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異志 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序
夫習識譚妖,其來久矣,非博聞強識,何以知之。
然須鈔錄,見知雌黃事類。
語其虛,則源流具在;定其實,則姓氏罔差。
既悟英彥之讨論,亦是賓朋之節奏。
若纂集克備,即應對如流。
餘于志西促宦,北阙因尋往事,辄議編題類成一卷。
非徒但資笑語,抑亦粗顯箴規。
或冀逆耳之辭,稍獲周身之誡。
隻求同己,何必标名。
是稱谷神子。
○敬元穎 天寶中,有陳仲躬,家居金陵,多金帛。
仲躬好學,修詞未成,乃攜數千金于洛陽清化裡假居一宅。
其井尤大,甚好溺人,仲躬亦知之。
志靡有家室,無所懼。
仲躬常抄習不出,月餘日,有鄰家取水女子,可十數歲,怪每日來于井上,則逾時不去,忽堕井中而溺死。
井水深,經宿方索得屍。
仲躬異之,閑乃窺于井上。
忽見水影中一女子面,年狀少麗,依時樣妝飾,以目仲躬。
仲躬凝睇之,則紅袂半掩其面,微笑,妖冶之資出于世表。
仲躬神魂恍惚,若不支持。
然乃歎曰:&ldquo斯乃溺人之由也。
&rdquo滋不顧而退。
後數月,炎旱,此井亦不減。
忽一日,水頓竭清。
旦有一人扣門雲:&ldquo敬元穎請谒。
&rdquo仲躬命入,乃井中所見者,衣绯綠之衣,其制飾鉛粉乃當時耳。
仲躬與坐而訊之曰:&ldquo卿何以殺人。
&rdquo元穎曰:&ldquo妾實非殺人者。
此井有毒龍,自漢朝绛侯居于茲,遂穿此井。
洛城内都有五毒龍,斯乃一也。
緣與太一左右侍龍相得,每相蒙蔽,天命追征,多故為不赴集役,而好食人血,自漢已來,已殺三千七百人矣,而水不曾耗涸。
某乃國初方随于井,遂為龍所驅使,為妖惑以誘人,用供龍所食。
其于辛苦,情所非願。
昨為太一使者交替,天下龍神盡須集駕,昨夜子時已朝太一矣。
兼為河南旱,被勘責,三數日方回。
今井内已無水,君子誠能命匠淘之,則獲脫難矣。
如脫難,願于君子一生奉義,世間之事,無所不緻。
&rdquo言訖便失所在。
仲躬乃當時命匠,令一信者與匠同入井,但見異物,即令收之。
至底,無别物,唯獲古銅鏡一枚。
面闊七寸八分。
仲躬令洗淨,安匣中,焚香以潔之。
斯乃敬元穎者也。
一更後,忽見元穎自門而入,直造燭前設拜,謂仲躬曰:&ldquo謝以生成之恩,煦衣濁水泥之下。
某本師曠所鑄十二鏡之第七者也。
其鑄時皆以日月為大小之差,元穎則七月七日午時鑄者也。
貞觀中為許敬宗婢蘭苔所堕。
以此井水深,兼毒龍氣所苦,人入者悶絕而不可取,遂為毒龍所役。
幸遇君子正直者,乃獲重見人間爾。
然明晨内望君子移出此宅。
&rdquo仲躬曰:&ldquo某以用錢僦居,今移出,何以取措足之所?&rdquo元穎曰:&ldquo但請君子飾裝,一無憂矣。
&rdquo言訖,再拜雲:&ldquo自此去不複見形矣。
&rdquo仲躬遽留之。
問曰:&ldquo汝以紅綠脂粉之麗,何以誘女子小兒也?&rdquo對曰:&ldquo某變化無常,各以所悅,百方謀策,以供龍用。
&rdquo言訖即無所見。
明晨,忽有牙人扣戶,兼領宅主來谒仲躬,便請仲躬移居,夫役并足。
到齋時,便到立德坊一宅中,其大小價數一如清化者,其牙人雲:&ldquo價直契書,一無遺阙。
&rdquo并交割訖。
後三日,會清化宅井無故自崩,兼延及堂隍東廂,一時陷地。
仲躬後丈戰累勝,大官,有所要事,未嘗不如移宅之績效也。
其鏡背有二十八字,皆科鬥書,以今文推而寫之曰:&ldquo維晉新公二年七月七日午時,于首陽山前白龍潭鑄成此鏡,千年後世。
