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就算邪馬台國的事是如此吧,那一九八三年也發生過日全食嗎?是不是每百年就會發生一次日全食?”古井教授問道。
“不。
”禦手洗一邊搖頭,一邊往後走。
他在附近的書架前蹲下。
從最下面的一格取出另一本厚書。
他抱着厚書走回來,把它放在桌子上。
原來,這是小學館出版的《日本大百科全書》。
他沒有查索引,便迅速翻動書頁。
“這裡有對‘日食’、‘日全食’、‘金環食’等詞彙的解釋。
這書的出版日期是昭和六十二年,也就是一九八七年。
有照片附在說明文字旁邊。
書上寫着,最近觀測到完全的日全食時間是一九八三年,地點在印尼的爪哇島。
” “什麼?印尼?”我和教授同時大聲說道。
“印尼的爪哇島?這不是鬼扯嗎!文章寫的是鐮倉呀,是鐮倉的稻村崎。
你把事情硬拉到日全食上,現在又牽出爪哇島。
實在離題太遠啦!” “可是石岡君,文章中不是提到鐵塔從江之島消失了嗎?要知道,這是因為那地方不是日本呀!所以,有皮膚如焦炭般黝黑的男人在路上行走。
湘南國道的路面到處是裂縫,商店街和急救醫院消失無蹤,變成簡陋的木闆屋了。
” “可是……作者在文章中并沒有提到身處異國呀。
”我喘息般地說道。
禦手洗笑起來了。
“不是陶太不想提,而是陶太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身處異國。
陶太毫不懷疑自己正置身于鐮倉稻村崎的公寓大樓裡。
” “這怎麼可能?日本與印尼不是一眼就可以分辨出來嗎?” “為什麼?” “建築物都不一樣啦。
” “如果建造完全相同的建築物又怎麼樣呢?” “你這是強詞奪理,那是不可能的。
就算住在相同的建築物裡,窗外的景色也不一樣呀……” “窗外就是海,景色是一樣的。
” “印尼的海與鐮倉的海應該不一樣吧?” “一樣的,石岡君。
海不都是由鹹水會聚而成的嗎?或許在你的想象中,外國的海濱像夢幻般美麗。
但那是電影的誤導。
實際上,任何的海都差不多:寂寥。
有點髒。
” “嗯,那建築物是怎麼回事……” “建築物嘛,一九八三年時,旭屋在各地大興土木。
興建相同款式的房子有利于降低建屋成本,而且能以低價大量購入相同的建材。
” “可是在印尼……” “在印尼建造一棟相同款式的公寓大樓也不錯呀!要知道日本企業很早就大規模進軍印尼,那邊有不少日本人呢。
” “不過,禦手洗,如果用常識來考慮的話……” “哼,常識是什麼?如果凡事都被常識框住的話,那世界上就不存在推理了。
” “可是,隻要跨出房子一步,不就馬上真相大白了嗎?” “明白什麼?” “對香織或自己的爸爸旭屋産生疑心……” “所以這兩人是合謀。
我在前天就自信滿滿地對你說這兩人是共犯。
” “嗯……那加鳥呢?他不是共犯吧?” “對。
” “那他應該發現了情況不正常,而且會告訴三崎陶太。
” “但實際上他并沒有這麼做。
” “這是因為加鳥在告知真相前就被殺害了。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 “石岡君,加鳥不可能不死。
旭屋和香織謀劃将加鳥引入屋裡後。
立即将他槍殺。
” “哦?” “石岡君,一切都是按計劃行事的,雖然有些細節計算錯誤,但大體來說,故事完全按照兩人的計劃進行。
” 我的腦子一片混亂,隻有暫時保持沉默。
“所以,戴絲襪和臉罩的強盜,一定是陶太的父親旭屋。
為了實行這個計劃而特地在印尼建造另一棟稻村崎公寓,應該是不可能的,所以多半是利用已有的建築物吧。
如果是這樣,那同意這麼做,而且能自由使用建築物的。
就隻有旭屋了。
” “可是加鳥……” “石岡君,加鳥一進屋子,他對陶太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還記得起來嗎?” 我想了一會兒,但想不起來。
“他一進屋就說:‘陶太君被弄到這地方來啦。
’你不覺得這句話很突兀嗎?如果陶太在自己的房間裡,加鳥就沒有必要說這樣的話了。
我想,或許加鳥此時開始感覺到旭屋和香織将對兒子采取某種行動。
正因如此,香織才要與加鳥拼命。
” “我覺得此事太巧了。
