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帖 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人,著有處野堂文集。
得執筆法,學山谷,空靈瘦硬,然結體傾斜,亦未成家。
何義門未得執筆法,結體雖古,而轉折欠圓勁,特秀蘊不俗,非時流所及。
鄭簠字汝器,号谷口,上元人,以八分擅名。
八分書學漢人,間參草法,為一時名手,王良常不及也。
然未得執筆法,雖足跨越時賢,莫由追蹤先哲。
王良常未得執筆法,專學歐字,匾削浮弱,而乏圓勁。
然結構穩稱,火候純熟,雖未上逼古人,自屬一時好手。
淳化閣中,虞世南數行,似從廟堂碑摹來。
半截、蘭亭二碑,身分最高,須從歐、李寫久,方能臨摹得動。
元秘塔明時漸剝蝕,有秀州曹仲經者,從而洗之,字體遂肥,後刻秀州曹仲經觀數小字,較之未經洗之原拓,風神迥殊。
乘間居士,思翁晚年書,不用力,而結體遒緊,諸作皆不及也。
清晖閣亦是思翁刻帖第一種。
章吉老碑,元章晚年書,極佳,碑頭數大字亦精極。
戲鴻堂初刻木闆被火焚,遂以初拓上石。
今之所傳石本,皆翻刻也。
思翁常不得于鄉人,焚其屋,木闆之被火以此。
同州聖教看去遒勁,然刻手粗躁,終不及雁塔空靈圓靜。
或雲即一本而兩刻之,故結體不爽。
用筆須筆頭過長的,過短則寫字無勢,且不耐久。
高府君碑無書者姓名,字頗清勁。
小字麻姑仙壇懸肘書,故圓而有棱角。
淳化初刻棗木闆,闆有斷處,以木銀錠叩之,拓久則銀錠紋現露紙上。
後賈秋壑得淳化初刻木闆,重摹上石,并其銀錠紋而亦摹之。
初翻甚善,後有冒秋壑本,而屢次翻刻者,則不堪矣。
刻下得淳化初刻木闆,绛帖初刻石本,雖一本,可值百金。
半截碑明時出土,無宋拓。
道因圭峰碑如此結實,保嘗非唐碑中赫赫者,一較大歐,醜态百出,并無穩适處。
可知古人作書之難也。
終是虞、歐、顔、柳、褚、李諸公醇正和平,所以為大家也。
荔子丹如此雄奇,而皆入法,雖中興頌無以過。
書學大原在得執筆法,得法雖臨元、明人書亦佳,否則日摹锺、王無益也。
不得執筆法,雖極作橫撐蒼老狀,總屬皮相。
得執筆法,臨摹八方,轉折皆沉着峭健,不僅襲其貌。
筆提空易單飄,着實易肥夯。
張從申、周天球過僵處,皆着實故也。
予用軟筆七八年,初至京猶用之。
其法以手提管尾,作書極勁健,然太空浮,終屬皮相。
不如用硬筆,其沉着蒼勁處,皆真實境地也。
礬紙書小字,墨宜濃,濃則彩生。
生紙書大字,墨稍淡,淡則筆利。
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膀時人。
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貌似。
學書宜先工楷,次作行草。
學書如窮經,宜先博涉,然後反約。
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繼采諸美。
變動弗拘,乃為不掩性情,自辟門徑。
工追摹而饒性靈,則趣生;恃性靈而厭追摹,則法疏。
學隸書宜從乙瑛碑入手,近人多宗張遷,亦适中。
學隸初臨曹全易飄。
臨晉人小楷,結體方緊。
臨黃庭忌流肥弱。
學書尚風韻,多宗智永、虞世南、褚遂良諸家。
尚沉着,多宗歐陽詢、李邕、徐浩、顔真卿、柳公權、張從申、蘇靈芝諸家。
勿早學米書,恐結體離奇,堕入惡道。
學董不及學趙有牆壁,蓋趙謹于結構,而董多率意也。
學書非謂得執筆法,書即造極。
特己入門,由是精進甚易耳。
登堂入室,煞有功夫在。
初學古人,趨穩适蘊藉,則無氣魄骨力;求氣魄骨力,則不穩适蘊藉,火候難強也。
學書勿惑俗議,俗人不愛,而後書學進。
古人作書,筆力間架俱備。
今人有間架而無筆力。
風姿宕往每乏蒼勁,筆力蒼勁辄少風姿,書趨沉着,忌似蘇靈芝輩肥軟。
剛勁忌野,清勁忌薄。
楷書結構極難,而行草亦不易。
孫過庭雲:始于平正,中則險絕,終歸平正。
須知始之平正,結構死法;終之平正,融會變通而出者也。
歐、褚真書參八分,智永、虞世南、顔魯公書,折作轉筆,又間參篆籀。
