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帖 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者欲問學書法,執筆功能十居八,未聞執筆之真傳,锺、王學盡徒茫然。
一管分為上下中,真字小字靠下攏,行書大字從中執,草書執上始能工。
大指中指死力掐,圓如龍睛中虛發,食指名指上下推,亦須着力相撐插,禁指無用任其閑,手背内坎半朝天,始能沉着堅而實,個中精力悟通元。
筆管上向懷中入,下截筆鋒向外出。
腕力挺住不須搖,轉運全在肘力熟。
懸腕懸肘力方全,用力如抱嬰兒圓,勿令偏窄貼身邊。
總之執筆功期遠,緊要着力力無淺,古人有言良不誣,抉破紙兮撮破管。
(執筆歌) 董公其昌傳執筆法于其邑沈公荃,荃傳王公鴻緒,鴻緒傳張公照,照傳何公國宗,國宗傳白下梅君頠。
予學書三十歲,後始緣頠得其傳。
先是,張公秘其法不授人。
一日,同何公坐獄中,何公叩至再三,乃告,仍囑勿洩。
出獄,何公遍語人,梅君因得之。
及張公總裁某館,梅君謄錄館中,見公作書,著狐裘,袖拂幾上。
公曰:觀吾袖拂幾乎?肘實懸而動也。
梅君歸告予。
予學書複十馀年,覺有得。
古傳執筆法:宜圓正中直,然須手背稍内覆,始着力。
此法實予悟得,前人未道及。
執筆大、中、食三指宜死,肘宜活。
低則沉着,高則飄逸。
下筆宜着實,然要跳得起,不可使筆死在紙上。
作書不可力弱,然下筆時用力太過,收轉處筆力反松,此謂過猶不及。
用筆過快無頓挫,過遲不勁利。
初入手須将字寫死。
書大字筆鋒須瘦硬,落紙時極力揉挫,沉着而不肥濁。
否則,肥濁矣。
觀東坡荔子丹、山谷戲贈米元章帖,皆瘦硬筆鋒所書,故或按、或提、肥瘦如意,亦非秃筆書,秃筆無此鋒芒。
古人軟筆書,須以硬筆臨之。
用硬筆須筆鋒揉入畫中,用軟筆要提得空。
用軟筆,管少側,筆鋒外出,筆肚着紙,然後指揮如意。
用硬筆,管豎起,則筆鋒透背,無澀滞之病。
繕寫卷本以樂毅論為适中,黃庭太飄,十三行太縱,閑邪公結體少懈,靈飛經亦嫌過弱。
學假晉字不如學真唐碑,書對聯宜遒勁蒼古,勿闆滞過大,忌流麗而不莊。
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孫過庭書多滑。
歐書橫筆略輕,顔書橫筆全輕,柳書橫筆重與直同。
褚書提筆空,運筆靈,瘦硬清挺,自是絕品。
然輕浮少沉着,故昔人有浮薄後學之議。
顔不及歐,歐以勁勝,顔以圓勝。
歐書力健而墨圓,後世學者不免匾削。
歐書勁健,其勢緊;柳書勁健,其勢松。
徐浩書收轉處崛強、拗折,故昔人有抉石奔泉之目。
元章書空處本褚,用軟筆書,落筆過細,鈎剔過粗,放轶詭怪,實肇惡派。
蔡君谟書學顔。
子昂見僧雪庵書酒簾,以為勝己,薦之于朝,名重一時。
僧書未必果勝,而子昂獎拔之誼不可及。
祝、文、董并稱,董蘊藉醇正,高出馀子。
祝氣骨過董,而落筆太易,運筆微硬,遜董一格。
文書整齊,少嫌單弱,而溫雅圓和,自屬有養之品。
子昂書俗,香光書弱,衡山書單。
董元宰、張得天直接書統,卓然大家。
元宰魄力弱于得天。
王铎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
然體格近怪,隻為名家。
張瑞圖書得執筆法,用力勁健,然一意橫撐,少含蓄靜穆之意,其品不貴。
瑞圖行書初學孫過庭書譜,後學東坡草書醉翁亭。
明季書學競尚柔媚,王、張二家,力矯積習,獨标氣骨,雖未入神,自是不朽。
得天學米,以硬筆臨其硬筆,棄其軟筆,可謂善于去取。
汪退谷得執筆法,書絕瘦硬,颉颃得天,諸子莫及。
曾見其題沈凡民印譜,自謂初學停雲館、麻姑仙壇、陰符經,入都後友人陶子師譏為木闆黃庭,因一變學趙,得其弱;再變學褚,得其瘦。
晚年尚慕篆隸,時懸陽水、顔家廟碑額于壁間觀玩摹拟,而歲月遲暮,精進無幾。
噫,先生書學,本未盡于此矣。
得天天分高,魄力雄。
退谷火候熟,氣韻靜。
王鴻緒得執筆法,學董元宰,腴潤有緻,然不免弱耳。
