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因為深知自己的搜查能力非常有限,所以我從一開始就決定絕不模仿刑警獨立進行調查。
翌日一大早,我打電話給在戶部警署擔任警部的熟人丹下,說明了事情的大體情況,拜托他查一下關于旭屋架十郎一家的情況。
如果真像禦手洗想的那樣,那麼日本的天王巨星旭屋架十郎就是殺人犯了。
而且,這件事應該是在九年前的一九八三年發生,離殺人案件的十五年追訴時效還差好幾年。
三崎陶太的文章雖然早已存在,卻到現在都沒有引起什麼大騷動,這說明學者的世界始終是個很小的圈子。
不過對曾得到禦手洗協助而很早就發迹的丹下來說,這又是一起可增加其知名度的事件,所以他必定對這個話題大感興趣。
丹下說下午給我答複。
在這之前,我正好可以到文章裡描寫過的稻村崎的公寓大樓四周進行調查。
為了不損傷向古井教授借來的小冊子,我在家中先影印了一份,然後用夾子夾住。
我來到關内站,搭地下鐵到橫濱站,在此轉乘橫須賀線,一邊看着影本,一邊向鐮倉前進。
昨晚我已大略浏覽過一遍,為了加強印象,又反複多讀了幾次,越看越覺得這是一篇奇怪的文章。
對我來說,這是陶太一邊回憶噩夢内容,一邊拼湊起來的文章。
我不禁想起弗洛伊德分析夢境的理論。
曾經有一段時期,我很迷弗洛伊德,讀了他的許多著作。
我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或許與讀過他的書有關吧。
著名的“伊爾瑪之夢”是弗洛伊德夢境分析論的出發點。
而确立其分析方法論的基石,則是“少女杜拉的病例”。
所謂“伊爾瑪之夢”,是弗洛伊德以自己的夢為研究對象。
他以驚人的能力,徹底解體和分析了自己的夢。
不過,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少女杜拉病例”。
一位叫杜拉的少女,從一九○○年秋開始,用了三個月時間接受弗洛伊德對她進行的精神分析治療,從而引起了弗洛伊德的濃厚興趣。
這位少女當時隻有十八歲,因複雜的人際關系而煩惱,是具有強烈歇斯底裡特質的女性。
杜拉自訴呼吸困難,有神經性咳嗽以及倦怠感等症狀。
因為怕她自殺,父親把她帶到弗洛伊德處就醫。
其實,她父親本人婚前曾感染過梅毒,因而出現麻痹症狀甚至精神錯亂,也接受過弗洛伊德的醫治。
杜拉有許多煩惱,其中最明顯的一個煩惱,是她在父親療養肺病的地方,被一位叫做K氏的英俊的已婚紳士親吻和求愛。
杜拉向父親求助,要父親向那個男人表示強烈的拒絕和抗議。
父親真的替女兒出頭了,但K氏否認,說這是杜拉的妄想。
杜拉知道K氏的說法後,大為惱怒。
接受治療中的杜拉,向弗洛伊德叙說她反複做的夢:那是一個遭受火災的夢。
家中起火了,父親站在杜拉床前,催促她起身。
杜拉一骨碌起身,匆匆穿上衣服。
杜拉的母親拎着自己的首飾箱正要跑出門,父親在後面怒吼道:“你隻顧自己的珠寶,忍心看我和兩個孩子燒死嗎?” 弗洛伊德對杜拉說,為了解析夢的要素,希望杜拉能回想起一些她認為與夢有關的事情。
杜拉回想起來的内容很雜,比如,父母親在餐廳裡曾經有過激烈的争吵,去某地旅行住在山中木屋裡很擔心半夜起火,與K氏散步回來後午睡,醒來時發現K氏站在床邊,産生強烈的可能被他侵犯的不安感,這位K氏還送給她過昂貴的首飾箱等聽了這些聯想,弗洛伊德認為“首飾箱”意味着“女性的性器官”,K氏贈送首飾箱給杜拉固然是事實,但退回贈物意味杜拉内心的壓抑,即杜拉十分害怕自己接受K氏誘惑的欲望。
也就是說,杜拉内心雖然深愛K氏,但由于K氏有玩女人的惡習,以及父親染上梅毒等因素,令她對男人充滿不信任感。
