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緊貼着汽車後面的防撞杆,走到門前。
我伸出右手握住門把,滿懷期待地用力扭轉,可惜門把紋絲不動。
大失所望之下,我左看右看,似乎再看不到其他的門了,隻好再側身從Celsior與MarkII間的縫隙走出去。
如果從貨車後方走出,就太接近玄關了,我怕被管理員看到。
回到柏油路上後,我想到經過玻璃門玄關,在大樓的另一側還有一個停車場。
但我不想從玄關的玻璃門前經過,因為這樣一定會被大廳的管理員看到。
萬不得已的時候,或許必須選擇從大廳強行進入大樓,但在此之前,我不想被管理員發現,以免那個老頭子有心理準備。
我再度走進大樓與烤肉飯店間的小路,經過大樓後方,繞往另一個停車場。
大樓後方非常簡陋,沒有陽台之類的設施,就連窗戶也隻有在一樓并列着一排,二樓以上就沒有了,遠看就隻有一堵碩大無比的牆壁。
經過一樓窗戶時,我用手觸摸了一下玻璃,但每扇窗戶都關得很嚴實。
走到大樓西側,再沿着牆壁往左轉,經過剛才被鎖上的後門,就到柏油路了。
從這裡向左轉,就會到達停車場前面,我側身擠入停在眼前的日産Cima與牆壁間的縫隙,移步至裡面的牆壁前,然後向右探看——果然,在不遠處有一扇門。
我再次擠進車子防撞杆與牆壁間的縫隙,艱難地挪步到門前,用手抓住門把。
這是最後的機會了,要是打不開這扇門,恐怕我隻能繞到大樓後面打碎玻璃破窗進入了。
懷着最後的希望扭一下門把,唉!跟其他的門一樣,門把紋絲不動,這是我轉動的第三個門把了。
在這一瞬間,我絕望地陷入全世界的門把都轉不動的錯覺之中。
從車子間穿出,我又回到柏油路上。
為了不被管理員看到,我小心翼翼地往江之島的方向走去。
我心裡盤算着,打不開門,隻剩下兩種方法了。
一是當着管理員的面強行闖入,二是繞到大廈後方打碎玻璃破窗而入。
但是,假如強行闖入大廈的話,要從容記錄各家的名字以及調查詢問四樓住戶就完全不可能了。
這麼說,打碎玻璃破窗而入是唯一的方法了。
不知不覺間,我又走回大廈後方。
可是打碎玻璃一定會發出聲音,管理人聽到聲音會跑過來查看嗎?或許他耳背,聽不到聲音吧?不過,管理員一旦聽到聲響就一定會過來查看。
那麼拆兩塊玻璃如何?不,這也是不可能的。
憑我剛才觸摸玻璃的感覺,就知道玻璃窗關得很緊。
這時我不禁想,要是我手上有小偷常用的盜竊工具該有多好呀!若是換了禦手洗那家夥,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辦?面對接待處那個一本正經、忠于職守的老頭,就算是禦手洗恐怕也會束手無策吧! 我又走到西側的後門前,這扇門剛才已經确認被鎖上了。
要是後門打得開,就能輕易進入大樓了……我邊想邊握住後門的門把,再試着轉了一次。
“什麼?”我不知不覺發出驚訝之聲。
像做夢一般,門把竟然轉了一圈,門随之往我的方向開啟。
後門打開啦?但剛才不是鎖住的嗎?我環視四周,沒有人看到我站在門前,于是我抓住門把的右手又加了一點力,把門慢慢拉開。
門外沒有人,門裡邊或許有吧?我透過門縫往裡頭窺視,靜悄悄的走廊映入眼簾,打過蠟的油漆地闆發出冷峻的光澤,走廊裡并無人影。
我急忙閃入門内,并輕輕将門掩上。
内側的把手是喇叭鎖,或許在我進餐時有住戶開後門外出,忘了鎖門。
實在是太幸運啦! 後門的右側就是電梯,我按了往上的按鈕,電梯似乎停在上層,下來需要一點時間。
但即使是很短的時間,我也感到非常着急,因為走廊前面往右轉就是接待處了,說不定管理員會突然走過來。