&rdquo于背上環書,一字管天文一宿,依方列之。
則左有日而右有月,龜龍虎雀并依方安焉。
于鼻中題曰:&ldquo夷則之鏡。
&rdquo ○許漢陽 漢陽名商,本汝南人也。
貞元中,舟行于洪饒間。
日暮,洪波急,尋小浦濡入,不覺行三四裡,到一湖中,雖廣而水才三二尺。
北行一裡許,見湖岸竹樹森茂,乃投以泊舟。
漸近,見亭宇甚盛,有二青衣雙發若亞,素面如玉,迎舟而笑。
漢陽訝之,而入以遊詞。
又大笑,返走入宅。
漢陽束帶上岸投谒,未行三數步,青衣延入内廳,揖坐雲:&ldquo女郎等易服次。
&rdquo須臾,青衣命漢陽入中門,見滿庭皆一大池,池中荷艾芬芳,四岸砌如碧玉,作兩道虹橋以通南北。
北有大閣,上階見白金書曰&ldquo夜日宮&rdquo。
四面奇花異木,森聳連雲。
青衣引上閣一層,又有青衣六七人,見漢陽列拜。
又引上二層,方見女郎六七人,目未嘗睹,相拜問來由。
漢陽具述不意至此。
女郎揖坐雲:&ldquo客中止一宵,亦有少酒,願追歡。
&rdquo揖坐訖,青衣具飲食,所用皆非人間見者。
食訖命酒。
其中有一樹高數丈餘,幹如梧桐,葉如芭蕉,有紅花滿樹,未吐,大如鬥盎,正對飲所。
一女郎執酒相揖,一青衣捧一鳥如鹦鹉,置飲前闌幹上,叫一聲而樹上花一時開,芳香襲人。
每花中有美人,長尺餘,婉麗之姿,制曳之服,各稱其質。
諸樂弦管盡備。
其鳥再拜,女郎舉酒,衆樂具作,蕭蕭冷冷,杳入神仙。
才一巡,此夕月色複明。
女郎所論,皆非人間事,漢陽所不測。
時因漢陽以人間事雜之,則女郎亦無所酬答。
歡飲至二更已來畢,其樹花片片落池中,人亦落,便失其所在。
一女郎取一卷文書以示,漢陽覽之,乃《江海賦》。
女郎令漢陽讀之,遂為讀一遍。
女郎請又自讀一遍,命青衣收之。
一女郎謂諸女郎兼白漢陽曰:&ldquo有感懷一章,欲誦之。
&rdquo諸女郎及漢陽曰:&ldquo善。
&rdquo乃言曰:&ldquo海門連洞庭,每去三千裡。
十載一歸來,辛苦潇湘水。
&rdquo女郎命青衣取諸卷,兼筆硯,請漢陽與錄之。
漢陽展卷,皆金花之素,上以銀字紮之。
卷大如拱,已半卷相卷矣。
觀其筆,乃白玉為管;硯乃碧玉,以頗黎為匣。
硯中皆研銀水。
寫畢,令以漢陽之名押之。
展向前,見數首,皆有人名押署。
有名仲方者,有名巫者,有名朝陽者,而不見其姓。
女郎遂卻索卷,漢陽曰:&ldquo有一篇欲奉和,拟繼此,可乎?&rdquo女郎曰:&ldquo不可。
此卷每歸呈父母兄弟,不欲雜爾。
&rdquo漢陽曰:&ldquo适以弊名押署,複可乎?&rdquo曰:&ldquo事别非君子所論。
&rdquo四更已來,命發收拾。
揮霍次二青衣曰:&ldquo郎可歸舟矣。
&rdquo漢陽乃起。
諸女郎曰:&ldquo欣此旅泊,接奉不得鄭重耳。
&rdquo怅怅而别。
歸舟,忽大風雲,色鬥暗,寸步黯黑。
而至平明,方自觀夜來飲所,乃空林樹而已。
漢陽解纜,行至昨晚渡口江岸人家,見十數人,似有非常故,泊舟而訊之,曰:&ldquo渡口溺殺四人,至二更後卻撈出三人已卒,其一人雖似活而若醉。
&rdquo有巫女以楊柳水灑拂禁咒,久而乃言曰:&ldquo昨夜海龍王諸女及姨姊妹六七人過歸洞庭,宿于此處,取我輩四人作酒。
緣客少不多飲,所以我卻得來。
&rdquo漢陽異之,乃問曰:&ldquo客者謂誰?&rdquo曰:&ldquo一措大耳,不記姓名。
&rdquo又雲:&ldquo青衣言:&lsquo諸小娘子苦愛人間文字不可得,常欲請一措大丈字而無由。
&rsquo&rdquo又問:&ldquo今在何處。
