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題,對方的回答一如樓下的住戶。
問到搬來此地的時間,對方說她和隔壁住戶分别是去年和前年搬來的,由于生活環境好,房租比市價便宜,暫時都不想再搬家了。
關于大樓的業主,對方一無所知,而隔壁住戶的情況對方亦所知不多。
确實,住在都市公寓大樓裡的人多半互不幹擾,像我住在馬車道的公寓大樓,對左鄰右舍同樣所知不多。
繼續登上螺旋形樓梯,盡頭有一扇漆成淡綠色的鐵門。
門把的中央有一個鑰匙孔,不同于一樓後門扭轉的喇叭鎖,要插入鑰匙才能上鎖。
我一邊想着門一定被鎖住了,一邊轉動把手,想不到門一下子打開了,出現在眼前的是明亮、微風輕拂的天台。
天台非常廣闊,簡直可以蓋一個網球場了。
但實際上,東西兩邊都成了曬衣場,雖然現在并沒有衣服曬在上頭。
看一看手表,已經過了下午兩點,陽光仍然相當強烈,但太陽已略向西斜。
我在天台上漫步片刻,然後站在面海的那一端,海風輕輕地吹來。
為了安全起見,天台四周圍着一人高的鐵絲網,我倚靠在鐵絲網前,眺望鐮倉海。
從這裡看過去,宛如果凍般的海面上漂浮着許多沖浪闆和風帆。
右手邊是永恒不變的江之島,當然,島中央聳立着一座鐵塔。
有什麼理由可以讓人相信,隻要将視線移開一會兒,那座鐵塔就會消失無蹤? 可是禦手洗竟自信滿滿地對我說:“石岡君,隻要你稍待一會兒,馬上就能看到那座鐵塔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豈不是天方夜譚! 不過,天台上的視野确實一流,居住在這棟海濱大樓想必非常惬意。
因為我從未住過如此高級的大樓,不免對這裡的住戶有幾分羨慕。
住在這裡,當寫作累了的時候,就可以上天台來活動筋骨,欣賞一下海景。
即使不上天台,走到房間的陽台上,也已足夠令人心曠神怡了。
這時,我突然想起在陶太的文章中似乎沒有對天台的描寫。
我轉過頭,見到樓梯出口處有一個四方形的水泥箱子,旁邊還有三把塑膠靠背的鐵椅。
由于長年風吹日曬,紅色的塑膠已經褪色。
天台上并無電梯出口,看來電梯是以下面的八樓為終點。
海風吹拂我的頭發,我心想,回去時是不是應該從八樓搭電梯直達一樓呢? 離開鐵絲網,我慢吞吞地向樓梯出口走去,天台上除了我,看不到其他人影。
推開鐵門進入樓梯間,我靠着螺旋樓梯的扶手欄杆。
因為中央部分是通風處,可以一直看到底下。
咦?我不由得疑惑起來,心中升起一股奇妙的感覺。
這棟大樓是八層建築,所以我站着的地方相當于九層高的地面,朝下俯瞰,應該就是令人目眩的九層高通風道啊。
但讓人感到怪異的是,通風道出奇地短,大概隻有四五層樓的高度就見到水泥地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思考片刻,我終于恍然大悟。
剛才,我是從四樓開始爬樓梯的,所以我看到的是四樓的水泥地。
也就是說,金屬制螺旋形樓梯是從四樓才開始,四樓以下并沒有通風道。
弄清楚這一點後,另一個極大的疑問又在我腦中浮現。
在緊急情況時,住戶萬一不能搭電梯,隻能利用樓梯逃生,但是樓梯又隻到四樓為止,那麼四樓以上的住戶如何跑到地面呢?再者,三樓以下的住戶如果想上天台,那不是非要搭電梯不可?這樣的建築結構,實在難以令人理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決定不搭電梯,再次走樓梯下到四樓。
我快步下樓,一下子就到了五樓,可以清楚看到四樓就是地面,樓梯到此為止。