相隔千裡的鐮倉與爪哇島,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場所,而且有兩棟完全相同的建築物。
那麼,建築物周圍的情況呢……” “兩者并非百分之百相似。
你隻要仔細想想就明白了,兩者的相似點僅僅在于都是在海邊建造的相同的公寓大廈罷了。
出了大廈,陶太不是發現商店街不見了,江之電鐵路的軌道消失了,國道損毀了嗎?” “可是好像有非常類似江之島的島嶼。
” “嗯。
不過也僅此而已。
或許正因為有這個小島,旭屋才決定實行這種不合常理的計劃。
” “但我總覺得太巧了……” “石岡君,無論在任何地方,海邊的景色都是差不多的——海、島嶼、陸地。
” “那麼,陶太從來也不走出室外嗎?” “他不是因為走出去看到這一切而感到非常驚訝嗎?” “不,我是說在這之前,他難道就沒出過家門?” “是的。
我覺得這是整個計劃中的關鍵點。
換言之,這個奇怪的計劃是建立在陶太從來也不會走出室外這個前提上的。
” “喂,禦手洗,陶太可是在鐮倉出生長大的!” “這的确是未明之點。
這個問題應該這樣問:陶太有在稻村崎公寓周圍散步的記憶,旭屋和香織是在什麼時間把他弄到印尼去的?” “請等一等,這裡面有疑問。
”一直沉默着聽我和禦手洗講話的古井教授突然插嘴。
“你的想法有一個很大的破綻,因為至少在十歲之前,他是在鐮倉長大的。
養育他的母親是誰?就是香織。
這是有明确記載的,就在他自己寫的手記中。
然後從二十一歲開始,陶太就在公寓大樓的周圍散步。
總之,從他用平假名寫文章開始,他就一直住在鐮倉。
那麼,究竟是什麼時候,他在不知不覺間被人從日本轉移到遙遠的印尼呢?僅從他的手記來判斷,根本找不到轉移的時間和轉移的原因。
如果由他的父親或香織做這種荒唐的事。
在手記中應該會留下若幹蛛絲馬迹。
” 聽完教授所言,禦手洗背着雙手,又在圖書館裡踱起步來,靴聲在室内咯咯作響。
“這确實是個難以解答的問題。
”禦手洗直爽地承認,“目前這依然是一個疑點。
雖然這有可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要素,但也很有可能隻是一個偶然。
” “禦手洗,通電話又怎麼說?如果陶太給别人打了電話,那就馬上暴露。
” “但事實上并沒有發生這種事呀,石岡君。
”禦手洗有點焦躁地回答。
“可是一般而言……” “我覺得這也是旭屋和香織制訂計劃的條件之一。
也就是說,陶太足不出戶,而且除了與父母通電話外絕不與别人聯系,這些都是實行計劃的前提。
為什麼能滿足這種條件呢?其中一個理由,因為他是海豹肢畸形兒,不方便外出,也沒有朋友,當然更不可能打電話給外人了……” “是嗎……” “當然,光憑這點,理由還是不夠充分,應該還有其他的理由……如果沒有,就缺少邏輯的一貫性了。
這理由說不定還能消除古井先生的疑問。
不過現在要說出這個理由,資料稍顯不足。
” “那麼,陶太從電話裡及擦肩而過的路人口中聽到的類似數字排列的語言就是印尼語嗎?” “對。
” “印尼語聽起來像日語中的數字排列嗎?” “因為我的語言知識不足,不能妄下判斷,但如果陶太說聽起來像的話,那姑且就是了。
再說,外國的語言,正如日本一樣,并不是隻有日文一種。
尤其像印尼那種國家。
有許多方言,甚至也包括了荷蘭語。
陶太聽到的或許是其中一種很像日語的方言吧。
” “禦手洗君,你的推論之大膽真令人瞠目結舌。
我一向敬佩你的才能。
不過很不幸地,在你剛剛的論述中,我發現一個緻命的錯誤。
”古井教授仰起正在讀大百科全書的臉。
“什麼?” “這個。
你看這裡的記述。
數十年,不,應該是數百年一次的日全食,而且是金環食,在一九八三年于印尼爪哇島被觀察到,這沒有錯。
但這裡還記載了日期,發生日全食的那天是一九八三年六月十一日,而不是五月二十六日呀!” “哦?”我驚呼起來。
這可是個大發現,對禦手洗的推理是緻命的一擊。
“你是不是看漏了這段記載?” “不,沒有看漏。
” “怎麼樣?還不快認輸?” “沒必要認輸,教授。
因為我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
” “解決了?這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重要,教授。
