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到聳立着鐵塔的江之島。

    這些景物與文章的描述吻合,而且是驚人地一緻,反而令我感到些許不自在。

     我走到烤肉餐廳前,看到一個由黑色鐵枝組合的燒烤爐上擺着黑色鐵皿,爐子裡炭火熊熊,肉香四溢。

    證實是烤肉餐廳後,我再向對面走去,那裡果然有一棟反射着耀眼陽光的白色大樓。

    大樓朝海一側凸出許多陽台,金屬欄杆和上方的狹窄空間,向着海洋整齊排列,令人聯想到蜂巢。

     一樓是停車場,停着一大排高級轎車,但進口車并不多,幾乎都是國産轎車。

    或許是因為靠海,擔心車子生鏽吧,所以住客以購買國産轎車為主。

    再往前走,大樓的旁邊果真是一家海鮮飯店。

    就這樣,我找到了三崎陶太所住的公寓大樓,與文章描述完全一緻。

     這是現實情景嗎?我有點不大相信。

    駐足片刻之後,我慢慢回頭察看,發現身後不遠處就是大樓的玻璃大門。

    我轉身走近玻璃大門,窺視裡面情況,門裡面是寬敞的玄關大廳,牆上貼着素陶圖紋瓷磚。

    大廳中央豎立着一件雕刻作品,雕像的胸脯隆起,好像是一尊女性雕像,但随着視線徐徐向下,我大感震驚:五官端正的臉、隆起的胸脯,但下腹部卻長着男性器官。

    實在太不可思議了,我怔怔地凝視這尊雕像。

     如果按照陶太的描述,大廳裡應該搭了摔角擂台。

    眼前見不到電梯門,應該是在大廳盡頭向右或向左拐角的地方。

    我正要往裡走,突然發現大廳接待處内坐着一位老人,而老人此刻正好與我四目相交,使我不得不退了出來。

     我在停車場前的柏油路上徘徊,一邊搜尋位于大樓後面的商業街,一邊想:既然公寓大樓就在眼前,三崎陶太應該就住在這棟公寓大樓的四樓吧。

     我站在那裡,再度眺望江之島,鐵塔依然聳立在島上,擺出一副任憑天崩地裂、海枯石爛都不變的堅毅之姿。

    将目光收回至眼前的國道,靠海一側的馬路上,車子還是如螞蟻般爬行着。

    陶太是在這條柏油路上見到穿短袖套頭襯衫的兔子嗎?現在,可以見到稀稀拉拉的行人在路上匆匆走過。

     他的頭腦究竟出了什麼毛病呢?是怎麼樣的問題使他寫出那麼奇怪的文章?顯然,像我這樣的人沒有能力破解個中奧秘。

    我能清楚說明的隻有一點:通過站在文章所描述的場所實地觀察,證明文章中描述的事是絕不可能發生的。

    那完全是陶太的幻覺。

     我沿着公寓大樓往右轉,走進大樓與海鮮飯店之間的小路。

    在陶太的夢境中,大樓外牆龜裂、瓷磚剝落,常春藤攀爬其上。

    但眼前的現實完全不是那回事。

    雖然經過了九年,外牆略為變黑,但瓷磚絕無剝落,看起來仍然非常整潔。

    由于我腳下是柏油路面,大樓的牆腳沒有露土之處,所以常春藤根本沒法落腳生長。

    在牆壁上,每一層都開了一個小窗,一樓還有門。

    陶太跑到大樓外經曆了不可思議的奇幻曆程後,又從這扇門回到室内。

     走過公寓大樓,左邊是海鮮飯店的停車場。

    道路稍稍呈現出坡度,雖然走起來不至于喘大氣,但我的步速明顯減慢了。

    眼前就是江之電鐵路的道口,因為道口略呈彎曲,路軌也多少呈弧形。

    過了道口,商業街就呈現在眼前。

     沖浪闆商店最引人注目。

    在大玻璃門上畫着棕榈樹的圖案,其中一扇玻璃門開着,裡面有一位蓄胡子的青年正在刨木闆。

    沖浪闆商店對面是闆壁上鑲着大玻璃窗的咖啡館,伸出馬路的招牌上橫寫着“BEACH”。

    道路不大寬,可勉強通過一輛車,看樣子是單向行車道。

    現場情況與文章描述一模一樣,咖啡館前面是一棟挂着“急救診所”招牌的白色三層水泥建築。

     如果眼前見到的景物都是真實的,那麼能相信文章所寫的一切嗎?陶太是因為什麼理由才描寫那些與事實嚴重相悖,又完全不可能存在的奇怪現象呢? 我很快就走過商業街,按文中的描述,這裡本應是一片小樹林,還有一座消防瞭望塔。

