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羽部

關燈
卷六·羽部 南人長林中大樹謂之有神,雲近此伐木,則必神怒緻禍。

    □□乃斧他人之樹,為主所訴,官捕而鞫之,當以盜論。

    其家質田以賂獄吏,鬻衣以備囚糧,卒不免笞背,皆被瘡而歸,此乃避禍而速禍也。

     又有裡人為鄰巫所惑,而當有災,宜謝神,乃殺家犢,釀酒,聲鼓以祀。

    時官禁屠牛私釀,法甚峻。

    又當國忌,不合動樂。

    并犯三罪,為吏所擒。

    家長鄰保,皆抵重罪,連及數十人,此及禳災适所以緻災也。

    其愚如此。

     洪州優胡曹贊者,長近八尺,知書而多慧。

    凡諸諧戲,曲盡其能。

    又善為水嬉,百尺樯上不解衣,投身而下,正坐水面,若在茵席。

    又于水上靴而浮。

    或令人以囊盛之,系其囊口,浮于江上,自解其系。

    至于回旋出沒,變易千狀,見者目駭神竦,莫能測之≈有他術緻之,不爾真輕生也。

     軍中有透劍門伎。

    大宴日,庭中設幄數十步,若廊宇者,而編劍刃為榱棟之狀。

    其人乘小馬,至門審度,馬調道端,下鞭而進,铮焉聞劍動之聲。

    既過,而人馬無傷。

    宣武軍有小将善此伎。

    每飨軍則為之。

    所獲賞止于三數疋帛而已。

    一日,主者誤漏其名,此将忿恨,訴于所管大将,得複以名入。

    至呈伎之際,極為調審,入數步,忽風起,馬驚,觸劍失序,人馬皆斃于刃下。

     有士鬻産于外,得錢數百缗,懼川途之難赍也,祈所知納于公藏,而持牒以歸,世所謂“便換”者,置之衣囊。

    一日,醉,指囊示人曰:“莫輕此囊,大有好物。

    ”盜在側聞之。

    其夜,殺而取其囊,意其有金也。

    既開無獲,投牒于水。

    盜為吏所捕,得其狀。

    樞機之發,豈容易哉此所謂不密而緻害也。

     進士鄭翚說,家在高郵,有親表盧氏,莊近水。

    有鄰人數家,共殺一白蛇,未久,忽大震雷電雨,發洪,數家皆陷溺無遺,惟盧氏當中一家無恙。

     窦相易直,幼時名秘。

    家貧,受業村學,教授叟有道術,而人不知。

    一日近墓,風雨暴至。

    學童悉歸家不得,而宿于漏屋之下。

    寒,争附火。

    惟窦公寝于榻,夜深方覺。

    叟撫公令起曰:“窦秘君後為人臣,貴壽之極,勉力自愛也。

    ”及德宗幸奉天日,公方舉進士,亦随駕而西。

    乘一蹇驢,至開遠門,人稠路隘,其扉将阖,公懼勢不可進。

    聞一人叱驢,兼捶其後,得疾馳而入。

    顧見一黑衣卒,呼公曰:“秀才,已後莫忘此情。

    ”及升朝,訪得其子,提挈累至大官,吏中榮達。

     盧賓客貞白父曰老彭,有道術,兼号知人。

    元和初,宗人弘宣、簡辭、弘正、簡求,俱候焉。

    留坐目之甚久,命貞亦序坐。

    又目之曰:“一行五節度使,可謂盛矣!”卒如其言。

    又族子锴,初舉進士,就安邑所居谒之。

    謂锴曰:“爾求名,大是美事。

    但此後十餘年方得,勿以遲晚為恨。

    登朝亦得大美官。

    ”锴至長慶元年,始擢第。

    大中十年,終庶子。

     張昙為汾陽王従事,家嘗有怪。

    召術者問之,言以大禍将至,惟休退則免。

    昙不之信。

    又方宴賓,席上見血,有巫者聞之,勸其杜門不納賓客,屏遊宴。

    昙怒杖之。

    其後昙言語乖度,公頗銜之。

    又屢言同列間事,每獨候見,多值公方宴寵姬所。

    不令白事,必抑門者令通。

    公謂其以武臣輕忽,益不平之。

    後因請公去所任吏,遂發怒,囚之以聞,竟斃于杖。

     柳員外宗元,自永州司馬征至京,意望錄用。

    一日,詣蔔者問命,且告以夢曰:“餘柳姓也,昨夢柳樹仆地,其不吉乎?”蔔者曰:“無苦,但憂為遠官耳。

    ”征其意,曰:“夫生則柳樹,仆則柳木,木者,牧也。

    君其牧柳州乎?”卒如其言。

     李涼公逢吉,未掌綸诰前,家有老婢好言夢,後多有應。

    李公久望除官,因訪于婢。

    一日,婢晨至,慘然。

    公問其故,曰:“昨夜與郎君作夢,不是好意,不欲說。

    ”公強之。

    婢曰:“夢有一人,舁一棺至堂後雲:‘且置在此。

    ’不久,即移入堂中,此夢恐非佳也。

    ”公聞竊喜。

    俄爾除中書舍人。

    後知貢舉,未畢而入相。

     都水使者崔綽,少年豪俠,不拘小節,天寶中,有方士過其家,崔傾财奉之,亦無所望。

    方士臨去,留藥一丸為别,崔殊不之重,埋于床下。

    燕薊之亂,家人避賊,崔在後未去。

    忽見床下有菌,甚肥鮮,因煮而食之,雜以葷味,自此體腹輕健,至老更無疾病,月中視小字,夜食生彘。

    元和初猶在,年九十餘卒。

    蘇州刺史韋公集中所《贈崔都水詩》者是也。

    向得靈藥,便能正爾服之,當已輕舉矣。

    其次,食所化靈芝,不雜葷茹,又應反顔住世,壽不可量,蓋玄中但以有壽無疾,酬好施之功而已。

    崔即蘇州之堂妹婿也。

     崔相國群之鎮徐州,嘗以崔氏《易林》自筮。

    遇乾之大畜,其繇曰:“典策法書,藏在蘭台。

    雖遭亂渎,獨不遇災。

    ”及經王智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