下到四樓,轉入剛才已調查過的四樓走廊。
看來這一層隻有電梯,我一邊想一邊往右望,突然發現剛才沒有注意到的一扇門。
看來這是作為緊急出口用的,它位于與電梯相反一側的走廊盡頭。
我大步向這扇門走去,抓住門把轉動,再用力一推,門就打開了,眼前出現了金屬制的平台和鐵扶欄。
這應該是緊急出口吧? 我迎着微風,走到外頭。
當我反手掩門時,突然覺得有點不大對勁。
如果這是逃生樓梯的話,應該直接連接地面吧?但是,剛才我從下面經過好幾次,都沒有看到這道樓梯。
我将身子倚靠在扶欄上,俯身向下觀看,頓時目瞪口呆。
多奇怪的樓梯呀!樓梯很陡,途中有平台,然後呈U字形折彎,隻有一層樓的高度。
換言之,暴露在半空中的樓梯僅僅是從四樓通往三樓而已。
我一邊循階而下,一邊注意這空中樓梯的終點。
果然,樓梯終點有扇門。
這扇門應該可以接回大樓内部吧?那一定是三樓走廊了。
如果确實是如此的話,那剛才在地面沒有注意到這段樓梯就可以理解了。
除非仰着頭向上仔細觀察,否則是不容易察覺三四樓間有一段短短的空中樓梯的。
在樓梯平台轉向,我蹑手蹑腳前進,盡量安靜地走下空中樓梯。
我不知道做這種設計的理由,但這棟大樓的構造顯然十分奇特,令我大開眼界。
步下金屬台階走到門前,我轉動門把,門沒有上鎖。
将門朝着我這側打開,地闆的蠟油味飄然而出,熟悉的走廊風景又映入我的眼簾。
進入走廊,我反手緩緩将門掩上,三樓走廊也沒有人影。
我一邊慢慢前行,一邊注視并列在走廊左側的門牌,依次是二谷、高杉、石橋,然後是下樓的樓梯。
三樓以下樓梯的位置似乎跟四樓以上的不太一樣,似乎往西移了一個房間的距離。
為了慎重起見,我走到樓梯間往上看,頭頂上就是水泥天花闆,裝着一隻熒光燈,沒有見到往上的樓梯;向下俯瞰,中間是通風道,可以看到一樓的地面。
再回到走廊,往左走,繼續讀門牌,永淵、土肥,這一層依然沒有三崎的姓名。
我按下三○五土肥家的門鈴,一名中年男士将門開了一條縫,從裡面打量着我。
我照例問他知不知道一個叫做三崎陶太的人在這棟大樓住到一九八三年。
“三崎陶太?”他的反應與其他住戶一模一樣。
我點點頭,他趕緊說從未聽到過這個名字。
我再問他什麼時候搬來此地的,他說是昭和五十九年。
我問他在這之前住在哪裡,他說住在橫濱的矶子。
“住在這棟大樓的人為何都是昭和五十九年或以後搬來的呢?”我提出憋在心中的問題。
“因為昭和五十八年到五十九年間這棟大樓進行改建。
”對方若無其事地回答,“聽說以前的住戶全部搬走啦。
” 我再問他知不知道以前住戶的情況,他搖搖頭說完全不知道。
與這位中年男子的談話基本上與其他住戶的談話一樣,沒有什麼收獲。
不過,這位男子無意中說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約摸四五年前,有人在這棟大樓招募海洋運動的愛好者,似乎想成立同好會什麼的。
當這件事被大樓管理員知道後,馬上被強行制止了。
管理員沒有說明理由,隻是說這樣做會帶來麻煩。
“哦,有這種事嗎?”我說道。
我暗忖或許此人能提供有用的情報,可惜我無法巧妙地提問。
“你在這裡住了八年,有沒有注意到這棟大樓發生過什麼奇怪的情況?” “奇怪的情況?”土肥反問道,“這是什麼意思?” “就是出現一些不尋常的情況,例如生活上的不方便,或是住戶間的流言……” “也沒有什麼特别不方便的地方,一定要挑剔的話,就是陽台上沒有把手,也沒有固定曬衣繩,沒辦法曬衣服。
不過這不是大問題,因為每戶都裝了幹衣機。
” “那樓梯隻能走到三樓,如果想到四樓以上的樓層,就必須走空中樓梯到四樓,是嗎?” “這個問題嘛,我們通常都搭電梯,所以沒有感到特别不方便。
