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異志 全文

關燈
雲:&ldquo好去!為吾緻意于赤城真伯。

    &rdquo須臾雲開,已在房州北三十裡孤星山頂洞中。

    出後而詢陰隐客家,時人雲:&ldquo已三四世矣。

    &rdquo開井之由,皆不能知。

    工人自尋其處,惟見一巨坑,乃崩井之所為也。

    時貞元七年,工人尋覓家人,了不知處。

    自後不樂人間,遂不食五谷,信足而行,數年後,有人于劍閣雞冠山側近逢之。

    後莫知所在。

     ○岑文本 貞觀中,文本下朝,多于山亭避暑。

    日午時,寐初覺,忽有叩山亭院門者。

    藥豎報雲:&ldquo上清童子元寶,故此參奉。

    &rdquo文本性慕高道,束帶命入,乃年二十已下道士。

    儀質爽邁,衣服纖異,冠淺青圓角冠,衣淺青圓陂,履青圓頭履,衣服輕細如霧,非齊纨魯缟之比。

    文本與語,乃曰:&ldquo仆上清童子,自漢朝而果成。

    本生于吳,已得不凝滞之道,遂為吳王進入見漢帝,有事擁遏教化不得者,無不相問。

    仆常與方圓行下,皆得美暢。

    由是自文武二帝,迄至哀帝,皆相眷。

    王莽作亂,方出外方,所在皆沐人憐愛。

    自漢成帝,遂厭人間,乃屍解。

    或秦或楚,不常厥居。

    聞公好道,故此相曉耳。

    &rdquo文本诘以漢、魏、宋、齊、梁間君王社稷之事,了了如目睹。

    因言:&ldquo史傳間屈者虛者亦甚多。

    &rdquo文本曰:&ldquo吾人冠帔,何制度之異?&rdquo對曰:&ldquo夫道在于方圓之中,仆外服圓而心方正,相時儀也。

    &rdquo又問曰:&ldquo衣服皆輕細,何土所出?&rdquo對曰:&ldquo此是上清五铢服。

    &rdquo又問曰:&ldquo比聞六铢者,天人衣,何五铢之異?&rdquo對曰:&ldquo尤細者則五铢也。

    &rdquo談論不覺日晚。

    文本乃别,出門而忽不見。

    丈本知是異人。

    乃每下朝即令伺之,到則話論移時。

    後令人潛送,詣其所止。

    出山亭門東行數步,于院牆下瞥然不見。

    文本命工力掘之三尺,至一古墓,墓中了無餘物,唯得古錢一枚。

    文本悟上清童子是銅;名元寶,錢之文也;外圓心方,錢之狀也;青衣,銅衣也;五铢服,亦錢之文也。

    漢時生于吳,是漢朝鑄五铢錢于吳王也。

    文本雖知之,而錢帛日盛。

    至中書令十餘年,忽失古錢所在,文本遂薨。

     ○沈亞之 沈亞之以記室從隴西公,謂軍泾州,昔見隴西公言:&ldquo少從那鳳遊。

    &rdquo鳳,帥家子,無他能,後寓居長安平康裡南,以錢百萬質故豪洞門曲房之第。

    即其寝而晝偃,夢一美人自西楹來,環步從容,執卷且吟,為古妝而高發長眉,衣方領繡帶,被廣袖之襦。

    鳳大悅,問麗人:&ldquo何自而臨我哉?&rdquo美人笑曰:&ldquo此妾家也,而君容千妾宇下,焉有所自!&rdquo鳳曰:&ldquo願示其書目。

    &rdquo美人曰:&ldquo妾好詩而常綴此。

    &rdquo鳳曰:&ldquo麗人幸少留,得賜觀覽于人。

    &rdquo美人授詩坐西床。