而且電梯内萬一有人搭乘,門打開正好與我照面,我也不知道該如何躲才好。
電梯很快降到一樓,開門時吱吱嘎嘎的聲音響徹走廊。
幸好電梯裡面并沒有人,我連忙走進電梯,按下“關閉”的按鈕,然後再按下“4”的按鈕。
數字的按鈕一直到“8”,說明這棟公寓大樓有八層。
我掏出記事本,記下“八層建築物”。
電梯到達四樓,我惴惴不安地走出電梯。
我看到右手邊擺着一盆盆栽,走廊則與一樓相同,看不見一個人影,打過蠟的油漆地闆同樣發出冷冷的光。
左手邊有一扇小窗,站在小窗前,正如文章所描述的,可以遠望江之島,當然,島的中央聳立着一座鐵塔。
轉過身回望走廊,走廊的右側排列着房間,左側是牆,但沒有窗戶。
走廊看起來很明亮,因為天花闆的電燈二十四小時都亮着,而且壁紙很幹淨。
我想,如果在左側牆上開幾扇窗戶,不就可以節省電費了嗎? 我慢慢往前走,從眼前的房門開始依次記錄門牌上的名字。
一排有五間房,最前面的是四○五号房,主人是木内,然後依次是四○四号房的光田、四○三号房的佐藤、四○二号房的芳賀和四○一号房的岡部。
沒有看到三崎的名牌。
我首先按下最靠近電梯的木内家的門鈴,但按了幾次都沒有人回應,看來屋内沒有人。
沒辦法,我隻好移動到下一戶的光田家門口。
按鈴後很快就有動靜了,不一會兒,門打開了一條縫,露出一位中年女性的臉,她滿臉狐疑地看着我。
我趕緊遞上一張寫着偵探事務所的名片,一邊向她低頭緻意一邊說道:“對不起,我想打聽一個叫三崎陶太的人,他以前應該是這棟大樓四樓的住戶。
” “三崎先生?”這位女性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
猛一看會覺得她是中年女性,但她的年齡也許還不到四十歲吧。
“是的,他姓三崎。
您認識他嗎?”我再度詢問。
在三崎陶太的文章中,并沒有說明自己的房子是從電梯數過來的第幾間,但我總覺得離電梯很近,所以這間房子很有可能就是陶太住過的地方。
“在這層樓,沒有姓三崎的人。
” “是嗎?那麼上一層或下一層樓有這個人嗎?” “這個嘛……我對其他樓層的住戶不熟悉……不過從一樓的信箱來看,恐怕其他樓層也沒有叫做三崎陶太的人。
” “這樣啊?可是他以前的确住在這裡呀。
對不起,請問您是哪一年住進這裡的……” “從昭和五十九年就搬到這裡住了。
” “五十九年?”那就是公元一九八四年了,正好是發生文章中不可思議的殺人事件的第二年。
“大緻可以确定,三崎陶太先生至少在這裡住到一九八三年五月。
對不起,請問您是怎麼找到這個房子的?” “由鐮倉站前一家不動産公司介紹的,位于東口……” “哦,那您還記得那家不動産公司的名字嗎?”我像刑警般取出記事本,一邊問一邊做記錄。
“名字倒是記不起來了。
” “是嗎?您在此地住了差不多有八年了吧,在這段期間,這裡有沒有發生什麼奇怪的事?” “好像沒有什麼特别奇怪的事。
其實,這棟公寓大樓的生活環境挺好的,每戶都裝了洗衣機和幹衣機,還有兩部電話。
” “哦,是嗎?對不起,請問這房子是租的嗎?” “是的。
你問完了嗎?我正在洗東西。
” “啊,真是抱歉!謝謝您的協助。
” 門“砰”地關上了,我再走到隔壁的佐藤家。
該戶也有人在家,開門的又是一名中年女性。
奇怪的是,這名主婦也是一九八四年才搬來此地居住,是經由橫濱的不動産公司介紹才租了這間房子。
接下來的芳賀、岡部家也是相同的情形。
這四戶都沒有聽說過三崎陶太這個人,而且都認為其他樓層也沒有這個人。
更令人驚奇的是,他們都是一九八四年搬來的。