那隻不過是逃生樓梯而已。
” “可是,大樓内部的樓梯為什麼不由下而上從一樓直通頂樓呢?” “如果這樣的話,中央的通風道就有八層樓高,那太危險了。
這棟大樓的小孩子特别多,樓梯做成現在這樣,可以降低危險。
” “就算是這樣吧,這大樓的結構還是讓人覺得怪怪的。
沒必要隻做一層高的逃生樓梯吧……” “不,還是有必要的。
這段做在外面的逃生樓梯看起來雖然不合常規,但有其合理性。
通常有逃生梯的大廈往往做到二樓,但從上面看下去難免會使人産生有人從逃生梯偷偷爬上來的擔憂。
所以這棟大樓才将逃生梯設在三樓。
” “啊,是嗎?” “是呀。
二樓走廊的各個盡頭都做了門,打開門,利用逃生繩梯就可以降到地面了。
” “哦,原來如此。
” “所以,這樣的結構也不能說特别奇怪。
” “是嗎?” 此時,土肥交抱手臂,眼睛望着地面,似乎陷入沉思。
不一會兒,他仰起頭說:“不過,最近我倒是聽到一些奇怪的傳言。
” “奇怪的傳言?” “其實,我也不能肯定是不是奇怪的傳言,或許隻是毫無意義的玩笑話吧。
” “不管怎樣,說來聽聽吧。
”我不知不覺地來了勁兒。
“是上星期朋友之間的閑聊吧,有人說這棟大樓是幽靈大樓。
” “幽靈大樓?” “嗯。
” “這是什麼意思?” “我也不明白。
” “那麼,你知道說這件事的人的名字和住址嗎?” “不知道。
那個人是别處來的沖浪者,我以前不認識他,也無法跟他取得聯系。
” “那你有沒有問他為什麼這樣說呢?” “沒有。
因為是閑聊嘛,大家聽過就算了。
” 我又在門口站了一會兒,見對方不想再說什麼了,便不得不向他道謝告别。
之後,我又下到二樓,記下二樓住戶的名字,依舊沒有三崎。
調查工作隻能到此為止了,我怏怏地離開這棟大樓。
問到搬來此地的時間,對方說她和隔壁住戶分别是去年和前年搬來的,由于生活環境好,房租比市價便宜,暫時都不想再搬家了。
關于大樓的業主,對方一無所知,而隔壁住戶的情況對方亦所知不多。
确實,住在都市公寓大樓裡的人多半互不幹擾,像我住在馬車道的公寓大樓,對左鄰右舍同樣所知不多。
繼續登上螺旋形樓梯,盡頭有一扇漆成淡綠色的鐵門。
門把的中央有一個鑰匙孔,不同于一樓後門扭轉的喇叭鎖,要插入鑰匙才能上鎖。
我一邊想着門一定被鎖住了,一邊轉動把手,想不到門一下子打開了,出現在眼前的是明亮、微風輕拂的天台。
天台非常廣闊,簡直可以蓋一個網球場了。
但實際上,東西兩邊都成了曬衣場,雖然現在并沒有衣服曬在上頭。
看一看手表,已經過了下午兩點,陽光仍然相當強烈,但太陽已略向西斜。
我在天台上漫步片刻,然後站在面海的那一端,海風輕輕地吹來。
為了安全起見,天台四周圍着一人高的鐵絲網,我倚靠在鐵絲網前,眺望鐮倉海。
從這裡看過去,宛如果凍般的海面上漂浮着許多沖浪闆和風帆。
右手邊是永恒不變的江之島,當然,島中央聳立着一座鐵塔。
有什麼理由可以讓人相信,隻要将視線移開一會兒,那座鐵塔就會消失無蹤? 可是禦手洗竟自信滿滿地對我說:“石岡君,隻要你稍待一會兒,馬上就能看到那座鐵塔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豈不是天方夜譚! 不過,天台上的視野确實一流,居住在這棟海濱大樓想必非常惬意。
因為我從未住過如此高級的大樓,不免對這裡的住戶有幾分羨慕。
住在這裡,當寫作累了的時候,就可以上天台來活動筋骨,欣賞一下海景。
即使不上天台,走到房間的陽台上,也已足夠令人心曠神怡了。
這時,我突然想起在陶太的文章中似乎沒有對天台的描寫。
