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道路上美還遇美

關燈
詞曰: 利器小盤根,駿足輕千裡。

    猛雨狂風欲妨花,轉放花枝起。

    人喜結同心,纔喜逢知己。

    莫訝人生面目疏,默默相思矣。

     右調《蔔算子》 話說宋信受了冷绛雪一場羞辱,回來便覺陶、柳二人的情意都冷淡了。

    心下百般氣苦,暗想道:“我在揚州城裡尋訪過多少女子,要她寫幾個字兒,便千難萬難。

    怎冷家這小丫頭纔十二歲,便有這樣才學?把做詩祇當寫帳簿一般,豈不又是一個山黛。

    我命中的災星、難星,誰知都是些小女兒。

    若說山黛的禍根,還是我挑掇晏文物起的,就是後來喫苦,也還氣得她過。

    冷家這小丫頭獨獨将一張報條貼在瓊花觀門牆上,豈非明明來尋我的舋端,叫我怎生氣得她過。

    ”又一想道:“莫若将山相公要買婢之事與老窦商量,要他買了送與山相公。

    一來可報我之雠;二來為老窦解怨;三來可為我後日進身之階,豈不妙哉!我将這小丫頭弄得七死八活,纔曉得我老宋的手段。

    ” 算計定了,到次日來見窦知府,将冷绛雪辱他之事細細哭訴一番,要求窦知府為他出氣。

    窦國一道:“她雖得罪於你,卻無人告發,我怎好平白去拿她。

    ”宋信道:“也不消去拿她。

    我前日出京時,山相公要選買識字之婢,伏待女兒,再三託我。

    我一到揚州,即四境搜求,并無一人。

    不期這冷绛雪,年纔十二,才情學問不減山黛。

    前日偶然遇見,賣弄聰明,将晚生百般羞辱,老先生若肯重價買了,獻與山相公,上可解前番之結,下可洩晚生之憤,誠一舉兩利之道,不識老先生以為何如?”窦國一道:“這個使得,祇是也沒個竟自去買之理。

    須叫媒人來吩咐,待媒人報出,然後去買才成個官體。

    ”宋信道:“這不難。

    老先生祇消去喚媒人,待晚生囑託媒人,當堂報名便了。

    ” 棒不得兩三日,窦知府果然聽信,差人喚了許多媒人來吩咐道:“北京山閣下老爺有一位小姐,年纔十一二歲,是當今皇帝欽賜有名的才女。

    要選與她年紀相近,能通文識字的女子一十二個服侍她。

    聞知揚州人才好,昨行文到此,要我老爺替他選買,故喚你們吩咐。

    不拘鄉村城市大家小戶,凡有年近十一二歲通文識字的女子,都細細報來,本府不惜重價聘買。

    如隐匿不報,重責不饒,限三日内即報。

    ”衆媒人出來各自尋訪,陸續來報。

     第二日,内中一個王媒婆來報:“江都縣七都八圖香錦裡冷新的女兒冷绛雪,年正一十二歲,實有才學,媒人不敢不報,聽老爺選用。

    ”窦知府見了道:“這個名字便取得有些學問,一定可觀,準了。

    ”便叫一個差人吩咐道:“你可同這媒婆到冷新家去,說當朝山閣老聞知你女兒有才,不惜重聘,要讨去陪伴她家小姐。

    可問明他要多少财禮,本府即如數送來。

    此乃美事,故不出牌。

    他若推脫留難,本府就要委江都縣官來拿了。

    ” 差人應了,不敢怠慢。

    随即同王媒婆到冷大戶家說知此事。

    吓得冷大戶魂不附體,慌忙接鄭秀才來商議道:“這禍事從哪裡說起?竟是從天掉下來的。

    ”鄭秀才道:“不必說了,一定是前日宋信受了甥女之辱,他與窦府尊相好,故作此惡以相報也。

    ”冷大戶道:“若是宋信作惡,如何王媒婆開報?”一面治酒款待差人,一面就扯住王媒婆亂打道:“我與你往日無雠,近日無冤,你為甚開報我女兒名字?”王媒婆先還支吾,後被打急了祇得直說道:“冷老爹不消打我,這都是别人做成圈套,叫我報的,我也是出於無奈。

    ”冷大戶道:“哪個别人?”王媒婆道:“你想哪個曾受你的羞辱,便是哪個了。

    ”鄭秀才聽了道:“何如!我就說是這個小人。

    不妨事,待我去見窦府尊,講明這個緣故,看她如何?他若擋護,我便到都察院去告。

    哪有宰相人家,無故倚勢讨良善人家女兒為侍妾的道理!”冷大戶道:“須得如此方好。

    ” 鄭秀才倚着自有前程,便興抖抖取了衣巾,同差人來見府尊。

    正值知府在堂,忙上前禀說道:“生員的甥女雖是村莊人家,又不少穿,又不少喫,為甚麼賣與人家為侍妾?此皆山人宋信為做詩受了甥女之辱,故在公祖老爺面前進讒言以起舋端。

    乞公祖老爺明鏡,察出狡謀,以安良善。

    ”窦知府道:“此事乃山閣下有文書到本府,託本府買侍妾,與宋山人何幹。

    你說宋信進此讒言,難道本府是聽信讒言之人。

    這等胡講,若不看斯文面上,就該懲治纔是,還不快去勸冷新将你甥女速速獻與山府。

    雖說是為侍妾,祇怕在閣老人家為侍妾,還強似在你鄉下作村姑田婦多矣!”鄭秀才道:“甯為雞口,勿為牛後,凡有志者皆然。

    況甥女雖系一小小村女,然讀書識字,通文達理,有才有德,不減古之烈女。

    豈有上以白璧之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