&rdquo已發過也。
&rdquo漢陽乃念昨宵之事,及感懷之什,皆可驗也。
漢陽默然而歸舟,覺腹中不安,乃吐出鮮血數升,方知悉以人血為酒爾。
三日方平。
○王昌齡 開元中,琅琊王昌齡自吳抵京國。
舟行至馬當山,屬風便,而舟人雲:&ldquo貴賤至此,皆合谒廟以祈風水之安。
&rdquo昌齡不能駐,亦先有禱神之備,見舟人言,乃命使赍酒脯紙馬獻于大王,兼有一量草履子上大王夫人,而以一首詩令使者至彼而禱之。
詩曰:&ldquo青骢一匹昆侖牽,奉上大王不取錢。
直為猛風波裹驟,莫怪昌齡不下船。
&rdquo讀畢而過。
當市草履子時,兼市金錯刀子一副,貯在履子内。
至禱神時忘取之,誤并履子将往,使者亦不曉焉。
昌齡至前程,偶覓錯刀子,方知誤并将神廟所矣。
又行數裡,忽有赤鯉魚,長可三尺,躍入昌齡舟中。
昌齡笑曰:&ldquo自來之味。
&rdquo呼侍者烹之。
即剖腹,得金錯刀子,宛是誤送廟中者。
昌齡歎息曰:&ldquo鬼神之情亦昭然。
嘗聞葛仙公命魚送書,古詩有&lsquo剖鯉得素書&rsquo,今日亦頗同。
&rdquo ○張竭忠 天寶中,河南缑氏縣東太子陵仙鶴觀常有道士七十餘人,皆精專修習,法齋戒皆全。
有不專者,自不之往矣。
常每年九月三日夜,有一道士得仙。
已有舊例。
至旦,則具姓名申報以為常。
其中道士,每年到其夜,皆不扃戶,各自獨寝,以求上升之應。
後張竭忠攝缑氏令,不信。
至時,乃令二勇者以兵器潛觇之。
初無所睹。
至三更後,見一黑虎入觀來,須臾,銜出一道士。
二人遂射,不中,奔棄道士而往。
至明,并無人得仙。
具以此白竭忠。
竭忠申府,請弓矢大獵。
于太子陵東石穴中格殺數虎,或金簡玉泊冠帔,或人之發骨甚多,斯皆謂每年得仙道士也。
自後,仙鶴觀中即漸無道士。
今并休廢,為守陵使所居也。
○崔玄微 天寶中處士崔玄微,洛苑東有宅,耽道,餌木伏苓三十載。
因藥盡,領童仆入高山采之。
采畢方回,宅中無人,蒿萊滿院。
時春季夜門,風月清朗,不睡,獨處一院。
家人無故辄不到。
三更後,忽有一青衣人雲:&ldquo在宛中住,欲與一兩女伴過至上東門表裡處,暫借此歇,可乎?&rdquo玄微許之。
須臾,乃有十餘人,青衣引入。
有綠裳者前曰:&ldquo某姓楊。
&rdquo指一人曰:&ldquo李氏。
&rdquo又一人曰:&ldquo陶氏。
&rdquo又指一绯衣小女曰:&ldquo姓石名醋醋。
&rdquo各有侍女輩。
玄微相見畢,乃命坐于月下,問出行之由。
對曰:&ldquo欲到封十八姨。
數日雲欲來相看不得,今夕衆往看之。
&rdquo坐未定,門外報封家姨來也,坐皆驚喜出迎。
楊氏雲:&ldquo主人甚賢,隻此從容不惡,諸處亦未勝于此也。
&rdquo玄微又出見封氏,言詞冷冷,有林下風氣。
遂揖入坐,色皆殊絕,滿坐芳香,<香孛>々襲人。
處士命酒,各歌以送之。
玄微志其二焉。
有紅裳人與白衣送酒歌曰:&ldquo皎潔玉顔勝白雪,況乃當年對芳月。
沈吟不敢怨春風,自歎容華暗消歇。
&rdquo又白衣人送酒歌曰:&ldquo绛衣披拂露盈盈,淡染胭脂一朵輕。
自恨紅顔留不住,莫怨春風道薄情。
&rdquo至十八姨持盞,性輕佻,翻酒污醋醋衣裳。
醋醋怒曰:&ldquo諸人即奉求,餘不奉求。
&rdquo拂衣而起。
十八姨曰:&ldquo小女子弄酒!&rdquo皆起,至門外别,十八姨南去,諸子西入苑中而别。
玄微亦不至異。
明夜又來,雲:&ldquo欲往十八姨處。
