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吳巡撫遺言托兒女 屈通侯聞信返秦中

關燈
正混帳。

    不要惹惱了我性起,與他們鬧一個翻江倒海,他才知道利害。

    ” 吳二聽了這話,忙勸道:“你且慢生氣,天下事總有一個理,他不拘怎樣算計,斷不能出了情理之外。

    況且親朋也有明白人,斷不至于人人向着他說,等他刊刻訃聞開吊,看他用何人出名,那時當着諸人,若不講理,再同他分辨,如今不必白生氣。

    ”吳二奶奶聽了這話,也就不言語了。

     再說屈生在内房與丈母商議,出了一個計校。

    先發了請帖二十餘分,是請吳公的至親密友與年世至交,還有鄉鄰老者在内,又有幾位現任官員,惟晏公是本省撫台,不便延請,止請了撫院署中一位師爺,帖上用的吳二書名,請諸人商議吳公喪儀大事。

     所請這些人中,有一位姓陸,号曉峰,是吳公表叔。

    一位姓孫,号子靜,是吳公嬸母之弟,算是嬸舅。

    這二人俱是科甲出身,陸公曾任觀察,孫公曾任京堂。

    二人年已六旬以上,有德年高,為鄉裡所重。

    其餘諸人,無非親友,族中并無一人。

    内中有舒姓,是個翰林,乃吳公門生,名叫鵬年,曾做過禦史,放過主考學差。

    為人正直無私,敢作敢為,耿直端方,專打抱不平。

     到了那一日,所有請的這些人,一齊來到吳宅。

    吳二與屈生迎接進來,大家歸坐。

    不多時,賓客已全集。

    飲過了茶,先是孫陸二老開言向吳二道:“今日辱承簡召,必有事故。

    乞道其詳,好大家商議。

    ”吳二答應道:“此番請各位親長下降,雖晚輩出名,所商何事,實不知曉,要問家嫂與屈姑爺方知。

    ”于是大家齊向屈生商議何事,屈生道:“晚輩也不知其詳,須請嶽母出來分說。

    ”遂入内去請吳夫人。

     不多時吳夫人在前,小姐随後,出到外面,在下首當中站定,女媪鋪下墊子,母女二人一齊拜倒,口稱:“諸位親友在上,先受老身母女一拜。

    有事禀明,望大家替我作主,替我議出一個章程。

    ”衆人一見,忙都避開,不敢受禮,又不能回拜,但說:“有話請說,我們大家總要商議妥當,請坐下細說。

    ”吳夫人與小姐答應說是,遂在下面矮坐凳子上坐下。

    先将吳公遺言述了一遍,說:“先夫無子,論理應該立嗣二叔之子為嗣。

    但遺言說要能讀書上進,接續書香之子,方可承繼,否則情願無子。

    目下兩個侄兒年紀尚輕,看不出他能讀書上進否。

    老身拙見,現在開吊出名,先寫一個孤子出名,名曰吳萃科,雖有其名,卻不能實其人。

    俟過數年,若兩侄中有一人能讀書上進,能繼書香,即繼其人,此所謂擇賢而立也。

    萬一不能上進,那時再議。

    此時先當着諸位,立一紙文書,名曰議單,請大家書名於後,好作個憑據,省得二叔不放心,亦可以鼓勵那兩侄發憤攻書。

    諸位以此議為何如,乞指示明白。

    ” 衆人聽了,都道:“此說甚妥,我等都願附名于後,但不知二先生意下如何?”吳二聽了這話,又見衆人一口同音說得有理,心中想道:任憑你如何出主意,除了我這二子外,斷再尋不出第三個吳姓人來。

    眼前這些做作,不過叫自騙自而已。

    忙應道:“既大家親長都以為然,我有何說?任憑立議單照辦可也。

    ”于是陸公孫公叫人送上筆墨紙張,起了稿,大家斟酌,盡善盡美,然後謄正。

    字據不過是要立賢為嗣,将來才定,目下雖有其人,暫充孝子之名而已。

    議單寫了兩紙,吳夫人收一紙,吳二執一紙。

    自議定後,遂擇日開吊點主,暫用吳二長子為孝子,開吊畢,不過出殡,暫停寺廟中,日後安葬。

    話休煩叙。

     不上一個月,諸事已辦妥。

    那吳二奶奶也無别的話說,想道:已經當過孝子,難道還有什麼翻覆?豈知事由天定,終久又是一個人承繼,非人所能料也。

    要知如何另有一人,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