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徵部
關燈
小
中
大
卷五·徵部
(徵為事,凡不為其人與物而泛說者,皆入此部)
尚書省東南隅通衢有小橋,相承目為“拗項橋”。
言侍禦史及殿中諸郎,久次者至此,心拗項而望南宮也。
都堂南門東道,有古槐垂陰至廣。
相傳夜深聞絲竹之音,省中即有人人相者,俗謂之“音聲樹”。
祠部呼為冰廳,言其清且冷也。
尚書省二十四司印,故事:悉納直廳,每郎官交直時,吏人懸之于臂以相授,頗覺為煩。
楊虔州虞卿任吏部員外郎,始置櫃加鑰以貯之,人以為便,至今不改。
櫃初成,州戎時為吏部郎中,大書其上,戲作考詞狀:“當有千有萬,忍俊不禁考上下。
” 秘書省内有落星石,薛少保畫鶴,賀監草書,郎餘令畫鳳,相傳号為“四絕”。
元和中,韓公武為秘書郎,挾彈中鶴一眼,時謂之“五絕”。
又省之東,即右威衛,荒穢摧毀,其大廳逼校書院,南對禦史台,有人嘲之曰:“門緣禦史塞,廟被校書侵。
” 禦史台三院,一曰台院。
其僚曰侍禦史,衆呼為“端公”。
見宰相及台長,則曰“某姓侍禦”。
知雜事,謂之“雜端”。
見台長,則曰“知雜侍禦”。
雖他官高秩兼之,其侍禦号不改。
見宰相,則曰“知雜某姓某官”。
台院非知雜者,乃俗号“散端”。
二曰殿院。
其僚曰殿中侍禦史,衆呼為“侍禦”。
見宰相及台長“雜端”則曰“某姓殿中”。
最新入,知右巡,已次知左巡,号“兩巡使”,所主繁劇。
及遷向上,則又入推,益為勞屑,惟其中間,則入清閑。
故台中諺曰:“免巡未推,隻得自知。
”言其暢适也。
廳有壁畫小?山水甚工,雲是吳道玄真迹。
三曰察院。
其僚曰監察禦史,衆呼亦曰“侍禦”。
見宰相及台長“雜端”,則曰“某姓監察”。
若三院同見台長,則通曰“三院侍禦”,而主簿紀其所行之事。
每公堂食會,雜事不至,則無所檢轄,惟相揖而已。
雜事至,則盡用憲府之禮,雜端在南揖,主簿在北揖,兩院則分坐,雖舉匕筋,皆絕談笑。
食畢,則主簿持黃卷揖曰:“請舉事。
”于是台院白雜端曰:“舉事。
”則舉曰:“某姓侍禦有某過,請準條。
”主簿書之。
若舉時差錯,則最小殿中舉院長,最小侍禦史舉殿院長。
若雜端失笑,則三院皆笑,謂之“烘堂”,悉免罰矣。
凡見黃卷罰直遇赦悉免,台長到諸院,凡官吏所罰,亦悉免。
禦史曆三院雖至美,而月滿殿中推鞫之勞,憚于轉兩院。
以向下侍禦史,便領推也,多不願為,以此台中以殿中轉兩院為戲谑之辭。
每出入行步,侍禦史在柱裡,殿察兩院在柱外,有時殿中入柱裡,則共咍之曰:“著去也。
”三院禦史主簿有事白端公,就其廳。
若有中路白事,謂之“篸端。
”篸端有罰。
殿中已免巡,遇正知巡者假故,則向上人又權知,謂之“蘸巡”。
台官有親受除拜喜慶之事,則谒院長、雜端、台長,謂之“取賀”。
凡此皆因胥徒走卒之言,遂成故事。
院長每上堂了各報,諸禦史皆立于南廊,便服靸鞋以俟院長。
立定,院長方出。
相揖而序行,至殿院門,揖殿中。
又序行,至食堂門,揖侍禦史,凡入門至食,凡數揖。
大抵揖者,古之肅拜也。
台中無不揖,其酒,無起謝之禮,但雲揖酒而已,酒最合敬,以恐煩卻損。
往往自台拜他官執事,亦誤作台揖,人皆笑之。
每赴朝,序行至待漏院偃息,則有卧揖。
上門有馬揖。
凡院長在廳院内,禦史欲往他院,必先白。
決罰又必先白。
察院有都廳,院長在本廳,諸人皆會話于都廳,亦曰察院南院,會昌初,監察禦史鄭路所葺。
禮察廳,謂之“松廳”,南有古松也。
刑察廳謂之“魇廳”,寝于此多魇。
兵察常主院中茶,茶必市蜀之佳者,貯于陶器,以防暑濕。
禦史躬親緘啟,故謂之“茶瓶廳。
”吏察主院中入朝人次第名籍,謂之“朝簿廳。
”吏察之上,則館驿使。
館驿使之上,則監察使。
監察使,同僚之冠也,謂之“院長”。
台中敬長,三院皆有長。
察院風彩尤峻。
凡三院禦史初拜,未朝謝,先谒院長。
院長辭疾不見,則不得謝及上矣。
北省班谏議,在給事中上。
中書舍人,在給事中下。
裴尚書休為谏議大夫,形質短小。
諸舍人戲之曰:“如此短,何得向上立?”裴對曰:“若怪即曳向下着。
”衆皆大笑。
後除舍人。
