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平番部入阙朝天 襲侯封乞假養母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屈元帥見番王父子君臣哭的十分傷慘,早已心中不忍。
又聽番王立誓不反,但求不令太子入質,情願遣禦弟為質等語,屈帥說:“等聖旨一來再議,請番王暫住數日聽信。
” 這裡屈帥與霍傅二公商議,請教二公應如何發放。
二公道:“據末将看來,番王此番不獨畏威,更兼感德,即番兵番将亦念不殺厚恩。
心中感戴,以後斷不緻再叛的了。
番王父慈子孝,令人可憫。
王道順人情,元帥何妨等旨意下來,即留其弟送京為質,放他父子返國,從此他想起此事,也不敢反了,不忍反了。
鄙見如此,元帥以為何如?”屈生道:“學生也有此心,所以與二位老将軍商議。
”三人所見皆同,大約有益無損,後患決無的了。
計算聖旨日内該到,三人談論,天色已晚,廳中擺宴,命各将同飲,一宵易過。
次日,屈帥霍傅二公起來升帳坐定,忽見探事軍卒報道:“背本差官已回來了,說有聖旨請元帥接旨。
”屈生聞言,分付快排香案,率領衆人至轅門外跪接聖旨。
不多時,差官到了。
先不下馬,将背上聖旨兩手高擎,屈帥與衆跪下參拜後,然後差官下馬,将旨意遞與元帥。
元帥手捧聖旨,走上大廳,拆開與衆将一同跪讀:“敬悉一切,恩準納降。
至留質之處,準屈帥斟酌辦理。
”屈生讀罷上谕,心中歡喜。
當将聖旨焚香高供叩拜畢,命人請出番王父子君臣。
屈元帥讓坐畢,笑向番王道:“恭喜賢王,如今聖旨已下;著本帥準情酌理辦理。
本帥體念賢王之意,欲令太子同賢王返國,留九王爺為質。
就是有一件事不放心。
” 番王聞言異常欣喜,忙問道:“元帥有何事尚不放心?”屈生道:“千斤重擔,本帥一人肩任。
萬一數年後賢王又聽人言,興兵報仇,那時豈不連累本帥有罪?這件事不放心。
”番王聞言,忙站起來,手指天道:“孤王對天盟誓,若要以後再興兵犯境,死于萬刀之下,子孫滅絕。
元帥萬安,從此永不背叛的了。
”屈生道:“既然如此,本帥即放你父子君臣回去。
丞相順随本帥進京一走,九王爺這一進京,必有封贈。
賢王返國後,可即送九王寶眷前來。
”番王一一依允。
元帥命人設宴,與番王父子君臣餞行。
飲酒中間,屈生又勸誡番王,從此勤政愛民,廢武修文,毋以兵事為急,教化行勝于武功,禮讓興享國自久。
番王連連點頭稱善。
那先鋒忽然站起身來,向元帥打恭道:“小将有一事奉求,萬乞元帥恩準。
”屈生道:“先鋒将軍有事隻管說來,再定行止。
”哈特堅道:“大國先鋒宋大将軍如此神力,小将已經佩服。
所難不妄殺一人,千古少有。
小将今日返國,不知何年再見。
意欲拜先鋒将軍為師,以後好通音問,以表欽佩之忱,不知可使得否?”索元帥聞言,也接聲道:“小将欲拜元帥為師,也是同哈先鋒一樣意思。
聊以報不殺之恩,又表傾心降順之意。
” 屈生道:“美意應當從命,但我二人有何本領敢為人師,未免有愧。
”番王道:“大元帥文武全才,恩威并用,能服人心,直與諸葛孔明無異。
宋先鋒勇冠三軍,用心仁慈,好比宋朝曹武惠王,勝於國初常開平多矣。
慢說二人拜為恩師,就是孤王也該拜認為師。
”說罷,命一帥一先鋒快快行禮。
索哈二人登時各人走向屈宋二人面前,跪倒叩頭,口稱:“恩師在上,收下弟子,二人終身感德。
此番返國,設立恩師長生祿位牌,朝夕焚香頂禮,頌祝遐齡。
”二人拜畢,十分歡喜。
複入席痛飲,吃的大醉,方才散席。
次早,君臣收拾行李,叩辭元帥諸人返國。
元帥親送出城,諸将亦送出城。
那番國君臣父子反依依不舍,垂下别淚。
元帥又敬他們三杯酒,各人飲畢,這才分别。
三軍觀之,無不歎息。
昔日仇敵,今日成了師弟,真是惟德足以服人也。
這裡元帥不敢耽擱,将關交與霍老将軍,留下一半人馬,其餘馬步三軍,盡數帶領回京。
四員小将在前開路,宋梓相陪番相與九王及貢物在後随行。