懷素草參篆籀,右軍草書轉多折筆,又間參八分。
于此見體格多變,宗尚難拘。
作草書執筆高,
得執筆法,學山谷,空靈瘦硬,然結體傾斜,亦未成家。
何義門未得執筆法,結體雖古,而轉折欠圓勁,特秀蘊不俗,非時流所及。
鄭簠字汝器,号谷口,上元人,以八分擅名。
八分書學漢人,間參草法,為一時名手,王良常不及也。
然未得執筆法,雖足跨越時賢,莫由追蹤先哲。
王良常未得執筆法,專學歐字,匾削浮弱,而乏圓勁。
然結構穩稱,火候純熟,雖未上逼古人,自屬一時好手。
淳化閣中,虞世南數行,似從廟堂碑摹來。
半截、蘭亭二碑,身分最高,須從歐、李寫久,方能臨摹得動。
元秘塔明時漸剝蝕,有秀州曹仲經者,從而洗之,字體遂肥,後刻秀州曹仲經觀數小字,較之未經洗之原拓,風神迥殊。
乘間居士,思翁晚年書,不用力,而結體遒緊,諸作皆不及也。
清晖閣亦是思翁刻帖第一種。
章吉老碑,元章晚年書,極佳,碑頭數大字亦精極。
戲鴻堂初刻木闆被火焚,遂以初拓上石。
今之所傳石本,皆翻刻也。
思翁常不得于鄉人,焚其屋,木闆之被火以此。
同州聖教看去遒勁,然刻手粗躁,終不及雁塔空靈圓靜。
或雲即一本而兩刻之,故結體不爽。
用筆須筆頭過長的,過短則寫字無勢,且不耐久。
高府君碑無書者姓名,字頗清勁。
小字麻姑仙壇懸肘書,故圓而有棱角。
淳化初刻棗木闆,闆有斷處,以木銀錠叩之,拓久則銀錠紋現露紙上。
後賈秋壑得淳化初刻木闆,重摹上石,并其銀錠紋而亦摹之。
初翻甚善,後有冒秋壑本,而屢次翻刻者,則不堪矣。
刻下得淳化初刻木闆,绛帖初刻石本,雖一本,可值百金。
半截碑明時出土,無宋拓。
道因圭峰碑如此結實,保嘗非唐碑中赫赫者,一較大歐,醜态百出,并無穩适處。
可知古人作書之難也。
終是虞、歐、顔、柳、褚、李諸公醇正和平,所以為大家也。
荔子丹如此雄奇,而皆入法,雖中興頌無以過。
書學大原在得執筆法,得法雖臨元、明人書亦佳,否則日摹锺、王無益也。
不得執筆法,雖極作橫撐蒼老狀,總屬皮相。
得執筆法,臨摹八方,轉折皆沉着峭健,不僅襲其貌。
筆提空易單飄,着實易肥夯。
張從申、周天球過僵處,皆着實故也。
予用軟筆七八年,初至京猶用之。
其法以手提管尾,作書極勁健,然太空浮,終屬皮相。
不如用硬筆,其沉着蒼勁處,皆真實境地也。
礬紙書小字,墨宜濃,濃則彩生。
生紙書大字,墨稍淡,淡則筆利。
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膀時人。
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貌似。
學書宜先工楷,次作行草。
學書如窮經,宜先博涉,然後反約。
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繼采諸美。
變動弗拘,乃為不掩性情,自辟門徑。
工追摹而饒性靈,則趣生;恃性靈而厭追摹,則法疏。
學隸書宜從乙瑛碑入手,近人多宗張遷,亦适中。
學隸初臨曹全易飄。
臨晉人小楷,結體方緊。
臨黃庭忌流肥弱。
學書尚風韻,多宗智永、虞世南、褚遂良諸家。
尚沉着,多宗歐陽詢、李邕、徐浩、顔真卿、柳公權、張從申、蘇靈芝諸家。
勿早學米書,恐結體離奇,堕入惡道。
學董不及學趙有牆壁,蓋趙謹于結構,而董多率意也。
學書非謂得執筆法,書即造極。
特己入門,由是精進甚易耳。
登堂入室,煞有功夫在。
初學古人,趨穩适蘊藉,則無氣魄骨力;求氣魄骨力,則不穩适蘊藉,火候難強也。
學書勿惑俗議,俗人不愛,而後書學進。
古人作書,筆力間架俱備。
今人有間架而無筆力。
風姿宕往每乏蒼勁,筆力蒼勁辄少風姿,書趨沉着,忌似蘇靈芝輩肥軟。
剛勁忌野,清勁忌薄。
楷書結構極難,而行草亦不易。
孫過庭雲:始于平正,中則險絕,終歸平正。
須知始之平正,結構死法;終之平正,融會變通而出者也。
歐、褚真書參八分,智永、虞世南、顔魯公書,折作轉筆,又間參篆籀。
懷素草參篆籀,右軍草書轉多折筆,又間參八分。
于此見體格多變,宗尚難拘。
作草書執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