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一首詩佔盡假風光

關燈
燕白颔道:“非也。

    老張一向見你我名重,十分妒忌。

    今因宋信有些才情,欲借他之力,以強壓你我二人耳。

    ”平如衡道:“這也無謂,如宋信果有才,你我北面事之,亦所甘心。

    怎遮得張寅一字不通之醜。

    ”燕白颔道:“正是這等說。

    況宋信《白燕》詩,小弟尚有幾分疑心,明日且同兄去一會便知。

    ”平如衡道:“若論前日小弟驕傲了他,本不該去,既要會宋信,祇得同去走遭。

    ”兩人算計定了。

     到了次日過午,張家人來邀酒,燕白颔同平如衡欣然而往。

    到門,張寅迎入。

    此時,宋信已先在廳上。

    四人相見,禮畢分坐。

    宋信是山東人,又是年長,坐了首位。

    平如衡年雖幼,是河南人,坐了二位。

    燕白颔第三位。

    張寅主人,下陪。

    坐定,先是宋信與燕白颔各道相拜不遇之情。

    燕白颔又謝金扇之惠,又盛稱《白燕》詩之妙。

    平如衡亦讚《白燕》詩。

    宋信見二人交口稱讚,便忘記是竅他人之物,竟認做自己的一般,眉宇揚揚說道:“拙作頗為衆賞,不意二兄亦有同心。

    ”燕白颔道:“不知子都之佼者,是無目者也。

    天下共賞,方足稱天下之才。

    ”大家閑叙了一回,張寅就請入席飲酒。

     飲到半酣,談起做詩。

    燕白颔有意盤駁他,忽問道:“宋兄遨遊天下,當今才子還數何人?”宋信道:“當今詩人,莫不共推正、李。

    然以小弟論之,亦以一時顯貴得名耳。

    若求清新俊逸之真才,往往散見於天下。

    如今日三兄高雅,豈非天下才子。

    ”平如衡道:“小弟輩原不敢多讓,今遇宋兄,不覺瞠乎後矣。

    ”說罷,彼此大笑。

     張寅道:“三兄俱當今才子,不必互相謙讓,且再請數杯,必須求領大教,方不虛今日。

    ”燕、平二人道:“少不得要抛磚引玉。

    ”宋信正說得高興,又喫得高興,忽聽得要做詩,心下着忙,便說道:“既蒙三兄見愛,領教正自有日,何必在此一時。

    ” 事有湊巧,正說不完,忽見一個家人,抱着一個四五歲的小學生從外入來。

    衆問何人?張寅答道:“是小犬。

    ”宋信道:“好個清秀學生。

    ”忙叫抱到面前玩耍。

    忽見他手中拿着一把扇子,上面畫着一株梧桐樹,飄下一葉。

    落款是“新秋梧桐一葉落圖。

    ”宋信看見,觸想起山黛做的《梧桐一葉落》的詩,便弄乖說道:“三兄要小弟即席做詩,雖亦文人美事,但小弟才遲,又不喜為人縛束。

    今見令郎扇上圖畫甚佳,不覺情動,待小弟妄題一首請教何如?”張寅聽了連聲道:“妙,妙,妙!”遂叫左右取出筆硯送上。

    宋信拈筆欣然一揮而就。

    燕、平二人見他落筆每捷,已先驚訝。

    及接到手一看,見詞意蘊藉,更加歎賞。

    再讀到結句“正如衰盛際,先有一人愁。

    ”不覺彼此相視,向宋信稱讚道:“宋兄高才如此,小弟輩甘拜下風矣。

    ”宋信聽了,喜得抓耳撓腮,滿心奇癢,祇是哈哈大笑。

     張寅見宋信一詩壓倒燕、平不勝歡喜。

    因将扇子付與兒子去了,就篩了一大犀杯酒送與宋信道:“宋兄有此佳作,可滿飲此杯,聊為慶圓。

    ”宋信道:“信筆請教,有何佳處!”張寅笑道:“小弟不是詩人,也不知詩中趣味,但平兄自負詩人,眼空一世,今日這等稱讚,定有妙處了。

    ” 平如衡是個直人,先見了《白燕》詩,已有八九分憐愛。

    今又見當面題詠,便信以為真,真心服輸,一味讚羨,哪裡還顧張寅譏诮。

    燕白颔又再三交譽,弄得個宋信身子都沒處安放。

    大家歡歡喜喜,直喫到傍晚方散。

    張寅就留宋信在書房中宿了。

    張寅以為出了他的氣,滿心快暢,不題。

     卻說燕白颔同平如衡返回到家裡,因相與歎息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我看老宋那個人物,萬萬不道他有此美才。

    ”平如衡道:“昨日《白燕》詩,兄尚有疑,今日《梧桐一葉落》詩,當面揮毫,更有何疑,豈非天下才子原多,特吾輩不及盡見耳!”燕白颔道:“人才難忽如此,今後遇賣菜傭人,亦當物色之。

    ”兩人又談了半晌,方各歇息。

     到了次早,平如衡睡尚未起,忽見叔子平教官差齋夫來,立等請去說話。

    平如衡不如為何,祇得與燕白颔說知,别了來見。

    叔子平教官接着就說道:“昨日晏府尊将兩個名帖來請我與你去一會,不知為何,我故着人來接你商量,還是去好不去好?”平如衡道:“若論侄兒是河南人,他管我不着,可以不去。

    但尊叔在此為官,不去恐他見怪。

    ”平教官道:“我也是這等想,還是同去走走,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