    鳳發卷,視其首篇題之曰《春陽曲》,終四句。

    其後他篇皆數十句。

    美人曰:&ldquo君必欲傳之,無令過一篇。

    &rdquo鳳即起,從東庑下幾上取彩箋,傳《春陽》之曲。

    其詞曰:&ldquo長安少女踏春陽,何處春陽不斷腸?舞袖弓彎渾忘卻,羅帏空度九秋霜。

    &rdquo鳳吟卒請曰:&ldquo何謂弓彎?&rdquo曰:&ldquo妾昔年父母教妾此舞。

    &rdquo美人乃起,整衣張袖,舞數拍,為弓彎之狀以示鳳。

    既罷,美人泫然良久,即辭去。

    鳳曰:&ldquo願複少從容。

    &rdquo須臾間竟去,鳳亦旋覺昏然,忘有所記。

    鳳更衣,即于懷袖中得其詞,驚視,方省所夢。

    時貞元中也。

    又吳興姚合謂亞之曰:&ldquo吾友王炎雲:元和初,夕夢遊吳,侍吳王。

    久之,聞宮中出辇,鳴箫擊鼓,言葬西施。

    王悲悼不止,立诏詞客作挽歌,炎遂應教作西施挽歌。

    其詞曰:&ldquo西望吳王阙,雲書鳳字牌。

    連工起珠帳,擇土葬金钗。

    滿地紅心草,三層碧玉階。

    春風無處所,凄恨不勝懷。

    &rdquo進詞,王甚嘉之。

    乃悟,能記其實。

    炎,太原人也。

     ○劉方玄 山人劉方玄,自漢南抵巴陵,夜宿江岸古館之廳。

    其西有巴籬所隔,又有一廳,常扃鎖,雲多有怪物,使客不安,已十數年不開矣。

    中間為廳廊崩摧,州司完葺至新淨,而無人敢入。

    其夜,方玄都不知之。

    至二更後,見月色滿庭,江山清寂,唯聞聽西有家口語言嘯詠之聲,殆不多辨。

    唯一老青衣語聲稍重,而帶秦音者言曰:&ldquo往年阿郎貶官時,常令老身騎偏面,抱阿荊郎。

    阿荊郎嬌不肯穩坐,或偏于左,或偏于右,堕損老身左膊,至今天欲陰,使我患酸疼焉。

    今又發矣,明日必大雨。

    如今阿荊郎官高也,不知知有老身無?&rdquo複聞相應答者。

    俄而有歌者,歌音清細,若曳緒之不絕。

    複吟詩者,吟聲切切,如含酸和淚之詞,幽咽良久,亦不可辨其文,而無所記錄也。

    久而老青衣又雲:&ldquo昔日阿荊郎愛念&lsquo青青河畔草&rsquo,今日亦頗謂&lsquo綿綿思遠道&rsquo也。

    &rdquo僅四更,方不聞其聲。

    明旦,果大雨。

    呼館吏訊之,吏雲:&ldquo此西廳空更無人。

    &rdquo方叙此中賓客不曾敢入之由。

    方玄固請開院視之,則秋草滿地,蒼苔沒階。

    中院之西則連山林,無人迹也。

    啟其廳,廳則新淨,了無所有,唯前間東面柱上有詩一首,墨色甚新。

    其詞曰:&ldquo耶娘送我青楓根,不記青楓幾回落。

    當時手刺衣上花,今日為灰不堪着。

    &rdquo視其書則鬼之詩也。

    館吏雲:&ldquo此廳成來,不曾有人入,亦并無此題詩處。

    &rdquo乃知夜來人也。

    複以此訪于人,終不能知其來由耳。

     ○馬侍中 馬燧貧賤時寓遊北京,谒府主不見,而乃寄于園吏。

    吏曰:&ldquo莫欲谒護戎否?若谒,即須先言,當為其岐路耳。

    護戎諱數字而甚切,君當在意,若犯之,無逃其死也。

    然若幸惬之,則所益與諸人不同,慎忽暗投也。