我轉過頭,見到樓梯出口處有一個四方形的水泥箱子,旁邊還有三把塑膠靠背的鐵椅。
由于長年風吹日曬,紅色的塑膠已經褪色。
天台上并無電梯出口,看來電梯是以下面的八樓為終點。
海風吹拂我的頭發,我心想,回去時是不是應該從八樓搭電梯直達一樓呢? 離開鐵絲網,我慢吞吞地向樓梯出口走去,天台上除了我,看不到其他人影。
推開鐵門進入樓梯間,我靠着螺旋樓梯的扶手欄杆。
因為中央部分是通風處,可以一直看到底下。
咦?我不由得疑惑起來,心中升起一股奇妙的感覺。
這棟大樓是八層建築,所以我站着的地方相當于九層高的地面,朝下俯瞰,應該就是令人目眩的九層高通風道啊。
但讓人感到怪異的是,通風道出奇地短,大概隻有四五層樓的高度就見到水泥地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思考片刻,我終于恍然大悟。
剛才,我是從四樓開始爬樓梯的,所以我看到的是四樓的水泥地。
也就是說,金屬制螺旋形樓梯是從四樓才開始,四樓以下并沒有通風道。
弄清楚這一點後,另一個極大的疑問又在我腦中浮現。
在緊急情況時,住戶萬一不能搭電梯,隻能利用樓梯逃生,但是樓梯又隻到四樓為止,那麼四樓以上的住戶如何跑到地面呢?再者,三樓以下的住戶如果想上天台,那不是非要搭電梯不可?這樣的建築結構,實在難以令人理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決定不搭電梯,再次走樓梯下到四樓。
我快步下樓,一下子就到了五樓,可以清楚看到四樓就是地面,樓梯到此為止。
下到四樓,轉入剛才已調查過的四樓走廊。
看來這一層隻有電梯,我一邊想一邊往右望,突然發現剛才沒有注意到的一扇門。
看來這是作為緊急出口用的,它位于與電梯相反一側的走廊盡頭。
我大步向這扇門走去,抓住門把轉動,再用力一推,門就打開了,眼前出現了金屬制的平台和鐵扶欄。
這應該是緊急出口吧? 我迎着微風,走到外頭。
當我反手掩門時,突然覺得有點不大對勁。
如果這是逃生樓梯的話,應該直接連接地面吧?但是,剛才我從下面經過好幾次,都沒有看到這道樓梯。
我将身子倚靠在扶欄上,俯身向下觀看,頓時目瞪口呆。
多奇怪的樓梯呀!樓梯很陡,途中有平台,然後呈U字形折彎,隻有一層樓的高度。
換言之,暴露在半空中的樓梯僅僅是從四樓通往三樓而已。
我一邊循階而下,一邊注意這空中樓梯的終點。
果然,樓梯終點有扇門。
這扇門應該可以接回大樓内部吧?那一定是三樓走廊了。
如果确實是如此的話,那剛才在地面沒有注意到這段樓梯就可以理解了。
除非仰着頭向上仔細觀察,否則是不容易察覺三四樓間有一段短短的空中樓梯的。
在樓梯平台轉向,我蹑手蹑腳前進,盡量安靜地走下空中樓梯。
我不知道做這種設計的理由,但這棟大樓的構造顯然十分奇特,令我大開眼界。
步下金屬台階走到門前,我轉動門把,門沒有上鎖。
将門朝着我這側打開,地闆的蠟油味飄然而出,熟悉的走廊風景又映入我的眼簾。
進入走廊,我反手緩緩将門掩上,三樓走廊也沒有人影。
我一邊慢慢前行,一邊注視并列在走廊左側的門牌,依次是二谷、高杉、石橋,然後是下樓的樓梯。
三樓以下樓梯的位置似乎跟四樓以上的不太一樣,似乎往西移了一個房間的距離。
為了慎重起見,我走到樓梯間往上看,頭頂上就是水泥天花闆,裝着一隻熒光燈,沒有見到往上的樓梯;向下俯瞰,中間是通風道,可以看到一樓的地面。
再回到走廊,往左走,繼續讀門牌,永淵、土肥,這一層依然沒有三崎的姓名。
我按下三○五土肥家的門鈴,一名中年男士将門開了一條縫,從裡面打量着我。