&rdquo醋醋怒曰:&ldquo何用更去封妪舍!有事隻求處士,不知可乎?&rdquo醋醋又言曰:&ldquo諸女伴皆在苑中,每歲多被惡風所撓,居止不安,常求十八姨相庇。
昨醋醋不能低回,應難取力。
處士倘不阻見庇,亦有微報耳。
&rdquo玄微曰:&ldquo某有何力得及諸女?&rdquo醋醋曰:&ldquo但處士每歲歲日與作一朱幡,上圖日月五星之文,于苑東立之,則免難矣。
今歲已過,但請至此月二十一日平旦,微有東風則立之,庶夫免于患也。
&rdquo處士許之。
乃齊聲曰:&ldquo不敢忘德。
&rdquo拜謝而去。
處士于月中随而送之,逾苑牆乃入苑中,各失所在。
依其言,至此日立幡。
是日,東風刮地,自洛南折樹飛沙,而苑中繁花不動。
玄微乃悟諸女曰姓楊、李、陶,乃衣服顔色之異,皆衆花之精也。
绯衣名&ldquo醋醋&rdquo,即石榴也。
封十八姨乃風神也。
後數夜,楊氏輩複來愧謝,各裹桃李花數鬥,勸崔生服之:&ldquo可延年卻老。
願長于此住,衛護某等,亦可緻長生。
&rdquo至元和初,處士猶在,可稱年三十許,人言此事于時人,得不信也。
○陰隐客 神龍元年,房州竹山縣陰隐客,家富,莊後穿井,二年已浚一千餘尺而無水,隐客穿鑒之志不辍。
二年外一月餘,工人忽聞地中雞犬鳥雀聲。
更鑒數尺,傍通一石穴,工人乃入穴探之。
初數十步無所見,但扪壁而傍行。
俄轉會如日月之光,遂下。
其穴下連一山峰,工人乃下于山,正立而視,乃别一天地日月世界。
其山傍向萬仞,千嚴萬壑,莫非靈景,石盡碧琉璃色。
每嚴壑中皆有金銀宮阙。
有大樹身如竹,有節,葉如芭蕉,又有紫花如盤。
五色蛱蝶,翅大如扇,翔舞花間;五色鳥大如鶴,翺翔乎樹杪。
每嚴中有清泉一眼,色如鏡;白泉一眼,白如乳。
工人漸下至宮阙所,欲入詢問,行至阙前,見牌上署曰:&ldquo天挂山宮&rdquo,以銀字書之。
門兩閣内,各有一人驚出,各長五尺餘,童顔如玉,衣服輕細,如白霧綠煙,绛唇皓齒,鬓發如青絲,首冠金冠而跣足,顧謂工人曰:&ldquo汝胡為至此?&rdquo工人具陳本末。
言未畢,門中有數十人出,雲怪有昏濁之氣,令責守門者。
二人惶懼而言曰:&ldquo有外界工人不意而到,詢問次,所以未奏。
&rdquo須臾,有绯衣一人傳敕曰:&ldquo敕門吏禮而遣之。
&rdquo工人拜謝未畢,門人曰:&ldquo汝已至此,何不求遊覽畢而返?&rdquo工人曰:&ldquo向者未敢,倘賜從容,乞乘便而言之。
&rdquo門人遂通一玉簡入。
旋而玉簡卻出,門人執之,引工人行至清泉眼,令洗浴及浣衣服。
又至白泉眼,令與漱之,味如乳,甘美甚。
連飲數掬,似醉而飽。
遂為門人引下山,每至宮阙,隻得于門外,而不許入。
如是經行半日,至山趾,有一國城,皆是金銀珉玉為宮室,城樓以玉字題雲&ldquo梯仙國&rdquo。
工人詢曰:&ldquo此國何如?&rdquo門人曰:&ldquo此皆諸仙初得仙者,關送此國,修行七十萬日,然後得至諸天,或玉京、蓬萊、昆阆、姑射,然後方得仙官職位,主、主符、主印主衣,飛行自在。
&rdquo工人曰:&ldquo既是仙國,何在吾國之下界?&rdquo門人曰:&ldquo吾此國是下界之上仙國也。
汝國之上,還有仙國如吾國,亦曰:&ldquo梯仙國&rdquo,一無所異。
言畢,謂工人曰:&ldquo卿可歸矣。
&rdquo遂卻上山,聿尋來路,又令飲白泉數掬。
欲至山頂求來穴,門人曰:&ldquo汝來此雖頃刻,已人間數十年矣。
卻出後穴,應不可矣。
待吾奏請通天關鑰匙,送卿歸。
&rdquo工人拜謝。
須臾,門人攜金印及玉簡,又引工人别路而上。
至一大門,勢侔樓閣,門有數人俯伏而候。
