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吳巡撫遺言托兒女 屈通侯聞信返秦中

關燈
覆去,有半個時辰方睡熟。

    次早起來,盥洗已畢,正用點心,忽見家人手拿了一封信從外而入。

    後跟一人,口稱:“老爺,陝西有人來了,請看書信。

    ”屈生接過信,隻見那家人跪下,口稱:“姑老爺在上,小人叩見。

    ”屈生接過了信,見面上是素簽,吃了一驚。

    忙拆信細看,知吳公身死,不覺放聲大哭。

    想趁翁婿情分,一旦生離死别,無限傷心。

     那時徐公在旁,問了原由,一旁勸解道:“令嶽已死,哭泣也無益。

    如今要緊,商量即速回去料理一切。

    ”屈生答應道:“母舅之言甚是,但此時也須在廟中設位念經,先盡子婿之情,然後趕緊動身回秦,于心方安。

    ”徐公道:“不錯。

    ” 屈生忙叫來人下去歇息,速命人去草堂寺延了僧衆,在廟内設位,念經祭奠,定于後日念經,當日預備孝服香燭等類。

    次早辰刻,屈生與徐公同到草堂寺,和尚接了進去。

    到得靈前,屈生換了孝服,靈前擺了祭席,屈生已作了祭文,跪祭叩首。

    禮生誦念祭文,屈生舉哀痛哭了一場。

    焚紙奠酒畢,徐公然後祭奠。

    話休煩叙。

     連念三日三夜經,念完送了靈位,酬謝了和尚。

    于是料理行李,買辦川中土儀,擇了吉日,動身赴陝。

    川中當道,雖知了這信,又不便吊問,止有臨行時恭送程儀酒席等類,屈生一概辭謝,趕緊上路。

     其時正是十月下旬,漸漸天冷日短。

    一路免不得曉行夜宿,饑餐渴飲,在路行程。

    不覺離長安不遠,屈生差人送信回家,家中已知不久即歸,朝夕盼望。

    那日午刻,屈生已到門外,下轎。

    但見門庭冷落,一派凄涼景況,迥非昔比。

    屈生一進了門内,不覺大放悲聲,哭了入内。

    當時驚動了吳夫人與小姐屈母,一齊出來。

    大家泣哭,聲振四鄰。

    屈生到了靈前,忙換上孝服,吩付下人點燭焚香。

    屈生靈前拜倒,痛淚交流。

    口呼:“嶽父,不料相隔數日,頓成了永訣。

    今日歸來,音容已渺,怎不令人傷心!”哭夠多時,還是吳夫人勸住。

    說:“姑爺一路辛苦,才得到家,且免傷悲,有許多大事,全靠你作主呢。

    ” 屈生止住眼淚,拜見了嶽母母親,又見過妻子,大家歸坐細談。

    吳公怎樣得病,服藥無靈,臨死寫下遺書。

    吳夫人即将書取出,交與屈生,屈生接過細看了一遍,說道:“此事須緩議,目下止有如此說法,穩住二叔,候開吊安葬畢,再想妙計。

    ”商議畢,屈生出外,恰好吳二已來。

    彼此叙了寒溫,書房坐下。

    吳二道:“先兄不幸一病不起,苦無後嗣親支,止我一人。

    我那兩個蠢子,年紀幼小,不知嫂嫂意中是要立那個?賢侄婿總皆知道,何妨先通知我一聲。

    ” 屈生道:“此事關系吳氏一門香煙,非一人可以作主。

    就是嶽母,也不敢硬作主意。

    還待親族故舊,大家斟酌,從長計議,一時焉能就定。

    據侄婿拙見,立嗣以賢,先擇其能讀書上進者嗣之。

    二位賢弟,止要努力讀書,一旦入學,怕不是他立嗣,難道還有誰人來争?目下止好聽憑諸親友議論,再行定見,二叔且慢著急,事寬則圓,若太急迫,恐人說我們是想家産刻不能待也。

    ” 吳二聽了這番言語,登時頓口無言。

    心中想道:“這件事分明是出了一個難題目來難我了,兩個孩子,才得十幾歲,天生笨性,何日能進學?雖說族中無别支可嗣,他們如果商量好了,一味耽延下去,怎不令人焦急?且看他開喪刻訃,如何舉動。

    ”吳二坐了一會,各自回家,将屈生一番話對老婆說了,老婆大怒道:“屈生小畜生,怎麼說出這些話來?我吳家親丁,止有我們父子三人,又是親支,不立嗣我子,立嗣那個?難道他外姓好算吳家子孫嗎?又說甚麼立賢,要讀書上進,照這樣說法,那不讀書人就算不得兒子,那窮人絕嗣定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