或問東津先生曰:“昔人立法,将以利人邪?”曰:“利之。
”曰:“何以
言侍禦史及殿中諸郎,久次者至此,心拗項而望南宮也。
都堂南門東道,有古槐垂陰至廣。
相傳夜深聞絲竹之音,省中即有人人相者,俗謂之“音聲樹”。
祠部呼為冰廳,言其清且冷也。
尚書省二十四司印,故事:悉納直廳,每郎官交直時,吏人懸之于臂以相授,頗覺為煩。
楊虔州虞卿任吏部員外郎,始置櫃加鑰以貯之,人以為便,至今不改。
櫃初成,州戎時為吏部郎中,大書其上,戲作考詞狀:“當有千有萬,忍俊不禁考上下。
” 秘書省内有落星石,薛少保畫鶴,賀監草書,郎餘令畫鳳,相傳号為“四絕”。
元和中,韓公武為秘書郎,挾彈中鶴一眼,時謂之“五絕”。
又省之東,即右威衛,荒穢摧毀,其大廳逼校書院,南對禦史台,有人嘲之曰:“門緣禦史塞,廟被校書侵。
” 禦史台三院,一曰台院。
其僚曰侍禦史,衆呼為“端公”。
見宰相及台長,則曰“某姓侍禦”。
知雜事,謂之“雜端”。
見台長,則曰“知雜侍禦”。
雖他官高秩兼之,其侍禦号不改。
見宰相,則曰“知雜某姓某官”。
台院非知雜者,乃俗号“散端”。
二曰殿院。
其僚曰殿中侍禦史,衆呼為“侍禦”。
見宰相及台長“雜端”則曰“某姓殿中”。
最新入,知右巡,已次知左巡,号“兩巡使”,所主繁劇。
及遷向上,則又入推,益為勞屑,惟其中間,則入清閑。
故台中諺曰:“免巡未推,隻得自知。
”言其暢适也。
廳有壁畫小?山水甚工,雲是吳道玄真迹。
三曰察院。
其僚曰監察禦史,衆呼亦曰“侍禦”。
見宰相及台長“雜端”,則曰“某姓監察”。
若三院同見台長,則通曰“三院侍禦”,而主簿紀其所行之事。
每公堂食會,雜事不至,則無所檢轄,惟相揖而已。
雜事至,則盡用憲府之禮,雜端在南揖,主簿在北揖,兩院則分坐,雖舉匕筋,皆絕談笑。
食畢,則主簿持黃卷揖曰:“請舉事。
”于是台院白雜端曰:“舉事。
”則舉曰:“某姓侍禦有某過,請準條。
”主簿書之。
若舉時差錯,則最小殿中舉院長,最小侍禦史舉殿院長。
若雜端失笑,則三院皆笑,謂之“烘堂”,悉免罰矣。
凡見黃卷罰直遇赦悉免,台長到諸院,凡官吏所罰,亦悉免。
禦史曆三院雖至美,而月滿殿中推鞫之勞,憚于轉兩院。
以向下侍禦史,便領推也,多不願為,以此台中以殿中轉兩院為戲谑之辭。
每出入行步,侍禦史在柱裡,殿察兩院在柱外,有時殿中入柱裡,則共咍之曰:“著去也。
”三院禦史主簿有事白端公,就其廳。
若有中路白事,謂之“篸端。
”篸端有罰。
殿中已免巡,遇正知巡者假故,則向上人又權知,謂之“蘸巡”。
台官有親受除拜喜慶之事,則谒院長、雜端、台長,謂之“取賀”。
凡此皆因胥徒走卒之言,遂成故事。
院長每上堂了各報,諸禦史皆立于南廊,便服靸鞋以俟院長。
立定,院長方出。
相揖而序行,至殿院門,揖殿中。
又序行,至食堂門,揖侍禦史,凡入門至食,凡數揖。
大抵揖者,古之肅拜也。
台中無不揖,其酒,無起謝之禮,但雲揖酒而已,酒最合敬,以恐煩卻損。
往往自台拜他官執事,亦誤作台揖,人皆笑之。
每赴朝,序行至待漏院偃息,則有卧揖。
上門有馬揖。
凡院長在廳院内,禦史欲往他院,必先白。
決罰又必先白。
察院有都廳,院長在本廳,諸人皆會話于都廳,亦曰察院南院,會昌初,監察禦史鄭路所葺。
禮察廳,謂之“松廳”,南有古松也。
刑察廳謂之“魇廳”,寝于此多魇。
兵察常主院中茶,茶必市蜀之佳者,貯于陶器,以防暑濕。
禦史躬親緘啟,故謂之“茶瓶廳。
”吏察主院中入朝人次第名籍,謂之“朝簿廳。
”吏察之上,則館驿使。
館驿使之上,則監察使。
監察使,同僚之冠也,謂之“院長”。
台中敬長,三院皆有長。
察院風彩尤峻。
凡三院禦史初拜,未朝謝,先谒院長。
院長辭疾不見,則不得謝及上矣。
北省班谏議,在給事中上。
中書舍人,在給事中下。
裴尚書休為谏議大夫,形質短小。
諸舍人戲之曰:“如此短,何得向上立?”裴對曰:“若怪即曳向下着。
”衆皆大笑。
後除舍人。
或問東津先生曰:“昔人立法,将以利人邪?”曰:“利之。
”曰:“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