門人示金印讀玉簡,劃然開門。
門人引工人上。
才入門,風雲擁而去,因無所睹,唯聞門人
然須鈔錄,見知雌黃事類。
語其虛,則源流具在;定其實,則姓氏罔差。
既悟英彥之讨論,亦是賓朋之節奏。
若纂集克備,即應對如流。
餘于志西促宦,北阙因尋往事,辄議編題類成一卷。
非徒但資笑語,抑亦粗顯箴規。
或冀逆耳之辭,稍獲周身之誡。
隻求同己,何必标名。
是稱谷神子。
○敬元穎 天寶中,有陳仲躬,家居金陵,多金帛。
仲躬好學,修詞未成,乃攜數千金于洛陽清化裡假居一宅。
其井尤大,甚好溺人,仲躬亦知之。
志靡有家室,無所懼。
仲躬常抄習不出,月餘日,有鄰家取水女子,可十數歲,怪每日來于井上,則逾時不去,忽堕井中而溺死。
井水深,經宿方索得屍。
仲躬異之,閑乃窺于井上。
忽見水影中一女子面,年狀少麗,依時樣妝飾,以目仲躬。
仲躬凝睇之,則紅袂半掩其面,微笑,妖冶之資出于世表。
仲躬神魂恍惚,若不支持。
然乃歎曰:&ldquo斯乃溺人之由也。
&rdquo滋不顧而退。
後數月,炎旱,此井亦不減。
忽一日,水頓竭清。
旦有一人扣門雲:&ldquo敬元穎請谒。
&rdquo仲躬命入,乃井中所見者,衣绯綠之衣,其制飾鉛粉乃當時耳。
仲躬與坐而訊之曰:&ldquo卿何以殺人。
&rdquo元穎曰:&ldquo妾實非殺人者。
此井有毒龍,自漢朝绛侯居于茲,遂穿此井。
洛城内都有五毒龍,斯乃一也。
緣與太一左右侍龍相得,每相蒙蔽,天命追征,多故為不赴集役,而好食人血,自漢已來,已殺三千七百人矣,而水不曾耗涸。
某乃國初方随于井,遂為龍所驅使,為妖惑以誘人,用供龍所食。
其于辛苦,情所非願。
昨為太一使者交替,天下龍神盡須集駕,昨夜子時已朝太一矣。
兼為河南旱,被勘責,三數日方回。
今井内已無水,君子誠能命匠淘之,則獲脫難矣。
如脫難,願于君子一生奉義,世間之事,無所不緻。
&rdquo言訖便失所在。
仲躬乃當時命匠,令一信者與匠同入井,但見異物,即令收之。
至底,無别物,唯獲古銅鏡一枚。
面闊七寸八分。
仲躬令洗淨,安匣中,焚香以潔之。
斯乃敬元穎者也。
一更後,忽見元穎自門而入,直造燭前設拜,謂仲躬曰:&ldquo謝以生成之恩,煦衣濁水泥之下。
某本師曠所鑄十二鏡之第七者也。
其鑄時皆以日月為大小之差,元穎則七月七日午時鑄者也。
貞觀中為許敬宗婢蘭苔所堕。
以此井水深,兼毒龍氣所苦,人入者悶絕而不可取,遂為毒龍所役。
幸遇君子正直者,乃獲重見人間爾。
然明晨内望君子移出此宅。
&rdquo仲躬曰:&ldquo某以用錢僦居,今移出,何以取措足之所?&rdquo元穎曰:&ldquo但請君子飾裝,一無憂矣。
&rdquo言訖,再拜雲:&ldquo自此去不複見形矣。
&rdquo仲躬遽留之。
問曰:&ldquo汝以紅綠脂粉之麗,何以誘女子小兒也?&rdquo對曰:&ldquo某變化無常,各以所悅,百方謀策,以供龍用。
&rdquo言訖即無所見。
明晨,忽有牙人扣戶,兼領宅主來谒仲躬,便請仲躬移居,夫役并足。
到齋時,便到立德坊一宅中,其大小價數一如清化者,其牙人雲:&ldquo價直契書,一無遺阙。
&rdquo并交割訖。
後三日,會清化宅井無故自崩,兼延及堂隍東廂,一時陷地。
仲躬後丈戰累勝,大官,有所要事,未嘗不如移宅之績效也。
其鏡背有二十八字,皆科鬥書,以今文推而寫之曰:&ldquo維晉新公二年七月七日午時,于首陽山前白龍潭鑄成此鏡,千年後世。
&rdquo于背上環書,一字管天文一宿,依方列之。
則左有日而右有月,龜龍虎雀并依方安焉。
于鼻中題曰:&ldquo夷則之鏡。
