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徵部
關燈
小
中
大
自阼階,不敢有其室也。
”注雲:“明飨君非禮也。
”今之方鎮刺史入本部,于令長以下,禮絕賓主,猶近君臣。
至于藩鎮,經管内支郡,則俱是古南面諸侯,但以使職監臨,如台省之官,至外地耳。
既通宴飨,則異君臣。
而用古天子升阼階之儀,昧于禮經,遂同僭拟,是不講貫所緻。
又小人姑息訛謬相承,亦可笑且歎也。
古者三公開閣,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閣,所以世之書題有“閣下”之稱。
前輩呼刺史、太守,亦曰“節下”。
與宰相大僚書,往往呼“執事”,言閣下之執事人耳。
劉子玄為史官,與臨修宰相書,呼“足下”。
韓文公與使主張仆射書,呼“執事”,即其例也。
其記室本系王侯賓佐之稱,他人亦非所宜。
執事則指斥其左右之人,尊卑皆可通稱。
侍者,士庶可用之。
近日官至使府禦史及畿令,悉呼“閣下”。
至于初命賓佐。
猶呼“記室”。
今則一例閣下,亦謂上下無别矣。
其執事才施于舉人,侍者止行于釋子而已。
今又布衣相呼,盡曰“閣下”。
雖出于浮薄相戲,亦是名分大壞矣。
又中表疏遠卑行,多有座前之目,尤可懲怪。
夫閣下去殿下一階,座前降幾前一等,此之乖僭,其可行耶宗従叔姑及姨舅之行,施之可也。
《漢書》載張骞窮河源,言其奉使之遠,實無天河之說。
惟張茂先《博物志》,說近世有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見海槎來不違時。
赍一年糧,乘之到天河,見婦人織,丈夫飲牛。
遣問嚴君平,雲:“某年某月某日,客星犯牛鬥,即此人也。
後人相傳雲:得織女支機石,持以問君平。
都是憑虛之說。
今成都嚴真觀有一石,俗呼為“支機石”,皆目雲:當時君平留之。
寶曆中,餘下第還家,于京洛途中,逢官差遞夫舁張骞槎。
先在東都禁中,今淮诏索有司取進,不知是何物也。
前輩詩往往有用張骞槎者,相襲謬誤矣。
縱出雜書,亦不足據。
高宗朝,改門下省為東台,中書省為西台,尚書省為文昌台,故禦史台呼為南台。
武後朝,禦史台有左右肅政之号,當時亦謂之左右、右台,則憲府未曾有東西台之稱。
惟俗間呼在京為西台,東都為東台。
李栖筠為禦史大夫,後人不名者,呼為西台,又不知出何故事。
豈以其名上栖字,遂呼之耶又呼杜門下黃裳。
為當緻敬,安得辄廢若妖神淫祀,無名而設。
苟有識者,固當遠之。
雖嶽海鎮渎,名山大川,帝王先賢,不當所立之處,不在典籍,則淫祀也。
昔之為人,生無功德可稱,死無節行可獎,則淫祀也。
當斧之、火之,以示愚俗,又何谒而祀之哉神飯在禮宜拜受,其他則以巫觋之饷,可揮而去也。
為吏宜鑒之。
有士人退朝,詣其友生,見衲衣道人在坐,不怿而去。
他日,謂友生曰:“公好衣毳褐之夫,何也吾不知其賢愚,且覺其臭。
”友生應曰:“毳褐之臭,外也。
豈甚銅乳銅乳之臭,并肩而立,接迹而趨。
公外其間,曾不嫌恥,反譏餘與山野有道之士遊。
南朝高人,以蛙鳴蒿萊勝鼓吹。
吾視毳褐,愈于今之朱紫遠矣!” 下輩不通義理者,使之寫文字,甚誤。
悉同一本,若宦字,多作官。
荥字,多作榮,或多誤著熒,髭須,多著賓,鬓發。
又偏旁隻較一點一畫,而義全不通,若棹、掉、楊、揚、棒、捧、傅、傅、沐、沭、氏、氐、惟怅、帷帳、賜惕,又錫、钅昜、昜,若此者衆矣。
辨文字者,勿以為小事而不留意也。
武宗皇帝廟諱炎,改兩火相重。
其偏旁言談字已改為譚,淡改曾澹。
其啖字,俗多不定,舊或書餤。
餤音譚,《爾雅》訓進,本非飯食名。
世重餅啖,庖人以意相傳。
及下俚,凡關食物,偏旁盡従食。
又啗字聲不同,索前史及諸家并佛經,多作口邊敢。
其音與著兩火同徒敢反。
又《玉篇》、《切韻》,啖字是正也,著兩火俗也,并徒敢反,正合作啖不疑矣。
啗馬即合用啗字,音徒濫反。
以義言之,以物自食,謂之啖。
以物喂人,謂之啗。
又案《漢書·高帝紀》雲:“使郦食其、陸賈往說,将啗以利。
”顔監注曰:“啗者本謂食啗耳,音徒敢反,以食喂人,令其啗食,則改變為徒濫反。
今以利誘之,取實為辭也。
”顔監講啗字雖未分明,亦無口傍兩火之說。
則明是字俗相傳,而後人為姓,亦因俗耳。
近日書餅啖字,至有食邊口邊作覃,及口邊作詹者,率意而為,其誤甚矣。