我也詢問了這棟公寓大樓的業主是誰,他們都說對業主的情況不是很清楚,聽說業主的名字叫秋山,好像還在經營江之島的餐廳,但從未見過業主,每個月的房租都由銀行自動轉賬。
右邊三戶和左邊二戶之間是樓梯口,我毫不猶豫地登上樓梯。
台階是由鐵闆制造的,一踏上去便發出“哐當”的響聲。
樓梯呈螺旋狀,中央是通風的地方,擡頭往上望,頂部是裝着熒光燈的天花闆。
走到五樓,這一回是從東側開始,依序記錄房間的門牌。
這五家的主人分别是太田、畠山、長田、鐮持、津山,仍然沒有見到三崎的姓氏。
假如四樓住戶說的話是真的,那麼這棟大樓的業主是江之島餐廳的老闆,而不是旭屋。
按下津山家的電鈴,走出來的似乎是一位主婦。
住在這裡的,恐怕都是上班族吧。
奇妙的巧合在持續着,津山家也是一九八四年搬來此地的;接下來的鐮持家和長田家也是如此。
好像互相約好了似的,大家都是一九八四年搬來此地;隻有畠山家是例外,他們是一九八九年八月才搬來的。
總之,四樓和五樓的住戶全部是一九八四年或之後才搬來這棟公寓大樓的,很難認為這是巧合,恐怕有什麼原因吧。
我問道:“這棟大樓在你們搬來之前,應該早就落成了吧?”所有人的回答是:“當然啦,但不知道具體落成的年份。
”我又問:“有沒有八四年以前,就住進這棟公寓大樓的住戶呢?”所有人的回答又都是:“不知道。
” 沒辦法,我隻好再爬一層樓。
六樓的五戶人家同樣朝向靠海的那一側。
我逐一記下門牌上的名字,但仍然不見三崎的姓。
再爬樓梯跳過七樓到達八樓——也就是最高的一層樓。
這層樓同樣有五戶并排在靠海的一側,但看不到三崎的門牌。
從樓梯走到走廊,我按下右側最近的金子家的電鈴,沒有反應,可能沒人在家吧。
我再按下隔壁一家的電鈴,裡面的人出來打招呼。
我照例提出知不知道三崎陶太這個人的問
我伸出右手握住門把,滿懷期待地用力扭轉,可惜門把紋絲不動。
大失所望之下,我左看右看,似乎再看不到其他的門了,隻好再側身從Celsior與MarkII間的縫隙走出去。
如果從貨車後方走出,就太接近玄關了,我怕被管理員看到。
回到柏油路上後,我想到經過玻璃門玄關,在大樓的另一側還有一個停車場。
但我不想從玄關的玻璃門前經過,因為這樣一定會被大廳的管理員看到。
萬不得已的時候,或許必須選擇從大廳強行進入大樓,但在此之前,我不想被管理員發現,以免那個老頭子有心理準備。
我再度走進大樓與烤肉飯店間的小路,經過大樓後方,繞往另一個停車場。
大樓後方非常簡陋,沒有陽台之類的設施,就連窗戶也隻有在一樓并列着一排,二樓以上就沒有了,遠看就隻有一堵碩大無比的牆壁。
經過一樓窗戶時,我用手觸摸了一下玻璃,但每扇窗戶都關得很嚴實。
走到大樓西側,再沿着牆壁往左轉,經過剛才被鎖上的後門,就到柏油路了。
從這裡向左轉,就會到達停車場前面,我側身擠入停在眼前的日産Cima與牆壁間的縫隙,移步至裡面的牆壁前,然後向右探看——果然,在不遠處有一扇門。
我再次擠進車子防撞杆與牆壁間的縫隙,艱難地挪步到門前,用手抓住門把。
這是最後的機會了,要是打不開這扇門,恐怕我隻能繞到大樓後面打碎玻璃破窗進入了。
懷着最後的希望扭一下門把,唉!跟其他的門一樣,門把紋絲不動,這是我轉動的第三個門把了。
在這一瞬間,我絕望地陷入全世界的門把都轉不動的錯覺之中。
從車子間穿出,我又回到柏油路上。
為了不被管理員看到,我小心翼翼地往江之島的方向走去。
我心裡盤算着,打不開門,隻剩下兩種方法了。
一是當着管理員的面強行闖入,二是繞到大廈後方打碎玻璃破窗而入。