&rdquo ○許漢陽 漢陽名商,本汝南人也。
貞元中,舟行于洪饒間。
日暮,洪波急,尋小浦濡入,不覺行三四裡,到一湖中,雖廣而水才三二尺。
北行一裡許,見湖岸竹樹森茂,乃投以泊舟。
漸近,見亭宇甚盛,有二青衣雙發若亞,素面如玉,迎舟而笑。
漢陽訝之,而入以遊詞。
又大笑,返走入宅。
漢陽束帶上岸投谒,未行三數步,青衣延入内廳,揖坐雲:&ldquo女郎等易服次。
&rdquo須臾,青衣命漢陽入中門,見滿庭皆一大池,池中荷艾芬芳,四岸砌如碧玉,作兩道虹橋以通南北。
北有大閣,上階見白金書曰&ldquo夜日宮&rdquo。
四面奇花異木,森聳連雲。
青衣引上閣一層,又有青衣六七人,見漢陽列拜。
又引上二層,方見女郎六七人,目未嘗睹,相拜問來由。
漢陽具述不意至此。
女郎揖坐雲:&ldquo客中止一宵,亦有少酒,願追歡。
&rdquo揖坐訖,青衣具飲食,所用皆非人間見者。
食訖命酒。
其中有一樹高數丈餘,幹如梧桐,葉如芭蕉,有紅花滿樹,未吐,大如鬥盎,正對飲所。
一女郎執酒相揖,一青衣捧一鳥如鹦鹉,置飲前闌幹上,叫一聲而樹上花一時開,芳香襲人。
每花中有美人,長尺餘,婉麗之姿,制曳之服,各稱其質。
諸樂弦管盡備。
其鳥再拜,女郎舉酒,衆樂具作,蕭蕭冷冷,杳入神仙。
才一巡,此夕月色複明。
女郎所論,皆非人間事,漢陽所不測。
時因漢陽以人間事雜之,則女郎亦無所酬答。
歡飲至二更已來畢,其樹花片片落池中,人亦落,便失其所在。
一女郎取一卷文書以示,漢陽覽之,乃《江海賦》。
女郎令漢陽讀之,遂為讀一遍。
女郎請又自讀一遍,命青衣收之。
一女郎謂諸女郎兼白漢陽曰:&ldquo有感懷一章,欲誦之。
&rdquo諸女郎及漢陽曰:&ldquo善。
&rdquo乃言曰:&ldquo海門連洞庭,每去三千裡。
十載一歸來,辛苦潇湘水。
&rdquo女郎命青衣取諸卷,兼筆硯,請漢陽與錄之。
漢陽展卷,皆金花之素,上以銀字紮之。
卷大如拱,已半卷相卷矣。
觀其筆,乃白玉為管;硯乃碧玉,以頗黎為匣。
硯中皆研銀水。
寫畢,令以漢陽之名押之。
展向前,見數首,皆有人名押署。
有名仲方者,有名巫者,有名朝陽者,而不見其姓。
女郎遂卻索卷,漢陽曰:&ldquo有一篇欲奉和,拟繼此,可乎?&rdquo女郎曰:&ldquo不可。
此卷每歸呈父母兄弟,不欲雜爾。
&rdquo漢陽曰:&ldquo适以弊名押署,複可乎?&rdquo曰:&ldquo事别非君子所論。
&rdquo四更已來,命發收拾。
揮霍次二青衣曰:&ldquo郎可歸舟矣。
&rdquo漢陽乃起。
諸女郎曰:&ldquo欣此旅泊,接奉不得鄭重耳。
&rdquo怅怅而别。
歸舟,忽大風雲,色鬥暗,寸步黯黑。
而至平明,方自觀夜來飲所,乃空林樹而已。
漢陽解纜,行至昨晚渡口江岸人家,見十數人,似有非常故,泊舟而訊之,曰:&ldquo渡口溺殺四人,至二更後卻撈出三人已卒,其一人雖似活而若醉。
&rdquo有巫女以楊柳水灑拂禁咒,久而乃言曰:&ldquo昨夜海龍王諸女及姨姊妹六七人過歸洞庭,宿于此處,取我輩四人作酒。
緣客少不多飲,所以我卻得來。
&rdquo漢陽異之,乃問曰:&ldquo客者謂誰?&rdquo曰:&ldquo一措大耳,不記姓名。
&rdquo又雲:&ldquo青衣言:&lsquo諸小娘子苦愛人間文字不可得,常欲請一措大丈字而無由。
&rsquo&rdquo又問:&ldquo今在何處。
&rdquo已發過也。
&rdquo漢陽乃念昨宵之事,及感懷之什,皆可驗也。
漢陽默然而歸舟,覺腹中不安,乃吐出鮮血數升,方知悉以人血為酒爾。
三日方平。