《切韻》是尋常文書,何不置之幾案旋看也。
”注雲:“明飨君非禮也。
”今之方鎮刺史入本部,于令長以下,禮絕賓主,猶近君臣。
至于藩鎮,經管内支郡,則俱是古南面諸侯,但以使職監臨,如台省之官,至外地耳。
既通宴飨,則異君臣。
而用古天子升阼階之儀,昧于禮經,遂同僭拟,是不講貫所緻。
又小人姑息訛謬相承,亦可笑且歎也。
古者三公開閣,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閣,所以世之書題有“閣下”之稱。
前輩呼刺史、太守,亦曰“節下”。
與宰相大僚書,往往呼“執事”,言閣下之執事人耳。
劉子玄為史官,與臨修宰相書,呼“足下”。
韓文公與使主張仆射書,呼“執事”,即其例也。
其記室本系王侯賓佐之稱,他人亦非所宜。
執事則指斥其左右之人,尊卑皆可通稱。
侍者,士庶可用之。
近日官至使府禦史及畿令,悉呼“閣下”。
至于初命賓佐。
猶呼“記室”。
今則一例閣下,亦謂上下無别矣。
其執事才施于舉人,侍者止行于釋子而已。
今又布衣相呼,盡曰“閣下”。
雖出于浮薄相戲,亦是名分大壞矣。
又中表疏遠卑行,多有座前之目,尤可懲怪。
夫閣下去殿下一階,座前降幾前一等,此之乖僭,其可行耶宗従叔姑及姨舅之行,施之可也。
《
惟張茂先《博物志》,說近世有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見海槎來不違時。
赍一年糧,乘之到天河,見婦人織,丈夫飲牛。
遣問嚴君平,雲:“某年某月某日,客星犯牛鬥,即此人也。
後人相傳雲:得織女支機石,持以問君平。
都是憑虛之說。
今成都嚴真觀有一石,俗呼為“支機石”,皆目雲:當時君平留之。
寶曆中,餘下第還家,于京洛途中,逢官差遞夫舁張骞槎。
先在東都禁中,今淮诏索有司取進,不知是何物也。
前輩詩往往有用張骞槎者,相襲謬誤矣。
縱出雜書,亦不足據。
高宗朝,改門下省為東台,中書省為西台,尚書省為文昌台,故禦史台呼為南台。
武後朝,禦史台有左右肅政之号,當時亦謂之左右、右台,則憲府未曾有東西台之稱。
惟俗間呼在京為西台,東都為東台。
李栖筠為禦史大夫,後人不名者,呼為西台,又不知出何故事。
豈以其名上栖字,遂呼之耶又呼杜門下黃裳。
為當緻敬,安得辄廢若妖神淫祀,無名而設。
苟有識者,固當遠之。
雖嶽海鎮渎,名山大川,帝王先賢,不當所立之處,不在典籍,則淫祀也。
昔之為人,生無功德可稱,死無節行可獎,則淫祀也。
當斧之、火之,以示愚俗,又何谒而祀之哉神飯在禮宜拜受,其他則以巫觋之饷,可揮而去也。
為吏宜鑒之。
有士人退朝,詣其友生,見衲衣道人在坐,不怿而去。
他日,謂友生曰:“公好衣毳褐之夫,何也吾不知其賢愚,且覺其臭。
”友生應曰:“毳褐之臭,外也。
豈甚銅乳銅乳之臭,并肩而立,接迹而趨。
公外其間,曾不嫌恥,反譏餘與山野有道之士遊。
南朝高人,以蛙鳴蒿萊勝鼓吹。
吾視毳褐,愈于今之朱紫遠矣!” 下輩不通義理者,使之寫文字,甚誤。
悉同一本,若宦字,多作官。
荥字,多作榮,或多誤著熒,髭須,多著賓,鬓發。
又偏旁隻較一點一畫,而義全不通,若棹、掉、楊、揚、棒、捧、傅、傅、沐、沭、氏、氐、惟怅、帷帳、賜惕,又錫、钅昜、昜,若此者衆矣。
辨文字者,勿以為小事而不留意也。
武宗皇帝廟諱炎,改兩火相重。
其偏旁言談字已改為譚,淡改曾澹。
其啖字,俗多不定,舊或書餤。
餤音譚,《爾雅》訓進,本非飯食名。
世重餅啖,庖人以意相傳。
及下俚,凡關食物,偏旁盡従食。
又啗字聲不同,索前史及諸家并佛經,多作口邊敢。
其音與著兩火同徒敢反。
又《玉篇》、《切韻》,啖字是正也,著兩火俗也,并徒敢反,正合作啖不疑矣。
啗馬即合用啗字,音徒濫反。
以義言之,以物自食,謂之啖。
以物喂人,謂之啗。
又案《漢書·高帝紀》雲:“使郦食其、陸賈往說,将啗以利。
”顔監注曰:“啗者本謂食啗耳,音徒敢反,以食喂人,令其啗食,則改變為徒濫反。
今以利誘之,取實為辭也。
”顔監講啗字雖未分明,亦無口傍兩火之說。
則明是字俗相傳,而後人為姓,亦因俗耳。
近日書餅啖字,至有食邊口邊作覃,及口邊作詹者,率意而為,其誤甚矣。
《切韻》是尋常文書,何不置之幾案旋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