如果說爪哇島的日全食發生在六月十一日的
“不。
”禦手洗一邊搖頭,一邊往後走。
他在附近的書架前蹲下。
從最下面的一格取出另一本厚書。
他抱着厚書走回來,把它放在桌子上。
原來,這是小學館出版的《日本大百科全書》。
他沒有查索引,便迅速翻動書頁。
“這裡有對‘日食’、‘日全食’、‘金環食’等詞彙的解釋。
這書的出版日期是昭和六十二年,也就是一九八七年。
有照片附在說明文字旁邊。
書上寫着,最近觀測到完全的日全食時間是一九八三年,地點在印尼的爪哇島。
” “什麼?印尼?”我和教授同時大聲說道。
“印尼的爪哇島?這不是鬼扯嗎!文章寫的是鐮倉呀,是鐮倉的稻村崎。
你把事情硬拉到日全食上,現在又牽出爪哇島。
實在離題太遠啦!” “可是石岡君,文章中不是提到鐵塔從江之島消失了嗎?要知道,這是因為那地方不是日本呀!所以,有皮膚如焦炭般黝黑的男人在路上行走。
湘南國道的路面到處是裂縫,商店街和急救醫院消失無蹤,變成簡陋的木闆屋了。
” “可是……作者在文章中并沒有提到身處異國呀。
”我喘息般地說道。
禦手洗笑起來了。
“不是陶太不想提,而是陶太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身處異國。
陶太毫不懷疑自己正置身于鐮倉稻村崎的公寓大樓裡。
” “這怎麼可能?日本與印尼不是一眼就可以分辨出來嗎?” “為什麼?” “建築物都不一樣啦。
” “如果建造完全相同的建築物又怎麼樣呢?” “你這是強詞奪理,那是不可能的。
就算住在相同的建築物裡,窗外的景色也不一樣呀……” “窗外就是海,景色是一樣的。
” “印尼的海與鐮倉的海應該不一樣吧?” “一樣的,石岡君。
海不都是由鹹水會聚而成的嗎?或許在你的想象中,外國的海濱像夢幻般美麗。
但那是電影的誤導。
實際上,任何的海都差不多:寂寥。
有點髒。
” “嗯,那建築物是怎麼回事……” “建築物嘛,一九八三年時,旭屋在各地大興土木。
興建相同款式的房子有利于降低建屋成本,而且能以低價大量購入相同的建材。
” “可是在印尼……” “在印尼建造一棟相同款式的公寓大樓也不錯呀!要知道日本企業很早就大規模進軍印尼,那邊有不少日本人呢。
” “不過,禦手洗,如果用常識來考慮的話……” “哼,常識是什麼?如果凡事都被常識框住的話,那世界上就不存在推理了。
” “可是,隻要跨出房子一步,不就馬上真相大白了嗎?” “明白什麼?” “對香織或自己的爸爸旭屋産生疑心……” “所以這兩人是合謀。
我在前天就自信滿滿地對你說這兩人是共犯。
” “嗯……那加鳥呢?他不是共犯吧?” “對。
” “那他應該發現了情況不正常,而且會告訴三崎陶太。
” “但實際上他并沒有這麼做。
” “這是因為加鳥在告知真相前就被殺害了。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 “石岡君,加鳥不可能不死。
旭屋和香織謀劃将加鳥引入屋裡後。
立即将他槍殺。
” “哦?” “石岡君,一切都是按計劃行事的,雖然有些細節計算錯誤,但大體來說,故事完全按照兩人的計劃進行。
” 我的腦子一片混亂,隻有暫時保持沉默。
“所以,戴絲襪和臉罩的強盜,一定是陶太的父親旭屋。
為了實行這個計劃而特地在印尼建造另一棟稻村崎公寓,應該是不可能的,所以多半是利用已有的建築物吧。
如果是這樣,那同意這麼做,而且能自由使用建築物的。
就隻有旭屋了。
” “可是加鳥……” “石岡君,加鳥一進屋子,他對陶太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還記得起來嗎?” 我想了一會兒,但想不起來。
“他一進屋就說:‘陶太君被弄到這地方來啦。
’你不覺得這句話很突兀嗎?如果陶太在自己的房間裡,加鳥就沒有必要說這樣的話了。
我想,或許加鳥此時開始感覺到旭屋和香織将對兒子采取某種行動。
正因如此,香織才要與加鳥拼命。
” “我覺得此事太巧了。
相隔千裡的鐮倉與爪哇島,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場所,而且有兩棟完全相同的建築物。
那麼,建築物周圍的情況呢……” “兩者并非百分之百相似。