但是,假如強行闖入大廈的話,要從容記錄各家的名字以及調查詢問四樓住戶就完全不可能了。
這麼說,打碎玻璃破窗而入是唯一的方法了。
不知不覺間,我又走回大廈後方。
可是打碎玻璃一定會發出聲音,管理人聽到聲音會跑過來查看嗎?或許他耳背,聽不到聲音吧?不過,管理員一旦聽到聲響就一定會過來查看。
那麼拆兩塊玻璃如何?不,這也是不可能的。
憑我剛才觸摸玻璃的感覺,就知道玻璃窗關得很緊。
這時我不禁想,要是我手上有小偷常用的盜竊工具該有多好呀!若是換了禦手洗那家夥,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辦?面對接待處那個一本正經、忠于職守的老頭,就算是禦手洗恐怕也會束手無策吧! 我又走到西側的後門前,這扇門剛才已經确認被鎖上了。
要是後門打得開,就能輕易進入大樓了……我邊想邊握住後門的門把,再試着轉了一次。
“什麼?”我不知不覺發出驚訝之聲。
像做夢一般,門把竟然轉了一圈,門随之往我的方向開啟。
後門打開啦?但剛才不是鎖住的嗎?我環視四周,沒有人看到我站在門前,于是我抓住門把的右手又加了一點力,把門慢慢拉開。
門外沒有人,門裡邊或許有吧?我透過門縫往裡頭窺視,靜悄悄的走廊映入眼簾,打過蠟的油漆地闆發出冷峻的光澤,走廊裡并無人影。
我急忙閃入門内,并輕輕将門掩上。
内側的把手是喇叭鎖,或許在我進餐時有住戶開後門外出,忘了鎖門。
實在是太幸運啦! 後門的右側就是電梯,我按了往上的按鈕,電梯似乎停在上層,下來需要一點時間。
但即使是很短的時間,我也感到非常着急,因為走廊前面往右轉就是接待處了,說不定管理員會突然走過來。
而且電梯内萬一有人搭乘,門打開正好與我照面,我也不知道該如何躲才好。
電梯很快降到一樓,開門時吱吱嘎嘎的聲音響徹走廊。
幸好電梯裡面并沒有人,我連忙走進電梯,按下“關閉”的按鈕,然後再按下“4”的按鈕。
數字的按鈕一直到“8”,說明這棟公寓大樓有八層。
我掏出記事本,記下“八層建築物”。
電梯到達四樓,我惴惴不安地走出電梯。
我看到右手邊擺着一盆盆栽,走廊則與一樓相同,看不見一個人影,打過蠟的油漆地闆同樣發出冷冷的光。
左手邊有一扇小窗,站在小窗前,正如文章所描述的,可以遠望江之島,當然,島的中央聳立着一座鐵塔。
轉過身回望走廊,走廊的右側排列着房間,左側是牆,但沒有窗戶。
走廊看起來很明亮,因為天花闆的電燈二十四小時都亮着,而且壁紙很幹淨。
我想,如果在左側牆上開幾扇窗戶,不就可以節省電費了嗎? 我慢慢往前走,從眼前的房門開始依次記錄門牌上的名字。
一排有五間房,最前面的是四○五号房,主人是木内,然後依次是四○四号房的光田、四○三号房的佐藤、四○二号房的芳賀和四○一号房的岡部。
沒有看到三崎的名牌。
我首先按下最靠近電梯的木内家的門鈴,但按了幾次都沒有人回應,看來屋内沒有人。
沒辦法,我隻好移動到下一戶的光田家門口。
按鈴後很快就有動靜了,不一會兒,門打開了一條縫,露出一位中年女性的臉,她滿臉狐疑地看着我。
我趕緊遞上一張寫着偵探事務所的名片,一邊向她低頭緻意一邊說道:“對不起,我想打聽一個叫三崎陶太的人,他以前應該是這棟大樓四樓的住戶。
” “三崎先生?”這位女性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
猛一看會覺得她是中年女性,但她的年齡也許還不到四十歲吧。
“是的,他姓三崎。
您認識他嗎?”我再度詢問。
在三崎陶太的文章中,并沒有說明自己的房子是從電梯數過來的第幾間,但我總覺得離電梯很近,所以這間房子很有可能就是陶太住過的地方。