○王昌齡 開元中,琅琊王昌齡自吳抵京國。
舟行至馬當山,屬風便,而舟人雲:&ldquo貴賤至此,皆合谒廟以祈風水之安。
&rdquo昌齡不能駐,亦先有禱神之備,見舟人言,乃命使赍酒脯紙馬獻于大王,兼有一量草履子上大王夫人,而以一首詩令使者至彼而禱之。
詩曰:&ldquo青骢一匹昆侖牽,奉上大王不取錢。
直為猛風波裹驟,莫怪昌齡不下船。
&rdquo讀畢而過。
當市草履子時,兼市金錯刀子一副,貯在履子内。
至禱神時忘取之,誤并履子将往,使者亦不曉焉。
昌齡至前程,偶覓錯刀子,方知誤并将神廟所矣。
又行數裡,忽有赤鯉魚,長可三尺,躍入昌齡舟中。
昌齡笑曰:&ldquo自來之味。
&rdquo呼侍者烹之。
即剖腹,得金錯刀子,宛是誤送廟中者。
昌齡歎息曰:&ldquo鬼神之情亦昭然。
嘗聞葛仙公命魚送書,古詩有&lsquo剖鯉得素書&rsquo,今日亦頗同。
&rdquo ○張竭忠 天寶中,河南缑氏縣東太子陵仙鶴觀常有道士七十餘人,皆精專修習,法齋戒皆全。
有不專者,自不之往矣。
常每年九月三日夜,有一道士得仙。
已有舊例。
至旦,則具姓名申報以為常。
其中道士,每年到其夜,皆不扃戶,各自獨寝,以求上升之應。
後張竭忠攝缑氏令,不信。
至時,乃令二勇者以兵器潛觇之。
初無所睹。
至三更後,見一黑虎入觀來,須臾,銜出一道士。
二人遂射,不中,奔棄道士而往。
至明,并無人得仙。
具以此白竭忠。
竭忠申府,請弓矢大獵。
于太子陵東石穴中格殺數虎,或金簡玉泊冠帔,或人之發骨甚多,斯皆謂每年得仙道士也。
自後,仙鶴觀中即漸無道士。
今并休廢,為守陵使所居也。
○崔玄微 天寶中處士崔玄微,洛苑東有宅,耽道,餌木伏苓三十載。
因藥盡,領童仆入高山采之。
采畢方回,宅中無人,蒿萊滿院。
時春季夜門,風月清朗,不睡,獨處一院。
家人無故辄不到。
三更後,忽有一青衣人雲:&ldquo在宛中住,欲與一兩女伴過至上東門表裡處,暫借此歇,可乎?&rdquo玄微許之。
須臾,乃有十餘人,青衣引入。
有綠裳者前曰:&ldquo某姓楊。
&rdquo指一人曰:&ldquo李氏。
&rdquo又一人曰:&ldquo陶氏。
&rdquo又指一绯衣小女曰:&ldquo姓石名醋醋。
&rdquo各有侍女輩。
玄微相見畢,乃命坐于月下,問出行之由。
對曰:&ldquo欲到封十八姨。
數日雲欲來相看不得,今夕衆往看之。
&rdquo坐未定,門外報封家姨來也,坐皆驚喜出迎。
楊氏雲:&ldquo主人甚賢,隻此從容不惡,諸處亦未勝于此也。
&rdquo玄微又出見封氏,言詞冷冷,有林下風氣。
遂揖入坐,色皆殊絕,滿坐芳香,<香孛>々襲人。
處士命酒,各歌以送之。
玄微志其二焉。
有紅裳人與白衣送酒歌曰:&ldquo皎潔玉顔勝白雪,況乃當年對芳月。
沈吟不敢怨春風,自歎容華暗消歇。
&rdquo又白衣人送酒歌曰:&ldquo绛衣披拂露盈盈,淡染胭脂一朵輕。
自恨紅顔留不住,莫怨春風道薄情。
&rdquo至十八姨持盞,性輕佻,翻酒污醋醋衣裳。
醋醋怒曰:&ldquo諸人即奉求,餘不奉求。
&rdquo拂衣而起。
十八姨曰:&ldquo小女子弄酒!&rdquo皆起,至門外别,十八姨南去,諸子西入苑中而别。
玄微亦不至異。
明夜又來,雲:&ldquo欲往十八姨處。
&rdquo醋醋怒曰:&ldquo何用更去封妪舍!有事隻求處士,不知可乎?&rdquo醋醋又言曰:&ldquo諸女伴皆在苑中,每歲多被惡風所撓,居止不安,常求十八姨相庇。
昨醋醋不能低回,應難取力。
處士倘不阻見庇,亦有微報耳。