杜拉斷然否定這種分析,但弗洛伊德似乎有事實為據。
讀了這篇文章,我還聯想到了“心理試驗”。
因為以前對這方面頗感興趣,所以知道幾種做法。
如今還能記起的一種做法是,提出某個條件,說出眼前看到什麼東西。
譬如說,假設此刻你站在山崗上,就問你看得到腳下的樹嗎,是什麼樹,有幾棵;當你走下山崗時,有隻動物從你眼前經過,就問你是什麼動物;或者在路的前方有一堵牆擋住去路,就問你牆有多高;又或者你手邊有一個陶瓶,就問你這瓶子漂亮嗎,或是否破裂了,諸如此類的問題。
逐一回答這些問題後,就可以拼出一個故事,根據這個故事,即可進行心理分析。
古井教授拿到我們住所來的這篇不可思議的文章,在我看來一定也屬于這類文章。
雖然禦手洗按他的一流思維模式對這篇文章做了解釋,但我不知道這樣的解釋有多大的可信度。
即使聽過他的解釋之後,我仍然認為這篇文章描寫了一個不可理喻的噩夢。
也可以說禦手洗那種冷靜而富于邏輯性的分析,完全被這篇文章壓倒性的幻想吞沒了。
所以,這回我倒傾向古井教授的立場。
正如教授所說,禦手洗是為反對而反對,進行空洞的抵抗。
例如,昨晚兩人所遺漏的情節:急救醫院變成了木闆屋,裡面的醫生對陶太完全視而不見。
這除了是夢中的情景,不可能做出其他解釋。
其實禦手洗本人也非常明白這一點,所以把自己的分析稱之為“遊戲”。
他硬是要玩一個把幻想變成現實的遊戲,仿佛成了向弗洛伊德和榮格挑戰的唐吉诃德。
我讀了幾遍這篇文章,電車正好到達鐮倉站。
一上月台,和煦的春風迎面吹來。
遠處的屋頂周圍和眼前建築的影子裡,處處可見櫻花盛開,像粉紅色的雲。
從這裡必須再搭江之電電車,但我不知道在哪一站下車。
文中寫着稻村崎,應該在那站下嗎?我心中完全沒有把握。
而且那棟公寓大樓附近好像是沒有車站的。
不管怎樣,我還是以稻村崎為目标吧,隻要從車窗裡看出去有類似那棟大樓的建築物,我就下車。
文章對公寓大樓附近的景觀有較詳細的描寫,大樓前面是國道,國道前面就是海了——沖浪愛好者一年四季都在海面上沖浪。
大樓兩側分别是烤肉餐廳和海鮮餐廳。
越過江之電鐵路,也就是與大樓和海洋相對的另一側,應該有一條商業街,街上有沖浪闆店、名叫“海灘”的咖啡店,以及急救醫院等建築。
在這些建築的前面有消防瞭望塔,塔的前面就是樹林了。
隻要從窗口看到這些,我就在前面的車站下車。
可能正好處于上午交通的低峰時間吧,車廂裡非常空,但我必須注意外面的景色,所以沒有坐在椅子上。
我靠在車門邊,透過窗戶密切注意窗外的情況,不僅要看右側窗外的情況,也得看左側窗外的情況,左右兩邊都得留意。
電車先後在和田冢、由此濱、長谷三個站停過車,外面的景色與文章所描述的相差甚遠,我開始懷疑文章裡的景色是否為三崎陶太腦中的想象。
今天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車廂裡的窗戶差不多都打開了。
我起身張望車内,車廂像娛蚣似的擺動,車子正往海岸前進。
春風從窗戶吹入,又從對側窗戶鑽出。
左側從海上吹來的風并不潮濕。
海面上的确有穿着橡皮潛水服的沖浪者,遠看像黑鳥踏在栖木上漂浮着。
陸地這一邊零零落落散布着櫻花樹。
鐵軌旁偶爾聳立着花朵盛開的櫻樹,一陣風吹來,花瓣四散。
我期待花瓣飛入車廂,但未能如願。
車子鑽過一條短短的隧道後,到達極樂寺站。
很快地,車子又将月台抛在後面了,在左手邊的窗外,終于看到海與國道緩緩靠近,這就是陶太描述的湘南國道吧。
靠海一側的車道非常擁擠,往鐮倉方向則比較暢順。
如果相信那篇文章的内容,九年前這條道路應該是滿目瘡痍:路面龜裂,雜草叢生,見不到一輛車子——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禦手洗對此又作何解釋呢? 在靠海的那一側,我看到了江之島,島上的鐵塔也清晰可見。