“在這層樓,沒有姓三崎的人。
” “是嗎?那麼上一層或下一層樓有這個人嗎?” “這個嘛……我對其他樓層的住戶不熟悉……不過從一樓的信箱來看,恐怕其他樓層也沒有叫做三崎陶太的人。
” “這樣啊?可是他以前的确住在這裡呀。
對不起,請問您是哪一年住進這裡的……” “從昭和五十九年就搬到這裡住了。
” “五十九年?”那就是公元一九八四年了,正好是發生文章中不可思議的殺人事件的第二年。
“大緻可以确定,三崎陶太先生至少在這裡住到一九八三年五月。
對不起,請問您是怎麼找到這個房子的?” “由鐮倉站前一家不動産公司介紹的,位于東口……” “哦,那您還記得那家不動産公司的名字嗎?”我像刑警般取出記事本,一邊問一邊做記錄。
“名字倒是記不起來了。
” “是嗎?您在此地住了差不多有八年了吧,在這段期間,這裡有沒有發生什麼奇怪的事?” “好像沒有什麼特别奇怪的事。
其實,這棟公寓大樓的生活環境挺好的,每戶都裝了洗衣機和幹衣機,還有兩部電話。
” “哦,是嗎?對不起,請問這房子是租的嗎?” “是的。
你問完了嗎?我正在洗東西。
” “啊,真是抱歉!謝謝您的協助。
” 門“砰”地關上了,我再走到隔壁的佐藤家。
該戶也有人在家,開門的又是一名中年女性。
奇怪的是,這名主婦也是一九八四年才搬來此地居住,是經由橫濱的不動産公司介紹才租了這間房子。
接下來的芳賀、岡部家也是相同的情形。
這四戶都沒有聽說過三崎陶太這個人,而且都認為其他樓層也沒有這個人。
更令人驚奇的是,他們都是一九八四年搬來的。
我也詢問了這棟公寓大樓的業主是誰,他們都說對業主的情況不是很清楚,聽說業主的名字叫秋山,好像還在經營江之島的餐廳,但從未見過業主,每個月的房租都由銀行自動轉賬。
右邊三戶和左邊二戶之間是樓梯口,我毫不猶豫地登上樓梯。
台階是由鐵闆制造的,一踏上去便發出“哐當”的響聲。
樓梯呈螺旋狀,中央是通風的地方,擡頭往上望,頂部是裝着熒光燈的天花闆。
走到五樓,這一回是從東側開始,依序記錄房間的門牌。
這五家的主人分别是太田、畠山、長田、鐮持、津山,仍然沒有見到三崎的姓氏。
假如四樓住戶說的話是真的,那麼這棟大樓的業主是江之島餐廳的老闆,而不是旭屋。
按下津山家的電鈴,走出來的似乎是一位主婦。
住在這裡的,恐怕都是上班族吧。
奇妙的巧合在持續着,津山家也是一九八四年搬來此地的;接下來的鐮持家和長田家也是如此。
好像互相約好了似的,大家都是一九八四年搬來此地;隻有畠山家是例外,他們是一九八九年八月才搬來的。
總之,四樓和五樓的住戶全部是一九八四年或之後才搬來這棟公寓大樓的,很難認為這是巧合,恐怕有什麼原因吧。
我問道:“這棟大樓在你們搬來之前,應該早就落成了吧?”所有人的回答是:“當然啦,但不知道具體落成的年份。
”我又問:“有沒有八四年以前,就住進這棟公寓大樓的住戶呢?”所有人的回答又都是:“不知道。
” 沒辦法,我隻好再爬一層樓。
六樓的五戶人家同樣朝向靠海的那一側。
我逐一記下門牌上的名字,但仍然不見三崎的姓。
再爬樓梯跳過七樓到達八樓——也就是最高的一層樓。
這層樓同樣有五戶并排在靠海的一側,但看不到三崎的門牌。
從樓梯走到走廊,我按下右側最近的金子家的電鈴,沒有反應,可能沒人在家吧。
我再按下隔壁一家的電鈴,裡面的人出來打招呼。
我照例提出知不知道三崎陶太這個人的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