楊賓(字大瓢,山陰布衣。
)得執筆法,學右軍、長公,圓韻自然,亦弱。
程韋華名京萼,上元
一管分為上下中,真字小字靠下攏,行書大字從中執,草書執上始能工。
大指中指死力掐,圓如龍睛中虛發,食指名指上下推,亦須着力相撐插,禁指無用任其閑,手背内坎半朝天,始能沉着堅而實,個中精力悟通元。
筆管上向懷中入,下截筆鋒向外出。
腕力挺住不須搖,轉運全在肘力熟。
懸腕懸肘力方全,用力如抱嬰兒圓,勿令偏窄貼身邊。
總之執筆功期遠,緊要着力力無淺,古人有言良不誣,抉破紙兮撮破管。
(執筆歌) 董公其昌傳執筆法于其邑沈公荃,荃傳王公鴻緒,鴻緒傳張公照,照傳何公國宗,國宗傳白下梅君頠。
予學書三十歲,後始緣頠得其傳。
先是,張公秘其法不授人。
一日,同何公坐獄中,何公叩至再三,乃告,仍囑勿洩。
出獄,何公遍語人,梅君因得之。
及張公總裁某館,梅君謄錄館中,見公作書,著狐裘,袖拂幾上。
公曰:觀吾袖拂幾乎?肘實懸而動也。
梅君歸告予。
予學書複十馀年,覺有得。
古傳執筆法:宜圓正中直,然須手背稍内覆,始着力。
此法實予悟得,前人未道及。
執筆大、中、食三指宜死,肘宜活。
低則沉着,高則飄逸。
下筆宜着實,然要跳得起,不可使筆死在紙上。
作書不可力弱,然下筆時用力太過,收轉處筆力反松,此謂過猶不及。
用筆過快無頓挫,過遲不勁利。
初入手須将字寫死。
書大字筆鋒須瘦硬,落紙時極力揉挫,沉着而不肥濁。
否則,肥濁矣。
觀東坡荔子丹、山谷戲贈米元章帖,皆瘦硬筆鋒所書,故或按、或提、肥瘦如意,亦非秃筆書,秃筆無此鋒芒。
古人軟筆書,須以硬筆臨之。
用硬筆須筆鋒揉入畫中,用軟筆要提得空。
用軟筆,管少側,筆鋒外出,筆肚着紙,然後指揮如意。
用硬筆,管豎起,則筆鋒透背,無澀滞之病。
繕寫卷本以樂毅論為适中,黃庭太飄,十三行太縱,閑邪公結體少懈,靈飛經亦嫌過弱。
學假晉字不如學真唐碑,書對聯宜遒勁蒼古,勿闆滞過大,忌流麗而不莊。
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孫過庭書多滑。
歐書橫筆略輕,顔書橫筆全輕,柳書橫筆重與直同。
褚書提筆空,運筆靈,瘦硬清挺,自是絕品。
然輕浮少沉着,故昔人有浮薄後學之議。
顔不及歐,歐以勁勝,顔以圓勝。
歐書力健而墨圓,後世學者不免匾削。
歐書勁健,其勢緊;柳書勁健,其勢松。
徐浩書收轉處崛強、拗折,故昔人有抉石奔泉之目。
元章書空處本褚,用軟筆書,落筆過細,鈎剔過粗,放轶詭怪,實肇惡派。
蔡君谟書學顔。
子昂見僧雪庵書酒簾,以為勝己,薦之于朝,名重一時。
僧書未必果勝,而子昂獎拔之誼不可及。
祝、文、董并稱,董蘊藉醇正,高出馀子。
祝氣骨過董,而落筆太易,運筆微硬,遜董一格。
文書整齊,少嫌單弱,而溫雅圓和,自屬有養之品。
子昂書俗,香光書弱,衡山書單。
董元宰、張得天直接書統,卓然大家。
元宰魄力弱于得天。
王铎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
然體格近怪,隻為名家。
張瑞圖書得執筆法,用力勁健,然一意橫撐,少含蓄靜穆之意,其品不貴。
瑞圖行書初學孫過庭書譜,後學東坡草書醉翁亭。
明季書學競尚柔媚,王、張二家,力矯積習,獨标氣骨,雖未入神,自是不朽。
得天學米,以硬筆臨其硬筆,棄其軟筆,可謂善于去取。
汪退谷得執筆法,書絕瘦硬,颉颃得天,諸子莫及。
曾見其題沈凡民印譜,自謂初學停雲館、麻姑仙壇、陰符經,入都後友人陶子師譏為木闆黃庭,因一變學趙,得其弱;再變學褚,得其瘦。
晚年尚慕篆隸,時懸陽水、顔家廟碑額于壁間觀玩摹拟,而歲月遲暮,精進無幾。
噫,先生書學,本未盡于此矣。
得天天分高,魄力雄。
退谷火候熟,氣韻靜。
王鴻緒得執筆法,學董元宰,腴潤有緻,然不免弱耳。
楊賓(字大瓢,山陰布衣。
)得執筆法,學右軍、長公,圓韻自然,亦弱。
程韋華名京萼,上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