禦手洗還敢說九年前鐵塔真的消失過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這是隻有在噩夢中才會出現的情景。
文章中還寫到:出了房間,搭電梯下一樓,踏進玄關大廳,見到用土袋子堆積的摔角場。
看到這個情節,我全身都起了雞皮疙瘩。
抛開常識不說,我能夠從生理上理解這樣的情景。
在現實中雖然顯得荒誕,但在夢裡卻是有可能發生的。
陶太那種焦慮和恐懼使我瞬間産生了共鳴,莫名地激動起來。
這種情景,也隻有在夢中才能見到吧? 如果是弗洛伊德,他又會怎麼解釋呢?我對榮格完全不熟悉,但我相信對于這種用土袋子堆積的摔角場、圍起兜裆布的男人、在屋外步行的穿着西裝的兔子等,弗洛伊德必能看出它們的意義。
前方可以見到稻村崎站的小月台了。
從左右車窗望出去似乎沒有類似文章中所描述的風景,但我還是準備在此下車。
先在這附近轉轉,若找不到那樣的場所,再搭江之電電車繼續往前走也可以。
沒有站前廣場,走下月台前方的階梯,面前就是馬路。
我向海岸方向走去,很快就來到塞滿汽車的國道。
往右一看,有一棟挂着牛角形招牌的建築物。
噢,那就是烤肉餐廳了。
在餐廳後側,聳立着一棟白色建築,我立即向那邊走去。
右手邊是江之電的鐵軌,但在鐵軌那一邊似乎沒有樹林,雖然有幾棵樹,但絕不可能隐藏恐龍之類的動物。
我沿着國道走,太陽光還是像夏天那般猛烈,但不感到熱,照得人很舒服。
由于國道上車聲隆隆,海浪的聲音便完全聽不到了。
不過,還是不時傳來海灘上年輕人的歡笑聲。
我也聞不到海水的氣味,隻有汽車排出的廢氣味道。
左手邊,被正午陽光照得刺眼的海面一望無際。
近處,有幾張挂了風帆的滑水闆在海面迎風漂浮;遠處,則可以看
翌日一大早,我打電話給在戶部警署擔任警部的熟人丹下,說明了事情的大體情況,拜托他查一下關于旭屋架十郎一家的情況。
如果真像禦手洗想的那樣,那麼日本的天王巨星旭屋架十郎就是殺人犯了。
而且,這件事應該是在九年前的一九八三年發生,離殺人案件的十五年追訴時效還差好幾年。
三崎陶太的文章雖然早已存在,卻到現在都沒有引起什麼大騷動,這說明學者的世界始終是個很小的圈子。
不過對曾得到禦手洗協助而很早就發迹的丹下來說,這又是一起可增加其知名度的事件,所以他必定對這個話題大感興趣。
丹下說下午給我答複。
在這之前,我正好可以到文章裡描寫過的稻村崎的公寓大樓四周進行調查。
為了不損傷向古井教授借來的小冊子,我在家中先影印了一份,然後用夾子夾住。
我來到關内站,搭地下鐵到橫濱站,在此轉乘橫須賀線,一邊看着影本,一邊向鐮倉前進。
昨晚我已大略浏覽過一遍,為了加強印象,又反複多讀了幾次,越看越覺得這是一篇奇怪的文章。
對我來說,這是陶太一邊回憶噩夢内容,一邊拼湊起來的文章。
我不禁想起弗洛伊德分析夢境的理論。
曾經有一段時期,我很迷弗洛伊德,讀了他的許多著作。
我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或許與讀過他的書有關吧。
著名的“伊爾瑪之夢”是弗洛伊德夢境分析論的出發點。
而确立其分析方法論的基石,則是“少女杜拉的病例”。
所謂“伊爾瑪之夢”,是弗洛伊德以自己的夢為研究對象。
他以驚人的能力,徹底解體和分析了自己的夢。
不過,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少女杜拉病例”。
一位叫杜拉的少女,從一九○○年秋開始,用了三個月時間接受弗洛伊德對她進行的精神分析治療,從而引起了弗洛伊德的濃厚興趣。