    某乃護戎先乳母子,得以詳悉,而辄贊君子焉。

    &rdquo燧信與疑半。

    明晨,入谒護戎,果犯諱,庭叱而出。

    畏懼之色見園吏,吏曰:&ldquo是必忤護戎耳。

    &rdquo燧問計求脫,園吏曰:&ldquo君子戾我而ゐ遑如是。

    然敗則死,不得渎我也。

    &rdquo遂匿燧于糞車中,載出郭而逃。

    于時,護戎果索燧,一報不獲,散鐵騎者每門十人。

    燧狼忙竄六十餘裡,日暮,度不出境,求避于逃民敗室中。

    尚未安,聞車馬蹄聲,人相議言:&ldquo更能三二十裡否?&rdquo果護戎之使也。

    俄聞勢漸遠,稍安焉。

    未複常息,又聞有悉人行聲,燧危栗次。

    忽于戶牖見一女人衣布衣,身形絕長,手攜一袱,曰:&ldquo馬燧在此否?&rdquo燧默然不敢對。

    又曰:&ldquo大驚怕否?胡二姊知君在此,故來安尉,無至憂疑也。

    &rdquo燧乃應唯而出。

    胡二姊曰:&ldquo大厄然已過,尚有餘恐爾。

    君固餒,我食汝。

    &rdquo乃解所攜袱,有熟肉一瓯,胡餅數枚。

    燧食甚飽。

    卻令于舊處,更不可動。

    胡二姊以灰數鬥,于燧前地上橫布一道以授之,言曰:&ldquo今夜半有異物相恐,劫辄不得動。

    過此厄後,勳貴無雙。

    &rdquo言畢而去。

    近夜半,有物閃閃照人。

    漸近,戶牖間見一物長丈餘,乃夜叉也。

    赤發猬奮,金牙绛铄。

    臂曲瘿木,甲摯獸爪。

    衣豹皮褲,攜短兵,直入室來。

    獰目電延,吐火巽血,跳踯哮吼,鐵石消铄。

    燧之惴栗,殆喪魄亡精矣。

    然此物終不敢越胡二姊所布之灰。

    久之,物乃撤一門扉,藉而熟寝。

    俄又聞車馬來聲,有人相請曰:&ldquo此乃逃人之室,不妨馬生匿于此?&rdquo子時,數人持兵器下馬入來,沖踏夜叉。

    夜叉奮起,大吼數聲,裂人馬,啖食血肉殆盡。

    夜叉食既飽,徐步而去。

    四更,東方月上,燧覺寂靜,乃出而去,見人馬骨肉狼藉。

    燧乃獲免。

    後立大勳,官爵穹崇,詢訪胡二姊之由,竟不能得。

    思報不及,每春秋祠飨,别置胡二姊一座列于廟左。

     ◎逸文 ○白幽求 唐貞元十一年,秀才白幽求頻年下第,其年失志,後乃從新羅王子過海。

    于大謝公島夜遭風,與徒侶數十人為風所飄,南馳兩日兩夜,不知幾千萬裡。

    風稍定,徐行,見有山林,乃整棹望之。

    及前到,山高萬仞,南面半腹有城壁,台閣門宇甚壯麗。

    維舟而升,至城一二裡,皆龍虎列坐于道兩邊,見幽求,乃耽耽而視幽求。

    幽求進路甚恐懼,欲求從者,失聲彷徨。

    次于大樹,枝為風相磨,如人言誦詩聲。

    幽求谛聽之,乃曰:&ldquo玉幢亘碧虛,此乃真人居。

    徘徊仍未進,邪省猶難除。

    &rdquo幽求猶疑未敢前。

    俄有朱衣人自城門而出,傳敕曰:&ldquo西嶽真君來遊?&rdquo諸龍虎皆俯伏曰:&ldquo未到。

    &rdquo幽求因趨走前見,朱衣人不顧而入,幽求進退不得。

    左右諸龍虎時時目幽求。

    盤旋次,門中數十人出;龍虎奔走,人皆乘之下山。

    幽求亦随之。