    但除了新建的住宅區外,根本看不到這些東西。

    當然,這不一定表示陶太在撒謊,而是見證了長達九年的變遷。

    或許,近幾年的建屋熱潮鏟平了消防瞭望塔和小樹林,進而開發成了住宅區。

    如此看來,那篇文章裡脫離現實的描寫,一定是出于某種理由。

    或許隻有親身來到此地,才能體會到那篇文章的内容是有理有據的。

     我拐入住宅區,小路兩邊并列着外形相似的住房,房子大門也都千篇一律。

    看不到塗了白漆的矮木栅和長滿青草的庭院,隻有阻攔散步者的矮石牆冷淡地聳立着,令狹窄的小路更加狹窄了。

    盡管如此,這樣的房子也是我夢寐以求的。

    我沒有一天不向往這樣的小市民生活:一出家門,走幾步下坡路就可以見到大海,家裡有嬌妻和可愛的孩子。

     沿着住宅區新造的水泥路向前走,前面又是上坡。

    登坡不久便看不到房子了,但也沒有綠色的樹林,兩邊都是用低矮石牆圍住的四方形空地,看來不久又會建成一個類似的住宅區。

    登上坡頂依然不是盡頭,前面還有一大片古老的住宅區。

     陶太幻想的不可思議之處,不僅僅是隐藏在樹林裡的恐龍,還有他在徘徊踯躅間,無意中走入的像幽靈街般奇異的建築群。

    所有建築物都是黑糊糊的,雖然是晚上,但窗口見不到一盞燈,建築物的牆壁崩塌,窗玻璃四分五裂。

    這樣的城市,究竟在何處呢? 文章中沒有提到陶太徘徊的時間,假如他長時間步行,或許有可能走到鐮倉站前吧。

    不,不可能。

    這座幻想的城市不過是作者夢中黑暗的、令人不安的、怪異的城市。

    我自己在夢中,也曾多次夢到過這樣的景境。

     我決定往公寓大樓的方向折返,一回頭,又看到大海。

    我慢慢走下坡道,心想又要去海邊了。

     離開新興住宅區,又走回商業街。

    通過“海灘”咖啡館門口時,我一時興起想進去喝杯咖啡。

    其實我并不口渴,倒是肚子已經餓扁了,所以餐廳可能更吸引我。

    而且在文章中,并沒有陶太進咖啡店的記載,即便進去了,恐怕也找不到任何線索。

     穿過國道,我又回到大樓一樓停車場前的柏油路上,然後走到玻璃門的玄關前。

    這一回,我毫不猶豫地推開玻璃門進入大廳,接待處戴眼鏡的老人馬上從小窗口裡伸出頭來。

     簡直像到醫院去探訪病患一樣嚴格。

    一個普通公寓大樓的接待處,竟有如此忠于職守的管理員,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有何貴幹?”管理員的目光從鏡片上方射出,打量着我。

    老人不客氣的詢問聲在大廳裡回響。

    背後的玻璃門關閉,外面的汽車聲被隔絕。

    此時我的腦際蓦然回想起相撲者如鬣狗般的笑聲。

     “嗯,我想請問……這裡的四樓有一位名叫三崎陶太的住戶嗎?”我一邊側視雙性青銅雕像一邊問道。

     “哦?”老人發怒般地尖聲問道,“你是誰呀?” “嗯,我受人之托……”我結結巴巴地說。

    我可沒有禦手洗那種信口開河的本事。

    “三崎陶太住在這裡嗎?”我重複問道。

     “我沒聽過有這個人。

    ”老人大聲說道。

    我想這管理員一定耳背。

     “沒有嗎?” “對,沒有這樣的住戶。

    我連名字也沒有聽過。

    喂,你到底是誰?”老人不耐煩地說道。

     “那旭屋架十郎的房間是不是在這棟公寓大樓裡?”我的口氣也不客氣起來。

     “旭屋架十郎?你的腦子有沒有毛病啊?怎麼淨說些沒頭沒腦的話!”老人從接待處的小窗口中伸出頭和肩膀,驚訝地說道。

     “這棟公寓大樓不是旭屋架十郎擁有的嗎?” “你在胡謅些什麼呀!我已經在這裡工作十年以上了,這樣的話還是第一次聽到。

    ” “那能讓我進去轉轉嗎?” “不行!不要開玩笑了!”老人叫喊道,“快出去!如果賴着不走,我隻有叫保安或報警了!” 老人的口氣嚴肅而認真,我除了退出屋外,别無他法。

     回到室外喧嚣的環境中,海風迎面襲來,拂平我有些憤然的心情。

    我一邊往海鮮飯店走去,一邊思考着。

     我完全不是行迹可疑的人。

    假如我是住戶的朋友而上門拜訪,又會怎樣呢?那位管理員的态度有點莫名其妙,隻是詢問旭屋架十郎是否為大樓的所有人,三崎陶太是否為住戶,值得如此生氣嗎? 回到大樓與海鮮飯店間的小路,為了慎重起見,我轉了轉大樓後門的門把。

    在陶太的夢境中,後門是打開的,但我握住門把,卻轉不開。

    我放棄了,決定先去烤肉餐廳填飽肚子,順便給丹下打個電話。

     走進烤肉餐廳,我在最内側的雙人餐桌坐下,向服務員訂了餐後,起身跑到飯店入口旁邊的電話亭。

    白漆木台上放着一部灰色電話機,我撥通了丹下的電話。

    電話亭的木窗棂也被漆成白色,透過窗玻璃可以見到耀眼的海面。

    沖浪好手們在波浪間若隐若現,女孩子們在沙灘上嬉戲,此情此景使我一時忘了自己身處日本。

     丹下馬上接聽了電話。

    我說我是石岡,對方說正等着我的電話呢。

     “據調查,旭屋架十郎的本名是三崎嘉二郎,生于昭和七年九月二十一日,是一名電影演員。

    ” “對。

    ”我點頭。

     “目前還在世。

    ” “啊,是嗎?” “他現在的住所,是位于鐮倉市鐮倉山的别墅,俗稱‘旭屋禦殿’的豪華大宅,内有泳池和網球場,房子大得不得了。

    他的妻子于昭和四十二年去世,現在似乎是單身。

    ” “孩子的情況怎麼樣?” “他沒有孩子。

    ”丹下幹脆地說道。

     “不會吧。

    他應該有一個生于昭和三十七年的畸形兒,名叫三崎陶太。

    ” “會不會是領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