於是〔別〕(測)理辨答[「別」孫校鈔宋本廣記正。

    ],思理玄妙,大異先儒之旨。

    論者謂其有玄機,因問其所學?曰:「太華之下,金天洞中,我曾受羲皇所教之易,與大道玄同,理窮眾妙。

    豈可與世儒常談,而測神僊之旨乎」?數年復歸華山上,後世世有人見之。

     開皇九仙[三洞群仙錄卷七][「開皇九仙」條著錄。

    ] 開皇九仙者,孔丘明、楊元忠、張法樞、吳天印、陳志空、駱法通、鄒武君、謝幽巖、周仙用、鄧希元,當漢楚交兵之際,無栖芘之所,各有修道之志,避世入山,契為兄弟,同遊五嶽,後居洪州西山,皆得仙矣。

    至隋開皇中,鸞鶴儀衛,會於玉笥山中九仙臺上,徘徊終日,一時昇天。

     周隱遙[太平廣記卷六著錄。

    三洞群仙錄卷十六「隱瑤再生」條係刪節。

    ] 周隱遙[「遙」三洞群仙錄作「瑤」。

    ],洞庭山道士。

    自雲甪裡先生之孫。

    山上有其祖甪裡廟甪裡村。

    言其數世得道,嘗居焦山中,學太陰鍊形之道,死於崖窟中。

    〔夢謂〕(囑)其弟子曰[「夢謂」據三洞群仙錄正。

    ]:「檢視我屍,勿令他物所犯,六年後,若再生,當以衣裳衣我」。

    弟子視之,初則臭穢蟲壤,唯五臟不變,依言閉護之;至六年往看,乃身全卻生,弟子備湯沐,以新衣衣之,髮鬒而黑,髭麤而直,若獸髭焉。

    十六年又死如前,更七年復生。

    如此三度,已四十年餘,近八十歲,狀貌如三十許人。

    隋煬帝聞之,徵至東都,頒賜豐厚,恩禮隆異,而懇乞歸山,尋還本郡。

    〔貞〕(真)觀中[「貞」據孫鈔宋本廣記正。

    ],召至長安,於內殿安置,問修習之道?對曰:「臣所修者,匹夫之志,功不及物,利唯一身。

    帝王修道,一言之利,萬國蒙福,得道之效,速於人臣。

    區區所學,非九重萬乘之所修也」。

    懇求歸山,尋亦遂其所適。

     萬寶常[太平廣記卷十四著錄,本出隋書卷七八本傳。

    三洞群仙錄卷八「萬傳八音」條係刪節。

    ] 萬寶常,不知何許人也。

    生而聰穎,妙達鍾律,●工八音。

    常於野中遇十許人,車服鮮麗,麾幢森列,如有所待。

    寶常趨避之,此人使人召至前曰:「上帝以子天授音律之性,將傳八音於季末之世,救將壞之樂,然正始之聲,子未備知也,使鈞天之官,以示子玄微之要」。

    命坐而教以歷代之樂,理亂之音,靡不周述,寶常畢記之。

    良久。

    群僊淩空而去寶常還家,已五日矣。

    自此,人間之樂,無不精究。

    嘗與人同食之際,言及聲律,時無樂器,寶常以食器雜物,以筋扣之,品其高下,宮商畢備,諧〔於〕(作)絲竹「於」據隋書卷七十八,北史卷七十九本傳正。

    ,大為時人所賞。

    歷周〔洎〕(泊)隋「洎」據隋書本傳正。

    ,落拓不仕。

    開皇初,沛國公鄭譯定樂成,奏之,文帝召寶常,問其可否?常曰:「此亡國之音,哀怨浮散,非正雅之聲」。

    極言其不可。

    詔令寶常創造樂器,而其聲率下,不與舊同。

    又雲:「世有周禮旋宮之義,自漢魏以來,知音者皆不能通之」。

    寶常創之,人皆哂笑,於是試令為之,應手成曲,眾鹹嗟異。

    由是損益樂器,不可勝紀,然其聲雅澹,不合於俗,人皆不好,卒寢而不行。

    寶常聽太常之樂,泣謂人曰:「淫厲而哀,天下不久相殺盡」。

    當時海內晏安,天下全盛,人聞其言大為不爾,大業之末,卒驗其事。

    是時鄭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