    至維舟處,諸騎龍虎人皆履海面而行,須臾沒于遠碧中。

    幽求未知所适,舟中具馔次。

    忽見從西旗節隊伍僅千人,鸾鶴青鳥飛引于路,騎龍控虎,乘龜乘魚。

    有乘朱鬣馬人,衣紫雲日月衣,上張翠蓋,如風而至。

    幽求但俯伏而已。

    乃入城門,幽求又随觇之。

    諸龍虎等依前列位,與樹木、花藥、鳥雀等,皆應節盤回如舞,幽求身亦不覺足之蹈之。

    食頃,朱衣人持一牒出,謂龍虎曰:&ldquo使水府真君。

    &rdquo龍虎未前,朱衣人乃顧幽求授牒。

    幽求未知所适,朱衣曰:&ldquo使水府。

    &rdquo以手指之。

    幽求随指,而身如乘風,下山入海底。

    雖入水而不知為水,朦胧如日中行。

    亦有樹木花卉,觸之珊珊然有聲。

    須臾至一城,宮室甚偉,門人驚顧,俯伏于路。

    俄而有數十人,皆龍頭鱗身,執旗杖,引幽求入水府。

    真君于殿下北面授符牒,拜起,乃出門,已有龍虎騎從俨然遂行,瞬息到舊所。

    幽求至門,又不敢入。

    雖未食,亦不覺餒。

    少頃,有覓水府使者,幽求應唯而入殿前拜,引于西廊下,接諸使下坐,飯食非人間之味。

    徐問諸使中:&ldquo此何處也。

    &rdquo對曰:&ldquo諸真君遊春台也。

    主人是東嶽真君,春夏秋冬各有位,各在諸方,主人亦各随地分也。

    &rdquo其殿東廊下列玉女數百人,奏樂,白鶴孔雀皆舉翅動足,更應玄歌。

    日晚乃出殿,于山東西為迎月殿。

    又有一宮觀望日,至申時,明月出矣,諸真君各為迎月詩。

    其一真君詩曰:&ldquo日落煙水黯,骊珠色豈昏。

    寒光射萬裡,霜缟遍千門。

    &rdquo又一真君詩曰:&ldquo玉魄東方開,嫦娥逐影來。

    洗心兼滌目,光影遊春台。

    &rdquo又一真君詩曰:&ldquo清波滔碧鳥,天藏黯葚連。

    二儀不辨處,忽吐清光圓。

    &rdquo又一真君詩曰:&ldquo鳥沉海西岸,蟾吐天東頭。

    &rdquo忘下句。

    其餘詩并忘之矣。

    賦詩罷,一真君乃命夜戲。

    須臾,童兒玉女三十餘人,或坐空虛,或行海面,笙箫衆樂,更唱疊和。

    有唱步虛歌者數十百輩,幽求記其一焉。

    詞曰:&ldquo鳳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

    元君夫人蹋雲語,冷風飒飒吹鵝笙。

    &rdquo至四更,有绯衣人走入,鞠躬屈膝白:&ldquo天欲曙。

    &rdquo唯而趨出,諸君命駕各辭。

    次日,昨朱衣人屈膝言曰:&ldquo白幽求已充水府使,有勞績。

    &rdquo諸真君議曰:&ldquo便與遊春台灑掃。

    &rdquo幽求ゐ惶,拜乞卻歸故鄉。

    一真君曰:&ldquo卿在何處。

    &rdquo對曰:&ldquo在秦中。

    &rdquo又曰:&ldquo汝歸鄉何戀戀也?&rdquo幽求未答。

    又曰:&ldquo使随吾來。

    &rdquo朱衣人指随西嶽真君。

    諸真君亦各下山,并自有龍虎鸾鳳,朱鬣馬龜魚,幡節羽旄等。

    每真君有千餘人,履海面而行。

