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玉尺樓才壓群英
關燈
小
中
大
詞曰:
才須好,何女何男何老?十歲閨娃天掞藻,直壓群英倒。
溫李笑他纖巧,元白怪他潦草,繡口錦心香指爪,直個千秋少。
右調《谒金門》 話說廷臣得了考較詩文旨意,不敢遲慢。
禮部便将考較事宜商量停當,奏聞朝廷道: 禮部為遵旨回奏事,謹将條定考較事宜,開列於後: 一考期,拟於七用初三。
是日立秋,正才子賓興之候。
一考時,限辰時齊集玉尺樓,巳時考書法,午時考填詞,未時考詩,申時考文,酉時考古。
先時而成者為優,過時不成者為劣。
一考書法,真、草、隸、篆各一紙。
一考填詞,宋詞、時曲各一阕。
一考詩,五言近體一首。
一考文,或論或賦,内科一道。
一考古,诘問往事三段,不多不寡,庶寸晷可完。
一出題,召翰林院官齊集文華殿,臨時拟上,禦筆親定,走馬賜考。
一題文完,走馬呈覽,再發二題,庶無私傳等弊。
一監考,委司禮太監一員,并窦國一、山顯仁督同糾察,庶無後言。
一考後,除山黛幼女免赴,其餘俱至文華殿,聽候聖上親定優劣功罪,庶免虛傳妄報。
以上數款,俱考較事宜,謹遵旨條奏,乞聖明裁鑒定奪。
禦批:條議允合,俱依拟。
旨意下了,周公夢即知會夏之忠、蔔其通、宋信、穆禮、顔貴等同集窦國一私衙,商議道:“山家小女,我聞她前日朝見時,筆不停腕,而賦《天子有道》三章,古雅絕人,所以天子十分寵愛,恐與尋常浪得虛名者不同。
列位先生,亦不可輕視。
”窦國一道:“周老先生,如何這等說,莫說虛名,就是真才實學,一個十歲女子,能讀多少書,豈有轉勝似列位老先生之理!此一考較,立見其敗也。
周老先生更何疑!何慮!而為此言?”宋信道:“若說考古做文,我晚生學疏才淺,實實不敢誇口。
倘祇要做這五言八句的歪詩,我晚生遍遊天下,凡詩社名公,詞壇宿彥俱曾領教。
無過是限韻,無過是刻燭,從未見笑於人。
豈至今日而失利於弱女。
我晚生一山人布衣尚且藐視,何況列位老先生金馬名卿玉堂學士,不必明日旗鼓相當而喪其氣,即此先聲所至已足令彼膽落閨中矣。
”大家齊笑道:“宋兄之言有理。
”窦國一道:“祇有一事可慮。
”衆問:“何事?”窦國一道:“所慮者傳遞耳。
雖說召學士糾察,也須大家覺察。
臨考時或有疑難,彼此須互相提拔方不失利。
”衆人道:“這個自然。
”商量停當,遂各個散去。
到了七月初三正日,山顯仁早在玉尺樓禦書才女匾額之下鋪設龍案,焚香點燭。
下面設三座。
為司禮太監、窦國一并自已糾察之位。
左邊西向設六坐,為周公夢等六人之位。
右邊東向設一坐,為女兒山黛之位。
各鋪筆、硯於上。
打點端正,卻自在廳上等候。
将交辰時,司禮太監趙公公早先到了。
山顯仁迎入叙禮未畢,各官陸續俱到。
山顯仁侍茶,茶罷,因說道:“小女閨娃識字,過蒙聖恩,謬加獎賞,實傷國體。
今辱窦掌科白簡,亟賜追回改正,已出萬幸。
不意聖心不肯模糊,欲明正小女虛假之罪,又勞列位老先生賜教。
小巫豈折大巫,固不必言。
但以閨中乳臭,而與翰苑大臣逐詞壇之鹿,其亵渎之罪,又當何如!”周公夢道:“晚生陳腐迂儒,本不當唐突令嫒阆苑仙才。
但辱窦掌科薦剡,又蒙聖上诏遺,故不得已應诏而來,實惶愧不安。
” 窦國一此時,要謙不得,要讓不得,要争論又不得,祇老着臉默默不則一聲。
祇有太監趙公公笑說道:“列位老先生,太謙也不中用,譏诮也不中用。
既奉旨來了,祇是早早去考較詩文罷了!”衆官都說道:“有理。
”遂一齊起身,山顯仁就邀入玉尺樓來。
衆官上得樓一看,祇見正當中上面懸着禦書“弘文才女”一匾,下面焚香點燭,四邊坐位擺得端端正正。
衆官正打帳序坐,山顯仁乃說道:“禦書在上,臣子例當展拜。
但在老夫私第,又系特賜小女,在禦書則重,在老夫與小女則輕,還是該拜不該拜,請教窦掌科與趙公公,無使朝廷聞之,謂我輩失禮。
”窦國一欲說不該拜,又恐得罪朝廷;欲說該拜,又恐折了銳氣。
躊躇不定,掙得滿面通紅。
又是趙公公說道:“禦書在上誰敢不拜。
老太師怎麼替萬歲爺謙起來?”山顯仁道:“既是這等,可鋪氈。
”祇說得一聲,左右已将紅氈條鋪在樓闆上。
早有府中掌禮人唱喝排班。
窦國一與周公夢等面面相觑,然事已到此,無可奈何,祇得叙位而拜。
拜罷,山顯仁又指着座位道:“這座位,據學生之意雖是這等擺設,不知可該如此?”衆官道:“禮宜如此,老太師所設不差。
”山顯仁道:“既不差。
”因吩咐左右道:“可請小姐出來,相見過好就座。