&rdquo玄微曰:&ldquo某有何力得及諸女?&rdquo醋醋曰:&ldquo但處士每歲歲日與作一朱幡,上圖日月五星之文,于苑東立之,則免難矣。
今歲已過,但請至此月二十一日平旦,微有東風則立之,庶夫免于患也。
&rdquo處士許之。
乃齊聲曰:&ldquo不敢忘德。
&rdquo拜謝而去。
處士于月中随而送之,逾苑牆乃入苑中,各失所在。
依其言,至此日立幡。
是日,東風刮地,自洛南折樹飛沙,而苑中繁花不動。
玄微乃悟諸女曰姓楊、李、陶,乃衣服顔色之異,皆衆花之精也。
绯衣名&ldquo醋醋&rdquo,即石榴也。
封十八姨乃風神也。
後數夜,楊氏輩複來愧謝,各裹桃李花數鬥,勸崔生服之:&ldquo可延年卻老。
願長于此住,衛護某等,亦可緻長生。
&rdquo至元和初,處士猶在,可稱年三十許,人言此事于時人,得不信也。
○陰隐客 神龍元年,房州竹山縣陰隐客,家富,莊後穿井,二年已浚一千餘尺而無水,隐客穿鑒之志不辍。
二年外一月餘,工人忽聞地中雞犬鳥雀聲。
更鑒數尺,傍通一石穴,工人乃入穴探之。
初數十步無所見,但扪壁而傍行。
俄轉會如日月之光,遂下。
其穴下連一山峰,工人乃下于山,正立而視,乃别一天地日月世界。
其山傍向萬仞,千嚴萬壑,莫非靈景,石盡碧琉璃色。
每嚴壑中皆有金銀宮阙。
有大樹身如竹,有節,葉如芭蕉,又有紫花如盤。
五色蛱蝶,翅大如扇,翔舞花間;五色鳥大如鶴,翺翔乎樹杪。
每嚴中有清泉一眼,色如鏡;白泉一眼,白如乳。
工人漸下至宮阙所,欲入詢問,行至阙前,見牌上署曰:&ldquo天挂山宮&rdquo,以銀字書之。
門兩閣内,各有一人驚出,各長五尺餘,童顔如玉,衣服輕細,如白霧綠煙,绛唇皓齒,鬓發如青絲,首冠金冠而跣足,顧謂工人曰:&ldquo汝胡為至此?&rdquo工人具陳本末。
言未畢,門中有數十人出,雲怪有昏濁之氣,令責守門者。
二人惶懼而言曰:&ldquo有外界工人不意而到,詢問次,所以未奏。
&rdquo須臾,有绯衣一人傳敕曰:&ldquo敕門吏禮而遣之。
&rdquo工人拜謝未畢,門人曰:&ldquo汝已至此,何不求遊覽畢而返?&rdquo工人曰:&ldquo向者未敢,倘賜從容,乞乘便而言之。
&rdquo門人遂通一玉簡入。
旋而玉簡卻出,門人執之,引工人行至清泉眼,令洗浴及浣衣服。
又至白泉眼,令與漱之,味如乳,甘美甚。
連飲數掬,似醉而飽。
遂為門人引下山,每至宮阙,隻得于門外,而不許入。
如是經行半日,至山趾,有一國城,皆是金銀珉玉為宮室,城樓以玉字題雲&ldquo梯仙國&rdquo。
工人詢曰:&ldquo此國何如?&rdquo門人曰:&ldquo此皆諸仙初得仙者,關送此國,修行七十萬日,然後得至諸天,或玉京、蓬萊、昆阆、姑射,然後方得仙官職位,主、主符、主印主衣,飛行自在。
&rdquo工人曰:&ldquo既是仙國,何在吾國之下界?&rdquo門人曰:&ldquo吾此國是下界之上仙國也。
汝國之上,還有仙國如吾國,亦曰:&ldquo梯仙國&rdquo,一無所異。
言畢,謂工人曰:&ldquo卿可歸矣。
&rdquo遂卻上山,聿尋來路,又令飲白泉數掬。
欲至山頂求來穴,門人曰:&ldquo汝來此雖頃刻,已人間數十年矣。
卻出後穴,應不可矣。
待吾奏請通天關鑰匙,送卿歸。
&rdquo工人拜謝。
須臾,門人攜金印及玉簡,又引工人别路而上。
至一大門,勢侔樓閣,門有數人俯伏而候。
門人示金印讀玉簡,劃然開門。
門人引工人上。
才入門,風雲擁而去,因無所睹,唯聞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