    幽求亦操舟随西嶽真君後,自有便風,迅速如電。

    平明至一鳥,見真君上飛而去。

    幽求舟為所限,乃離舟上島,目送真君,猶見旗節隐隐而漸沒。

    幽求方悔恨恸哭,而迢迤上島行,乃望有人煙。

    漸前就問,雲是明州。

    又卻喜歸舊國。

    幽求自是休糧,常服茯苓,好遊山水,多在五嶽,永絕宦情矣。

    (《太平廣記》卷四六) ○楊真伯 弘農楊真伯,幼有文,性耽玩書史,以至忘寝食,父母不能禁止,時或奪其脂燭,匿其詩書。

    真伯頗以為患,遂逃過洪、饒間,于精舍空院肄習半年餘。

    中秋夜,習讀次,可二更已來,忽有人扣學窗牖間,真伯淫于典籍,不知也。

    俄然有人啟扉而入。

    乃一雙鬟青衣,言曰:&ldquo女郎久栖幽隐,服氣茹芝,多往來洞庭雲水間。

    知君子近至此,又骨氣清淨,志操堅白,願盡款曲。

    &rdquo真伯殊不應,青衣自反。

    三更後,聞戶外珩璜環之聲,異香芳馥。

    俄而青衣報:&ldquo女郎且至。

    &rdquo年可二八,冠碧雲鳳翼冠,衣紫雲霞日月衣,精光射人。

    逡巡就坐,真伯殊不顧問一言。

    久之,于真伯案取硯,青衣薦箋,女郎書劄數行,忄典然而去。

    真伯因起,乃視其所留詩曰:&ldquo君子竟執逆,無由達誠素。

    明月海上山,秋風獨歸去。

    &rdquo其後亦不知女郎是何人也,豈非洞庭諸仙乎?觀其詩思,豈人間之言欤!(《太平廣記》卷五三) ○許建宗 唐濟陰郡東北六裡佐山龍興古寺前,路西第一院井,其水至深,人不可食,腥穢甚,色如血。

    鄭還古太和初與許建宗同寓佐山,僅月餘,聞此井,建宗謂還古曰:&ldquo可以同詣之。

    &rdquo及窺其井,曰:&ldquo某與回此水味,何如?&rdquo還古及院僧曰:&ldquo幸甚!&rdquo遂命朱瓯紙筆,書符置井中,更無他法。

    遂宿此院。

    二更後,院風雨黯黑,還古于牖中窺之,電光間,有一力夫自以釣索于井中,如有所釣。

    凡電三發光,洎四電光則失之矣。

    及旦,建宗封其井。

    三日後,甘美異于諸水。

    至今不變。

    還古意建宗得道者,遂求之。

    雲:&ldquo某非道者,偶得符術。

    &rdquo求終不獲。

    後去太山,不知所在。

    (《太平廣記》卷七九) ○馬奉忠 唐元和四年,憲宗伐王承宗,中尉吐突承璀獲恒陽生口馬奉忠等三十人。

    馳詣阙,憲宗令斬之于東市西坡資聖寺側。

    斬畢。

    勝業坊王忠憲者,屬羽林軍,弟忠弁,行營為恒陽所殺。

    忠憲含弟之仇,聞恒陽生口至,乃佩刃往視之。

    敕斬畢,忠憲乃剖其心兼兩髀肉,歸而食之。

    至夜,有紫衣人扣門,忠憲出見,自雲馬奉忠。

    忠憲與坐,問所須。

    答:&ldquo何以苦剖我心,割我肉?&rdquo忠憲曰:&ldquo汝非鬼耶?&rdquo對曰:&ldquo是。

    &rdquo忠憲雲:&ldquo我弟為汝逆賊所殺,我乃不反兵之仇,以直報怨,汝何怪也?&rdquo奉忠曰:&ldquo我恒陽寇是國賊,我以死謝國矣。

    汝弟為恒陽所殺,則罪在恒陽帥,我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