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薮

關燈
rsquo脫胎換骨之妙極矣。

    清真名邦彥,字美成,徽宗時為待制,提舉大晟樂府。

    &rdquo 大溪山在廣州境,舊山有一洞,其處所人不常識。

    每歲五月五日,洞開則見之。

    土人預備墨紙刷席入其中,以手模石壁,覺有罅隙若镌刻者,以墨刷其上,紙覆其上,印摸而出,洞亦随閉。

    持所印紙視之,或咒語,或藥方,所得皆不同,亦有不成字無所得者。

    咒術藥方,應用無不效驗,蓋南法之所出也。

     湖南北沙闆皆自地發,多在人家,進出如筍,長數十丈,大數十圍,或一或二,或數株并出。

    人家遭此者,皆圻裂傾陷屋宇,然析之為闆,其利甚博。

    因此家道日進,故俗以為吉祥。

    亦有掘地得闆,一窖至數百片。

    土人往往以鐵為長梗,入山刺地,有闆處鐵不能入。

    殊不知地中何以有此也。

    毛義夫雲:&ldquo往年平江大旱,河水盡涸,居民就河底掘旱井,或有掘得沙闆者,愈取愈多,相去五裡十裡必有一處,多至四百片。

    亦有得沈香者。

    &rdquo滄洲雲:&ldquo洞闆完全者最難得;補綴精密,雖巧目亦不能辨,以沸湯沃之,則敗矣。

    &rdquo 嚴州壽昌縣道旁有朱買臣廟貌,其地有朱池、朱村,居人多朱姓。

    朱謙之詩雲:&ldquo貧賤難堪俗眼低,區區何事便雲泥。

    會稽乞得無他念,隻為歸來詫故妻。

    束薪行道自歌呼,越俗安知有丈夫。

    一見印章驚欲倒,相看方悔太模糊。

    &rdquo 漁溪雲曩在筠州新昌縣,嘗出遊曆,将至五峰,馬上,遙見山中草木蠕蠕動,疑為地震。

    馭者雲:&ldquo山皆猴也,數以千萬計,行人獨過,常遭戲虐。

    每群呼跳浪而至,扳緣頭目胸項手足,混成毛球,雖有兵刃,亦無所施,往往緻死。

    &rdquo夜宿民家,犬為虎銜去,明日至寺,問:&ldquo山中有虎乎?&rdquo曰:&ldquo無有。

    &rdquo&rdquo何以無?&rdquo曰:&ldquo山中皆大林,虎安敢來?&rdquo餘曰:&ldquo林木森森,虎所隐藏,何為不來?&rdquo曰:&ldquo大木上多<走票>鼠,虎過其下,鼠必鳴噪,自拔其毛投虎身,著處必生蟲,則遍身<疒奄>爛,以至乎死,故畏不敢至。

    &rdquo方悟宣城包氏畫虎,皆平原曠野茅葦叢薄,中亦有棘枝尋丈,未常作林木者,以此。

    隋文帝雲:&ldquo譬之猛虎,人不能害,反為毛間蟲所蠹損。

    &rdquo又可證也。

     賴省幹之蔔,天下知名。

    賴,建甯人,挾妖術,殺人祭鬼,常于浙中尋求十餘歲童女,養之以充用。

    其母喜誦佛書,女習念心經。

    後此女次當供祭,沐浴裝飾,置空室中,其戶而去,女自分必死。

    夜且半,覺有物自天窗下,光晔晔然。

    不勝怖,急念揭谛咒,忽口中亦有光出。

    此物逡巡欲進複卻,女誦咒益急。

    良久口中光漸大,直出射此物,物仆床下,铿然有聲,不複起。

    其室近街,俄而譬夜卒過焉,女大叫殺人。

    卒報所屬,率衆破壁取女出,視壁下物,乃大白蟒,死矣。

    捕賴及家人鞫問,具伏。

    黥配海外,籍其家,今為詹安撫居宅。

     徑山寺主園僧行菜畦間,為蛇傷足,久之毒氣蔓延,一腳皆爛,号呼宛轉。

    常住為招醫,積費數百千,不能愈。

    有遊僧見之,曰:&ldquo吾能治此。

    &rdquo命汲淨水洗病腳,腐膿敗肉悉去之,易水數器,瘡上白筋數見,挹以軟帛。

    解包取藥末均糁瘡中,惡水泉湧,良久乃止。

    明日淨洗如初,日日皆然。

    但見水漸淤,肉漸生,一月之後平複如舊。

    主僧及合寺大喜,欲謝以錢物。

    僧雲:&ldquo吾與山門結緣,豈因以利。

    &rdquo卻不受。

    他日,主僧具食延之,謂曰:&ldquo山中蛇虺多,被傷者時有之,誠願得奇方以備急。

    &rdquo僧雲:&ldquo和尚有命,敢不從。

    但此方來處絕妙,不必廣傳。

    香白芷為末,入鴨觜、膽礬、麝香各少許,臨期以意斟酌之。

    &rdquo未幾僧去,長老升座,以此方遍告諸人。

     孫琳路钤本殿前司健兒。

    甯宗為郡王,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國醫罔措。

    有與孫善者薦其能,光宗時在東宮,亟使人召之至。

    孫求二十錢,買大蒜、淡豉、蒸餅三物,爛研合和為丸,令以溫水下三十丸,且曰:&ldquo今日進三服,病當退三分之一,明日再進如之,三日則病除。

    &rdquo已而果然,賞以千缗,奏官右列。

    或問其說,孫曰:&ldquo小兒何緣有淋,隻是水道不通利,蒜豉皆通利,無他巧也。

    &rdquo張知閣久病瘧,遇其作時,如火,年餘骨立。

    醫以為虛,餌之茸附,熱愈甚。

    招孫診視,許謝五十萬。

    孫笑曰:&ldquo但安樂時,湖上作一會足矣。

    &rdquo命官局贖小柴胡湯三貼服之,熱減十九,又一服,病脫然。

    孫曰:&ldquo是名勞瘧熱,從髓出,又加剛劑剝損,氣血安得不瘦?蓋熱藥不一,有去皮膚中熱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