你隻要仔細想想就明白了,兩者的相似點僅僅在于都是在海邊建造的相同的公寓大廈罷了。
出了大廈,陶太不是發現商店街不見了,江之電鐵路的軌道消失了,國道損毀了嗎?” “可是好像有非常類似江之島的島嶼。
” “嗯。
不過也僅此而已。
或許正因為有這個小島,旭屋才決定實行這種不合常理的計劃。
” “但我總覺得太巧了……” “石岡君,無論在任何地方,海邊的景色都是差不多的——海、島嶼、陸地。
” “那麼,陶太從來也不走出室外嗎?” “他不是因為走出去看到這一切而感到非常驚訝嗎?” “不,我是說在這之前,他難道就沒出過家門?” “是的。
我覺得這是整個計劃中的關鍵點。
換言之,這個奇怪的計劃是建立在陶太從來也不會走出室外這個前提上的。
” “喂,禦手洗,陶太可是在鐮倉出生長大的!” “這的确是未明之點。
這個問題應該這樣問:陶太有在稻村崎公寓周圍散步的記憶,旭屋和香織是在什麼時間把他弄到印尼去的?” “請等一等,這裡面有疑問。
”一直沉默着聽我和禦手洗講話的古井教授突然插嘴。
“你的想法有一個很大的破綻,因為至少在十歲之前,他是在鐮倉長大的。
養育他的母親是誰?就是香織。
這是有明确記載的,就在他自己寫的手記中。
然後從二十一歲開始,陶太就在公寓大樓的周圍散步。
總之,從他用平假名寫文章開始,他就一直住在鐮倉。
那麼,究竟是什麼時候,他在不知不覺間被人從日本轉移到遙遠的印尼呢?僅從他的手記來判斷,根本找不到轉移的時間和轉移的原因。
如果由他的父親或香織做這種荒唐的事。
在手記中應該會留下若幹蛛絲馬迹。
” 聽完教授所言,禦手洗背着雙手,又在圖書館裡踱起步來,靴聲在室内咯咯作響。
“這确實是個難以解答的問題。
”禦手洗直爽地承認,“目前這依然是一個疑點。
雖然這有可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要素,但也很有可能隻是一個偶然。
” “禦手洗,通電話又怎麼說?如果陶太給别人打了電話,那就馬上暴露。
” “但事實上并沒有發生這種事呀,石岡君。
”禦手洗有點焦躁地回答。
“可是一般而言……” “我覺得這也是旭屋和香織制訂計劃的條件之一。
也就是說,陶太足不出戶,而且除了與父母通電話外絕不與别人聯系,這些都是實行計劃的前提。
為什麼能滿足這種條件呢?其中一個理由,因為他是海豹肢畸形兒,不方便外出,也沒有朋友,當然更不可能打電話給外人了……” “是嗎……” “當然,光憑這點,理由還是不夠充分,應該還有其他的理由……如果沒有,就缺少邏輯的一貫性了。
這理由說不定還能消除古井先生的疑問。
不過現在要說出這個理由,資料稍顯不足。
” “那麼,陶太從電話裡及擦肩而過的路人口中聽到的類似數字排列的語言就是印尼語嗎?” “對。
” “印尼語聽起來像日語中的數字排列嗎?” “因為我的語言知識不足,不能妄下判斷,但如果陶太說聽起來像的話,那姑且就是了。
再說,外國的語言,正如日本一樣,并不是隻有日文一種。
尤其像印尼那種國家。
有許多方言,甚至也包括了荷蘭語。
陶太聽到的或許是其中一種很像日語的方言吧。
” “禦手洗君,你的推論之大膽真令人瞠目結舌。
我一向敬佩你的才能。
不過很不幸地,在你剛剛的論述中,我發現一個緻命的錯誤。
”古井教授仰起正在讀大百科全書的臉。
“什麼?” “這個。
你看這裡的記述。
數十年,不,應該是數百年一次的日全食,而且是金環食,在一九八三年于印尼爪哇島被觀察到,這沒有錯。
但這裡還記載了日期,發生日全食的那天是一九八三年六月十一日,而不是五月二十六日呀!” “哦?”我驚呼起來。
這可是個大發現,對禦手洗的推理是緻命的一擊。
“你是不是看漏了這段記載?” “不,沒有看漏。
” “怎麼樣?還不快認輸?” “沒必要認輸,教授。
因為我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
” “解決了?這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重要,教授。
如果說爪哇島的日全食發生在六月十一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