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吳巡撫遺言托兒女 屈通侯聞信返秦中

關燈
話說屈生自從認了母舅,搬在一處同居。

    一面置買田産,修造房屋,一面寫了備細家書,寄回陝西,禀告老母及嶽丈。

    信中說明,候房屋蓋好,即迎接母親妻子回鄉。

     屈生發信之時,正吳公病重之日。

    那吳公病體沉重,服藥無靈,夫人小姐求神許願,毫無用處。

    眼看陽間難住,要返西方。

     那一日,吳公将妻女喚至床前,叮囑道:“人生花甲,已是難得。

    我已六十一歲,死亦無憾。

    家中産業,總算殷實,足夠你母女一生享用。

    我又無近支族分,止有二弟一房,系共曾祖兄弟。

    他有二子,我無子嗣,理應承繼他一子,續結香煙。

    怎奈二弟婦性情潑悍,兩侄沾染習氣,非保家之子,萬不可立嗣。

    屈姑爺雖說女婿,有半子之靠,究是外姓,亦不能将家産全付與他。

    我算定八字,死後到有二子承桃,此事全要屈姑爺作主。

    候我死後,他回來托他想一萬全之策。

    他曾受夏老先生指教,大約必有一個主見。

    你母女總聽他安排,決不會錯。

    我今寫下遺書,等他來時,當面交與,不可忘記了。

    ” 那夫人小姐,一面聽一面哭,答應道:“老爺休要挂心,好好養病,這些事體不用提他。

    ”吳公道:“我死在旦夕,此系最要緊之事,不先叮囑,日後來不及了。

    ”于是扶床而坐,命人送上紙筆,詳細寫了兩封遺囑。

    一封付屈生,一封給諸親友等公閱。

    寫完了,交與夫人收執。

     那時吳二夫婦早已來了,專等吳公死後立嗣他二子,好得這一分家産。

     光陰易過,到了九月十八日,吳公一口氣不來,嗚呼哀哉了。

    那夫人小姐止哭的死去活來,虧了大家苦勸,說此時料理大事要緊,不是哭的時候。

    母女才暫止哭泣,忙料理衣裳棺椁。

    幸而早巳預備,登時請陰陽看時辰入殓。

    陝撫晏公聞知,親來送入木。

    又替他寫遺折附片,奏吳公從前有功,乞恩優恤。

    一面專差進京遞折,一面發信四川催屈生趕緊回秦。

    一切開吊點主之事,通候等屈生回來辦理。

     那吳二再三追問,到底立嗣他那個兒子。

    吳夫人說:“此事關系甚大,須等屈姑爺回來後,當同衆親友再定,此時不能定見。

    ”吳二夫人聽了這話,心中忿怒,無可如何,止好靜候屈生回來。

    他心中想道;吳家别無近支,無人立嗣。

    除了我這兒子之外,大約也無有别人。

    再說那晏公替吳公作就遺折,子嗣一節,語意含糊,大意是擇族中賢孝之子方可承繼,還須慢慢選擇,一時難定。

     這遺折到京,天子見了遺折,追念吳公前勳,十分憫恻。

    加恩照立,功積勞身,故例優恤。

    現在無子,着其婿屈師魯與吳氏親族選擇賢孝子弟立嗣,再行奏聞,候朕施恩雲雲。

    那時京中親故,如朱侍郎等得信後,無不惋惜,各有書信吊問。

    按下不表。

     再說屈生在蜀,與母舅終日料理産業,住房已買妥,雇工修造。

    田地也置了數百畝,眼看住房再遲數月即可完工。

    那日是四川學政華學士請屈生筵宴,同年好友,席間叙談得十分投契。

    不覺多飲了幾杯酒,微有醉意,席散而歸,精神恍惚。

    家人忙扶持他安寝,頓入醉鄉。

     忽然夢見吳公身穿公服,自外而入夢中。

    屈生一見,忙上前迎接。

    但見吳公匆匆進内,向他說道:“老夫已離塵世了,無有後人。

    賢婿速歸,為我料理。

    二弟兩子,非我之嗣子。

    要好兒還須你嶽母定計生下,方是好兒。

    此事賢婿當用心籌畫,勿負吾言。

    總而言之,一句話,種是吳家種,兒是妾婦生。

    記著勿忘。

    ”用手擊了屈生背上一掌,登時驚醒。

     屈生心中十分詫異,聽了那天,正交三鼓。

    屈生忙坐了起來,細想夢中情形及所說之話,又與夏老先生從前之事暗合。

    想道:莫非嶽父已經辭世了不成?若果此夢有驗,日内必有信來。

    于是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