元帥居中,浩浩蕩蕩直奔京師。
經過沿途州縣,官員送迎。
元帥軍令森嚴,秋毫無犯。
萬民相安,同聲稱贊:“好個元帥,年紀輕輕,立此大功。
”那日行至肅州境界,
又聽番王立誓不反,但求不令太子入質,情願遣禦弟為質等語,屈帥說:“等聖旨一來再議,請番王暫住數日聽信。
” 這裡屈帥與霍傅二公商議,請教二公應如何發放。
二公道:“據末将看來,番王此番不獨畏威,更兼感德,即番兵番将亦念不殺厚恩。
心中感戴,以後斷不緻再叛的了。
番王父慈子孝,令人可憫。
王道順人情,元帥何妨等旨意下來,即留其弟送京為質,放他父子返國,從此他想起此事,也不敢反了,不忍反了。
鄙見如此,元帥以為何如?”屈生道:“學生也有此心,所以與二位老将軍商議。
”三人所見皆同,大約有益無損,後患決無的了。
計算聖旨日内該到,三人談論,天色已晚,廳中擺宴,命各将同飲,一宵易過。
次日,屈帥霍傅二公起來升帳坐定,忽見探事軍卒報道:“背本差官已回來了,說有聖旨請元帥接旨。
”屈生聞言,分付快排香案,率領衆人至轅門外跪接聖旨。
不多時,差官到了。
先不下馬,将背上聖旨兩手高擎,屈帥與衆跪下參拜後,然後差官下馬,将旨意遞與元帥。
元帥手捧聖旨,走上大廳,拆開與衆将一同跪讀:“敬悉一切,恩準納降。
至留質之處,準屈帥斟酌辦理。
”屈生讀罷上谕,心中歡喜。
當将聖旨焚香高供叩拜畢,命人請出番王父子君臣。
屈元帥讓坐畢,笑向番王道:“恭喜賢王,如今聖旨已下;著本帥準情酌理辦理。
本帥體念賢王之意,欲令太子同賢王返國,留九王爺為質。
就是有一件事不放心。
” 番王聞言異常欣喜,忙問道:“元帥有何事尚不放心?”屈生道:“千斤重擔,本帥一人肩任。
萬一數年後賢王又聽人言,興兵報仇,那時豈不連累本帥有罪?這件事不放心。
”番王聞言,忙站起來,手指天道:“孤王對天盟誓,若要以後再興兵犯境,死于萬刀之下,子孫滅絕。
元帥萬安,從此永不背叛的了。
”屈生道:“既然如此,本帥即放你父子君臣回去。
丞相順随本帥進京一走,九王爺這一進京,必有封贈。
賢王返國後,可即送九王寶眷前來。
”番王一一依允。
元帥命人設宴,與番王父子君臣餞行。
飲酒中間,屈生又勸誡番王,從此勤政愛民,廢武修文,毋以兵事為急,教化行勝于武功,禮讓興享國自久。
番王連連點頭稱善。
那先鋒忽然站起身來,向元帥打恭道:“小将有一事奉求,萬乞元帥恩準。
”屈生道:“先鋒将軍有事隻管說來,再定行止。
”哈特堅道:“大國先鋒宋大将軍如此神力,小将已經佩服。
所難不妄殺一人,千古少有。
小将今日返國,不知何年再見。
意欲拜先鋒将軍為師,以後好通音問,以表欽佩之忱,不知可使得否?”索元帥聞言,也接聲道:“小将欲拜元帥為師,也是同哈先鋒一樣意思。
聊以報不殺之恩,又表傾心降順之意。
” 屈生道:“美意應當從命,但我二人有何本領敢為人師,未免有愧。
”番王道:“大元帥文武全才,恩威并用,能服人心,直與諸葛孔明無異。
宋先鋒勇冠三軍,用心仁慈,好比宋朝曹武惠王,勝於國初常開平多矣。
慢說二人拜為恩師,就是孤王也該拜認為師。
”說罷,命一帥一先鋒快快行禮。
索哈二人登時各人走向屈宋二人面前,跪倒叩頭,口稱:“恩師在上,收下弟子,二人終身感德。
此番返國,設立恩師長生祿位牌,朝夕焚香頂禮,頌祝遐齡。
”二人拜畢,十分歡喜。
複入席痛飲,吃的大醉,方才散席。
次早,君臣收拾行李,叩辭元帥諸人返國。
元帥親送出城,諸将亦送出城。
那番國君臣父子反依依不舍,垂下别淚。
元帥又敬他們三杯酒,各人飲畢,這才分别。
三軍觀之,無不歎息。
昔日仇敵,今日成了師弟,真是惟德足以服人也。
這裡元帥不敢耽擱,将關交與霍老将軍,留下一半人馬,其餘馬步三軍,盡數帶領回京。
四員小将在前開路,宋梓相陪番相與九王及貢物在後随行。
元帥居中,浩浩蕩蕩直奔京師。
經過沿途州縣,官員送迎。
元帥軍令森嚴,秋毫無犯。
萬民相安,同聲稱贊:“好個元帥,年紀輕輕,立此大功。
”那日行至肅州境界,