我照例問他知不知道一個叫做三崎陶太的人在這棟大樓住到一九八三年。
“三崎陶太?”他的反應與其他住戶一模一樣。
我點點頭,他趕緊說從未聽到過這個名字。
我再問他什麼時候搬來此地的,他說是昭和五十九年。
我問他在這之前住在哪裡,他說住在橫濱的矶子。
“住在這棟大樓的人為何都是昭和五十九年或以後搬來的呢?”我提出憋在心中的問題。
“因為昭和五十八年到五十九年間這棟大樓進行改建。
”對方若無其事地回答,“聽說以前的住戶全部搬走啦。
” 我再問他知不知道以前住戶的情況,他搖搖頭說完全不知道。
與這位中年男子的談話基本上與其他住戶的談話一樣,沒有什麼收獲。
不過,這位男子無意中說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約摸四五年前,有人在這棟大樓招募海洋運動的愛好者,似乎想成立同好會什麼的。
當這件事被大樓管理員知道後,馬上被強行制止了。
管理員沒有說明理由,隻是說這樣做會帶來麻煩。
“哦,有這種事嗎?”我說道。
我暗忖或許此人能提供有用的情報,可惜我無法巧妙地提問。
“你在這裡住了八年,有沒有注意到這棟大樓發生過什麼奇怪的情況?” “奇怪的情況?”土肥反問道,“這是什麼意思?” “就是出現一些不尋常的情況,例如生活上的不方便,或是住戶間的流言……” “也沒有什麼特别不方便的地方,一定要挑剔的話,就是陽台上沒有把手,也沒有固定曬衣繩,沒辦法曬衣服。
不過這不是大問題,因為每戶都裝了幹衣機。
” “那樓梯隻能走到三樓,如果想到四樓以上的樓層,就必須走空中樓梯到四樓,是嗎?” “這個問題嘛,我們通常都搭電梯,所以沒有感到特别不方便。
那隻不過是逃生樓梯而已。
” “可是,大樓内部的樓梯為什麼不由下而上從一樓直通頂樓呢?” “如果這樣的話,中央的通風道就有八層樓高,那太危險了。
這棟大樓的小孩子特别多,樓梯做成現在這樣,可以降低危險。
” “就算是這樣吧,這大樓的結構還是讓人覺得怪怪的。
沒必要隻做一層高的逃生樓梯吧……” “不,還是有必要的。
這段做在外面的逃生樓梯看起來雖然不合常規,但有其合理性。
通常有逃生梯的大廈往往做到二樓,但從上面看下去難免會使人産生有人從逃生梯偷偷爬上來的擔憂。
所以這棟大樓才将逃生梯設在三樓。
” “啊,是嗎?” “是呀。
二樓走廊的各個盡頭都做了門,打開門,利用逃生繩梯就可以降到地面了。
” “哦,原來如此。
” “所以,這樣的結構也不能說特别奇怪。
” “是嗎?” 此時,土肥交抱手臂,眼睛望着地面,似乎陷入沉思。
不一會兒,他仰起頭說:“不過,最近我倒是聽到一些奇怪的傳言。
” “奇怪的傳言?” “其實,我也不能肯定是不是奇怪的傳言,或許隻是毫無意義的玩笑話吧。
” “不管怎樣,說來聽聽吧。
”我不知不覺地來了勁兒。
“是上星期朋友之間的閑聊吧,有人說這棟大樓是幽靈大樓。
” “幽靈大樓?” “嗯。
” “這是什麼意思?” “我也不明白。
” “那麼,你知道說這件事的人的名字和住址嗎?” “不知道。
那個人是别處來的沖浪者,我以前不認識他,也無法跟他取得聯系。
” “那你有沒有問他為什麼這樣說呢?” “沒有。
因為是閑聊嘛,大家聽過就算了。
” 我又在門口站了一會兒,見對方不想再說什麼了,便不得不向他道謝告别。
之後,我又下到二樓,記下二樓住戶的名字,依舊沒有三崎。
調查工作隻能到此為止了,我怏怏地離開這棟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