這位少女當時隻有十八歲,因複雜的人際關系而煩惱,是具有強烈歇斯底裡特質的女性。
杜拉自訴呼吸困難,有神經性咳嗽以及倦怠感等症狀。
因為怕她自殺,父親把她帶到弗洛伊德處就醫。
其實,她父親本人婚前曾感染過梅毒,因而出現麻痹症狀甚至精神錯亂,也接受過弗洛伊德的醫治。
杜拉有許多煩惱,其中最明顯的一個煩惱,是她在父親療養肺病的地方,被一位叫做K氏的英俊的已婚紳士親吻和求愛。
杜拉向父親求助,要父親向那個男人表示強烈的拒絕和抗議。
父親真的替女兒出頭了,但K氏否認,說這是杜拉的妄想。
杜拉知道K氏的說法後,大為惱怒。
接受治療中的杜拉,向弗洛伊德叙說她反複做的夢:那是一個遭受火災的夢。
家中起火了,父親站在杜拉床前,催促她起身。
杜拉一骨碌起身,匆匆穿上衣服。
杜拉的母親拎着自己的首飾箱正要跑出門,父親在後面怒吼道:“你隻顧自己的珠寶,忍心看我和兩個孩子燒死嗎?” 弗洛伊德對杜拉說,為了解析夢的要素,希望杜拉能回想起一些她認為與夢有關的事情。
杜拉回想起來的内容很雜,比如,父母親在餐廳裡曾經有過激烈的争吵,去某地旅行住在山中木屋裡很擔心半夜起火,與K氏散步回來後午睡,醒來時發現K氏站在床邊,産生強烈的可能被他侵犯的不安感,這位K氏還送給她過昂貴的首飾箱等聽了這些聯想,弗洛伊德認為“首飾箱”意味着“女性的性器官”,K氏贈送首飾箱給杜拉固然是事實,但退回贈物意味杜拉内心的壓抑,即杜拉十分害怕自己接受K氏誘惑的欲望。
也就是說,杜拉内心雖然深愛K氏,但由于K氏有玩女人的惡習,以及父親染上梅毒等因素,令她對男人充滿不信任感。
杜拉斷然否定這種分析,但弗洛伊德似乎有事實為據。
讀了這篇文章,我還聯想到了“心理試驗”。
因為以前對這方面頗感興趣,所以知道幾種做法。
如今還能記起的一種做法是,提出某個條件,說出眼前看到什麼東西。
譬如說,假設此刻你站在山崗上,就問你看得到腳下的樹嗎,是什麼樹,有幾棵;當你走下山崗時,有隻動物從你眼前經過,就問你是什麼動物;或者在路的前方有一堵牆擋住去路,就問你牆有多高;又或者你手邊有一個陶瓶,就問你這瓶子漂亮嗎,或是否破裂了,諸如此類的問題。
逐一回答這些問題後,就可以拼出一個故事,根據這個故事,即可進行心理分析。
古井教授拿到我們住所來的這篇不可思議的文章,在我看來一定也屬于這類文章。
雖然禦手洗按他的一流思維模式對這篇文章做了解釋,但我不知道這樣的解釋有多大的可信度。
即使聽過他的解釋之後,我仍然認為這篇文章描寫了一個不可理喻的噩夢。
也可以說禦手洗那種冷靜而富于邏輯性的分析,完全被這篇文章壓倒性的幻想吞沒了。
所以,這回我倒傾向古井教授的立場。
正如教授所說,禦手洗是為反對而反對,進行空洞的抵抗。
例如,昨晚兩人所遺漏的情節:急救醫院變成了木闆屋,裡面的醫生對陶太完全視而不見。
這除了是夢中的情景,不可能做出其他解釋。
其實禦手洗本人也非常明白這一點,所以把自己的分析稱之為“遊戲”。
他硬是要玩一個把幻想變成現實的遊戲,仿佛成了向弗洛伊德和榮格挑戰的唐吉诃德。
我讀了幾遍這篇文章,電車正好到達鐮倉站。
一上月台,和煦的春風迎面吹來。
遠處的屋頂周圍和眼前建築的影子裡,處處可見櫻花盛開,像粉紅色的雲。
從這裡必須再搭江之電電車,但我不知道在哪一站下車。
文中寫着稻村崎,應該在那站下嗎?我心中完全沒有把握。
而且那棟公寓大樓附近好像是沒有車站的。
不管怎樣,我還是以稻村崎為目标吧,隻要從車窗裡看出去有類似那棟大樓的建築物,我就下車。
文章對公寓大樓附近的景觀有較詳細的描寫,大樓前面是國道,國道前面就是海了——沖浪愛好者一年四季都在海面上沖浪。