” 左右去不多時,祇見内閣中一二十個侍俾簇擁小姐
溫李笑他纖巧,元白怪他潦草,繡口錦心香指爪,直個千秋少。
右調《谒金門》 話說廷臣得了考較詩文旨意,不敢遲慢。
禮部便将考較事宜商量停當,奏聞朝廷道: 禮部為遵旨回奏事,謹将條定考較事宜,開列於後: 一考期,拟於七用初三。
是日立秋,正才子賓興之候。
一考時,限辰時齊集玉尺樓,巳時考書法,午時考填詞,未時考詩,申時考文,酉時考古。
先時而成者為優,過時不成者為劣。
一考書法,真、草、隸、篆各一紙。
一考填詞,宋詞、時曲各一阕。
一考詩,五言近體一首。
一考文,或論或賦,内科一道。
一考古,诘問往事三段,不多不寡,庶寸晷可完。
一出題,召翰林院官齊集文華殿,臨時拟上,禦筆親定,走馬賜考。
一題文完,走馬呈覽,再發二題,庶無私傳等弊。
一監考,委司禮太監一員,并窦國一、山顯仁督同糾察,庶無後言。
一考後,除山黛幼女免赴,其餘俱至文華殿,聽候聖上親定優劣功罪,庶免虛傳妄報。
以上數款,俱考較事宜,謹遵旨條奏,乞聖明裁鑒定奪。
禦批:條議允合,俱依拟。
旨意下了,周公夢即知會夏之忠、蔔其通、宋信、穆禮、顔貴等同集窦國一私衙,商議道:“山家小女,我聞她前日朝見時,筆不停腕,而賦《天子有道》三章,古雅絕人,所以天子十分寵愛,恐與尋常浪得虛名者不同。
列位先生,亦不可輕視。
”窦國一道:“周老先生,如何這等說,莫說虛名,就是真才實學,一個十歲女子,能讀多少書,豈有轉勝似列位老先生之理!此一考較,立見其敗也。
周老先生更何疑!何慮!而為此言?”宋信道:“若說考古做文,我晚生學疏才淺,實實不敢誇口。
倘祇要做這五言八句的歪詩,我晚生遍遊天下,凡詩社名公,詞壇宿彥俱曾領教。
無過是限韻,無過是刻燭,從未見笑於人。
豈至今日而失利於弱女。
我晚生一山人布衣尚且藐視,何況列位老先生金馬名卿玉堂學士,不必明日旗鼓相當而喪其氣,即此先聲所至已足令彼膽落閨中矣。
”大家齊笑道:“宋兄之言有理。
”窦國一道:“祇有一事可慮。
”衆問:“何事?”窦國一道:“所慮者傳遞耳。
雖說召學士糾察,也須大家覺察。
臨考時或有疑難,彼此須互相提拔方不失利。
”衆人道:“這個自然。
”商量停當,遂各個散去。
到了七月初三正日,山顯仁早在玉尺樓禦書才女匾額之下鋪設龍案,焚香點燭。
下面設三座。
為司禮太監、窦國一并自已糾察之位。
左邊西向設六坐,為周公夢等六人之位。
右邊東向設一坐,為女兒山黛之位。
各鋪筆、硯於上。
打點端正,卻自在廳上等候。
将交辰時,司禮太監趙公公早先到了。
山顯仁迎入叙禮未畢,各官陸續俱到。
山顯仁侍茶,茶罷,因說道:“小女閨娃識字,過蒙聖恩,謬加獎賞,實傷國體。
今辱窦掌科白簡,亟賜追回改正,已出萬幸。
不意聖心不肯模糊,欲明正小女虛假之罪,又勞列位老先生賜教。
小巫豈折大巫,固不必言。
但以閨中乳臭,而與翰苑大臣逐詞壇之鹿,其亵渎之罪,又當何如!”周公夢道:“晚生陳腐迂儒,本不當唐突令嫒阆苑仙才。
但辱窦掌科薦剡,又蒙聖上诏遺,故不得已應诏而來,實惶愧不安。
” 窦國一此時,要謙不得,要讓不得,要争論又不得,祇老着臉默默不則一聲。
祇有太監趙公公笑說道:“列位老先生,太謙也不中用,譏诮也不中用。
既奉旨來了,祇是早早去考較詩文罷了!”衆官都說道:“有理。
”遂一齊起身,山顯仁就邀入玉尺樓來。
衆官上得樓一看,祇見正當中上面懸着禦書“弘文才女”一匾,下面焚香點燭,四邊坐位擺得端端正正。
衆官正打帳序坐,山顯仁乃說道:“禦書在上,臣子例當展拜。
但在老夫私第,又系特賜小女,在禦書則重,在老夫與小女則輕,還是該拜不該拜,請教窦掌科與趙公公,無使朝廷聞之,謂我輩失禮。
”窦國一欲說不該拜,又恐得罪朝廷;欲說該拜,又恐折了銳氣。
躊躇不定,掙得滿面通紅。
又是趙公公說道:“禦書在上誰敢不拜。
老太師怎麼替萬歲爺謙起來?”山顯仁道:“既是這等,可鋪氈。
”祇說得一聲,左右已将紅氈條鋪在樓闆上。
早有府中掌禮人唱喝排班。
窦國一與周公夢等面面相觑,然事已到此,無可奈何,祇得叙位而拜。
拜罷,山顯仁又指着座位道:“這座位,據學生之意雖是這等擺設,不知可該如此?”衆官道:“禮宜如此,老太師所設不差。
”山顯仁道:“既不差。
”因吩咐左右道:“可請小姐出來,相見過好就座。
” 左右去不多時,祇見内閣中一二十個侍俾簇擁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