大樓兩側分别是烤肉餐廳和海鮮餐廳。
越過江之電鐵路,也就是與大樓和海洋相對的另一側,應該有一條商業街,街上有沖浪闆店、名叫“海灘”的咖啡店,以及急救醫院等建築。
在這些建築的前面有消防瞭望塔,塔的前面就是樹林了。
隻要從窗口看到這些,我就在前面的車站下車。
可能正好處于上午交通的低峰時間吧,車廂裡非常空,但我必須注意外面的景色,所以沒有坐在椅子上。
我靠在車門邊,透過窗戶密切注意窗外的情況,不僅要看右側窗外的情況,也得看左側窗外的情況,左右兩邊都得留意。
電車先後在和田冢、由此濱、長谷三個站停過車,外面的景色與文章所描述的相差甚遠,我開始懷疑文章裡的景色是否為三崎陶太腦中的想象。
今天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車廂裡的窗戶差不多都打開了。
我起身張望車内,車廂像娛蚣似的擺動,車子正往海岸前進。
春風從窗戶吹入,又從對側窗戶鑽出。
左側從海上吹來的風并不潮濕。
海面上的确有穿着橡皮潛水服的沖浪者,遠看像黑鳥踏在栖木上漂浮着。
陸地這一邊零零落落散布着櫻花樹。
鐵軌旁偶爾聳立着花朵盛開的櫻樹,一陣風吹來,花瓣四散。
我期待花瓣飛入車廂,但未能如願。
車子鑽過一條短短的隧道後,到達極樂寺站。
很快地,車子又将月台抛在後面了,在左手邊的窗外,終于看到海與國道緩緩靠近,這就是陶太描述的湘南國道吧。
靠海一側的車道非常擁擠,往鐮倉方向則比較暢順。
如果相信那篇文章的内容,九年前這條道路應該是滿目瘡痍:路面龜裂,雜草叢生,見不到一輛車子——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禦手洗對此又作何解釋呢? 在靠海的那一側,我看到了江之島,島上的鐵塔也清晰可見。
禦手洗還敢說九年前鐵塔真的消失過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這是隻有在噩夢中才會出現的情景。
文章中還寫到:出了房間,搭電梯下一樓,踏進玄關大廳,見到用土袋子堆積的摔角場。
看到這個情節,我全身都起了雞皮疙瘩。
抛開常識不說,我能夠從生理上理解這樣的情景。
在現實中雖然顯得荒誕,但在夢裡卻是有可能發生的。
陶太那種焦慮和恐懼使我瞬間産生了共鳴,莫名地激動起來。
這種情景,也隻有在夢中才能見到吧? 如果是弗洛伊德,他又會怎麼解釋呢?我對榮格完全不熟悉,但我相信對于這種用土袋子堆積的摔角場、圍起兜裆布的男人、在屋外步行的穿着西裝的兔子等,弗洛伊德必能看出它們的意義。
前方可以見到稻村崎站的小月台了。
從左右車窗望出去似乎沒有類似文章中所描述的風景,但我還是準備在此下車。
先在這附近轉轉,若找不到那樣的場所,再搭江之電電車繼續往前走也可以。
沒有站前廣場,走下月台前方的階梯,面前就是馬路。
我向海岸方向走去,很快就來到塞滿汽車的國道。
往右一看,有一棟挂着牛角形招牌的建築物。
噢,那就是烤肉餐廳了。
在餐廳後側,聳立着一棟白色建築,我立即向那邊走去。
右手邊是江之電的鐵軌,但在鐵軌那一邊似乎沒有樹林,雖然有幾棵樹,但絕不可能隐藏恐龍之類的動物。
我沿着國道走,太陽光還是像夏天那般猛烈,但不感到熱,照得人很舒服。
由于國道上車聲隆隆,海浪的聲音便完全聽不到了。
不過,還是不時傳來海灘上年輕人的歡笑聲。
我也聞不到海水的氣味,隻有汽車排出的廢氣味道。
左手邊,被正午陽光照得刺眼的海面一望無際。
近處,有幾張挂了風帆的滑水闆在海面迎風漂浮;遠處,則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